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充《论衡》卷33答佞篇诗解4贤权为事为国佞权为身佞人求利不毁人以人欺将不毁人于将

题文诗:
问曰人,操行无恒,权时制宜,信者欺人,

直者曲挠,权变所设,前后异操;事有所应,

左右异语.儒书所载,权变非一.今以素故,

考之毋乃,实乎?曰贤佞,有权.

贤者之有,权后有应;之有,权亦反经,

后有恶故,贤人之权,为事为国;佞为身家.

观其所权,贤佞可论;察其发动,邪正可名.

问曰佞好,毁人有诸?曰佞人,不毁人.

如毁人是,谗人何则?佞人求利,故不毁人.

苟利于己,曷为毁之?苟不利己,毁之无益.

以计求便,以数取利,利则便得,妒人共事,

然后危人.其危人也,毁之,而其害人,

也非.誉而危之,故人不知;厚而害之,

故人不疑.是故佞人,危而不怨,害人之败,

而不仇之,隐情匿意,为之功也.毁人,

人亦毁之,不亲,士不附也,安得容世,

取利于上?问曰佞人,不毁人于,世间毁人,

于将前乎?曰佞人以,人欺将不,毁人于将.

又问然则,佞人奈何?曰佞人,毁人誉之;

危人安之.毁危奈何?假令甲有,高行奇智,

名声显闻,将恐召问,挟而胜己,故废不言,

常腾誉之.荐之者众,将议欲用,人必,

对曰甲贤,而宜召也.何则甲意,不欲留县,

前闻其语,声望欲入,府在郡则,望欲入州,

志高则,操与人异,望远则,意不顾近.

屈而用之,其心不满,不则卧病;贱而命之,

则伤贤人,不则损威.故人君所,以失名损,

誉者好臣,臣也.自耐下之,用之可也;

不能下之,用之不便.用之不两,相益舍之,

不两相损.君畏其志,信佞人言,遂置不用.


    【原文】
  33·9问曰:“人操行无恒,权时制宜(1),信者欺人,直者曲挠(2)。
  权变所设,前后异操;事有所应,左右异语。儒书所载,权变非一。今以素故考之,毋乃失实乎?”曰:贤者有权,佞者有权。贤者之有权,后有应(3);佞人之有权,亦反经,后有恶。故贤人之权,为事为国;佞人之权为身为家。观其所权,贤佞可论;察其发动,邪正可名(4)。
  【注释】
  (1)权:衡量。
  (2)挠:弯曲。曲挠:不公正。
  (3)应:报答。
  (4)名:说出。

【译文】

有人问:“人的操行没有永恒不变的,可以斟酌形势制定适当的措施,因而诚实的人有时也会欺骗人,正直的人有时也会不公正。一个人斟酌形势变化有所安排,前后行动可以不一样;一件事为了适应需要,对周围的人可以说不同的话。儒者的书上记载,权宜之计不止一种。现在用平素一贯的言行来考察他们,不是不符合实际情况了吗?”我说:贤者有权宜之计,佞人也有权宜之计。贤者实行权宜之计,后来有好结果;佞人实行权宜之计,也违反常规,但后来得到坏的结果。所以贤人的权宜之计,是为了公事为了国家;佞人的权宜之计,是为了自己为了家庭。观察他们所实行的权宜之计,就可以评论出贤人与佞人;观察他们的动机,就可以说出邪恶与正直了。
  【原文】
  33·10问曰:“佞人好毁人,有诸?”曰:佞人不毁人。如毁人,是谗人也。何则?佞人求利,故不毁人。苟利于己,曷为毁之?苟不利己于(1),毁之无益。以计求便,以数取利(2),利则便得(3),妒人共事,然后危人。其危人也非毁之,而其害人也非泊之(4)。誉而危之,故人不知;厚而害之,故人不疑。是故佞人危而不怨(5),害人之败而不仇(6),隐情匿意为之功也(7)。如毁人,人亦毁之,众不亲,士不附也,安能得容世取利于上?
  【注释】
  (1)己于:疑“于己”之误倒。章录杨校宋本作“于己”,可一证。上文“苟利于己”与本句“苟不利于己”正反为文,可二证。
  (2)数:方术。这里指权术。
  (3)则:根据文意,疑系“取”之误。
  (4)泊:同“薄”,薄待。
  (5)句难通,疑有脱漏。根据下文句式,疑作“是故佞人危人,人危而不怨”。
  (6)之:根据文意,疑是“人”形近而误。败:败坏。这里是遭到灾祸的意思。
  (7)功:精善。这里是巧妙的意思。
  【译文】
 有人问:“佞人喜欢诋毁人,有这事吗?”我说:佞人不诋毁人。如果诋毁人,这人就是谗人。为什么呢?因为佞人寻求利益,所以不诋毁人。如果对自己有利,为什么要诋毁他呢?如果不对自己有利,诋毁他也没有好处。用计谋求得好处,用权术得到利益,利益和好处得到了,还要嫉妒别人与自己一起做官,然后危害别人。他们危害人并不诋毁人,而他们害人并不薄待人。他们称赞人而危害人,所以人不知道;厚待人而危害人,所以人不怀疑。因此佞人危害人,人却不怨恨他;害人,人遭灾祸却不仇恨他,这是因为佞人隐藏自己的真情实意做得很巧妙的缘故。如果诋毁别人,别人也要诋毁他,弄得众人不亲近,士不依附,怎么能得到社会的承认而从君主那儿取得利益呢?
  【原文】
  33·11问曰:“佞人不毁人于世间(1),毁人于将前乎?”曰:佞人以人欺将,不毁人于将。“然则佞人奈何?”曰:佞人毁人,誉之;危人,安之。毁危奈何?假令甲有高行奇知(2),名声显闻,将恐人君召问(3),挟而胜己,欲故废不言,常腾誉之(4)。荐之者众,将议欲用,问人,人必不对曰(5):“甲贤而宜召也。何则?甲意不欲留县,前闻其语矣,声望欲入府,在郡则望欲入州,志高则操与人异,望远则意不顾近。屈而用之,其心不满,不则卧病(6);贱而命之则伤贤,不则损威。故人君所以失名损誉者,好臣所常臣也(7)。自耐下之(8),用之可也;自度不能下之,用之不便。”夫用之不两相益,舍之不两相损。人君畏其志,信佞人之言,遂置不用(9)。
  【注释】
  (1)世间:这里指一般人面前。(2)知:通“智”。
  (3)人君:这里指郡守,一郡的最高长官。初为武职,戍守边疆,后成为地方长官,故上文称“将”。
  (4)腾:超。这里是尽大力的意思。
  (5)本句与上下文之间义难通,故疑有脱漏。按上下文意,此当是与佞人的对话,故疑原文是“问佞人,佞人必对曰”。下文“信佞人之言,遂置不用”,可证。
  (6)不:同“否”。(7)常:递修本作“当”,可从。
  (8)耐:通“能”。下:礼贤下士。这里是迁就的意思。
  (9)置:搁置,放弃。
  【译文】
有人问:“佞人不在一般人面前诋毁人,在郡将面前会诋毁人吗?”我说:佞人是利用别人去欺骗郡将,而不在郡将面前诋毁人。这人又问:“那么佞人是怎么做的呢?”回答是:佞人要诋毁人,就先赞扬他;要危害人,就先安稳他。怎样诋毁,怎样危害呢?假如甲有高尚的操行特殊的智慧,名声显赫,唯恐郡守召见询问甲,扶植提拔超过自己,佞人想故意使他被废置不用又不说他的坏话,就常常大加称赞他。推荐甲的人很多,郡守将打算用他,去问佞人,佞人肯定回答说:“甲很贤能应该召见他。为什么呢?甲的意思是不想留在县里,过去听他说过,声称希望进入郡府,在郡里则希望进入州府,由于志向很高那么操行就与一般人不同,只看远处的人,那么心思就不会关心近处。屈才而用他,他心里不满意,否则就装病不干;位低而使用他,就会伤害贤人,不这样就会损害长官的威信。所以郡守因此失去名声损害有声誉的人,是喜欢把可作部下的人都当作部下的缘故。郡守自已能够迁就他,任用他是可以的;自己估计不能够迁就他任用他就没有好处。”任用他,双方互相不会有好处;不任用他,双方互相不会有害处,郡守害怕甲的志向太高,就相信了佞人的话,于是放弃不任用甲。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衡》第十一卷│答佞篇第三十三(2)
言甘心苦的害人术
君子之德 贤者操行
卫灵公第十五⑧-⑩ ⑧子曰:“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⑨子贡问为仁。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⑩颜渊问为邦。子曰:“行夏之时,乘殷之
田蕴章—端人入室佞人还
15-11卫灵公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