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虽然压力大到想逃,但我依然想过滚烫的人生。” 丨《原来每个人都说自己压力好大》

创号7年第798篇

安慰记作者王一丹

编辑星辰

作为一名咨询师,日常被问到的最高频的问题大概就是最近压力太大,情绪不好,做事拖延,我该怎么办”。

曾经我认为这是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休息一下,放轻松,用一些方法调整情绪,恢复平静;再进一步,可以看看眼下遇到了什么困难,想办法解决它,压力自然就化解了。

这个思路的确帮助解决了许多困扰,直到上海疫情爆发。我发现,自己在居家隔离的两个多月期间,整个人一直处于一种“慢性压力”的状态,被一种挥之不去的焦虑不安笼罩。而即使我每天都在努力调节情绪、规划生活,依然并没有感到“变好”,依然不开心。

正在我为此而困惑之时,我读到了这本书——《原来每个人都说自己压力好大》

说来有趣,一开始我差点因为书名太“鸡汤”而错过它;然而读完之后,我迫不及待想要把它推荐给每一个人。

这本书的作者是神经科学专业背景,所以书中不乏一些“硬核”的神经科学原理,但是文风很通俗易懂,阅读起来并不困难。最重要的是,这本书用一种科学而友善的方式,传达着一个理念:不要将压力视作我们的敌人,而要透过压力,看到我们自己。

也就是说,这不仅仅是一本关于压力、关于神经科学的书,更是一本关于认识自己的书。

这本书用三个章节,回答了三个问题:如何培养动力、如何应对压力,以及如何发挥创造力。书中详细讲述了它们的神经科学原理,也给出了许多具体而实际的建议。而我最想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书中的几个颠覆常识,却十分重要的点。

“如何进行自我管理,养成更好的习惯?”

当压力来临,这也许是我们在脑海中第一时间产生的问题。

面对压力,尤其是随之而来的焦虑、拖延、效率低下,我们往往下意识的一个反应就是,自己是否还不够自律,效率还不够高,习惯还不够好。如果我更加自律、更加高效,似乎就可以处变不惊,井井有条地做好一切。

然而,在真正让人逃避、拖延的问题面前,自律却往往会失效,甚至越是精密的计划,越容易完不成,进而带来新一轮的挫败感。

而阅读了本书之后,你就会发现,自律其实是一个诱人的陷阱,是注定行不通的。

在自律的思路下,我们将注意力都放在“把事情做好”上,却忽略了一个最关键的问题:我为什么要这么做?

这也是我们生活中常常会陷入的误区——我们埋头于一件件具体的事情,却忘了问问自己究竟愿不愿意,满不满意。我们自己才是行动的主体,而这个主体是有血有肉的人,不是一台执行任务的机器。

要让我们这个主体行动起来,需要的不是压制和管理,而是关心和激励。越是困难的事情,就需要越多的动力;而过高的自我要求,反而会容易对自己失望,从而越发抵触,丧失动力。

所以,下次再遇到压力和挑战,先别急着制定计划,先问问自己,我为什么要做这件事情?它对我的意义是什么?我想要达成怎样的结果?

当我们面对一项任务,不是“不得不做”,而是“想做”时,自然就会拿出自己最好的状态。

当我们提到逃避、拖延时,总是带着强烈的贬义色彩:这是一个坏习惯,是不负责任、懒惰的表现。

而本书作者则从神经科学的原理出发,告诉我们,不必因逃避拖延而自责,因为它不是懒惰,而是一种正常的动力状态。

在我们的脑内,在多巴胺和去甲肾上腺素的作用下,“尝试”与“逃避”的battle时刻都在发生。作者根据两种神经递质的分泌状态,将动力划分为四种类型:低空飞行、不想挑战新事物的“惰性动力”、不得已而做某事的“逃避动力”、挑战新事物的“主动接触动力”与将挑战变成持续学习的“学习动力”。

我们最容易拖延的,往往是那些必须要做,但自己却不喜欢,或是还没搞清楚自己喜不喜欢的事情。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动力水平就处在“逃避动力”的区间。在这种状态下,纠结和迟疑并不是一种“错误”,而是正常的反应。

由此,我们也找到了破解拖延的方法:将逃避动力转化为主动接触动力与学习动力。而转化的方式也是有些“反常识”的:调动起自己感性的一面。

而从神经科学的角度,这一切就不难理解了:要激发主动接触的动力需要大量的多巴胺,而要促进多巴胺的分泌,就要了解我们的内心究竟喜欢什么,会对什么感到鼓舞、振奋与快乐,这些都是感性的,是非理性的。

如何有意识地用自己的感受去培养动力,书中也提供了几个方向:

创造心理安全状态

第一,创造心理安全状态。心理安全状态是动力的前提,只有在安全状态下,我们才不会去逃避。我们可以设定明确的目标来获取掌控感,更要接纳无知的状态,不因无知和不确定感到恐惧。

记录、观察自己的情感和直觉

第二,多去记录、观察自己的情感和直觉,了解自己在什么情况下最容易热血沸腾,容易好奇,喜欢什么,因为什么而感到满足,反复体会、强化这种动力状态。

培养积极情感

第三,有意识地培养积极情感。人天生具有“容易只看消极面”的特性,而积极的情感需要有意识地寻找与积累。改变“遇事先从自己身上挑毛病”的习惯,关注自己做得好、能做好的部分,会让人更加喜欢上自己所做的事。

第三个想要介绍的,也是这本书最能安抚我自己焦虑情绪的部分:放空、发呆、心不在焉,这些“不务正业”的状态,却是创造力的起点。

书中提到,我们人类的头脑有三种模式:默认模式网络、突显网络和中央执行网络。中央执行网络模式对应的是主动思考的状态,而在默认模式网络模式下,我们的头脑在漫无边际地处理内部的信息,在发呆、放空、做白日梦。研究发现,创造力的起始脑区恰好就是默认模式网络的中心,也就是说,发挥创造力的起点就在于默认模式网络的开启。

当我读到这里时,除了学到了新知识,更油然升起了一种释然的感觉:它抚平了我对“无所事事”的焦虑。随后,一些记忆的碎片在脑海中浮现出来:当我在写作中焦头烂额、实在写不下去的时候,我会下意识地站起来走动、做家务,甚至去冲澡,想让自己冷静下来,却往往会在这些时候突然迸发出一些灵感。现在想想,这也许就是默认模式网络启动的时刻。

作者在书中建议我们可以通过冥想等方式训练自己进入无意识状态,但我想说,也许先不必刻意为了培养创造力而努力,找到你自己舒服的放空方式,洗热水澡、做家务,或者就看着天空发呆,照顾自己的同时“顺便”培养了创造力,岂不是更快乐:)

相信看到这里,你会发现,面对压力,作者倡导的是一种有张有弛的内心节奏。而怎样的节奏是最好的、最健康的?其实书中并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

而这恰恰是这本书最打动我的,也是我最想要推荐给大家的地方:它并没有提供一个绝对正确的答案,而是引导每位读者去思考、去创造属于自己的方法。怎么做并不重要,适合自己才最重要。

我们的许多焦虑都来自于对“不正确”的担忧,担心自己没有做正确的事情,担心自己偏离正轨。有时即使自己处于舒服的状态,也会感到不安:“别人也在这么做吗?我现在这么舒服,是不是太不努力了?如果再努力一点,会不会更好?”

我自己写作的过程,就是一个十分“不正常”的过程:当我坐下来写作,即使我列好了框架,也无法阻止思维的跳跃,最后写出的文章经常与最初的大纲相去甚远。我一度为此感到十分不安,也曾因为担心无法按原计划交差而迟迟难以动笔。然而当我接受了这一点之后,就能够以更从容的状态来写作,去捕捉那些灵光一现的时刻,用我自己的节奏,写自己的文章。

就像作者在前言中所说的,“所谓正确的方法,可谓千人千法,学会独立思考非常重要”。一个问题可能有正确的答案,但对每个具体的人来说,不存在正确答案,只存在合适的选择;不存在完美,只存在真实。而真实,才是一切力量的根源。

希望每一个你,都可以找到自己的节奏,用最适合你的方式面对生活中的压力与挑战,活出自己最真实的样子。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为什么在心流状态下,你的创造力会提升?1.大脑中的默认模式网络,
精力记录与科学休息法
神经质=有才华?要是真的就好了 ……
创造力的神经科学 04
《不可能的技艺:巅峰表现入门》笔记
万维钢 日课226丨怎样“不”集中注意力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