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指导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指导
命题 李秀琼
一、基础知识
(一)文学常识
《记承天寺夜游》选自《东坡志林》。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作者是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文学家。
(二)文言词语
[解]除去,脱,。 [户]门。[欣然]喜悦的样子。 [念]考虑、想到。[遂]于是,就。[寝]睡觉。[相与]共同,一起。 [中庭]院里。[空明]形容水的澄澈。 [交横]交错。 [盖]原来(是)。[但]只是。[闲人]清闲的人。[耳]罢了。
二、理解探究
(一)整体把握
这篇小品文通过写“月”创造了一个清幽宁静的艺术境界,通过写“闲”,传达了作者复杂微妙的心境。将“月”“闲”融为一体,深沈含蓄,精美传神。
(二) 结构提纲
欲睡——(月入)——起行——(念)——寻友——漫步——抒意(少闲)
↓                  ↓                ↓           ↓
兴奋喜悦          转忧、孤寂        宽慰、乐极     难言之情
(三) 问题探究
 1.“月色入户”表现了怎样的情味?
 运用拟人,似乎月亮也懂得作者寂寞无聊,悄悄进门与他为伴。
 2.“欣然起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寂寞寒夜中难得的喜悦与兴奋。
 3.从“念无与为乐者”中揣摩作者的心情。
 作者可能想:与谁一同赏月才不致辜负如此良宵?在这谪居的寂寞中,谁能与我同赏明月?透出忧愁孤寂的心情。
 4.表明“念“的结果的句子是什么?
 遂只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5.为什么不假思索地去“寻张怀民”?
 同是被贬之人,也是知心朋友。
 6.作者“解衣欲睡,欣然起行”,“怀民亦未寝”,从这里可以看出什么?
    二人心有灵犀。
 7.“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分别比喻什么?表现了景物什么特点?
    “积水空明”比喻月光。表现了月光的皎洁、透明。
  “藻荇交横”比喻月影。表现了月影斑驳,摇曳多姿。也表现了竹柏倒影的清丽淡雅。
   全句渲染出一个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亦真亦幻的美妙境界。
 8.本文描写了哪些景物?目的是什么?
 虚景:清澈的水,水中的植物;实景:竹柏之影。衬托了月下庭院的幽静、淡雅和赏月者的恬静、悠闲。
 9.写景中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清静、舒适、愉悦。
 10.想像一下作者与张怀民散步是什么心情。
    悠闲自得、无忧无虑。
 11.“何处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达了作者怎样微妙复杂的感情?(文尾通过“闲人”表达了怎样的感情?怎样理解“闲人”的含义?)
    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欢喜、漫步的悠闲、寻求解脱的旷达……各种难言之情尽在其中。
 12.结尾惋惜无人赏月,暗示了什么?
 世人大多热中名利,为俗务所累。
 13.文中紧扣“闲”字组织文章,“闲人”是点睛之笔,,“闲”表现在何处?(摘引文中句回答)
 “解衣欲睡”,见“月色入户”则“欣然起行”;与“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很仔细。这些都说明是“闲人”。
三、拓展延伸
1.根据本文创作一副对联。
例:月色懂人心潜窗入户,谪人共婵娟遣忧逐愁
2.从文中可见当时作者思想怎样?你从中能得到什么启发?
    苏轼被贬,心情忧郁。但是,他仍然有进取之心,他月夜游寺正是消释抑郁的具体行为。在政治漩涡中损伤了的心灵只有在清凉的无所挂碍的月夜中才得以恢复,从大自然的美景中寻求精神的寄托。作者不是沉溺于感情的深渊中,而是寻求解脱,使这篇散文显得潇洒、隽雅。
本文启发我们,在生活中遇到挫折不能一味消沉,要以良好的心态去调节自己,树立进取之心,从而迎来希望的曙光,走上光明的前途。
四、自我测试
一、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粗的字词
1.欣然起行(    ) 2.水中藻荇交横(    )
3.如吾两人者耳(    ) 4.月色入户(    )
5.盖竹柏影也(    ) 6.但少闲人(    )
二、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_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三、默写出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对其写景的妙处试作简要的分析


四、说说课文中哪些语句表现了“闲”


五、阅读下面几段文字,完成文后的练习
(一)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1.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________(朝代)________家、________家,与父________、弟________合称“三苏”,三人同为________之列。苏轼死后谥号________。
2.解释加粗的词语。
遂至承天寺              庭下如积水空明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蕴含着作者怎样微妙而复杂的思想感情?


4.文中“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显然与实际不符,因为并非每夜都能见到月色,每处都有竹柏。你又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5.简要说说这篇文章表露了作者什么样的特殊心境。


答案
一、1.愉快地,高兴地  2.交叉错杂  3.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
4.单扇的门,一说指堂屋的门  5.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原来是”
6.连词,只是,不过    五、(一)1.《东坡志林》  苏轼  子瞻  东坡居士  北宋  文学  书画  苏洵  苏辙  “唐宋古文八大家”  文忠
二、1月色洒满庭院,如水一般清明澄澈,水中藻荇纵横交错,原来是竹子和松柏的影子。
2哪一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竹子和松柏?只是缺少像我俩这样的闲人罢了。
三、“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作者用“积水空明”四个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感;用“藻荇交横”四个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
四、入夜即“解衣欲睡”,“闲”;见“月色入户”,便“欣然起行”,“闲”;与张怀民“步于中庭”,连“竹柏影”都看得那么仔细,那么清楚,两个人都很“闲”;结尾的“闲人”是点睛之笔,以别人的不“闲”反衬“吾两人”的“闲”。
五、1略2、于是,就   清澈透明      这里指不汲于名利而能从容流连光景的人  语气词,相当于“而已,罢了”
3、它包含着作者宦海沉浮的悲凉之感和由此领悟到的人生在痛苦中又得到某些慰藉的甘味。
4、月光虽非夜夜明,竹柏亦非处处有,但大自然的美景却时时能觅,处处可见。只要心胸开阔,淡泊名利,无论到哪里,都能在美好的大自然中享受到无穷乐趣。
5、透露出作者在贬谪中感慨深微而又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境。

 练习

一、解释加点的字。

 


月色入户…………………(            )(            )(            )

欣然起行…………………(            )(            )(            )

念无与乐者………………(            )(            )(            )

遂至承天寺………………(            )(            )(            )

怀民亦未寝………………(            )(            )(            )

相与步于中庭……………(            )(            )(            )

相与步于中庭……………(            )(            )(            )

相与步于中庭……………(            )(            )(            )

相与步于中庭……………(            )(            )(            )

庭下如积水空明…………(            )(            )(            )

水中藻荇交横……………(            )(            )(            )

盖竹柏影也………………(            )(            )(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            )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            )(            )

 


二、给加点的字注音。

水中藻荇交横(    )     盖竹柏影也(    )

三、翻译句子。

1、月色入户,欣然起行。

 

2、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3、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4、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5、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四、用原文回答。

1、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中描绘空明澄澈、疏影摇曳、似真似幻的美妙境界的句子是:

 

2、作者在本文中描写月下空明景色的句子是:

 

3、作者因景抒怀,表达复杂微妙感情的句子是:

 

4、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有“微斯人,吾谁与归?”的感慨,请在文中找出与此意义相近的句子是:

 

五、选择。

1、借月抒情的古诗文句比比皆是,请辨析下列内容,选出有误的一项(    )

A.“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作者由月下美景触发遭贬谪的悲凉、人生的感慨、赏月的欣喜、漫步的悠闲——种种微妙复杂的情感。

B.“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壁……”,作者借对月色的描绘来抒写迁客骚人“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情怀。

C.“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词人借月来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同时抒发对自然、对人生的感悟。

D.“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词人用如钩的残月,渲染一种凄惨暗淡的意境,以表达亡国哀思。

2、对“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理解有误的是(    )

A.哪里都有月夜、竹柏,只是缺少我们两个这样的赏月的“闲人”罢了。

B.表现了作者为大自然的美景所陶醉,而产生了异常欣喜的心情。

C.表现了作者在政治上受排挤,心情苦闷,只好去大自然中寻找快乐和解脱。

D.表现了作者超然物外、旷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3、选出句子阅读停顿正确的一项(    )

A.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B.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C.但少闲如吾/两人者耳。

D.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4、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欣然起行”一句写出了作者赏月的兴奋喜悦之情。

B.“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透露出作者被贬谪的悲凉和对人生的感慨。

C.苏轼“念无与为乐者”的“乐”与<醉翁亭记)中欧阳修的“乐”在思想内容上有着相同的意味。

D.本文叙事、写景、抒情,又都集中于写人;写人,又突出了一个“闲”字。

六、阅读·分析。

【综合阅读】

1、“庭下如积水空明”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2、“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一句中:

“闲人”应理解为                     的人。

这句表现了作者              的心境,在文章内容上起           的作用。

3、记叙文一般具备六个要素,请你将本文的六要素写在下面横线上。

(如果有些要素在文中体现不明显,可以不写)。

(1)时间: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人物: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事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集中写景的句子是                                           。其主要内容可用4个字概括为:              。

5、阅读文章要“知人论世”,也就是说要了解作者及作者所处的背景。此文是苏轼在遭遇文字狱被贬到黄州(今湖北黄冈)做团练副使后写的。被贬黄州,近于流放。请你认真品读上文,说说作者在文中表达了一种什么样的感情。

 

 

 

6、全文没有一处直接写友情,但可以从字里行间看出来。请找出能表现苏轼与张怀民友情的句子并说说你选择它的理由,填写下表:

 

序号
 
句    子
 
理    由
 


 
 
 
 
 


 
 
 
 
 


 
 
 
 
 


 
 
 
 
 


7、第三段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请参考下面的背景材料,说说为什么作者称自己为“闲人”,这体现了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背景材料:苏轼才华横溢,有济世之志,力主政治改革,但对王安石变法的激进之处持有不同意见,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实际如同流放。《记承天寺夜游》即写于此时。

(1)                                        ;

(2)                                        ;

(3)                                        。

8、本文三段话分别运用了        、        和        的表达方式。

9、文人雅士,善借月抒怀。“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如霜月色,引发李太白思乡之苦;“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似钩弯月,触动李后主亡国之痛;此文中,苏东坡如何巧喻月色?又表达了怎样的心情呢?

 

 

10、请从文中摘录描写“庭院月色”的语句,细细品味,简要说明景物特点。

 

 

11、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12、文章结尾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绪?

 

 

13、本文作者          ,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并称“三苏”,同属“唐宋八大家”之列。

14、用“/”标示下列语句朗读的语意停顿。

盖 竹 柏 影 也

15、作者在文中为我们描绘出一个怎样的世界?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1)作者描绘的世界:                                         ;

(2)作 者 的 心 境:                                         。

16、本文写于作者贬官黄州期间,你认为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7、“积水空明”、“藻、荇交横”写出了景物怎样的特点?

 

18、本文写于作者被贬黄州期间,你认为文章表达了作者哪些微妙而复杂的感情?

 

 

19、本文选自《             》,我国民间有“一门三父子,都是大文豪”的说法,其中的“三父子”是本文的作者       ,其弟       、其父       。

20、从“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句中的“闲人”两字,你能体会到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21、“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你对这句话有怎样的理解?

 

 

 

22、此文为作者遭贬之后所作,作者此时心情应抑郁才对,可作者却“欣然起行”,不但措绘了月景,还自诩“闲人”。对于作者这种做法,你怎样看待?结合实际谈谈。

 

 

 

23、在我国文学史上,有很多诗人对月有独特的感受,借月抒发自己的感情,请举出两个这样的例子,注明出处和作者。

(1)                  ,                 作者:        出处:      

(2)                  ,                 作者:        出处:      
(3)                  ,                 作者:        出处:      

24、“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25、“在中国古代诗文中,月亮总有什么东西当陪衬”。在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 中,陪衬月亮的是什么景物?

【比较阅读】

(一)

[甲]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作此篇,兼怀子由。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选自《水调歌头》)

[乙]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

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选自《记承天寺夜游》)

1、解释加点的字。

把洒问青天    (          )

2、下列句中的“/”表示朗读时的停顿,其中读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不知/天上宫阙

B.我/欲乘风归去

C.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

D.相与/步于中庭

3、请出与“月下起舞,清影随人,清冷的月宫怎比得上人间”相对应的作品原句。

 

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乙两篇均写于作者仁途失意之时,甲表现旷达的胸怀和乐观的情致;乙透露出随缘自适、自我排遣的特殊心情。

B.甲、乙两篇都写月,甲以美丽的想像、明睿的哲理,创造出幽深高远的境界;乙用形象的比喻、传神的文字,描绘了空灵澄澈的景象。

C.甲中的“婵娟”指月中的仙女;乙中的“闲人”指无所事事之人。

D.甲、乙两篇分别是词和散文,体裁不同决定了语言风格的不同:前者浪漫洒脱如行云流水,后者凝练含蓄饶有余味。

5、仔细体会以上两篇作品的诗情文意,谈谈你对“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情圆缺,此事古难全”一句的认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上)《记承天寺夜游》复习题及参考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记承天寺夜游》(苏轼)考点梳理
记承天寺夜游2
6.27《短文两篇:答谢中书书、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
记承天寺夜游+谢道韫复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