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闲看中庭栀子花-郑州日报数字报
userphoto

2022.07.03 河南

关注

 ♣ 韩红军

这盆栀子我已养了四年,枝繁叶茂,且已连续两年开花。盛开的栀子花,宛若生长在江南水乡十七八岁的年轻女子,白白净净、娉娉婷婷。

前几日,栀子又开花了!

尽管只有七八朵盛放,但在青翠欲滴的枝叶簇拥下,似雪如玉的栀子花,显得素白高洁、清雅可人。每朵三层花瓣,每层六片。最外层的花瓣已完全舒展,近里两层似放未放,仍呵护着中心亮黄的花蕊。

栀子花,以其玉洁冰清、雪砌冰雕之容,被文人墨客誉为“岁寒心”“冰雪姿”。唐代诗人刘禹锡夸赞它容貌绝佳、香飘逸远:“色疑琼树倚,香似玉京来”。宋代诗人杨万里赞它又有颜值,又有内涵:“孤姿妍外净,幽馥暑中寒”。明代大画家沈周更是慧眼独具,写有一首《栀子花诗》:“雪魄冰花凉气清,曲栏深处艳精神。一钩新月风牵影,暗送娇香入画庭。”字字句句间,不仅描摹着栀子花的冰雪容颜,更浮动着栀子花的芬芳清香。

栀子花的芳香浓郁,是出了名的。郑逸梅在《花果小品》中独封其为“夏花之最馥郁者”,汪曾祺先生也说她“香得掸都掸不开”。既然为“夏花之最馥郁者”,何不借她一缕清香?于是,我把这盆栀子,由阳台的一角放在了客厅的几台上,整个客厅都充溢着清甜的馨香。

琢磨如何向栀子“借香”的不唯我一人。滇、徽、苏、沪的许多地方都有佩戴栀子花的风俗。栀子花开时,年轻的女孩子会摘一朵洁白的栀子,或插在乌黑的发间,或别在青蓝的衣襟上,人不仅显得娇俏美丽,而且路过之处也会留下淡淡清香。女子“借香”是为了美,而男人“借香”则多是为了“胃”。栀子在古时又称“薝蔔”,宋人林洪在《山家清供》中记有一食谱,栀子花瓣先用热水冲烫后,晾至半干,再裹上薄薄的面糊,用热油煎熟,食之“清芳极可爱”。我没有尝过这道“薝蔔煎”美食,倒是前几年喝过同事从安徽老家带回的栀子花茶。听他介绍,制作栀子花茶要将半开的栀子花苞与绿茶混摊在一起,让茶充分吸收花的香。三四天为一“窨”,窨一次就要换新的花苞。而同事请我喝的是“古法八窨栀子茶”,可想制茶之人前前后后要耗费多少工夫,方才使得茶香中流溢着浓浓的栀子花香!

有的人挖空心思向栀子“借香”,也有的人匠心独运向栀子“借色”。根据花形不同,栀子花分为重瓣栀子花和单瓣栀子花。重瓣栀子花,有多层花瓣,主要供观赏。而单瓣栀子花,虽比不得重瓣花漂亮,但结出的椭圆形栀子果,除药用外,在秦汉以前是一种黄色染料。《汉官仪》曾有记载:“染园出栀、茜,供染御服。”这就是从古至今特有的“草木染”。栀子黄,是大自然无私的馈赠;草木染,则是古人精绝的智慧。

在家闲暇时,我就想多与阳台上的花花草草待一会儿,最近几日尤其喜欢这盆栀子。常给它浇浇水、施施肥,也借机近距离观察它的形态姿容。我发现六个花瓣,都环绕着同一个花心,两两相对,几乎不差分毫,难怪栀子又被称为“同心花”。提及“同心花”,猛然想起南北朝时女诗人刘令娴的诗:“两叶虽为赠,交情永未因。同心何处恨,栀子最关人。”诗题为《摘同心栀子赠谢娘,因附此诗》,有人考证说“谢娘”即为才女谢道韫。“谢娘”到底是谁,史上多有争论,但从此栀子花作为两个人之间“同心结好”的意象本体,却是沿袭了下来。原来,我们不仅向栀子“借香”和“借色”,也“借情”呀!

无论何种形式的“借”,都是栀子的一种奉献和付出。难怪一生愁苦忧思的杜甫对栀子是由衷地夸赞:“栀子比众木,人间诚未多。”栀子确应得到我们的赞美,而于我而言,更应感谢它。感谢它冰清玉洁的花、它芬芳幽远的香;也要感谢它的长情陪伴,年年花开不断,让我在忙碌之余也能拥有一份“闲看中庭栀子花”的闲情和诗意!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窗棂下的栀子花
初夏,三白。
夏花栀子古诗六首,曾被误认为是外国传进来的栀子花,有何奇特?
丁融绘画丨栀子花开
栀子花开
017栀子花1 同心栀子 秋闺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