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气化之道·黄开泰讲中医养生篇

气化之道·开泰讲中医养生篇

天地气交气化有常,生命气化活动有常。常,命也,道也。知常者明,不知常者凶。明者能容,明者能公,明者能利天下,明者能健康长寿,明者能生生不息。


升降出入是明,五藏阴阳是明,明的是天人相应的客观,明的是生命之和的根本。实验拒绝了天地气交气化,拒绝了活生生的人,生命不明,生命关联性也不明,以此养生则殆,以此治病则罔。


《道德经·第十六章》:“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殁身不殆。”


中国文化知其常,守其道,故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的文化方向。

公者,命运共同体也。地球生物为公,物种为公,全人类为公,此为天下之大公。国家为公,企业单位为公,家族家庭为公,此乃家国之小公。中国文化从小公着手,行大公之道,所以“术”之用,维护生机,益于生命之根本,既养我之命,又护小公、大公之生。


和为贵,谦为上,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维生、护生、养生,是文化之大道,是有德的达者、强者的最高目标。


中医理论知其常,守其道,既有“法于阴阳”的原则性,也有“和于术数”的灵活性。


《黄帝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养生必法其道,治病必求其本。


术数者,人所发明,维生、护生、养生者也,其生命意义,最大价值在天下苍生活得久,可持续,基本价值在活生生的人的健康长寿。不破坏生存环境,维护好和的自然关系,营造出文明和谐的社会,为“术”之用的基本目的。以人为本,补偏救弊,“和于术数”则能随机应变而适宜于人。


不夸张地说,中国文化是最先进的文化,中医理论是最先进的理论,只要人还在地球上生存,还存在社会形式,其人文价值无可替代。


在中医文化,《黄帝内经》为道,道以天人相应为客观,四时阴阳为根本;《伤寒论》为术,术用于活生生的人,把人当人,临床病人为本,客观求实求是,辨证论治。循道,术无往不利;悖道,术难立寸功。


道术合一,道以驭术,术以载道。


天不变,道不变;道不变,人不变,“术”之用能合于道,于我则养生,于民则愈病。


中医在数千年的实践中,遵天道,循人道,“法于阴阳”的原则没有变,“和于术数”的方法则随机应变。天有不变之道,有气交气化之变,遵天道则能顺从生命之根,循人道则能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所以中国文化主导“术”,具有与时俱进的内动力,中医学“和于术数”,始终能保持现代化。


养生之术,“恬憺虚无”之德是主导,具体修为在个人。《黄帝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突出了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的养生原则,但其“节”、“常”、“劳”不是标准化的,是因人而异、随机应变的,以生命之适为标准。


辨证论治是中医治病之术,寒者热之、热者寒之、不足者补之、有余者泻之为原则,“随证治之”都必须遵循,不能变。但因为证候病机存在于活生生的人,寒热虚实的程度、多少以及错杂相兼的情况,临床千变万化,所以在原则规范下,实际的立法、处方、用药,具体的温清消补、君臣佐使,要灵活机动,因人、因时、因地制宜。


随机应变是辨证论治临床的灵魂。西化盛行时,很多人把随机应变的辨证论治,说成是无原则、无规矩的漫无边际,使中医学术偏离了《黄帝内经》之道,违背了“随证治之”之理,导致中医越振兴越衰败。


人之生,外有天地气化,内有五藏阴阳。脱离了自然,脱离了活生生的人,封闭在实验室里,思维唯标准、唯规范,理论绝对权威,临床必须服从理论标准规范,医疗没有人性,不是以人为本、把人当人的医疗。


人是差异化的人,生命是多维时空动态关联性的生命,天地有气化活动,人有气化活动,气化活动变动不息,如奔流不息的河流,不同时间、不同地段有不同情况。生命在河流之中前行,不能用标准规范,用某个具体的实在,去认识、治疗动态变化的活生生的人。


医学理论不能随机应变地“和于术数”,不尊重活生生的人以“随证治之”,严谨的逻辑,清晰的标准,对应再精准,可能没有好处,弊大于利。


气化活动的基本形式是升降出入。升降出入,动态,多维,相因相应。地球有升降出入,则有生机;人有升降出入,则有生命。


《黄帝内经素问·六微旨大论》:“出入废则神机化灭,升降息则气立孤危。故非出入,则无以生长壮老已;非升降,则无以生长化收藏。是以升降出入,无器不有。故器者生化之宇,器散则分之,生化息矣。故无不出入,无不升降,化有小大,期有近远,四者之有而贵常守,反常则灾害至矣。”


文化的基本问题是尊重人、尊重生命的问题。尊重人,尊重生命,本质是尊重升降出入的气化活动,尊重四时、五藏、阴阳的客观性,尊重多维时空动态的生命关联性。


升降出入是天地气交气化的运行形式,也是活生生的人的气化活动的基本形式。升,是自下向上的运行;降,指自上向下的运行;出,指由内向外的运行;入,指由外向内的运行。


升降相因,无升则无降;出入相用,无出则无所入,天地于是有生机,花鸟鱼虫、豺狼虎豹、人于是有生命。上升者是清、是阳,下降者是浊、是阴;濡养的,藏纳而入;多余的,泄之而出。生命调节之、平衡之,适应自然而生生不息。


气化活动是活生生的人的气化活动,存在于每一个我的体内,是自我感应,自我反应,自我调节的。


气化活动在自然,有风寒署湿燥火等五运六气之化,有春夏秋冬四时阴阳之变;在人等生命体,升降出入之变之化,既有自我出入的稳定性,又有天地升降的顺应性。


一讲实验实证,一讲显微镜逻辑,没有看不见、摸得着、拿得出的物质化证据,气化活动就玄了,就虚了。


生命的气化活动,以生命现象反应出来,内有其应,外有其象,是自然客观的,不是实验主观的;存在于活生生的人,不在显微镜下。


《黄帝内经灵枢·刺节真邪论》:人“与天地相应,与四时相副,人参天地,故可为解。下有渐洳,上生苇蒲,此所以知形气之多少也。阴阳者,寒暑也,热则滋雨而在上,根荄少汁,人气在外,皮肤缓,腠理开,血气减,汗大泄,皮淖泽。寒则地冻水冰,人气在中,皮肤致,腠理闭,汗不出,血气强,肉坚涩。”


“人气”在中、在外的变化,因应阴阳寒热而动,有象可察、有象可证。但其象,是生命之象,是动态变化之象,是多维联系之象。封闭的实验室、静态的显微镜,可以看见物质之象,分子原子之象,看不见生命之象,看不见人与天地相参、因应联系的象。

生命之象是生命体验的象,生命之神为本,生命之气为应,生命之形为变,存在于活生生的人。离开人,得不到生命之象,分子原子,基因蛋白在显微镜下虽然是无比地真实,但因为缺乏天人相应的客观基础,没有气化活动的升降出入,与活生生的人没有多大关系。

生命之象是五藏阴阳多维关联性的外在反应,有显性的,有隐性的,有自觉的,有他觉的,所以中医临床,望、闻、问、切全方位收集疾病现象,综合分析,由表及里、由此及彼、去伪存真,去认识疾病本质,判断证候病机。

在活生生的人,同一症状,反应不同病机,同样病机,有不同症状。“至虚有盛候,大实有羸状”,“真寒假热”、“真热假寒”。疾病现象和病机本质的联系,在活生生的人不是机械、线性的联系,具有顺逆、正反、多向、不确定的特征,机械还原——刻舟求剑的标准化、照猫画虎的规范化与辨证论治背道而驰,对中医文化、中医临床极为有害。

每个人都有气化活动的生命体验。如遇冷,起鸡皮疙瘩;遇热,出汗;饿了进食,劳累了疲乏。热伤津、瘀血阻、寒气伤,津液不能上潮,会口干舌燥;中焦寒、脾失运、气下陷,水谷不能运化,有腹泻便溏,……。

饿、疲乏,是消耗过大的气化反应,在病机多虚;鸡皮疙瘩,多是对寒的气化反应,出汗多是对热的气化反应。口干,是津液不足或敷布失常的气化反应,在病机也许热盛、也许寒凝,也许阴虚。腹泻便溏,是水谷精微的气化失常,在病机也许中焦虚寒,也许脾阴亏虚,也许胃肠积滞。但究竟如何,实事求是地“辨症求机”,才能“知犯何逆”。

生命之象不是孤立的、静态的,有升降出入的生命联系,有相因相应的病机本质,临床就诊病人的寒热多少,虚实真假,不“辨症求机”,是不可能“知犯何逆”的。

我们处在物质文化的语言体系形成的西方文化环境之中,习惯西方文化思维,遵从物理法则,认同实验客观,线性逻辑、机械还原,早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习惯,思维习惯。我们困在实验室里走不出来,把生命本质与物质真实等同起来,用实验的物质分析取代活人的气化活动,用西医的循证医学来现代化中医、评判中医,我们就做不到“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振兴中医没有希望。

在中国文化的人道,所有文化理论、技术的理性有为,为活生生的人服务,“和而不同”。和,和在人,和在生机;不同,是科学等文化之术的不同。不同的科学等文化之术,归结于人,有生命大义,是“和而不同”的意义所在。

西方文化讲竞争、讲功利、讲个人中心、自我价值为重,财富经济至上,没有生命大义,文化之术不能“和而不同”,而是哪一种理论技术强势,发展快,这种文化力量便成为其它文化理论的主导者。

在现实世界,物理法则至高无上,经济利益至高无上,先在的显微镜逻辑决定现在的认识,拥有的经济财富评判文化的优劣,科学等文化之术没有活生生的人的归属,没有“和”的原则,野性之争越来越规模化,越来越冷酷,地球生机越来越糟糕。

在西方文化中,文化被分为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而且分科越来越精细。中国的学者、权威,运用西方文化思维,也将人文独立出来,成立什么人文学院、人文系。文化被撕裂了,理论被零碎化了。

严格说来,所有文化都是人发明创造的,是为人服务的,都应该维护地球生机、维护人的生机。人在文化之中,永远处于主体地位,是文化的主人,是科学等文化之术的决定者、领航者,因此说凡是文化,都属于人文,在人文之外并没有一个特殊的,不为人服务的文化系统。

科学等文化之术太强势了,西方胜王败寇、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主导的文化精神,令人臣服于科学,拜倒在实验室、显微镜的脚下,所以将文化都冠之以科学,然后把文化分裂开,才有了所谓的人文科学、自然科学。

人是自然完整性的,文化体系是有机整体,有文化精神的统一,有文化之术的分别,有“和而不同”的协调。因为重物、重人的不同,世界文化有了中国文化和西方文化,因为“术”的分别,有了数学、物理、化学,医学、建筑、军事等等的不同。

“和而不同”是中国人道文化主导“术”,掌控文化的反映。追求不同,远离和,之西方物道文化主导“术”的反映。

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的划分,没有人文精神的统一,科学等文化之术各行其是,强势的文化之术,就成为主宰。文艺复兴前的西方,宗教文化最强势,社会以宗教为中心;文艺复兴后的西方,物理法则的最强势,社会以科学为中心。

没有人的文化统一,医学在物理法则的控制下,理论分裂为心理学、生理学,内分泌、心血管,消化科、五官科等等不同学科,人在学科理论的眼里,不过是一块块组织,一个个细胞,临床医疗也就没有了把人当人的理论条件。

以人为本来认识文化,文化的分别,不外文化之道与文化之术的分别,把文化分别为人文和自然,把物理法则的文化和以人为本的文化并列起来,物理法则控制下的科学等文化之术,藐视人的存在,把人物质化,背离为人服务的宗旨,人必然失去在文化中的主体地位。

客观实际多种多样不可胜数,理论知识浩如烟海,最终都要统一到人,统一到人的生存关系,服务于人的生命。

百川归海,文化归命,理论为人。缺乏以人为本的统一性,没有天人合一的生命航向,人就边缘化了。

中国文化、中医学数千年来,秉持“天覆地载,莫贵于人”的人文精神,“民为贵,君为轻的”的政治理念,科学等文化之术的发明创造和实践运用,谨守着生存关系之和的底线,坚持着为人服务的方向,所以数千年来,虽然在绝大多数时候领先西方文化,有都江堰、卓筒井[1]、赵州桥、万里长城,有火药、指南针、印刷术、造纸术等等科学成就,但没有影响地球生机,没有破坏生存环境。

西方文化没有活生生的人的归属,科学等文化之术不是以人为本的,也没有维护生机的自觉性,缺乏服务于人的觉悟,文艺复兴之后,很快有了机械化,煤、石油、天然气被大量挖了出来,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被创造出来,医疗有了和细菌病毒对抗的抗生素,热兵器、原子弹、细菌战、生物战,战得天昏地暗,战得尸骨成山。

西方文化没有以人为中心,人不是科学等文化之术的主人,而是科学等文化之术的研究对象、改造对象。文化人离文明越来越远,越来越不知道如何认识人、认识生命,如何维护生存环境,改善生存状况了,甚至不知道什么叫尊重自然、尊重生命、尊重人。

随着科学等文化之术的发展,人不断被文化之术所淘汰。工业化淘汰了农民,流水线淘汰了传统工业工人,智能化淘汰了手工工人,甚至将老人、文化条件落后地方的人们,排斥在了主流社会之外,弱势者和强势者的生活状况天差地别。

文化以文化自身为本,“术”各有类,“术”之道便是文化之道,人为文化服务,而不是文化为人服务。目中无人,当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文化的创造物具备了自我意识,自我学习能力,不需要人研究,自身就能发展之后,人对于文化还有存在意义吗?

西方文化把人与文化的关系颠倒了,人必须适应科学等文化之术,否则就活得累、活得苦,甚至活不下去。

活生生的人为文化的归属,天人相应的气化活动是人的生命本质。在物理法则的文化氛围里,人物质化、数据化了,没有多维时空动态关联性的生命观,不知道气是什么,化的是什么,养的是什么了

现在的我们,处于西方文化语言的包围之中,一线城市的不少购物中心,凸显是外文,曲里拐弯的线条爬满了各式各样的招牌,说了一辈子中国话、用了一辈子中国字,走进这样的购物中心,两眼一抹黑,不知道是卖什么的。电脑、手机和许多家用电器等,洋文更是普遍,中文难觅,就连很简单的字如“开”、“关”,也都不是中文,而是“ON”、“OFF”。

为什么在中国,中文不能为主,洋文为主?不突出中文,突出洋文?“公知”们打着世界接轨的旗号,极力淡化中国文化,丑化中医理论。世界接轨,是我与世界接轨,以我为主,我都没有了,就不是接轨了,而是卖身为奴了。

西方文化语系无处不在,无时不在,中国文化、中医学“传承精华,守正创新”,有着极大的文化阻力。

有人把中医复兴寄托在中医标准上,认为中医衰败是没有标准,意思是没有随科学的进步而进步。请问,动态变化的地球生机,实验能够还原,真实再现吗?相因相应、随机应变的生命,实验能够造模,无差异地复制吗?

中医与西医,一是生命医学,把人当人;一是物质为本,把人当物。物可以标准,人不能标准。知物,知的是静态共性存在,把人化物,用物质属性取代生命属性,合理吗?文化为人服务,有生命大义,前提是文化要尊重自然知自然,尊重生命知生命,尊重人知人。

中国文化的语系,是天人合一的语言体系,是尊重自然知自然,尊重生命知生命,尊重人知人后发明创造出来的;中医学的语言体系,是尊重自然知自然,尊重生命知生命,尊重人知人后发展出来的。所以中国文化精神,天人合一为根基,循天道走人道;中医学理论把人当人,天人相应为客观,个体生命真实为真实。

气化活动是自然的真实,是生命的真实,是存在于每一个生命体的真实;是自然客观,多维时空,动态关联,天地相应,人事相关的真实。形态肉体的实验认识,小白鼠得来的营养理论,形成了我们的生命观、养生观、医疗观,迷信医疗仪器,热衷于实验体检,被保健保健品迷惑了。

生命是自然的生命,人是活生生的人,升降出入的气化活动,离不开升降之日月,寒热之四季,人情之社会,五谷、五果、五畜、五菜之饮食,……,。

早起太阳升起,生命阳气因应上升,盛于外;晚上太阳西落,生命阳气因应内收,养于内。春温,万物复苏,人气生发;冬寒,万物潜藏,人气内藏。人性温暖的社会,生存压力小,情感多和;野性之争的社会,生存压力大,情感多恶。

生命有物质基础,但成就生命,成就健康并不是物质本身,而是物质的内外出入,上下升降的气化活动。

从外入内的物质,饮食为主。外在饮食进入人体,在升降出入的气化活动作用下,清浊升降,各行其道,各有其用,“阴平阳秘”自调、自稳、自平衡,饮食物才能养生。

营养素的分析、配比并不重要,实验室里认识得再清楚,分析得再精确,吃进去之后,肯定不会毫无变化。吃进去的和没有吃进去的,进入气化活动与没有进入气化活动,有质的区别。

气化活动是个体实在的,不同个体遵循升降出入的共性,但多少的分寸、时间的尺度有所不同。尊重的生命以养生,实质就是尊重我自己的气化活动,在“法于阴阳,和于术数”的指导下,养成顺应自然的生活习惯。

生命的常态,概括抽象,就是阴阳的升降出入,有其位,有其序,应其时,和其度。所以“法于阴阳”守其常,守其常则生、则久;“和于术数”应其变,能应变者能养生,能愈病。

[1]卓筒井,“世界石油钻井之父”,全国第七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卓筒井已有近千年的历史,是世界工业文明的活化石。位于四川省遂宁市大英县境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阴阳升降·开泰讲中医天命篇
人文阴阳•开泰讲中医天命篇55
病机与临床·上篇·第二章·阴阳神气观的实在
把人当人·知道中医
(16)[转载]中医气化浅说
论基本病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