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荀子》卷12君道篇诗解9量材用人人主之道

《荀子》卷12君道篇诗解9人人主之道

题文诗:

:愿悫拘碌,计数纤啬,无敢遗丧,
官人,使吏之材.修饬端正,尊法敬分,
无倾侧心:守职循业,不敢损益,可传世也,
不使侵夺,是士大夫,官师之材.知隆礼义,
之为尊君,好士美名,爱民安国,知有常法,
为一俗,尚贤使能,之为长功,务本禁末,
为多材,无争小利,为便于事,知明制度,
权物称用,之为不泥,卿相之材.官此三材,
无失其次,因材施用,人主之道.若是,
身佚国治,功大名美;上可以王,下可以霸,
人主要守.人主不能,论此三材,不道此道,
卑势出劳,耳目乐,亲自贯日,忙碌治详,
一日曲辨,虑与臣下,争小察而,偏能,
自古及今,未有如此,而不乱者.是所谓乎:
视不可见,听不可闻,为不可成.此之谓也.

  【原文】

  材人<1>:愿悫拘录<2>,计数纤啬而无敢遗丧<3>,是官人使吏之材也。修饬端正,尊法敬分,而无倾侧之心;守职循业<4>,不敢损益,可传世也,而不可使侵夺,是士大夫官师之材也。知隆礼义之为尊君也,知好士之为美名也,知爱民之为安国也,知有常法之为一俗也,知尚贤使能之为长功也,知务本禁末之为多材也<5>,知无与下争小利之为便于事也,知明制度、权物称用之为不泥也,是卿相辅佐之材也,未及君道也。能论官此三材者而无失其次<6>,是谓人主之道也。若是,则身佚而国治,功大而名美;上可以王,下可以霸,是人主之要守也。人主不能论此三材者,不知道此道<7>,安值将卑势出劳<8>,并耳目之乐<9>,而亲自贯日而治详,一日而曲辨之<10>,虑与臣下争小察而綦偏能,自古及今,未有如此而不乱者也。是所谓视乎不可见,听乎不可闻,为乎不可成。此之谓也。

  〔注释〕


  <1>材:通“裁”。 <2>拘录::又作“軥[ 音渠]录”,通“劬[ 音渠]碌”,勤劳的意思。 <3>啬[ 音色]:节俭、吝啬,此指精打细算。 <4>业:书版,这里指法典图籍。 循业:即前面所说的“循法则、度量、刑辟、图籍,不知其义,谨守其数”。 <5>材:通“财”。 <6>论:通“抡”。 官:任用。 <7>前一个“道”:遵循的意思。此道:这个原则,指“论官此三材者”而不亲自做具体的事。 <8>安:语助词,则。 值:同“直”,只。 <9>并:通“屏”。 <10>日:《集解》作“内”,据《荀子增注》改。 辨[bàn 音办]:通“辩”,治理。

  〔译文〕

      安排任用人才的原则:诚实勤劳,计算查点时精细拘谨而不敢遗漏,这种人是一般官吏与差役的材料。加强修养、端正身心,崇尚法制、尊重名分,而没有偏斜不正的思想;谨守职责、遵循法典,不敢有所增减,使它们世代相传,而不让它们受损被夺,这种人是士大夫和群臣百官的材料。知道崇尚礼义是为了使君主尊贵,知道喜爱士人是为了使名声美好,知道爱护民众是为了使国家安定,知道有了固定的法制是为了统一习俗,知道尊重贤士、使用能人是为了增长功效,知道致力于根本性的农业生产而限制非根本的工商业是为了增多国家财富,知道不与下属争夺小利是为了有利于办大事,知道彰明制度、权衡事情要符合实用是为了不拘泥于成规,这种人是做卿相辅佐的材料,还没有能懂得君主之道。能够选择任用这三种人才而对他们的安排没有失误,这才可以称为君主之道。如果能这样,那么君主自身安逸而国家安定,功业伟大而名声美好;上可以称王天下,下可以称霸诸侯,这是君主的主要职守。君主不能择取这三种人才,不知道遵循这个原则,而只是降低自己的地位而竭尽劳力,抛弃声色娱乐,而亲自连续几天把事情治理得周详完备,一天之内就曲折周到地把事办好,总是想和臣下在细小的方面比精明而使尽某一方面的才能,从古到今,还没有像这样做而国家不混乱的。这就是所谓“看不可能看见的,听不可能听见的,做不可能成功的”。说的就是这种情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荀子日课217丨老板把人用好,下属把事做好
12《荀子·君道》注解与鉴赏
《荀子》全文及翻译(君道、臣道)
惟以一人奉天下,勿以天下奉一人 || 国学教育书院博士课堂第167期读书纪要
《治国古鉴》(八)
3.服从常规的问题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