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洪迪|诗美四层说

诗美四层说

洪    迪

是的,诗即是人。人在诗美创造中倾注自己的生命,倾注自己的人生体验,自己的思想、意识、直觉、情感、想象和幻想,自己心灵的内在的节奏与旋律,并将这一切凝结成语言,成语感的流动。这便是诗的质体,便是诗美。

事物无不具有一定的结构。结构的要素及其组合方式,决定事物的本质。诗美亦然,是具有一定结构的有机体。若喻之为球,中剖之,即可见剖面上有四个同心圆,显出四层结构,依次互为表里。亦可喻之以桃子,即为皮、肉、核、仁四层。表层为形式美,次层为形象美,

三层为情感美,核层为意蕴美。外两层可统称表现美,内两层即为内涵美。而结构美、意境美、语言美和气韵美通贯全诗,将四层结构融合成浑然一体。意溶于情,情显为象,象凝成形,赖言语以表之,即为具体的诗。

诗的意蕴美是诗人主体独特而深刻的生活感触和人生体验的诗化。它包含着一定的思想、意识、经验、观点、观念,又不能仅仅归结为此。与其说是意义,毋宁说是意味。它将真与善、历史与现实、现实与理想、时间与空间、感情与理性、理性与非理性、外宇宙与内宇宙、 个体与群体、天与人等等,神幻而美妙地融合为一。它对主体十分真诚,又自觉不自觉地体现着时代精神。它的深层是宇宙意识与生命意识。意蕴美必须溶于情,显于象,流动于音律。而情中之意无法还原为观念,象中之意必大于思想,音律中之意更流动而不可确指。故诗往往只可意会,难以言传。诗意的复述,最好是朗诵原诗。解诗有赖于妙悟。诗的意蕴美给人灵魂以震颤,以启示,以净化,以某种深刻的感受,但与种种说教无缘。它的创造,有赖于理性、智慧,也得力于非理性和潜意识。它是诗人整个生命的熔铸,并非理智冰冷漠然的推衍,而又需籍沉思以智性之光予以通体照亮。意蕴美决定情感美的素质与浓度。

诗的情感美是诗美的灵魂,是意蕴美与形象美的中介。它溶解意蕴,使之化为诗美;充溢形象,使之生意盎然。它使意、情、象化合为意象美和意境美。它是诗美创造的生命之水,原动力。它催发灵感,释放潜意识,激活想象,漾动韵律。诗的情趣是诗趣的核心。诗可以

抒发感情,但真谛在于表现情感,使诗美与生命律动成为同构。情感可分为激情、情绪和心境三个层次。激情热烈而奔涌,情绪朦胧而摇荡,心境平淡而沉潜。三者皆可化作诗美,后者更为清醇,与宇宙意识和生命意识更为谐合。情感的倾向有两大类,形成悲剧与喜剧。幽

默接近机智,能使喜剧趣味高雅。悲剧更能深入人生,从根本上促使情感向美升华。故深刻的喜剧,往往渗透着悲剧因素。

诗的形象美非融铸意蕴与情感不可,否则形象便成为无生命的空壳。意、情、象融合成意象美,它的创造,源于客观物象的反映、刺激与记忆,凭藉主体情感的推动与充盈,成于联想、想象与幻想的改造组合与创造。无象不成诗。想象力是诗人极其重要的艺术才能。柯勒律治甚至称为诗才的灵魂。在意象美的创造中,主体创造力有极大的自由度。可以“精鹜八极,心游万仞”,以至“情瞳昽而弥鲜,物昭晰而互进,倾群言之沥液,漱六艺之芳润,浮天渊以安流,濯下泉而潜侵”[1]意象往往变形,其跨度有大有小,当以最鲜活地表现情感美意蕴美者为佳。

诗的形式美包括建筑美与音乐美。建筑美主要是指诗的分节、建行和书写外貌。分节,尤其是建行,是音乐美的重要内容;押韵与格律可以加强音乐美。但音乐美的灵魂在节奏与旋律,源于诗人心灵的内在律动。古人以气论诗,气即发于生命之呼吸,气之长短强弱迂急与节律,便构成音乐美的核心。

诗的意境美或曰诗美时空贯通全诗,几乎等于诗美整体。意境美不仅是意象、意象群和意象群落的集合。诗中有所谓智语、情语、景语,皆为构成意境美之材料。诗的意蕴美、情感美和形象美,以至于音乐美,为诗美结构所牢笼、所组合,乃成意境美。而意境的佳妙以气韵生动为极致。无论意蕴美、情感美、形象美、建筑美,皆以最佳地构成或表现生动气韵为灵魂的意境美者为最,否则便成赘物或害物。王国维论词,“以境界为最上”,[2]其理实通于中外古今一切之诗美创造。

诗的语言美有广狭二义。狭义的语言美指诗的语言运用,修辞、炼字、炼句,更指语音、语势与语感。广义的语言美即是从语言角度观察的诗美全体。从广义上可以说,“诗到语言为止”。但要科学地说,诗所用的并非普通会话语言,是一种以语言为元符号的情感符号系统。

诗的语言往往“超语义”。当然,超语义仍以语义为依托、为根据。离开语义便无从可超。所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实即“语不涉难,已不堪忧”[3]之意。并非真的一张白纸,也非一堆有音无义的文字排列。从一定的意义上说,语感是诗的有意味的形式。但语言毕竟不是线条色块或音符,不能将诗的美感仅仅归结为语感的流动。诗美是诗的意境美与语感相表里的共振与流动。

以上即为诗美四层说之大要。以此说概之,便可见古今中外一切堪称诗者之共质,在诗美的意、情、象、形四个层次,虽各有偏重,然无一偏废;纵有流变,仍不出其网之恢恢。以此说纵观当今诗坛,其进退得失之所在,变动起伏之因由,纷争驳难之症结,皆大体洞然。

作者简介:洪迪,本名郑宏杰。诗人、诗论家、学者。1932年生,浙江临海人。曾任多届浙江省作协理事、文联委员。中国作家协会会员。1957年在《诗刊》78月号发表《祖母》等诗作,开始诗歌创作。著有诗集《雨后新叶》《超越存在》《存在之轻》;诗学专著《现代诗美的创造》《大诗歌理念和创造诗美学》《诗学》;历史随笔《天马嘶云》(合著),系列散文式断代史《唐唐大唐》,传统文化专著《中国文化太极:老子与孔子》《周易三读》等。诗歌多次获奖,诗论和诗歌批评影响力持久而广泛,且对中国历史文化有深湛研究和独到见解。《诗学》写作历时三十年,被诗人、诗评家誉为“体大虑周、宏博精深”之作,“为新诗有史以来仅见”,“发动我们的文心,似欲重启雕龙之业”。

附作者简介,详细通联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论《诗经》爱情诗的美学意蕴
余映潮语文阅读教学艺术50讲—— 课型设计的艺术6
谈古诗的意象、意境、意蕴
我对现代诗歌的理解和认知
朦胧、象征的诗美追求——李商隐诗歌的用典艺术
高考诗歌鉴赏专题(1):意象 意境 意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