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内脏痛与躯体痛的区别与联系

内脏痛指的是内部脏器引起的疼痛感觉,与其对应的是躯体痛。因为很多患者描述疼痛是指体表投影区:比如心口痛、背疼、腰疼、腹痛等。这样我们临床大夫应分析鉴别疼痛是在皮肤、筋膜、肌肉、骨骼、脉管还是内脏,层次清楚,定位准确才能提供有效的治疗。

内脏痛与躯体痛不同,内胜痛难以定位,通常表现为切割样,压榨性或烧约样,虽然表现为躯体疼痛但通常不在受累内脏部位,临床研究证明,能够引起内脏痛的原因有:

①空腔内脏肌肉的扩张或异常收缩如分娩中的子宫收缩,②突然牵拉实性内脏的被膜如出血性卵巢囊肿破裂③内脏缺氧或坏死如心肌梗死;4、致痛物质分泌如痛经或子宫内膜异位时的前列腺素分泌;5、内脏末销神经的化学刺激如囊性畸胎瘤破裂油脂性内容物外溢;6、韧带或血管突然受压;7、炎症,如附件炎。另外,内脏对疼痛的敏感性差异性大,疼痛阀值以浆膜最低,肌肉次之,实质性器官最高。外生殖器含有丰富的躯体神经、对疼痛非常敏感,疼痛容易定位。

内脏感觉的神经传导机制不同于躯体神经的感受系统,与躯体神经比较,内脏神经髓窍质含量极低或缺乏,传导速度较慢。内脏神经与躯体神经不同,内脏传入神经可能既无伤害性感受器也缺乏高阈值专门的神经末销,因此受到刺激后不感到特定疼痛。替而代之的是它们终止于机械性感受器,具有根据刺激强度逐渐反应的能力。所以,从内脏神经末梢传入中枢的信息并非是特异的伤害性(疼痛)刺激,但它反映的确实是疼痛刺激。通过周围神经分泌的强度来识别有害的刺激,脊髓及中枢神经也参与了信号的处理。因此,内脏痛是内脏受到机械或化学刺激后引起的,并受中枢神经系统调控的一系列复杂的神经反射的结果。内脏神经的密度远低于躯体神经,因此内脏的感觉范围大,健康搜索定位不准确。有学者研究猫的神经分布,估计在脊髓的传入神经中,内脏的传入神经仅是躯体传人神经的1.5%~2.5%。

人们传统上将内脏痛分为真性内脏痛和反射性内脏痛两类。真性内脏痛比如卵巢扭转开始时的疼痛,其特点是范围广、部位深,通常伴有其他自主神经反射如恶心、出汗和恐惧,不像反射性内脏痛,无进行性皮肤疼痛敏感性增加(皮肤痛觉过敏)。反射性内脏痛指的是内脏受到有害刺激后在远离内脏的皮肤出现的疼痛,部位通常明确、表浅,可以从脊髓的感觉神经皮节分布图推测。

一条脊神经所支配的皮肤区域称为一个皮节。身体每一个位点约至少有来自5个不同脊神经背束的神经轴突分布。因此,皮节的大小取决于初级传入神经纤维与脊髓背角次级神经元之间的相互作用。内脏器官实际的疼痛部位取决于相应内脏传人神经传人的脊髓节段。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什么是周围神经
牵涉痛与“内脏-体表相关”
怎样鉴别腹痛是内脏性?躯体性?牵涉痛?
人体的功能调节——神经
自主神经周围传入|一般内脏传入纤维
第六章 疼痛机理与治痛方法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