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道学影响中国美术的渊源㉖

周盛荣,字世昌,生于一九六三年,出生山东青岛大泽山。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

       作者:周盛荣

“虚静”一词,在老子《道德经》中本是分解的:“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推究起来,虚、静本为两种不同的状态,并且两种状态密切联系,一则虚乃通往静的必然之路;二是,只有致“虚”到极处,才能笃实而静。“虚”与“静”之间是一种辩证关系,即静始于虚,虚表现于静,虚中有静,静中有虚。换言之,虚就是要人们摒弃自身的主观成见和外在的干扰,在心灵平静清和、心智专一的静的状态。

作者:周盛荣

在审美心理学角度上,虚静是指创造一个适合主体进入审美活动的心理状态。当主体达到“虚静”状态时,其身心必然处于一种空明澄静的境界。“虚静”作为“道”的重要内容之一,是以对其精神内涵的深度显示及其对宁静状态的追求。在《庄子·天道》中他说到:“圣人之静也,非日静也善,故静也;万物无足以铙心者,故静也。水静则明烛须眉,平中准,大匠取法焉。

 作者:周盛荣

水静犹明,而况精神!圣人之心静乎!天地之鉴也;万物之镜也。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故帝王圣人休焉。休则虚,虚则实,实则伦矣。虚则静,静则动,动则得矣。静则无为,无为也则任事者责矣。无为则俞俞,俞俞者忧患不能处,年寿长矣。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可见,庄子的“虚静”是建立在“道法自然”的基础上的,作为审美体验的一种方式,都是要求主体摆脱外界一切因素干扰和影响,最终达到空虚明净、超脱自由的审美心境。即人在主体精神上达到与“道”合一的境界。虚静是主体排除了世俗功利的主观好恶,使其精神超脱于物质与现实的种种束缚,变得自然清净无为,从而进人到一种自有精神自由的境界,它是艺术创作活动进行的基础。“虚静”之于艺术家的心灵体验,不仅是达到审美极致状态的精神主体,它也是艺术家进入审美创作的理前提和根本特征。

作者:周盛荣

虚静切入艺术体验的人格和生命本体,它消除了主客体的对立矛盾,融合了物我的界限。规律即目的、人即自然,最终体验到真正的生命秩序;其次它获得艺术创造的心灵自由,这是一种纯白不备的婴儿之心,自然之心,是“自然无为”的艺术回归,最后达到与大自然合的精神喜悦,使主体最放松的心境下得到最大自由发挥。道家美学通过对“虚静”的挖掘,在人心内部开辟出一种审美的境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道学影响中国美学
谈“虚静”——中国艺术的生命根源
道学影响中国美术渊源⑬
圣人含道映物 贤者澄怀味象
王阳明 的哲学观
王阳明哲学思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