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谁需要帮助?

编辑给我寄了一本书,叫做《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看上去像是一本童话书。角色也确实来自英国童话《柳林风声》(算是同人作品?)。

同时,它也号称是英国国民级的心理咨询入门书。抱着看入门书的心情,我打开翻了几页。这一翻就吓到了,完全颠覆了我对「入门」的理解。

摘一段第一次咨询的经过:

苍鹭走进了房间,他个子很高,看上去富有智慧。他在蛤蟆对面的椅子上坐了下来,道过早安,接着便无声地看着蛤蟆。

蛤蟆早已习惯人们同他说话,正等着苍鹭开启一场冗长的训诫,可什么动静也没有。这一阵沉默让蛤蟆感到血液涌上头部,仿佛房间里的紧张气氛也瞬间加剧了。他开始感到相当不舒服。苍鹭依然看着他,终于,蛤蟆再也忍不住了。

他哀怨地问:“你不打算告诉我该做什么吗?”

“关于什么?”苍鹭答道。

“呃,告诉我怎么做才能觉得好受一些。” 

“你感觉不好受?”

“是的,不好受。他们肯定把关于我的所有事情都跟你说了吧?” 

“‘他们’是谁?”苍鹭问。

“哦,你知道的,獾、河鼠他们几个。”说出这几个字时,蛤蟆哭了起来,不快的感受也更汹涌地释放出来。

到这里为止,一切都在意料之中。蛤蟆先生最近有些抑郁,他的朋友(獾、河鼠们)感到担心,建议他求助心理医生。苍鹭医生作为一个专业人士粉墨登场,蛤蟆即将从他这里得到可靠的帮助。

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呢?按照入门书的套路,蛤蟆要一吐心中的不快了。咨询师要做什么呢?全神贯注的倾听?热泪盈眶的共情?条理分明的问诊?

故事的发展完全超出想象!

“你能告诉我,为什么来这儿吗?” 

蛤蟆说:“我来这儿,是他们让我来的。他们从报纸上看到了你的名字,说我需要咨询。现在我准备好听你的。不管怎么做,只要你觉得是最好的,我都会照办。我知道他们都是为了我好。” 

咨询师在椅子上挪了一下身体。“那么,谁是我的来访者?是你,还是他们?” 

蛤蟆不是很明白。

“你看,”咨询师说,“你的朋友们想让我给你做咨询,以便减轻他们对你的担忧。你似乎也想得到帮助,为的是让他们高兴。所以依我看,你的那些朋友们才是我真正的来访者。” 

来访者说:我很痛苦,我准备让自己变得好一点。你说吧,你说什么我都会照着做。

咨询师居然说:你不是来访者!

说实话,咨询师在这里展示什么样的神迹,都不会比这一段更让我吃惊。我没想到在这里看到同道——真正意义上的专业同道!他,不接招。

有必要解释一下这句话在做什么。

他的意思是,对方不需要帮助。

看上去没道理,对吧?蛤蟆先生抑郁了,他身边每个朋友都看出他「不正常」,认为他需要帮助。但偏偏是有能力实施帮助的人,说他不需要。

原因很简单,到目前为止,想改变的愿望都来自于「朋友」,他是被朋友送来咨询的。他自己呢?从来没有提到。意味着他怎么想根本不被看重。他看起来太虚弱了,以至于所有人都可以不假思索地忽略他的意见:除了想变好,还能有啥?

这是经常会有的情况,我在公号后台也收到大量这样的留言。人们认为身边某个人有「问题」(按照「正常人」的标准来看),需要变好。当事人也愿意听从朋友的建议(既然他们都说我不正常,我可能是真的不正常),大多数心理咨询师也往往是摩拳擦掌,准备一显身手了。实际上呢,负责任的咨询师会在这时候叫停,请当事人三思:

你不一定真的要改变。你选择怎样的生活方式跟别人说什么没关系,主要还是看你自己。

咨询师不接招,就是拒绝跟其他人一起,想当然地把蛤蟆看成是无力为自己负责的弱者。

你可能很痛苦,但你也有你的权利。

当然了,蛤蟆并不明白这的意思。它只是很困惑:这跟朋友带我做咨询有什么关系?你管他们呢,我很痛苦,这是真的啊,为什么不能帮我?

蛤蟆听完一头雾水,困惑全写在脸上。
“也许我们可以澄清一下现在的情况。”咨询师说道, “这几次面谈,是由谁来支付费用?”
“我早该猜到的,”蛤蟆想,“他就和其他人一样,只关心怎么挣钱。” 
“这个你无须担心,”蛤蟆说起这个,竟有几分像从前的自己了,“獾说了,钱的事他会处理好。你会得到报酬的,完全不用顾虑。”
“谢谢你,但恐怕这样行不通。我建议今天会谈后就结束咨询,就当是一次体验。”咨询师说。

结束咨询!

太精彩,精彩得有点过分。

如果说上一段让人觉得「这个咨询师很清醒,负责任」的话,这段就已经有大师气象了。

为什么要结束咨询?因为你不付钱。

书中所表,蛤蟆先生有钱。因为有钱,所以不在乎钱。反正咨询师收到钱了,管他是谁付的呢?但咨询师恰恰抓住了这个点,而且直接提出来,不留余地。这是一剑封喉的招数。钱是不是你付的?不是,对不起,你就没法从这里得到帮助。

不是钱多钱少的问题,是人的问题。

简单地说,谁付钱,谁获得帮助。很多初学的咨询师在这个问题上一直犯迷糊尤其在家庭里,母替孩子付钱,丈夫替妻子付钱,请心理医生帮对方解决苦,好像也挺常见的。反正是一家人,收谁的钱不是收呢?稀里糊涂地就开始工作。

甚至有的咨询师本人,也会出于好心「替」来访者免除费用。前几天听说一个案例,来访者拒绝接受咨询,咨询师认为来访者是因为缺钱才停止咨询的,主动提出减免咨询费(替你出钱,为了帮你)。虽然受到了这样善意的帮助,来访者的状态却越来越低迷,越来越觉得自己不值得。

「他付钱,你需要被帮助」,这是一个移花接木的逻辑,是不可能的。真实的说法是,他付钱,永远只能是他得到帮助而他要的」,就是要发生(他期待的)改变。你现在这样,他痛苦。变好了,他有功劳,是他对你的施舍

这样行不通。是的,它把咨询的改变变成一种悖论性的束缚:不好,是因为你不好;你好了,也是因为别人要你变好——你还是不好。

所以在这种处境下,很多人不会变。虽然知道自己想要变好,但全身每个细胞都在抗拒:我是不是他眼中的可怜人?我为什么要让他如愿?

与其如此,不如结束。

这个结束解放了所有人,干脆利落。它代表的是,不管别人怎么说,你还是可以痛苦。如果没有准备好,你就保留现在的状态好了。要承认这一点本身就需要勇气,更何况是面对一个抑郁的来访者(「抑郁」会邀请身边每一个人担忧他,怜惜他),第次见面,仍然坚定地认这一,不把他当成一个弱者对待。这需要更大的勇

而这样的情节居然是一本入门书的开头。

这么久以来,蛤蟆头一次感到愤怒。“听着,”他提高了嗓门,“你不能这么做。你说你是咨询师,我为了咨询来到这里。我坐在这儿等着你跟我说些什么,可你说的居然是我的钱还不管用。到底还要我再做什么才能行得通?”

“这是个非常好的问题,我来回答你。”咨询师回应道,“心理咨询向来是一个自发的过程,咨询师和来访者双方都得出于自愿。所以这就意味着,只有当你是为自己而不是为取悦朋友们才想咨询的时候,我们才能真正合作。如果我们约定要合作,就需要拟一个合同,咨询结束时,我会把收据寄给你。你看,这并不是钱的问题。为咨询负责的只能是你,而不是其他任何人。”

这一段解释得再清楚不过了,以至于我什么都不用补充了。走到这一步之后,如果蛤蟆做出决定,继续心理咨询,那将是他为自己做出的负责任的决定。那样的咨询,才是有可能取得效果的。

一个心理咨询师有效帮助来访者的秘诀就在这里:他只选择那些真正需要帮助的来访者。

建立一段好的关系,第一步,就是确认两个人都愿意进入这段关系。这也是最关键的一步。想一想谁需要什么?而不是稀里糊涂地开始,最后疲惫不堪地想,当初怎么就没看到这段关系不合适呢?——我想,同样的道理很多地方都适用。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荐书:《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小马过河16
豆瓣8.6,蛤蟆先生为你揭秘:心理咨询是怎么进行的?
见证一场疗愈的过程|《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
心约读书会 | 5月6日 抑郁的原因(1)
人人必看的心理学入门书《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精华笔记
火爆全网的《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医生》:让你心灵治愈的神奇之旅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