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柴窑”探索与研究(十)“柴窑”陶瓷的特征
userphoto

2022.08.28 河南

关注

“柴窑”探索与研究

(十)

“柴窑”陶瓷的特征

唐健伟202110-202204

目前,能查阅到的“柴窑”资料中,介绍“柴窑”陶瓷的特征有:“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滋润细媚,有细纹。”、“片纹乱如麻”、“多足粗黄土”等。

而从社会上发现的“柴窑”陶瓷及疑是窑址周边捡到的瓷片看,“柴窑”陶瓷的特征还有:垫饼烧、芒口烧(覆烧)、颜色多种、有印花、贴花、有镂空,有单色釉、多色釉、有多种单色彩胎、釉下墨彩、釉下多彩等等。

归纳起来“柴窑”陶瓷的主要特征有:

1.“柴窑”颜色:

读过“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者)般颜色作将来。”这句诗的人,都会认为这是形容“柴窑”陶瓷是“青如天”的颜色,这里的“青如天”大家会理解是“天青色”,这里的“青”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意思。从目前在社会上发现的“柴窑”陶瓷看,真有不少产品是有多个色阶的蓝中带青色的主色调,或许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天青色”。

实际上“柴窑”并不是只有“天青色”一色说,还有红色、黄色、绿色、青色、蓝色、黑色、紫色、褐色、粉色、月白,一件器物多种(二、三色,甚至超过十种)颜色等等。五代“柴窑”陶瓷几乎是红、橙、黄、绿、青、蓝、紫等颜色都有,就是像雨后美丽的彩虹一样有多种漂亮颜色!

试想一下,能不能理解“雨过天晴云破处”,接着就是“彩虹升起时”?

因为,古人在用词上比较含蓄、也喜欢给人以无限广阔的想象空间。

三十年前曾读过一些资料,“雨过天晴云破处,诸般颜色作将来”。(因时间较久,已经忘记出自哪里?有点可惜。不过现在还可以在网上查到“雨过天晴云破处,诸般颜色作将来”这句诗)。因“诸”字是“许多”的意思,而有些天气、特别夏天(有些地方夏天、秋天)雨后“雨过天晴云破处”会自然出现彩虹。谁都知道,“彩虹”是有多种美丽的颜色。

古代很多诗句都是在追求美丽、美好的意境。单一颜色肯定比不上多种颜色美丽,不管在哪个时候,所有的人都是喜欢美丽的。

因此,就有了“五彩缤纷”、“姹紫嫣红”、“万花齐放”等等来形容美丽。相信当时皇帝肯定比一般人更喜欢美丽,也更喜欢自然界的多种颜色。

所以,“雨过天晴云破处,诸般颜色作将来”,可以理解为雨过天晴云破处,便是彩虹出现时,彩虹拥有多种美丽的颜色,这(诸)般颜色做将来,即是用彩虹一样漂亮的多种颜色,作为烧制“柴窑”陶瓷的颜色。

于是,五代期间就有了“红、橙、黄、绿、青、蓝、紫”等等的“柴窑”陶瓷颜色。

如果将“雨过天青云破处”单单理解为一种“天青色”的话,那么,五代期间“柴窑”烧制出了不少颜色的陶瓷。又如何解释呢?----实际就不好解释!

因此,将“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者、诸)般颜色作将来”,只理解为一种“天青色”是行不通的!

目前,社会上还是有个别专家学者与一些收藏家认为“柴窑”陶瓷只有一种“天青色”。如果这样理解,那是片面的,也是非常遗憾的!

因为,隋唐时期开始的“唐三彩”,釉色已经有多(十来)种颜色了,工匠将“唐三彩”的多种颜色釉移植到“柴窑”上,是非常轻而易举的事。

在学习探索研究古陶瓷的过程中,发现早期的“柴窑”陶瓷与“唐三彩”,存在有某种共性,或是分支,或是姐妹。因为,“唐三彩”与“柴窑”几乎是同一时期出现的工艺技术!

早期“柴窑”与“唐三彩”的共性是:

(1)压模与注浆并用;

(2)釉质比较类似;

(3)开片纹比较类似。

她们各有特色,“唐三彩”色彩比较柔和、“柴窑”陶瓷大多色彩比较艳丽,而且工艺有过而无不及。

目前发现有的“唐三彩”摆件高度在180厘米左右,而有的“柴窑”陶瓷佛像高度在200厘米左右。

结合发现940年、952年、951年的烧制“柴窑”陶瓷的颜色,以及这些实物的烧制时间,完全可以(再次)推翻“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诸、者)般颜色做将来”是“周世宗”“柴荣”皇帝御批的!

需要说明的是,在这里为什么用“'柴窑’颜色”,而不用“'柴窑’釉色”?

这是因为“柴窑”陶瓷不单有:“红、橙、黄、绿、青、蓝、紫”的多种釉色。

还有的胎体同样有颜色,而釉面只是没有颜色的透明釉!

目前有个别专家、学者和一些收藏家,个别民间“柴窑”研究团队,将这类颜色胎体加透明釉称为“胎釉同色”。

并且认为:

其一.只有这类五代后周显德年间烧制的“胎釉同色”的薄胎陶瓷,才是真正的“柴窑”。

其二,其他颜色釉的薄胎陶瓷是“类柴窑”!

在探索研究“柴窑”过程中,只探索研究“胎釉同色”的“柴窑”陶瓷,而将其他颜色釉的“柴窑”撇开,觉得这样探索研究“柴窑”是不明智的。

因为,所谓的“类柴窑”实际是早期(唐代期间)的“柴窑”,以及是民间的“柴窑”陶瓷。

当今,在没有查阅到明确的资料记载,也尚未考古发掘核实之前,可以推测颜色胎体的“柴窑”陶瓷是五代后周显德期间的宫廷皇帝御用“柴窑”陶瓷,或是“御(官)窑”陶瓷。因这类“柴窑”陶瓷一般非常精致规整!

颜色釉的“柴窑”陶瓷是一般(小)官用和民用的或早期(唐代时期)的“柴窑”。

在探索研究“柴窑”的时候,不宜将早期(唐代时期)“柴窑”以及民间的“柴窑”撇开。

笔者在《“柴窑”探索与研究(八)发现940年的“柴窑”》文章中,叙述940年已经烧制了“柴窑”陶瓷,推翻了后周显德“柴世宗”柴荣创烧“柴窑”说。

因此,最多只能说显德元年“柴世宗”柴荣下旨将某一民间“柴窑”设置为“御(或官)窑”,专门烧制宫廷御用的“柴窑”陶瓷而已。

实际上,民间“柴窑”比御用“柴窑”更早!也更多!

如果没有民窑的创烧,就谈不上有官窑、御窑的设置!

在古代所有的陶瓷都没办法“一夜成名”,“柴窑”陶瓷也不例外!

如果没有早期(唐代期间)“柴窑”一、二百年时间的传承、发展与创新的工艺技术垫底,就谈不上有五代后周显德御用“柴窑”的辉煌!

不能抹杀后周之前的所有为烧制“柴窑”陶瓷的工匠,用约二百年时间辛勤劳作的功劳,并将他们的工艺技术,人为地推给了五代后周皇帝“柴世宗”!

因为,“柴世宗”不可能在显德元年刚当上皇帝就能马上创烧出“雨过天晴云破处,这般颜色做将来”的多种颜色的漂亮“柴窑”陶瓷。

同时,也不相信“柴世宗”刚当上皇帝就能烧出在中国二万年陶瓷史上,最巅峰的“青如天、明如镜、薄如纸、声如磬”的“柴窑”陶瓷来。

在收藏、学习、探索、研究“柴窑”的时候,不能单单探索与研究后周显德年间“御(官)窑”的“柴窑”。因为,这个时候的“柴窑”已经是兴盛期了,特别是显德年间“柴荣”将“柴窑”设置为“御(官)窑”将“柴窑”的烧制推至最兴盛期。这点,“柴荣”功不可没!不过,这只是将“柴窑”设置为御用“御窑”或“官窑”的功劳。

因此,应将早期(唐代)的萌芽期、成长期、发展期、兴盛期、消退期(宋代)的“柴窑”,即不同时代、时期的民间与官方的“柴窑”,都得列入学习、探索与研究的行列!

2.釉面镜感:

“明如镜”,古代与当今的镜子是有区别的,古代只有青铜镜,陶瓷釉面如能达到与青铜镜面的光感就非常不简单了;“御(官)窑”“柴窑”的釉面,大多是透明釉。因为,釉料含有宝石,且玻璃质感较强,有的釉面很明亮,也有一些釉面比较莹润,这类民窑产品较多。“御(官)窑”柴窑产品光亮釉面除高温烧制外,一些因传世放置的位置不同,或长时间接触空气受到空气中的氧气的氧化等,也会使陶瓷釉面变得非常莹润。

“柴窑”陶瓷的胎体达到薄而坚致的效果,高温烧制素胎是重要前提。如中温烧,强度不够,更易碎、声音也沙哑不悦耳。

胎体浸釉晾干后入窑再高温烧烤,使透明釉面呈现较强烈的玻璃质感,是使釉面达到“明如镜”的处理方法。

因为“柴窑”陶瓷釉面“明如镜”,虽然经历了一千年,至今在民藏中看到的“柴窑”陶瓷,大多器物的釉面都是非常油亮的;给人以太亮、太新的感觉。

致使一些人认为:

(1).社会上没有“柴窑”!

(2).目前在市场上看到的“柴窑”都是仿品!

3.胎薄如纸:

资料记述“柴窑”陶瓷“薄如纸”,果真“柴窑”陶瓷一些小件器物的厚度只有0.06厘米,大件、特大件器物胎的厚度也只有0.5厘米左右。

因“柴窑”陶瓷胎薄如纸,有个别学者、收藏家认为工匠在制作“柴窑”陶瓷的胎体时,为了增强胎体的强度,而在胎体中植入银丝。

经查阅北京瀛方斋文物鉴定有限公司检测“柴窑”陶瓷六块瓷片(在疑是窑址捡的)的胎釉成分表,发现“柴窑”陶瓷几乎不含银。

如果在“柴窑”陶瓷胎体上植入了银丝,那么,在高温烧制的时候,银丝一定会被高温所熔化,而融入胎体。因银的熔点只有961.78度,而“柴窑”陶瓷烧制温度起码是1350度。银分子受高温烧制的影响肯定也会析出,不可能在胎体与釉面上都检测不到!

当然,还仔细查看过不少“柴窑”瓷片,也尚未发现“柴窑”陶瓷的胎体含有银丝的迹象。

因此,对于“柴窑”陶瓷胎体植入银丝的说法,不予支持!

当今,收藏界与文博界在鉴赏方面,由于历史事件的原因,古代艺术品鉴赏正处于天下纷争的“战国时期”。笔者认为,我们在鉴赏古代艺术品过程中,还需仔细察看、认真研究;目前社会已经步入科技时代,我们应该相信科学,必要时亦可结合科技检测来辅助我们对古代艺术品的鉴赏!

4.声音悦耳:

有古籍记载“柴窑”“声如磬”,的确,“柴窑”陶瓷有部分器物真的是“声如磬”,这是高温1350度左右(偏向1350度以上)烧胎,以达到薄而坚致、声音清脆、悠扬悦耳“声如磬”的效果。(中温1100度左右烧制的胎体强度不够更易碎、声音也沙哑、不悦耳。)

5.模具制作:

“柴窑”陶瓷基本是用压模(唐代期间已经出现注浆工艺)制作。压模能使其胎骨更均匀、更致密、更薄、更规格、更规整。

由于胎体较薄,说明胎泥积腐发酵时间较长,使胎泥柔韧性非常好,在制作过程中可塑性很强,且不至于容易断裂。

在压模的同时,在模具上刻有纹饰、吉祥语、款式等,这样模具“印”出来的胎体一般形成凸起纹饰,有缠枝花卉,动物、人物等等。凸起的吉祥语有:吉祥、福禄、寿禧等。凸起款式有:大周、“爿柴”、柴、官等字。

6.垫烧覆烧:

“柴窑”陶瓷“御(官)窑”主要是匣砵满釉垫烧与满釉芒口覆烧。垫饼一般有长方形垫,方形垫、圆形垫、支钉等,覆烧一般在芒口上涂上褐(深)色护胎釉。

也有将底足露胎的器物直接放置在匣砵上烧制,大多匣砵的原料是差料或是器物原料在淘洗过程中沉淀下来的底层粗料。这些差、粗料含一些金属元素较为充足,烧制出来的匣砵也较为粗松,更容易将一些元素析放出来,被胎质较为紧致的器物胎足所吸附,因此成了“足多粗黄土”,这类更多的是官窑普品及民窑产品,民窑的陶瓷器物大多修胎欠缺规整,也是造型“足多粗黄土”的原因之一。

“御(官)窑”有的圈足露胎器物也直接放在匣砵上烧制,不过“御(官)窑”的匣砵烧制比较精致,有的还在匣砵内底刷上釉,因此这类“御(官)窑”产品器物的底足一般不会“粗黄土”。一些是芒口覆烧,也不会“足多粗黄土”。

当然,“御(官)窑”还有一些器物是支钉烧。

同时,还有一些露胎圈足的“御(官)窑”产品,一般会涂上褐色或黑色的护胎釉,也是直接放到匣砵上烧制的,这类修胎较为精细规整。

7.“胎釉同色”:

一些收藏家、学者、专家认为“柴窑”陶瓷是“胎釉同色”,的确“柴窑”有不少器物,肉眼看似“胎釉同色”,实际是单色胎体加上透明釉经高温烧制后,釉面颜色变得鲜丽,主要是采用颜色“宝石”类原料(如玛瑙、绿松石、红松石、青金石等等,)制作胎体,一些宝石类制成透明釉料,“御(官)窑”在选料过程,细分单色不混杂,经多道(粉碎、多次淘洗、多次沉淀等)工序制成胎泥,发酵陈腐,制作胎体、晾干、入窑(入窑烧制前覆烧的已在“芒口”上涂上褐色护胎釉)还原烧成单颜色胎体。然后出窑再罩上透明釉(见图2),再高温烧制而成。

而实际不能称为“胎釉同色”!这类所谓的“胎釉同色”产品,目前认为颜色胎体罩上透明釉的“柴窑”陶瓷,一般作工都比较规整,应该属于宫廷皇帝御用物品。

另外,有藏友特地发信息给我,认为“柴窑”陶瓷是“以黄河澄泥为范才是真的”(引号里是原文。实际是想向我表达:“以黄河澄泥为胎才是真的”)。

顺此提及:不排除有一些“柴窑”的胎体是用黄河澄泥制作的,这是正常不过的事。“柴窑”是窑系烧制,烧制时间较长,窑头不少,分布在不同地域,哪个窑头在采泥方便就往哪里采,只不过是民间的某一“柴窑”,是众多“柴窑”之一,而不是“柴窑”唯一。当然,也不是宫廷皇帝御用的“柴窑”罢了。

不过,目前尚不能排除民窑有给官方烧制贡瓷的可能。或许还有一些产品用于“课税”,在古代不少朝廷将陶瓷窑纳入“课税”的重要对象,这是古代重要的税源之一,官方派兵监督,烧出的件数“课税”百分之十,最高达三十。所“课”之物送给官府使用或折价上缴给官方。在元代后期官方“课税”有时就达百分之三十,所得款项主要用于军费开支等。窑民不堪重负,揭杆造反,这是真正“官逼民反”。

有个别人将仅见到的一种“柴窑”,便以唯一“柴窑”来研究;还有个别人将“御(官)窑”的“柴窑”,也以唯一“柴窑”来研究,觉得都是不全面的。

实际上,“柴窑”是多个窑头烧制(即是窑系烧制,等有机缘将另行开篇探讨),每一个窑头烧制出来的“柴窑”陶瓷,肯定都有自己的特色。

“柴窑”的颜色釉一般罩在浅灰白色胎或深色胎上,工匠会先在深(褐)色胎体双面加罩白色护胎釉。

透明釉一般是罩在淡红、淡天青、淡黄、淡绿等等的颜色胎体上,釉层很薄。用肉眼观看,感觉是釉层的颜色,而没感觉是胎体的颜色;实际是透明釉罩在有颜色的胎体上,经高温烧制后,胎色会变得更加鲜艳美丽,这是透明釉将胎色提到釉面上来的缘故(见图3)。请看图2的三件胎体下水后,也能将胎体的颜色提上来,不过就是没有那么明显,也没有光而已。

在淡红、淡天青、淡黄等颜色胎体上的透明釉,如果没有细心用显微镜观看,一般肉眼是很难看区分出来的。所以,很容易被误认为:“胎釉同色”。

透明釉一般是用“玻璃、玛瑙、诸金石等制作而成的。

有资料为证:

清代乾隆四十二年(1777)张九钺编撰的《南窑笔记》记载:“柴窑,周(唐)武德年间宝库火,玻璃、玛瑙、诸金石,烧结一处,因令作釉。”

1-1这块烧好的胎体残片是淡灰色的干胎颜色较浅。

1-2这块烧好的胎体残片是淡黄色的干胎颜色较浅,有点像月白颜色。

1-3这块烧好的胎体残片是淡粉红色的干胎颜色较浅。

2-1这件胎体残片是淡天青色的干胎过水后的颜色会变深一些。

2-2这件胎体残片是淡黄的干胎过水后的颜色会变深一些。

3-3这件胎体残片是淡红色的干胎过水后的颜色会变得更深一些,是颜色被水分提上来的缘故。 

3-1这类淡天青色胎体残片,上了透明釉高温烧制后颜色更深、更亮丽,而变成了天青色。

3-2这件是淡黄色胎体残片,上了透明釉高温烧制后颜色更深、更亮丽的黄色。

3-3这件是淡粉红色残片,上了透明釉高温烧制后颜色更深、更亮丽的胭脂红。

4-1.显微照片上黄色的是胎体,右边的透明色就是透明釉层,只有用显微镜才能看到透明釉层。因此,不能称为“胎釉同色”!

4-2.显微照片上黄色的是小小瓷片胎体剖面,颜色淡了一些,胎体有不少黑色的斑点,别小看它们,这些小小黑色斑点汇集起来便是左边黑色片纹的颜色来源,下沿的是透明釉层,小小瓷片下面黑色的是一粒黑糯米。

4-3.显微照片,左边黄色的是小小瓷片釉面,颜色黄了一些,左下角透明色的是透明釉层,透过透明釉胎里的小黑斑在显微镜下也随处可见,黄色右边有黑色线是开片纹的颜色,看到这里可以推翻“胎釉同色”的说法了。右边是一粒大米。

8.胎体颜色:

目前发现“柴窑”的胎色起码有:淡天青、淡粉红、淡黄、淡绿、淡紫、粉白(月白)、香灰、褐色等等。

淡天青、淡粉红、淡黄、淡绿、淡紫等颜色胎体加上(宝石料的)透明釉,经高温烧制后,其釉面达到色泽鲜艳,明亮如镜的效果(见图4-3左黄色)。

值得一提的是,一些“柴窑”陶瓷深色薄胎的器物,可在其残口(断面)看到竟有五层之多。如:褐色的胎,有的器物在褐色的胎上二面都浸上白色护胎釉后,再加上颜色釉,如:红釉等。罩白色护胎釉的目的是起衬托作用,能使外面的颜色釉更加艳丽,而制作褐色胎主要的目的是想让其开出褐色的片纹,褐色胎大多数是用紫金土制作,这能使薄胎的器物更加坚致。如果没有这些目的,制作白色胎就行了,没必要这么复杂。

这类器物工序繁琐、工艺复杂,不是普通窑口所能为!且,此类器物大多数有“显德元年”规整篆书印款,这足以说明是五代后周显德年间“御(官)窑”所烧制。

“柴窑”陶瓷胎、釉成分,只能作为参考,不能作为标准。因为,原料采集不一定在同一个地方,也不可能有某一种原料是绝对纯净的。另外,在烧制过程中胎体还会析出或多或少的一些分子融入到釉层中,釉层的成分也会随着产生变化。

9.釉下墨彩:

一些单色釉的器物,有釉下墨色彩绘,纹饰一般是人物(多以儿童戏耍出现,有的人认为是婴戏图,所谓婴儿是指一周岁以内,尚不能采莲与放风筝(见下图)等,因此将“儿童戏耍”命为“婴戏图”觉得不妥;还有四爱人物图、以及诗仙李白等名人),动物、花卉等。

图5-1釉下多彩儿童放风筝纹饰之一

图5-2釉下多彩儿童放风筝纹饰之一

10.釉下多彩:(见上图5)(放风筝)

还有一些单色釉的器物,在釉下有多彩纹饰,纹饰一般也是以人物(名人、儿童多见)、动物、花卉、山石等。

图6-1外层镂空的瓶子

图6-2 外层镂空的杯子

11.印花镂空:(见上图6)

有些镂空的器物,镂空一般与印花为偶,印花基本是凸起阳文,镂空几乎是将纹饰中凹陷的地方镂去。镂空器物有单层、也有双层,双层多见。双层的里面是“胆”,外层镂空,可增加整体强度、以及增加外层纹饰的立体感和美感,具有很高的工艺技术效果。多见于瓶、杯、碗、壶等,对于碗、壶、杯在装(盛)热汤、热菜、热水、热茶时,还能起到散热、隔热,防止烫手等的作用,可见古代工匠高超的聪明智慧。

图7-1瓶子上有釉下贴花、沥线工艺

图7-2瓶子上面有贴花、沥线文字工艺

12.贴花沥线(见上图7)

贴花与沥线时常为伴,贴花是将花、叶子、昆虫、动物等用模具印出来,然后贴到瓶子上面,用沥线连上枝丫、画出山石、水塘等,使其成为一幅完整的立体画面。有的还用沥线在瓶子上面写出吉祥语的文字等。可见古代陶瓷工匠的艺术造诣是很深的。

陶瓷上沥线工艺在元明时期比较流行,至于沥线工艺何时起始?目前尚未可知,图七的瓶子上面出现沥线工艺,应是沥线工艺的发展、成熟阶段了,这个成熟的工艺起码在五代。因此,推测陶瓷沥线工艺萌芽阶段不会晚于唐代。

13.胎的成分:(目前只提供三种)

(1).淡天青色(见表格8-1)

(2).淡黄色(见表格8-2)

(3).淡粉红色(见表格8-3)

图8-1淡天青胎体成分表

图8-2淡黄色胎体成分表

图8-3淡粉红胎体成分表

14.釉的成分:(目前只提供三种)

(1).淡天青色胎体上的透明釉层(见表格9-1)

(2).淡黄色胎体上的透明釉层(见表格9-2)

(3).淡粉红色胎体上的透明釉层(见表格9-3)

图9-1淡天青色胎体上的透明釉层成分表

图9-2淡黄色上胎体的透明釉成分表

图9-3淡粉红胎体上的透明釉成分表

以上六份“柴窑”陶瓷成分表由北京瀛方斋文物鉴定有限公司进行实物检测后提供的,在此表示感谢。

15.贵贱之分:

有御窑(御贡、供御)、官窑、民窑(大窑、小窑)等。

16.“柴窑”体型:

一般有瘦高型、匀称型、矮墩型等。

17.“柴窑”器型:

有多种盘、多种碗、多种壶、多种洗盆、多种杯、多种盏、多种炉、多种瓶等生活用品,多种佛造像等及多种祭祀(或礼器)用品和还有很多种摆设用品(如人物、动物等等)。

有常规器型、也有仿青铜器型,还有很多不规则器型,以及没办法叫出名字的器型(这类器型大多是用于摆设的)!

一些器物有后续加工,如:扣金(银、铜)口、贴金(银、铜)花、镶宝石、刻字、刻图、刻印等;后续加工的时间一般有:本朝、宋朝(徽宗时期)、清朝(乾隆时期)等;当然,也发现有个别是新仿的。因此,建议大家在入藏的时候一定要慎重。

18.器型大小:

器型有大有小,较大的器物一般是佛像,有的高度达200厘米(连座),小的器物一般是杯子(功夫茶杯),只有几(4厘米左右)厘米大小。器型大多瘦高俊逸、也有匀称之物、有不少仿青铜器物、有矮小的可供把玩、喝茶、喝酒、文房等常用的较小器物。

19.“柴窑”厚度:

“柴窑”大多数胎体轻薄、较大(口径约30厘米以上)器物有的厚度在0.5厘米左右,较小器物胎较薄,厚度只有0.06厘米--0.1厘米、0.2厘米--0.3厘米。

20.“柴窑”片纹:

“柴窑”陶瓷因二次入窑烧制,使这些陶瓷器物基本都开片,这是胎釉收缩系数不同造成的,大多数器物的片纹不规则,有“片纹如乱麻”之称,也有细如“蜻蜓翅”纹片,有很多器物接触空气后,开片纹吐浆非常严重。这,主要是传世、或接触泥土、或接触污物时间长达几百、上千年被污物或泥土沁入所致。

同时,由于出窖后接触新鲜空气,周围的温度也时常产生变化,不像在窖里会较恒温,使釉面与胎体重新走进热胀冷缩的环境,从而出现新一轮的开片,产生新的白色片纹,这是正常的现象。一般认为是窖藏的陶瓷,如能出现新开片的,更能证明这是老到的陶瓷。

21.窑变“柴窑”:

“柴窑”陶瓷有“窑变”?真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早些年看到一些蓝中带黑灰色的“柴窑”陶瓷器物,认为黑灰色斑块是“雨过天晴云破处”中的乌云,也认为是正常“柴窑”陶瓷的釉面。接触越来越多的“柴窑”陶瓷后,特别是蓝中带青的“柴窑”陶瓷器物中,有不少这类釉色的“柴窑”陶瓷器物,釉面不单是蓝中带青,更多的是还带有黑灰色斑,有的黑灰色斑较为明显,黑灰色斑在釉面上都有互相的过渡,实际上这是窑变形成的(见图10)。

还有淡绿釉含有红色斑块的“柴窑”陶瓷六瓣荷花盏,红色斑块稍为浑散,从实物看有点类似早期豇豆红的窑变感觉(见图11)。同时,在聚釉处可见若隐若现的蓝色斑,在显微镜下能明显看到。这些都是“柴窑”陶瓷窑变的特征!

上述二种“柴窑”陶瓷的窑变,或许有不少人会感到非常意外!

(待续)

图101此摆件是镂空舍利子塔局部可见灰褐色斑块。

图102此件是方瓶的底部,可见灰黑色斑块。

图10-3这是李白月下饮酒摆件局部,送科技年份检测确定是956年烧制的,主体釉色是蓝色调,或称为深色天青,如意云上的釉面经高温烧制后变成灰黑色,是一种窑变现象。

图11-1“柴窑”六瓣花口盏,薄胎,支钉烧,六瓣,敞口,釉面淡绿有红斑等。釉面莹润,手感润滑,眼鉴是五代至宋代之物,待疫情过后,送邻省(市)科技年份检测,再作进一步确认。

图11-2六瓣花口盏内部

图8-3六瓣花口盏底部。图11--1-2-3看实物有点类似早期豇豆红窑变的感觉

图11-4淡绿釉、红斑、破泡、以及老化痕迹

图11-5淡绿窑变红色斑、淡蓝色斑、破泡等老化痕迹

图11-6淡绿釉、可见窑变淡蓝色斑、气泡、开片纹、破泡等老化痕迹

图11-7淡绿釉可见淡淡红色斑、气泡、破脏泡等老化痕迹。图8-4-5-6-7实物微观照片可见很稀疏的气泡,破泡,脏破泡(蟹爪纹),有红色斑块与蓝色斑块窑变。


参考资料:

1.https://baike.sogou.com/v21476.htm?fromTitle=%E5%94%90%E5%AE%A3%E5%AE%97%E6%9D%8E%E5%BF%B1

2.https://baike.sogou.com/v64341944.htm?fromTitle=%E6%AD%A6%E5%88%99%E5%A4%A9

特别鸣谢:(排名不分先后)

1.广东汕头市民间艺术品交流协会徐小豹

2.广东汕头市民间艺术品交流协会彭宝成

3.广东汕头市民间艺术品交流协会林 填

4.北京瀛方斋文物鉴定有限公司钱近芳

5.广东广州市资深收藏家何绮雯

6.广东深圳市收藏家唐万三

7.广东潮州市收藏家黄广明

8.广东揭阳市收藏家冯佳炉

9.广东广州市收藏家郑会雄

10.广东揭阳市收藏家李益波

11.江苏南通市收藏家曹 奕

12.江苏南京市收藏家刘义龙

13.广东梅州兴宁市收藏家陈达昌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柴窑瓷器研究之三 天生丽质,瓷皇本色 ——后周柴窑观音瓶赏鉴
惊世骇俗, 千年柴窑真面目
如来藏虚空,探臂捉秘藏,因明思广微,四大明柴窑,
汝瓷心动:偏爱那一抹天青色
王少清:探索柴窑之谜(加注:观此文章者请自辩)
浅释五代—宋“雨过天青云破处,这般颜色作将来”天青釉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