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王重阳师徒在昆嵛山的修道生活

金大定八年二月底,王重阳带四个弟子马钰、谭处端、丘处机、王处一前往自古就是神仙栖居之地的昆嵛山。“始至,(王重阳)指而言曰:是中有烟霞洞,我先世修道之所也。命凿之,其器具之朽者与玉池井尚在。又因取石于岭,有巨块将坠,适当其庵,师厉声叱之,矻然而止,山间樵苏见者骇之。”(《仙鉴续编·王嚞》)

关于王重阳预知洞址之事,昆嵛山铜碑《囗囗神清宫记》对之记载更详:明年戊子,至昆嵛,抵暮投宿于于氏之宇,于公问先囗(师)何往?师乃指其西而对曰:彼山有洞,湮塞久矣,吾将发之。于公笑曰:我乃世居于此,自童稚至今往彼中遭数多矣,安得所谓有洞而发之耶?况我祖父亦无是说。师曰:我先世尝修练于其中,想当时所用之器犹必有存焉者。囗囗曰:洞有名乎?曰:名烟霞。于公终未之信。诘朝食毕,遂假畚锸,于公亦请同往,至其所,但于荆棘中见石壁而已,于公顾祖师而笑曰:洞安在?师指其处,令众叩石垦壤,不移囗,洞门开辟,石室空虚,果有铁罐磁碗在焉,木杓虽朽,形质犹存,壁间复有烟霞洞三字。于公骇然再拜而囗曰:囗人虽愚昧,不识至人,誓以从今向道。师曰:公亦有宿缘,然不能舍俗,在家积善亦可矣。于囗自是信道日笃。

而且这件事还被收入元代名志《齐乘》:“又金大定间关西王祖师访山前大姓于氏曰:我前生修炼此山,山有烟霞洞,盍往登焉。于氏以为我世居此,未闻有洞。相与登山求之,果见洞口有烟霞字迹,大为神异,建祠纪石焉。”

可见,王重阳预知洞址之事在当时颇为轰动,马钰等弟子身为当事人,对王重阳更加信服、崇敬。

《仙鉴续编·王嚞》所载叱止坠石之事,《教祖碑》记载颇详:“八年三月凿洞於昆嵛山,於岭上采石为用,不意有巨石飞落,人皆悚栗,真人振威大喝,其石屹然而止。山间樵苏者惧呼作礼,远近服其神变。”

才至昆嵛山,王重阳不断显示神异,既坚定弟子们的修道信心与决心,也在当地成为舆论热点,吸引更多信众。

王重阳对昆嵛山烟霞洞作为修炼场所是很满意的,王重阳曾写诗赞誉昆嵛山的美景:“躬参真圣望昆嵛,峦影岚光锁太虚。秀气锐招闲客至,害风堪与彩云居。”《烟霞洞》诗言:“古洞无门掩碧沙,四山空翠锁烟霞。天开玉树三清府,池涌青莲七子家。阐教客来传道法,游仙人去换年会。可怜此地今谁管,春暖桃夭自发花。《减字木兰花昆嵛山》词云:扶桑日出,分明照蓬岛相邻。若要亲亲,除是清闲只一身。逍遥无事,方能到俯瞰迷津。炼就重绕,顶上孤峰现宝珍。《渔家傲》云:“入得石门山上住,弟兄手脚无安措。一日三时长厮觑,厨里去,搬柴运水投锅釜。若劝同流疾作,心头一点休教误。我待分明说一句,从开悟,天机不敢轻彰露。”《踏莎行昆嵛山团庵》词:“做就圈模,且休盖椽,诸公怎晓余方便。水符不向此中行,因缘已到文登县。各谨持修,速归锻炼,内容显现亲头面。如今款款渐投玄,恁时得得频相见。”

从这些诗词中,可以看出,在昆嵛山上,师徒们自食其力。自己搬柴运水做饭,自己砌石搭木围庵。经过一番锻炼、修持,诸真“款款渐投玄”,开始体会到修功之玄妙。这实际是全真教“出家”之始。

王重阳师徒在昆嵛山烟霞洞居住的时间并不长,从大定八年(1168)二月末至同年八月,约有半年的时间,烟霞洞很小,洞室椭圆,高三米,长七米,王马丘谭郝王六个人住起来,已是非常拥挤。《广宁通玄太古真人郝宗师道行碑》所载“逮七月间,重阳令诸弟子皆归宁海。”可能就有洞内拥挤,让大家散散心之意,亦或有为秘传周氏丹诀腾出空间的考虑。

 狭小的空间内,几个大男人每日面面相觑,风景再好,也是实在憋闷。除了赶徒弟们出去,王重阳也去山里转转,写点诗词什么的,比如《题麻真人观》等诗,就是这时候所做。根据马钰的记载,王重阳在昆嵛山顶戴“九转华阳巾”。王重阳经常通过发式或道冠的形状,来表明心志,马钰对此曾有诗相赞:“貌似钟离宝在身,自然惺洒好精神。怎知不是红尘客,九转华阳青布巾。”诗前有小序,对于王重阳顶戴“九转华阳巾”之事,所记甚详,小序言:“重阳悯化妙行真人,时在昆嵛山居庵,用三尺半青布造成一巾,顶排九叠九缝,言梦中曾见,名曰“九转华阳巾”。师父风貌堂堂,有若钟离之状,加之顶起此巾,愈增华润,诚为物外人也。故作是诗以赞之。(《洞玄金玉集》卷一)

  九转华阳巾,又称纯阳巾或“九梁巾”。帽底圆形,顶坡而平。帽顶向后上方高起,以示超脱。帽前上方有九道梁垂下,“九”为纯阳之数,代表道教“九转还丹”之意。帽前正中镶有帽正。现在的正一派道士多戴此巾。王重阳顶戴“九转华阳巾”,是取丹成九转之义,由“头分三髻”到顶戴“九转华阳巾”,表明了王重阳内丹功夫的不断提高。

 王重阳还不时显示点神通,调剂一下气氛,“又或餐瓦石,或现二首坐庵中。人见游於肆,或留之饭,预言来馈者何。神通应物,不可筑举。”不过,神通显现,又引来更多关注,愿礼师者来得更多,烟霞洞就更为拥挤,王重阳就诮骂捶楚以磨炼之,“后愿礼师者云集,真人诮骂捶楚以磨炼之,往往散去,得真人道者马、谭、邱而已。”(《教祖碑》)。那位不见踪迹的唐琳、中途脱逃的小张哥,就是这种情况。

  王重阳曾言:“害风害风旧病发,寿命不过五十八。两个先生决定来,一灵真性诚搜刷。”(《重阳全真集》卷二)当尚未东迈之时,王重阳已预知自己的寿命不过58岁,而大定八年(1168)王重阳已57岁,他深知自己时日不多,但道业未传,这令他心急如焚。虽然丘、谭、马、王、郝等五人都跟随王重阳在昆嵛山烟霞洞,但王重阳知道,以他所剩余的时间及精力来看,平均教授诸位弟子是不可能的,于是,他便选取了马钰作为其真正的衣钵传人。因此,在昆嵛山烟霞洞的这半年中,他把主要精力放在了指点马钰上。

  洞凿毕后,王重阳与马钰在洞内合衣而卧,抵足而眠,谈道论玄;马钰聆听高论,勤加锻炼,随侍问道,日夜不离。一夜人静灯息后,忽闻王重阳相唤曰:“吾床卧不安,汝为我移易之。”马钰起依嘱移毕,才就寝,王重阳复唤腹饥,速为作食,马钰再起具食以奉。才睡下,王重阳又言,所移床未妥,睡仍扰神,马钰起更移之。正待合眼,王重阳曰所食不佳,须另具食来,马钰为别作一食进奉。睡未久,王重阳又唤移床,复又呼具食。如是三移床,三换食,马钰毫无厌倦之容,恭谨随侍如一。王重阳与公诗曰:“故把床移食更移,三三如六怎生知,教公会得双关意,雪里琼花总是谁。”马钰和韵曰:“能可移山志不移,盖因玄妙颇通知,双关未晓须求告,除了师尊更问谁?”

 从《重阳教化集》中所记载的赠诗来看,马钰对王重阳赠诗的绝大部分都予以了回复唱和,从这些来往的诗中,可以看到王重阳的教化方式及二人之间的言语对答机锋,颇相似于禅宗临济门下之峻厉冷捷。我们知道马钰的文学功底和道家学问都很好,所以,二人往来诗词唱答的诗非常多,《重阳教化集》中仅以《赠丹阳》为题的诗,就有十八首之多。而且若单以文字般若及慧思的敏捷程度而言,马钰一点也不输于师父王重阳。但王重阳对于马钰的这种仅仅止于理念的辩才却颇为担心,在《见丹阳每和诗词篇篇猛烈,有凌云之志,然未识心见性,难以为准,故引古诗云》的诗中就表达了对马钰的这种怀疑,其诗云:“一种灵禽舌柔软,高枝独坐叫无休。声声只道烧香火,未必心头似口头。”其中的不安与鞭策之意,跃然纸上。见到师父的赠诗后,马钰也立马明白了师父王重阳的意思,所以在所作的继韵诗中,马钰向师父表达了毫不含糊的坚定:“口善心慈性亦柔,万种尘缘一旦休。若是心口不相应,愿受铁钳拔舌头。”

 我们今天重读两人之间的这些书信来往、诗词唱和,感到非常有意思的一点是,马钰在王重阳面前就像是一个经常做错事的小学生一样,王重阳不断地随时随机地批评指导,马钰也不断地知错改错。

  王重阳有意磨炼马钰心志,令其回宁海州故里乞化。这让马丹阳尚未泯灭的羞耻之心遭受重创。本来,从富翁沦为街头乞丐,早已难堪。但此次是回故里宁海乞讨,马钰“不怕撞着儿女相识,只怕撞着亲家”,顾虑重重,担心会给亲人带来侮辱。王重阳遂怒,“打到平旦而止,打之无数”。本来马钰是被王重阳的耐心所感动,被其神通所吸引,才勉强出家,这样的遭遇让马丹阳顿生退意,如果不是丘处机劝阻,马钰断然离开,全真道的历史将会被改写。《丹阳真人语录》中记录了马钰后来对此的回忆:

  师(丹阳)言:祖师(重阳)尝使弟子:'去宁海乞化些小钱来,我要使用。’弟子道:'教别个弟兄去如何?弟子有愿,不还乡里。’祖师怒,打到平旦而止,打之无数。吾有退心谢他,丘师兄(丘处机)劝住,迨今不敢相忘。

 在昆嵛山烟霞洞修真期间,王重阳腰间生疥,王重阳为之作《黄鹤洞中仙》,词云:

 “有个害风儿,海上寻良价。只为心头忒紧图,意马隘,若出浑身疥。款款细搜求,日月年时赛。遂得中央四宝珠,禄马快,走入关西界。”

 词前小序言:“余在烟霞洞与丹阳抵足同眠,向晓因令丹阳舒过手来,摸我后腰间近日生起疥,有半指厚,缘我急图尔等,作黄鹤洞中仙。”

 马钰有《丹阳次韵》相和,词云:“三髻马山侗,未称真奇价。恣纵心猿放耍颠,马儿隘,憋出吾师疥。蓦想死生危,宿世因缘赛,宝内忻然占一珠马风快,奔赴秦川界。”(《重阳教化集》卷二)

  因有王重阳的自述及其《黄鹤洞中仙》词为证,可见此事当为确凿。从王重阳言“只为心头忒紧图,意马隘,惹出浑身疥”来看,他认为,得疥的原因是教授马钰过于心急,致使心火过旺,从而生疥。因此,马钰也才言“恣纵心猿放耍颠,马儿隘,憋了吾师疥”。

  当然,王重阳生疥,可以证明当时王重阳教授弟子的急切心情,但也反映了一个事实,当时他的身体已出现问题,已经预知其时日不多。毕竟,三千里风餐露宿,百日间分梨十化的教化,严重消耗了王重阳的体力和精力,开凿烟霞洞和教化五名弟子之时,也少有歇息的时间,积劳成疾,对于一个五十七岁的老人来说,是可以理解的。此外,从以上两词中还可以看出,在烟霞洞修真之时,王重阳就已经为以后的行踪作好了打算。他言:“遂得中央四宝珠,禄马快,走入关西界。”若按照以后的发展来看,其中四宝珠就应该是指丘、刘、谭、马四大弟子,这说明在昆嵛山烟霞洞时,王重阳就已经做好了带领四个弟子回关西的打算,对于这一点,同样也可以从马钰的词中看出。但还有一个问题,从这首词的小序来看,此词显然是作于烟霞洞修真之时,也即是大定八年(1168)三月至八月间,此时刘处玄尚未拜到重阳门下。所以,要不是王重阳有先知之明,便是此处所言之“四宝珠”并非是指丘、刘、谭、马,而是丘、郝、谭、马,因为王处一有老母在,不远游,全真道非常推崇孝道。至于为什么不是郝,可能后来对郝大通有点失望,《郝宗师道行碑》的记载“仍解纳衣去其袖而与之曰:勿患无袖,汝当自成。盖传法之意也。”透露了玄机。王处一去铁查山后,郝大通也随去,《广宁通玄太古真人郝宗师道行碑》记载:“十二年,葬真君于祖庭。师欲与四子同庐墓侧,长真激之曰:'随人脚跟转,可乎?’师明日遂行。至歧山,遇神人,授今名字及道号。”郝大通的名大通、号广宁子的名号为后来歧山遇神人所授,并非王重阳所赐,功法也是异人传授,所以“得真人道者马、谭、邱而已”(《教祖碑》)。不过,王重阳已经决定挑选四名弟子跟随其回关西是确定的,但到底选谁,尚未决定。至于为什么只选四名,当与金庭对宗教的严控有关,此是后话。

 王重阳生病了,没想到马钰也生病了,而且这场病来得凶猛,马钰患上了偏头疼病,“其痛不可忍,有若斧劈。”王重阳将马钰患病的原因归结为:“挈丹阳居昆嵛山烟霞洞,因心未死,于是感疾,患偏头痛。”“令其下山在家调治”。

  在马钰回家治病的这段时间中,“有人上山报云:某来时,马先生已痛死。闻之,因鼓掌大笑曰:我来欲化为神仙,肯教死了。为他不信,感此疾。”(《重阳教化集》卷二)“与法水即可愈矣。”(《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卷一)王重阳认为马钰是因为迷恋尘俗,信道不笃,而染患此疾。他加持法水,给马钰喝下后,病立除,并且寄言曰:“凡人入道必戒酒、色、财、气,攀缘爱念,忧愁思虑。此外,便无良药矣。”有一天,王重阳忽然对其他弟子说,马钰破了酒戒,其他弟子不信,于是便往马钰家验证,才知道王重阳所言不虚,马钰为了治病,以酒做药引,不想用之过量。这件事虽然是王重阳故示神异,但由此可知,在王重阳收徒之初,就已经给弟子们制定了严格的戒律,其中一条便是不许饮酒。王重阳不远三千里而来,费尽多般周折才度化马钰成功,他当然不会让马钰就此放弃,所以当丹阳因药用酒饮过量,导致病情加剧。王重阳作有《知丹阳吃酒赠颂》表达自己的心情:

道成尚吃酒,岂惜千年寿,
访饮若依前,不过四十九。

丹阳继韵

誓戒糟浆酒,玉液增灵寿,
凡圣两俱忘,得得真九九。

又有题名《赠马钰》的《折丹桂》词一首,词云:

“气财酒色相调引。迷惑人争忍。因斯染患请郎中,鬼使言,你且尽。不须把脉休频诊。死病今番准。这回须去不推辞,复勾追,文贴紧。”

《丹阳继韵》:

“父师痛教频频引。在俗心宁忍。须当酒色气财捐,到如今,有甚尽。冲和气脉何劳诊。一志修行准。参随鹤驾纵云游,离乡关,心意紧。”(《重阳教化集》卷一)

“访饮若依前,不过四十九”、“鬼使言,你且尽。不须把脉休频诊。死病今番准。这回须去不推辞,复勾追,文贴紧”两句,语气极重,几近诅咒之语。可知王重阳的愤怒程度。

尽管不高兴,王重阳仍然积极帮助马钰,这次,他让马钰饮了他制作的符水和陆仙的药饵。王重阳有《令丹阳下山权与陆仙作伴(解冤结)》词:“我行符水公修药饵,一居山一居鄽市。两处崇真暗相洽,即非彼此无为屚,共成不二扶风儒士。同为教旨辟得正,上合天意行满功成,去蓬莱却寻旧止,如今且休言异寄。

丹阳继韵

风仙符水公修药饵,两处住一山一市。遣钰居鄽敢相违,便当离此怀真一,难为有二予非秀士。道通奥旨认根源,伏降心意缚马擒猿,觉狂游喝声便止,休相侮假身是寄。”

以符水治病,是传统道教常用的手法。这一点说明,全真道虽然是道教中之改革派,但并没有完全抛弃传统道教的符咒文化。前文提及的王重阳对太一符的熟悉就是一个例子。从王重阳流传下来的诗词还可以看出,除内丹、打坐、炼养、传法、布道为主外,王重阳也从事传统道士所擅长的斋醮活动,大约在刘蒋结庵之时,王重阳曾为刘蒋姚二官设醮,《重阳集》收有《终南刘蒋姚二官设醮》藏头诗:

终南刘蒋姚二官设醮

(口)谈心应遇佳时,(日)下修成大醮仪。

(人)俗喜逢真吉善,(古)今虽有最慈悲。

(心)怀道德洪禧助,(力)拔先宗胜广施。

(方)谢圣贤多拥护,(户)人名姓已天知。

讲的正是道士作斋醮科仪活动的情景。

王重阳还曾做《道友作醮篆符箓》诗,讲述制作醮篆符箓的要领:

《道友作醮篆符箓》

大抵良辰集众仙,人将玉篆遂同编。

丝丝不断依从古,口口相传各取阗。

真字金书谁敢悟?心田丹诀我惟先。

兀然水木火金土,一一灵符便奏天。

这首诗描述的作斋醮科仪时需要大量的玉篆符箓,其制作要领,一定要丝丝不断,严格按照秘密的口传心授的方法去画符,这样才能制成灵符,上达天听。

这位陆仙事迹不详,王重阳有一首以“又赠马钰”为题的《解佩令》词:

“扶风宜甫,听余教旨。你从前、入道未是。终有洪禧,旧交朋、陆山后至。一一须、听他玄理。

山头休去,此中居止。兼乞觅、庵粮便利。直待盈盈,恁时节、同将师礼。住十洲、大家欢喜。”

词中提及陆山,是马钰以前的旧友。似乎就是这位陆仙。

另外,以炼心语疗之。对于王重阳的炼心语,就是上文提及的寄言。《甘水仙源录》卷一《全真第二代丹阳抱一无为真人马宗师道行碑》认为是“凡人入道,必戒酒色财气,攀缘爱念,忧愁思虑,此外更无良药矣。”而《历世真仙体道通鉴续编·马钰》则认为是“凡人学道,先须依此一十二字,断酒色、财气、攀缘、爱念、忧愁、思虑,自今后更无言可说。如不依此,便做灵丹,性命亦不能了。”两处所记虽少有出入,但大意相同,劝诫马钰断绝酒色财气、攀缘爱念,忧愁思虑。

不过,尽管治病很积极,王重阳仍要马钰对此事付出代价,让他深刻铭记这个教训,彻底断绝尘缘,方能了却性命。王重阳有诗云:“清净修行合上真,敢将此语昧天神。为公不信偏头痛,顾我无缘正法亲。苦口怎知良药味,某心犹恋入迷津。如今转入尘劳梦,难做惺惺睡觉人。”(《重阳教化集卷二》)诗中王重阳训斥马丹阳欺昧神明,犹恋红尘,不必再谈修道。马丹阳深怕师父舍弃,想赶紧回到昆嵛山。王重阳则用激将法,寄诗表示拒绝:

闻丹阳欲上昆仑山以诗寄之

公住山时我下山,我心终是厌愚顽。

断弦无续宁成曲,覆水难收已不还。

昔日谩传千口气,经今转隔万重关。

不如只作尘劳客,相见之时免厚颜。

这次事情大了,因为自己饮酒破道,遭致王重阳对其严厉的考验,不让回山。马钰赶紧回诗表明决心。

丹阳次韵

恋他爱海与恩山,岂觉痴心忒煞顽。深谢风仙相引出,莫愁马钰却归还。

要登云路开琼路,牢闭金关阐玉关,烹炼大丹丹不漏,自然得见内容颜。

面对王重阳的严厉喝止,马钰无奈,就独自在山下乞化修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原来全真七子相会于此
中国道教全真派与昆嵛山:全真派在昆嵛山的兴起
海上七真人传
宋元明清时期道家尊师重道典故(四)
神仙传——丘处机
一代宗师邱处机(二):昆嵛山上拜名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