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16年9月欧洲行-卢浮宫之五绘画馆二楼法国巨幅画

      卢浮宫的精华,包括达芬奇等意大利画家、法国浪漫主义、新古典主义画家等人的杰作,有一半以上都集中在了德农馆二楼的几个大型展厅之内。所以绝对不能错过德农馆二楼。

    德农馆的2层有四个大型展厅——大画廊、77号展厅莫里恩厅(Salle Mollien),75号展厅达鲁厅(Salle Daru),和6号展厅蒙娜丽莎厅。本文集中介绍法国巨幅画。法国巨幅画在达鲁厅和莫里恩厅展出。


莫里恩厅






达鲁厅


    德农厅位于卢浮宫博物馆的最高一层。该厅以卢浮宫博物馆第一任馆长的名字命名。建于十九世纪中叶拿破仑三世第二帝国时期。天花板装饰,以法国历代君主和他们保护和发扬光大的艺术为主题:拿破仑三世的头像位于天花板正中的圆雕饰中。稍稍往下的天花板拱顶的四边上,是四幅表现法国四位伟大君主的绘画,身边围绕着各自统治时期的艺术家。


    再往下,在采光窗之间,可以看到代表主流艺术(绘画、建筑、雕塑、版刻)和艺术家应有的主要品质(高雅品味、奇思妙想、细致观察等)的寓意画。对于拿破仑三世而言,这些装饰向世人昭示了他是自己之前所有王朝的继承者和集大成者。其两端连接展出法国绘画的莫里恩厅、达鲁厅。



    下面按作者介绍。     

    雅克·路易·大卫(Jacques-Louis David,1748-1825)是法国著名画家,古典主义画派的奠基人。

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

    大卫于1805-1807年期间创作的一幅油画,真实记录1804年12月2日在巴黎圣母院隆重举行的皇帝加冕仪式的一幅油画杰作。实际上,在加冕时,拿破仑拒绝跪在教皇前让庇护七世加冕。而是把皇冠夺过来自己戴上。画家特为避免这一事实,煞费苦心地选用皇帝给皇后加冕的后半截场面。这样,既在画面上突出了拿破仑的中心位置(拿破仑站起来给皇后加冕),又没有使教皇难堪。


《雷卡米埃夫人的肖像》

    是雅克·路易·大卫在1800年为法国一位银行家的太太画的肖像画,而且是一幅未完成的作品,原因是她在委托达维特之后私下又请了大卫的学生热拉尔完成此画, 达维特一气之下公开中辍此画。
    这里,雷卡埃米夫人身着罗马式长袍,靠卧在罗马式卧榻上,道具有古代铜灯,夫人白色长袍垂搭在靠榻前,一只手支在身后两只圆筒形的枕头上面,榻前有一块踏板,背景是一块素朴的布幕,色彩与形体相谐,呈现一种高雅古朴的休憩状态,一切都显得十分平衡。画家以古典美的抒情手法,描绘了这位夫人的妩媚恬静和秀丽的姿色,成为达维特肖像画之代表作。整个画面呈现出极富古代气氛的典雅环境,体现了新古典主义的风格特点。


荷拉斯兄弟盟誓
    大卫的代表作,也是新古典主义名作之一。此画取材于罗马故事,荷拉斯是古罗马的一个家族,当年罗马人曾与比邻的伊特鲁里亚的古利茨人发生战争,但双方的人民却有着亲密的通婚关系。战争延续多年未决胜负,最后决定双方各选派三名勇士进行格斗,以胜败决定罗马城与阿尔贝城的统治权的归属。罗马城选了荷拉斯三兄弟,对方选了居里亚斯三兄弟,但这两组兄弟中却有婚姻关系,小荷拉斯之一的妻子是居里亚斯兄弟的姊妹,小居里亚斯的未婚妻则是小荷拉斯的同胞。但荷拉斯不顾女人们的反对为了祖国,决定让三兄弟去格斗。画面正是表现三个兄弟在出发前向宝剑宣誓“不胜利归来,就战死疆场”的场面,老荷拉斯位于画面的正中,他手上的刀剑是这场宣誓激情的焦点。右角是三勇士的母亲、妻儿和姐妹,母亲担心出征凶多吉少而心痛如割,妻子搂着孩子泣不成声,最右侧的一个姊妹,由于她是作战对方的未婚妻,心乱如麻,因为不论胜负,她都将失去自己的亲人。


《跨越阿尔卑斯山圣伯纳隘道的拿破仑》雅克·路易·大卫创作于1800年。

    再现了1799年——1802年第二次反法同盟战争期间,拿破仑率领4万大军,登上险峻的阿尔卑斯山,为争取时间抄近道越过圣伯纳隘道,进入意大利的情景。拿破仑军队进入意大利后,给那里的奥地利干涉军队出其不意的打击,最终获取马伦哥战役的胜利。跨越阿尔卑斯的壮举,堪与公元前3世纪迦太基统帅汉尼拔大败罗马军队以及公元8世纪查理曼大帝征战意大利的战绩相媲美。这场战役的胜利,提高了拿破仑的威望和地位,为他后来登上权力的顶峰打开了通道。

  意大利战役后,西班牙国王查理四世向大卫订制了这幅画。大卫把画面人物安排在圣伯纳山口积雪的陡坡上,阴沉的天空,奇险的地势加强了作品的英雄主义气概,红色的斗篷使画面辉煌激昂。画面上年轻的拿破仑,充满梦想和自信,他的手指向高高的山峰。昂首挺立的烈马与镇定坚毅的人物形成对比。凡尔赛博物馆绘画部总策划人克莱尔·康斯坦女士介绍说,拿破仑对这幅画的创作进行了干预,要求对真实的历史细节作修改。其实,拿破仑翻山时骑的不是马而是驴子,穿的是普通军大衣而不是红色斗篷。他之所以要求做这样的修改,据说是为了渲染其“英雄的气概和史诗般的远征”。


《萨宾妇女的调停》,雅克·路易·大卫创作于1799年。

    罗马初建时,男多女少,于是拉丁人在一次偷袭中掠夺了大批的萨宾妇女带回罗马。萨宾妇女被掠夺3年后,萨宾人进攻罗马进行报复,已为人妻人母的萨宾妇女苦劝丈夫与父兄和好,最终促成两个部族融合。从此,萨宾人和拉丁人一起同为古罗马文明的创立者,罗马最早的三百名元老中即有一百名来自萨宾。图中,左边是萨宾国王提图斯(Titus Tatius),中间是提图斯的女儿赫尔西莉亚(Hersilia),右边是赫尔西莉亚的丈夫,战神玛尔斯(Mars)的儿子罗慕路斯(Romulus)。罗马神话说,这位罗慕路斯和他的弟弟雷穆斯(Remus)被一头母狼养大,后来建立了罗马城。画家着意于人物的裸体、半裸体造型,严谨的雕塑形体和细腻的素描功力使这幅激战场面变成古代标准人体展览,缺乏内在精神的感染力,这正是古典主义的缺憾。也反映出达维德此时艺术创造上追求单纯的形式美,理性构思和造型冲淡了艺术美的真实激情。人们认为这是画家在大革命失败后,悲观失望,意志消沉,在这种情绪支配下,借复古以消愁肠。


皮埃尔·摄里奇亚画像》 1795年 

    这是画家为妹夫的画像。1794年热月政变后,罗伯斯庇尔被逮捕,大卫也受牵连入狱,获释后住在他妻子的妹妹艾米丽和妹夫皮埃尔·摄里奇亚(pierre seriziat)家中。这幅为他的连襟所画的骑马装,也许是画家的练习之作,细节画的相当的清晰。


皮埃尔夫人和她的儿子》 1795年 

    这是画家妻子的妹妹艾米丽(emilie seriziat)即皮埃尔·摄里奇亚夫人和她两岁的儿子埃米尔。画中少妇和孩子神态自然,显然是一幅写生肖像画。色彩用得不多,白色为主间以绿色,显得很明快,色调淡雅中有变化,帽子上的绿色饰带与腰带相呼应,衣裙的垂挂褶纹富有疏密节奏感,单纯的背景衬托出前景人物,画境纯洁美好。古典主义法则中是只重类型排斥个性,重理性排斥情感的,而在这幅肖像画中,达维德表现出更多注重个性和情感的描绘,使画中人物神情自然而真实。


《运送布鲁特斯儿子尸体的军士们》,1787年
    布鲁特斯是公元前84年古罗马第一个推翻暴君统治的英雄,他把神圣的罗马大皇帝驱逐到国外,建立了罗马共和国,并成为贤明的执政官,但是他的两个亲生儿子参与了伊特鲁立亚人的复辟阴谋活动,布鲁特斯为捍卫共和国的利益和神圣的法律,毅然处决了这两个逆子。这幅画中所描绘的是武士们将被处决的儿子尸体抬进大厅的一个瞬间,布鲁特斯的妻子作为母亲悲痛欲绝,两个女儿恐怖地依偎着母亲;布鲁特斯显示出一种刚毅和不可动摇的坚强性格,但毕竟处决的是自己的亲生儿子,这时作为父亲不可避免地陷入常人所具有的痛苦之中。画家特意将他安坐在一尊古罗马的英雄雕像投影下,利用朦胧模糊的光影既表现了布鲁特斯的形象又刻画了他复杂的内心世界,英雄的雕像是他依托的精神支柱,隐约的人物动势中体现出坐立不安的心态,但是不安中又含坚定,他高举两个手指表示共和国的兴旺就是最高的法律。这是一个十分感人的戏剧性场面,是情与理、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矛盾冲突的场面,画家大卫在这里为人类树立了一个有血有肉正直无私的君王形象。画面构图仍然遵循古典主义的对称式均衡原理,人物被置于罗马建筑的圆柱前,使画面更显庄重神圣。


帕里斯和海伦之爱》  1788年 

    这是根据希腊神话进行创作的,传说特洛伊王子帕里斯诱拐了宙斯之女海伦,于是引发了特洛伊和希腊之间长达十年的战争。在《帕里斯和海伦之爱》这幅作品中,布置了极富古典情趣的房间背景,如壁间的神女柱像,极具古希腊美术的特点,但是在这样一个古色古香的背景中,达维特有画出了两个雕像似的人物—海伦和帕里斯,任务的颜色非常明亮尤其是帕里斯腿部的亮度,使人物更具有吸引力,能够让观者仔细的品味画面的内涵。画面的人物不管是从比例还是结构等,画家都刻画的十分准确,尤其是海伦和帕里斯的面部表情表现的及其微妙,传神的效果十分突出。


《教皇庇护七世》,1805年
    他参加了拿破仑·波拿巴加冕礼,加冕礼上,拿破仑拿起皇冠戴在自己的头上,然后拿起后冠戴在皇后的头上,这使得主持加冕仪式的教皇庇护七世感觉受到极大的侮辱,后来教皇庇护七世借故开除了拿破仑的教籍,拿破仑则把庇护七世抓起来监禁多年,直到拿破仑倒台。


雷奥尼达在温泉关》  1814年 

    大卫几乎用了十五年时间来画这幅画,画的情节是希波战争中著名的温泉关战役。公元前480年,斯巴达国王列奥尼达率领三百斯巴达勇士在温泉关利用天险抵抗波斯国王薛西斯所率的波斯大军。300勇士血战三天后,因斯巴达内奸的出卖被波斯人超了后路,全部战死。画面上的人物围绕雷奥尼达而作各种活动。背景是一片灰色的岩石,人物穿著红色和蓝色的斗蓬,毫无疑问,这是幅严肃的画。大卫在构思这幅画的时候,并没有考虑吸收他青年时期做历史画的经验,一看这幅书,就把我们带到几乎混乱的人群中。这幅画著力突出细部,使人物的行动明亮而紧凑,尽管这幅画十分宏伟,富有很强的戏剧性,但是结束时好像缺乏乐队的配合,缺乏一个指挥,这对于如此大规模的场景,如此众多的和如此多姿多态的人物来说是十分必要的。但为什么这幅画缺乏一个提纲挚领的整体统合感呢?也许是因为,作这幅画始于1800年,后中断多次,1805年放手不画,后来又拾起画笔重新画,直到1814年才完成。


《朱丽叶的画像》  1824年

    画中的女主人是维尔纳夫的朱丽叶.布莱斯(Juliette Blais de Villeneuve),拿破仑哥哥约瑟夫.波拿巴的妻子是朱丽叶的姨。 

    这幅画是画家路易大卫在流亡比利时期间的1824年所做,是他生命中最后的一幅肖像画(大卫死于1825年)。

大卫《自画像》1794年


    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1780-1867)法国画家。自小父亲就培养他对艺术的兴趣,那时,他非常热衷追求原始主义。经过大卫和意大利古典传统的教育,安格尔对古典法则的理解更为深刻,当大卫流亡比利时之后,他便成为法国新古典主义的旗手,与浪漫主义相抗衡。

《大宫女》

       于1814年所作,此幅土耳其宫女图是画家应拿破仑的妹妹,即那不勒斯王国的王妃卡洛琳·摩拉的订购而创作的。这幅画所追求的是以女性裸体来表现女性身上一切可能出现的形态美。画中全裸的大宫女斜倚着靠垫横贯画面,在华丽的帷幕和褥单的衬托下,显得典雅迷人。画家很强调女性身躯的优美曲线,为了表示这种美,他刻意拉长宫女的手臂和躯干。
    在构图上,宫女的身躯形成一大弧形,正好与右边落下的帷幕形成对应,使整个画面保持了均衡。色彩上也表现出画家的大胆与别致,蓝色的帷幕与玫瑰色的肉体并不协调,但相衬得很鲜亮,具有装饰效果。宫女像花瓣一般细润的肢体加了一层明亮、丰富的色调和肌理,显得气韵生动,诗意盎然。宫女的体态优雅静穆,可精神面貌冷漠妖娆。这幅作品完美地体现出安格尔对古希腊雕刻那种“静穆的伟大”的美学追求,也是19 世纪裸体艺术的杰出代表作之一。


《洛哲营救安吉莉卡》1819年
    故事取自《疯狂的罗兰》,這部以查理曼大帝时代为背景的著名史诗,是意大利诗人阿里奥斯托在十六世纪初完成的杰作。描述洛哲骑着半马半鹰的有翅怪兽,飞越布列塔尼半岛上空,赫然发现被锁在眼泪岛岩石上的安吉莉卡,这位美女即将被送入海妖的口中。他用长矛刺中海妖,將牠击毙,营救了安吉莉卡。右侧安吉莉卡静止不动的形象,与洛哲的长矛所呈对角线的力度形成对比,这就使洛哲彷佛使出全身力气把长矛利入恶龙的咽喉。
此构图的美感还在于光线特性的运用,它使安吉莉卡的裸体在阴影中充分显示出它的柔美;在图阴影部分的黄褐色和土黄色的色调衬托下,铠甲的金色、盾牌的红色,洛哲身披斗蓬均白色,特别是那少女躯体的肉色,就显得格外醒目。细节的准确几乎是超现实主义的﹝如武器的装饰、飞鸟的羽毛﹞,使得这个中世纪掌故的气氛更具有浪漫主义的色彩。


《圣女贞德》

    英法百年战争(1337年-1453年)时她带领法国军队对抗英军的入侵,支持法查理七世加冕(图中跪着的少年就是查理七世),为法国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后为与英国结盟的勃艮第公国所俘,宗教裁判所以“异端”和“女巫罪”判处她火刑。1455年教会为贞德平反,被称作圣女。


里维尔一家三口

《菲力博尔特.里维尔》  1804年,


《里维尔太太》,年代1806


《卡洛琳.里维尔小姐》,1806年


《俄狄浦斯与斯芬克斯》,1808年
    希腊神话中是“神人同形”的斯芬克斯是人首狮身并长有翅膀的女妖,长得很美,当她出现在忒拜城时就成了那里的一个大祸害,她雄踞在忒拜城外、一座悬崖上,向过往行人提出多种隐谜。如果过路人不能猜中谜底,便将他们撕得粉碎,然后吞食入肚。她盘踞山口要道,每当遇见过路人就用“早上四只脚,中午两只脚,晚上三只脚,当其足最多时,其速度和力量最小,此何物也?”的谜叫人猜,猜不出者即被她吃掉。聪明的青年勇士俄狄浦斯,他揭了谜底是人,这使斯芬克斯跳崖自杀,为民除掉一害。
    画中描绘了美丽的斯芬克斯挡住英雄俄狄浦斯的去路,以耸立的山峰作背景,英雄以坚定怒视的目光看着女妖,预示着将发生的智慧与勇气的较量。画面人物与环境造型以古典主义写实手法与神秘主义境界相结合,形象蕴含着善与恶及智慧的较量。

《贝尔登肖像》,1832年, 118x95cm 。 

    这一幅《贝尔登肖像》是他所画的男子肖像中最精彩的一幅,如果说在他那些贵夫人的肖像上,线条在某种程度上让位于他所瞧不起的色彩,那么,在这一幅《贝尔登肖像》上,更强烈的成分不是色彩,而是耐人寻味的素描。面对真实的人物,线的绵密与一丝不苟把他的肖像艺术拓向一个更富陈述性的境界。《作画之先,他为贝尔登先生已画了各种姿势的速写,到正式给贝尔登画油画肖像时,后者已66岁。画家把这位精力充沛的事业家用素朴的色彩与背景来加强他的形象表现力:他坐在椅子上,穿着黑色的衣服,胖胖的身材,气度不凡,一对锐利的眼睛煞是传神。嘴角露着一丝难辨的微笑.这位性格较沉着的鬈发老人,一下子抓住了观赏者的注意力,使人们深感肖像的神采奕奕。评论家戈蒂叶观后称赞这幅画是“生理的肖像,道德的肖像,……是整个时代的发现”。我们只要从贝尔登那双有力的,握在膝头的丰满的手,便足以令观赏者心悦诚服了。


    席里柯(Theodore Gericault,1792-1824),法国著名画家,新浪漫主义画派的先驱者。席里柯一生充满坎坷波折,曾因参加保皇派而不得不东躲西藏,怕拿破仑军队抓住;于舅母的畸形恋情,注定了爱情悲剧,并导致家庭破裂;随后,他去了英国学习画马。在英国,籍里柯由于一次意外坠马而英年早逝。他的艺术生涯只有短暂的十年。

《梅杜萨之筏》

    席里柯一幅经典名作。作于1818年。真实事件场景还原。梅杜萨号巡洋舰载着四百多位官兵开往非洲,在西非海岸不慎搁浅,船长是位对航海知识一窍不通的贵族,经过两天混乱而无效的努力后,他便带着一部分官员乘救生艇逃之夭夭,扔下150多位官兵困在茫茫大海上。遇难的人们靠一个临时拼起的木筏,在汪洋大海上漂流了十几天,为了活下去,有的人被迫啃吃死人的骨肉,有的人精神失常,尸体在海水的浸泡中开始腐烂。经过十几天的漂流,筏上最后只剩下15人。当幸存者向报界披露了这一丑闻后,引起了社会的极大震动。26岁的席里柯决定将这场悲剧搬上画布。为使油画作品《梅杜萨之筏》有真实的细节,画家席里柯到存尸所研究尸体,造了一个同样的木筏,又仔细观察了处于各种非常情况下人类的种种表情,还去精神病院画病人,同那儿的医生交朋友。经过一年半的努力,席里柯终于完成了这幅7米长的油画巨作。


《轻骑兵军官的冲锋》,1812年

    这幅画也是席里柯的代表作。1812年,年仅21岁的席里柯第一次在沙龙展出了这幅描绘轻骑兵军官冲锋的画,画中描绘一位全副武装的骑兵军官坐在奔腾如飞的骏马背上,转身挥舞马刀,回身转首的军官成了运动着的画面中心。画家以大胆的色块,粗犷的笔触和充满激越情感的动态,体现了革新精神。


《受伤的胸甲骑兵》,1814年
    画中描绘受伤的骑兵正在沿着山坡往下滑时的挣扎情景。他成功地利用了人和马之间即将发生的悲剧性的情节,突出表现了战场的气氛,令人惊心动魄。

    欧仁·德拉克罗瓦(1798-1863)是法国著名画家,曾师从法国著名的古典主义画派画家雅克-路易·大卫学习绘画,但却非常欣赏荷兰画家彼得·保罗·鲁本斯的强烈色彩的绘画,并受到同时代画家席里柯的影响,热心发展色彩的作用,成为浪漫主义画派的典型代表。 

   《自由领导人民》

    德拉克洛瓦创作于1830年。这是一幅带有很浓寓意特征的画,画中描绘了当时战争的情景:在被硝烟所笼罩的街上,气绝的士兵横尸累累之中,以女神为前导的主角打着象征自由和希望的三色旗(法国国旗),手执刀剑的群众跟在女神后面,背景隐约可以看见巴黎圣母院大楼

    画面人物的安排是很有趣的:女神的安排主要是想用这样的形象暗示出这种战争的正义性。上身裸露的女神,纯洁而美丽,更重要的是在这里,她是正义、自由、真理的化身。谁也不忍心去杀害她,而会无条件地同情女神所在的一边。这种用法是浪漫主义的想象与现实很好地结合的用法,也是作品成功的主要因素,历史上,这种用法有不少艺术家借鉴过。女神旁边的双枪少年,小小年纪就上了战场,毫无顾忌地在炮火中前进。一方面加强了这场战争的正义感;一方面也体现了这场战争的全民性质。有人认为,这个小孩子即是后来法国浪漫派大作家雨果《悲惨世界》中所写的那个小伽弗洛什的雏型。女神左边那戴礼帽的持枪站在倒塌的防栅上的人,即为作者自己。毫无疑问,作者是想通过这一形象来明确表示出自己的立场——对这场战争的态度,也是一幅自由主义者的画像。他在画面落款用红色,表明他对革命所抱的热诚。

    德拉克洛瓦的作品有一种很明显的特征,即热情与思想性主宰整个画面,而技术上也不弱,只是被思想性的感染力吸引过去了。这是18世纪欧洲启蒙思想在19世纪的新面貌,摆脱封建传统的影响,追求个性与人的自由与解放。因此这是一幅用寓意手法来讴歌正义与自由主义意志的赞歌。



德拉克洛瓦《房间内的阿尔及尔妇女》,1832年。
    这是一张很重要的作品.虽然这幅画不是以后宫女仆为主题,然而画中出现了一位黑人女仆,这一形象以及她与白肤色宫女的等级对比,自此成为某种具有色情意味的图景,被后来的后宫女仆主题画作大量运用。


《十字军占领君士坦丁堡》

    德拉克洛瓦的名作。记述了1204年第四次十字军,也是最肮脏的一次十字军,攻陷同为基督门徒的拜占庭首都君士坦丁堡的场景。画家显然对此嗤之以鼻。画面中,战争的灾难笼罩着这个世界之都:到处是殴打、虐杀、掠夺和迫害;悲哀的老者、惨死的妇女、被焚毁的城市,乌云密布,硝烟弥漫。入侵者居于画面中央,作为胜利者的弗兰德斯伯爵鲍德温,威尼斯的瞎眼总督丹多洛和随从们骑在马上,虽然显出不可一世的神气,却也难掩疲倦、迟疑和忧虑。德拉克洛瓦通过悲剧性的题材、富于戏剧性的构图、强烈的明暗对比和动乱的环境,使整个画面充满了悲壮的气氛。


《基奥斯岛的屠杀》

    德拉克洛瓦创作于1824年。此画全称是《基奥斯岛上残杀的景象,希腊家庭等待死亡和被奴役》,它的历史背景是:1821年,希腊人武装起义反对土耳其人的统治,要求自主独立,但遭到镇压。1822年4月,土耳其军在爱琴海西端基奥斯岛实行残杀希腊人的行动,杀戳岛民达2万人,剩下的当作奴隶全部掠走。这一事件引起了西欧社会的普遍同情,正好与社会普遍呼吁自由的近代个性解放的思潮相呼应,形成一种社会的潜流。“热情是一切天才的根据”,德拉克洛瓦凭着自己的良知向希腊人民用画笔报以同情,也是对自己所崇拜的英国诗人拜伦的哀悼(拜伦就是在这场声援中亲赴希腊而献身的),反映出浪漫主义上升时期第二阶段的人民性和人道主义精神。画面中,突如其来的入侵使边抵抗边逃命的人因受伤而精疲力竭了;相互勉慰的男女、缠住濒死母亲的婴儿、骑兵的暴行远近皆是。尤其是一名意志力尚存的老妪,以泪眼凝视着、诉说着活了一段漫长岁月的人才能体会到的生命的尊严。这些残酷而鲜明的场面非常具有感染力。


《萨尔达纳帕鲁之死》

    德拉克洛瓦创作于1827年。萨尔达纳帕鲁是公元前822年左右叙利亚的国王。据传说,他在遭遇民众反叛时,不愿落在叛徒手中,在叛军攻入城堡之前,他将宠姬、侍者、爱马、财宝等全部聚集在一室,连同城堡一道烧掉。画面中表现的是:宠姬、爱马等一个接一个地被刺死,马的嘶鸣声和女人们的尖叫声充满了房间,民众的怒号和火势的轰鸣有如怒涛般此起彼伏。已经命人准备好毒酒的国王,傲慢地躺在用象头装饰的巨大床榻上静观这一切。无数金光闪闪的家俱、装饰着美丽的马具的白马和堆砌如山的用品,说明了暴君极尽豪奢的生涯。
在一个纷乱的场面中,正弥漫着紧张而激烈的气氛,多重心的画面丰富而有序,形成一个X形的构图:在左高右低轴上,呈现出一条光色带,顶端是傲慢而又显得冷静的国王;下面依次有三个全身裸露的宠姬,正遭受杀戮;底侧右有一位裸身的男仆绝望的举着手向国王呼喊,似在控诉这不人道的行为,并与国王的冷漠形成鲜明对比与呼应。在左低右高轴上,右上角仍然是杀戮妇女的场面,背景隐现出硝烟弥漫着的即将攻破的城堡;左下方一个苏丹仆人正准备把国王的爱马也杀掉。画面底部国王无数的家珍国宝都散落在地上,反映出国王的奢侈生活,也反映出德拉克洛瓦为此画而进行的收藏工作之成绩和严肃的考证性特征。
整个画面色彩缤纷、华丽而动人,具有强烈的浪漫主义特征,看得出德拉克洛瓦受巴洛克大师鲁本斯色彩影响的痕迹。尤其是此画色彩极为饱和、单纯,具有强烈的装饰性和冲击力,整个画面几乎可以归纳为红、黑、赭、黄等几种颜色,既表现出华丽的感觉,又显示出残忍的气氛。


《但丁之舟》

    德拉克洛瓦,作于1822年。但丁在《神曲》中描绘了自己在维吉尔带领下游地狱所看到的,河中的鬼魂都是活着时做过坏事的,它们想爬上船来求生。在这幅画里,德拉克洛瓦运用了对比色调,以突出主题,两个站立的、裹着大衣的人物的衣着色彩,为互补的绿色和红色;这和惨烈的旋风以及一群扑向渡船的冥界裸身人物,形成鲜明的对照。


    阿里·谢菲尔(Ary Scheffer,1795-1858),与他的弟弟亨利·谢菲尔(1798~1862),都是法国画家,以哥哥阿里·谢菲尔在法国画坛的影响较为显著。两人都出生于荷兰。由于父亲早逝,他们随母亲移居巴黎。自从进入盖兰画室以后,艺术上更多接近的是浪漫派诗人与画家,特别是德拉克洛瓦的影响。尽管后者进入盖兰的画室要比谢菲尔兄弟还要迟一些。作为盖兰的弟子,谢菲尔热衷于新的色彩表现力。他除了吸收英国的趣味之外,一头扎进了但丁与歌德的作品题材中去。  

   《弗朗西斯卡和保罗的影子向但丁和维吉尔显现》。阿里·谢菲尔创作于1855年。

    画作描绘了但丁《神曲》“地狱”篇中的一个悲剧故事。弗朗西斯卡是保罗的嫂子,保罗的哥哥奇丑无比,而弗郎西斯卡美丽非常,弗朗西斯卡和保罗一起读书,日久生情。叔嫂通奸的事情败露后,保罗的哥哥把他们都杀了。偷情男女才彻底砸碎了道德的枷锁,放开了自己。画面左侧,裸体的弗朗西斯卡紧搂着裸体的保罗,翱翔之势,欲仙欲死,一层薄纱被风吹拂,飘搭下来。画面右侧幽暗处,站着但丁和他的文学导师维吉尔。


苏利奥的女人们》  ,1827年

    画中是苏利奥人逃亡的画面。一群苏利奥民众为躲避敌兵的追杀,向山顶爬去。主画面是一位母亲高举相握的双手,瞪视着上苍绝望地祷告着什么,幼子的小手紧紧抓住这位母亲的衣衫一脸惊吓的表情无处躲藏。画面中有衣不遮体的姑娘,有伸手向空中乱抓的老妇,有抱头捂脸愤恨的男人,有失去孩子痛不欲生的妇女。山脚下就是正在施暴的追兵,在砍杀着人群。这一系列人物形象的组合,构成了这幅极其惨烈悲壮让人过目不忘的绘画作品。


    普吕东(1758~1823)法国画家。作品追求古典美,富于感情色彩。

   《约瑟芬皇后的肖像》,1805年

    作者把约瑟芬安排在马尔梅松城堡的花园一角的树丛间的石椅上斜靠着,正陷入沉思。皇后穿着袒胸露肩的白色轻纱长裙,一条红色镶边的大氅翻盖在膝头上。画家强调了她那颀长的身材,娇柔的肢体和丰满的胸脯。她具有古典美的特征,但却没有旧式宫廷妇女的那种华贵气。人物面貌和神情及所处的环境,隐含一种落寞感,约瑟芬那深思的面容,似乎在向世人表白她无法诉说的心境。这幅肖像画提示了法国注重写实的古典主义向浪漫主义的情调异化。


    维瑞·勒布伦,是路易十六时代法国最杰出的女画家(1755-1842),本名伊丽莎白·路易丝·维瑞,其父是著名的肖像画家,她曾为名画家格瑞兹的学生,后嫁给古画收藏家、画家兼画商勒布伦,从而以“维瑞·勒布伦夫人”为名活跃于画坛。
    伊丽莎白的画风属于新古典主义,但又并不过于拘谨,而有着巴洛克的自由的强烈色彩对比。她的作品风格典雅,有抒情意味,特别擅长表现妇女及儿童形象。 

《画家和她的女儿》

    是她32岁时所作,是作者最出色的代表作,也是她的自我写照。十分潇洒优雅。女画家装束朴素典雅,端庄秀丽,目光温柔而深情。她俯身坐着,双臂围抱着女儿的脸。女儿天真可爱,把脸紧贴母亲,搂着妈妈的脖子,显得无限妩媚。作品将母女之爱、亲子之情画得十分动人,也表现了画家自己的温婉多情。构图采用了稳定匀称的三角形,色彩雅致和谐,线条优美洗练,背景不加任何陪衬,更突出了主题。



    格罗(Baron Gros,1771-1835),法国浪漫派画家。以描写拿破仑军事生涯的历史画知名。1771年3月16日生于巴黎,1835年6月26日卒于同地。曾任拿破仑的御用画师,又是大卫的得意门生,画作大都选取拿破仑远征的军事题材,歌颂其丰功伟绩。不知不觉离开端庄的古典主义精神,显示出浪漫主义的倾向。受到老师大卫的严厉批评,而格罗自己也发觉背叛了先生的主义而不堪自责;但毕竟格罗的性格不是古典的,由于不可解脱的矛盾他终于投身塞纳河自杀。

《拿破仑视察雅法鼠疫病院》 

    格罗创作于1799年。格罗名扬天下的浪漫主义历史画,就是这《拿破仑视察雅法鼠疫病院》。他根据1799年拿破仑东征叙利亚途中的史实制作的。雅法城是当时叙利亚的军事要地,拿破仑如果在雅法以及阿克城消灭敌军主力,就可以完成这次东征大业。但在激战中,全军遍染鼠疫,情况十分严重。拿破仑为此下令,所有骑兵在行军中一律下马,并身先士卒,徒步行军,以让出足够的马匹来运载病号与伤员,并将重病患者安排住院治疗。这幅画就是表现拿破仑和他的部属亲临病院探视士卒的情景。


《缪拉元帅骑马像》

    这也是格罗的画作,堪称19世纪的超模大片。1812年,缪拉随拿破仑东征俄国。为提振士气,格罗创作了《缪拉元帅骑马像》,画中的这位肌肉比例大过脑容量的英雄一身猎骑兵元帅服,李小龙风格的黄色运动马裤,胯下赤兔马,虎皮马鞍,挂一把马穆鲁克的弯刃马刀,远处烽烟滚滚……真是绝妙的遗像。



《拿破仑在埃劳》
    格罗作。该画的主题是展现1807年2月8日拿破仑在埃劳战役中与俄国人激战后的情景。拿破仑亲自描述当时情景的一切细节,并由美术主管维旺德农转述:“正当陛下视察埃劳战场命人抢救伤员之时,一位膝盖被炮弹炸伤的年轻立陶宛骑兵,抬起身来对皇帝说:“皇帝,你要我活下去,那好,让人治好我的伤吧,我要像前人为亚历山大效劳一样忠实地为你效命!”拿破仑面色苍白而严肃,身着灰缎面的毛皮大衣。拿破仑在埃劳的确穿过这件大衣,画家格罗为了作画向他讨来衣服,连同帽子,作为御赐纪念品一起保存到逝世。这也是拿破仑本人最喜欢的画作之一,格罗也因此受封男爵。


     弗朗索瓦·爱德华·皮科 Fransois Eddouard Picot(1786-1866年)法国新古典主义代表人物之一。

《爱神与仙女普赛克》

    创作于1817年。取材希腊神话,画面所描绘的是爱神与普赛克经历了一夜欢娱之后,黎明时分爱神悄悄离去的情景。画中室内陈设简洁,一张古色古香的床横置画面的中心,左右对称地放着雕刻精致的烛台和坐凳,在烛台的上方挂着普赛克的花环和竖琴,凳子上放的是爱神的弓箭,尤其是那带有古希腊柱式的舞台幕布般的背景处理,使整个画面显得极为庄重、严整、充满着浓郁的古典主义气息。画面上人物所占的空间不大,但十分突出。深暗浓重的背景衬出普赛克那优美丰满的身躯和柔软晶莹的肌肤,少女那酣睡不醒的神态使画面洋溢着一种安逸宁静的气氛;爱神已起身下地,在腾升起飞之前回首一顾仍在梦中的伴侣,他双手自然张开以保持身体的平衡。两个人物一动一静,对比鲜明。画家利用画面的明暗调子和动静对比的手法,鲜明地突出普赛克和爱神的形象。此画构图严谨均衡,色彩明净和谐,人物造型体态匀称,趣味典雅,充分体现出画家对古典主义理想美的追求。


    弗朗索瓦·热拉尔 Franois Gérard 是法国新古典主义绘画的杰出代表、雅克·路易·大卫的得意弟子之一。他主要以流行的肖像画著称,由于他所画的肖像都是欧洲名人,尤其是一些法兰西第一帝国和王政复辟时期的要人,因而名声很大。
  《普赛克第一次接受爱神之吻》

    创作于1798年。作品描绘的是维纳斯之子厄洛斯前往普赛克处,与她幽会的情景,画上所描绘的正是初吻的瞬间。在这件作品中,热拉尔充分发挥了他描绘人体的长处,把古典主义绘画的三个特点:极端严谨的素描,饱满而富于装饰性的色彩,线条流畅的对称性构图,全部体现了出来,真不愧为古典主义绘画的精品。


    安·路易杰罗德特德·特里奥松 (1767-1824) 法国画家。跨世纪的新古典主义画家,大卫被放逐后他成为新古典主义的领袖。
《洪水》,1806年
    他的作品《大洪水》在和大卫特的作品《萨比奴女人》竞争中获胜,获得十年大奖。


《沉睡中的恩底弥翁》1791年

    据希腊神话,恩底弥翁是一位牧羊人(或者猎人,或者是位国王),但是无比的英俊,被月亮女神塞勒涅(Selene,也有说是阿尔忒弥斯)看上,塞勒涅请求宙斯让恩底弥翁永葆青春,但凡人是做不到的,于是就只能请求宙斯让他永远沉睡,这样塞勒涅每晚就能来看他熟睡的样子。



   保罗·德拉罗什(1797-1856年)是法国画家和雕塑家,善于历史场景画。他最初以成为一名风景画家进行训练,但在竞争罗马奖学金失败后,在1817年转向肖像画创作。在19世纪20年代早期,他进入格罗工作室并开始在沙龙设展,那时恰逢浪漫主义与古典主义进入极度对立的非常时期。德拉罗什采取中间路线。相较于庄严,他的历史题材作品更多聚焦于深刻,同时带有典型的浪漫主义色彩,却通过柔和的学院派风格来呈现。

《拿破仑翻越阿尔卑斯山》,1848年
    拿破仑骑着毛驴,手捂着胸口,以抑制胃痛的毛病。“拿破仑在书房里,也常常捂着胃部”,“拿破仑每天只睡四小时,但每三个小时要吃一只鸡”。拿破仑本来不是皇帝,而是一位“常胜将军”。他翻过阿尔卑斯山击败奥地利后,又担任法国远征军司令征服了埃及,威信不断增长。


《年轻殉道者》。创作于1855年,保罗·德拉罗什去世前一年。

    公元303年,罗马皇帝戴克里先宣布了迫害基督教徒的法令,台伯河是流经罗马帝国首都罗马的一条河流,这场迫害持续了10年,出现过很多著名的殉教者。画中一个年轻的基督少女被捆绑着双手投入台伯河中,寓意着殉教徒式的清白。


    放大欣赏。清澈的河水中,纯洁的少女浑身散发着晶莹、圣洁的光芒。画中呈现的那种神圣和悲伤,那么纯洁、美好的的殉道的生命,令人心生莫名的哀伤和怜惜,目光不忍离去。


   《被监禁在塔里的爱德华五世和他的兄弟》,1830年。表现的是篡权的叔叔理查德派人把两个年幼的王子(一个7岁,一个9岁)关进伦敦塔里。后来派了刽子手用枕头将两个孩子闷死了。画家用非常强烈的黑白关系交代了环境的黑暗背景以及年幼的王子的恐惧与无辜,表现得很精彩。

三楼

    以陈列十九世纪之前法国绘画以及十五至十七世纪北方画派(佛莱芒、荷兰、以及德国等地区)的作品为主的黎塞留三楼展厅和叙利馆三楼,简直可以说是所有艺术博物馆参观者的理想模式,这里不但能让人大饱眼福,欣赏到这些地区几乎所有大师的作品之外,更美妙的是这里明亮、宽敞、清静、优雅,你完全可以悠然自得地在诸多艺术珍品之前物我两忘心旷神怡,这样的感觉。


    让.富盖(1420–1481年)是法国15世纪卓越的大师级宫廷画家,他是法国第一位去意大利亲身体验文艺复兴的画家。
《查理七世》
    这是他的主要代表作之一。这幅画也许是欧洲第一幅真身比例的半身肖像画。查理七世是瓦卢瓦王朝第五位国王(1422年-1461年在位)。他最后打赢英法百年战争,为法兰西在接下来几个世纪的强盛奠定了基础。


    让·克卢埃(1485-1541),文艺复兴时期欧洲艺术家。出生在靠近法国的尼德兰地区,在勃艮第开始其绘画生涯,后成为法王弗朗索瓦一世(弗朗西斯一世)的宫廷画家。
《弗朗索瓦一世》,1530年(弗朗索瓦一世36岁时)。
    画上的法王弗朗索瓦一世穿着豪华,仪态潇洒,俨然一位完美的君主。不过,象征无上权力的王冠不是戴在头上而是被隐藏到了红、黑相间的背景纹样中,给人留下印象最深的似乎倒是这位国王精致华美的艺术品位。宽大的外衣散发着绸缎的光泽,金色调子上又添加富于变化的黑色条纹,用金丝绣出的图案精细迷人。国王的面部也一定经过了精心的修饰,发式、胡须都让人无可挑剔,镶嵌珍珠的黑色帽子边缘,围绕了一圈羽毛做的装饰。他温文尔雅地看着画外,一只手扶着桌上的手套,一只手握着短剑的手柄,它们都是骑士精神的象征(法王被号称“骑士国王”)。可以说,这是一幅“外交式”的肖像,它在不经意间将人物提升到超常的境界,所有人性的弱点全都隐而不见了,观众完全被表象的华美所折服。


    安东尼·卡隆(1521–1599),法国北方手法主义(又称风格主义或矫饰主义)画家。
《三头联盟的屠杀》,1566年。
    这幅画是借罗马时期的场景来暗喻法国宗教战争期间的屠杀事件。前三头同盟指公元前60年,由恺撒、克拉苏和庞培组成的政治联盟,相对于屋大维、马克·安东尼和雷必达组成的后三头同盟。


《女先知西比尔》,1575–80年。
    西比尔是古希腊古罗马神话传说中的女预言家、女先知,也有称女巫的。


    西蒙·乌埃(1590-1649),出生于巴黎的法国画家,主要影响是将意大利巴洛克画风引入法国。

《献于圣殿》,1640-1641年。
    耶稣出生后,玛利亚和约瑟把耶稣,带到耶路撒冷圣殿,“要把他献给主”,画中接过耶稣的老人是西面,为耶稣献上祝福。


《十字架上的基督》


《路易十三》

    法国波旁王朝第二任国王(1610年-1643年在位)。幼年由其母玛丽·德·美第奇摄政。路易十三亲自执政后与主要依赖红衣主教黎塞留的帮助,开始了法国的专制统治。在其统治期间,欧洲爆发了一场决定性的争霸战争——三十年战争(1618年~1648年),即欧洲最强大的两个——法国波旁王朝与伊比利亚和德意志的哈布斯堡王朝——之间的最后较量。最终法国取得胜利,结束了长达三个世纪的哈布斯堡王朝霸权,成为新的欧洲霸主。

    画中两个女性形象代表法国和纳瓦拉,纳瓦拉是西班牙北部一个自治区。前身是一个独立王国,1515年上纳瓦拉与西班牙合并。1589年,由于国王恩里克三世继承法国王位,成为亨利四世,下纳瓦拉与法国合并。

     克罗德·洛林(1600-1682年)是法国巴洛克时期的风景画家,但主要活动是在意大利。由于他是洛林人,所以以洛林作为名字而出名。他的画以风景为主,画中的人物与故事与所画的风景无关。
《海港边的卡比托利欧》1636年。


《克里奥帕特拉在塔尔苏斯海港登陆》,1642–43年。
    画中描述的克里奥帕特拉七世(埃及艳后,图中右下角,穿裙子的女人)初次与马克安东尼(女人左边第二位穿黑衣的男人)会面就在这里,引发了一段传世的生死恋情。


《海上看热那亚港》年代:1627–29年。


《奥德修斯将克律塞伊丝归还给她的父亲》,1644年。

    乔治·德·拉图尔(1593?~1652),法国画家。以宗教和反映日常生活的风俗画的作品而闻名。拉图尔在世期间可谓名利双收,在他的年代非常成功,但死后却很快被人遗忘,开始默默无闻。直到二十世纪。现在他被认为是十七世纪最重要的法国画家之一,被人们尊称为“烛光画家”,他是极为特别的,极为个性的画家。他坚守着自己的绘画理念,在烛光的方寸之间描绘着自己的天地。造型简洁、背景井然、用色素雅而明亮、极富表现力……他的大部分画作都在刻画夜晚的场景,采用单独的蜡烛或火炬作光源产生阴影,营造出强烈的对比。从而形成了自己单纯简洁,一目了然的绘画风格。

 《油灯前的马格达丽娜》

    在所有马格达丽娜的画作中以拉图尔的画作最朴素。他创造了一个流露哀怨之情的朴素形象。不像其他画作看起来充满世俗的宴乐、华丽的衣饰,拉图尔的画中只有清醒、沉静、悲哀的反省。画面中,马格达丽娜身穿白色上衣和红裙子坐在油灯前,左手托腮,右手轻抚膝上的颅骨,陷入了沉思。油灯的光线映照着她凝思的面孔与丰满的胸部,也照亮了桌上摆放的厚厚的《圣经》、十字架和反省鞭挞自己使用的鞭子。

    她的双腿在光影下也隐约可见。画面凭着烛光的描绘,渲染出一种真实自然而又充满肃穆感的气氛,弥漫着淡淡的阴郁与寂寞。


   《忏悔中的玛德兰娜》。

    画作描绘曾当过妓女的玛德兰娜在为过去罪恶闭关苦修。膝上的骷髅提醒自己要正视死亡。桌子上还有一根鞭子和一个十字架,暗示其苦修,蜡烛火焰静静映照在在她忧郁的脸庞上。


    《木匠圣·约瑟》。

     该画是拉图尔的代表作之一,是宗教作品,圣·约瑟是圣母玛利亚的丈夫,玛利亚未嫁给约瑟家前,她便从圣灵怀了孕。约瑟是个义人,他不愿意公开地羞辱未婚妻玛利亚,但心里的苦恼是可以想见的。约瑟思量如何才能悄悄地休掉玛利亚。正当此时,主的使者在约瑟梦中显现。天使说:“约瑟啦,不要害怕。只管娶过你妻玛利亚来,因她所怀的孕,是从圣灵而来。她会生一儿子,你要给他取名那稣,因为他将从罪恶中救自己的民。拉图尔把圣约瑟画成身材魁武伟岸,可说是非常确切。他弯着腰,大手紧握着工具,肌肉突起,汗珠在手臂和额头上闪着光,显示他正在努力地工作着。年幼的耶稣头上没有神所特有的光环或其他任何外表装饰物,他举着一支蜡烛,这支蜡烛是画面上惟一的光源,就像耶稣是世界上惟一的神灵之光的光源一样。耶稣幼嫩细腻的肢体白里透红,就像一股从体内向外自然放射的光芒一样,拉图尔只有在画神的时候,才会使用这种技法。木匠正在加工的那块木头,在这里象征十字架。


《作弊者》

    这幅画是卢浮宫中拉图尔的作品中唯一的正常光线场景(其他的都是靠烛光照明的昏暗场景)。画中左侧的三个骗子合伙在欺骗右侧的年轻人,而年轻人丝毫没有察觉,几个人的表情都非常的惟妙惟肖。最左边男子的背后还藏着两张牌,最外面的那张是方片A。

    尼古拉斯·普桑(1594-1665年)是17世纪法国巴洛克时期重要画家,也是17世纪法国古典主义绘画的奠基人。他崇尚文艺复兴大师拉斐尔、提香,醉心于希腊、罗马文化遗产的研究。普桑的作品大多取材于神话、历史和宗教故事。画幅虽然不大,但是精雕细琢,力求严格的素描和完美的构图。

《阿卡迪亚的牧人》1638年

    为其重要代表作。这里的女牧人与男牧人构成了形象化的一种情绪对比。似乎隐隐地在向观者表白:"死何足惧?阿卡迪亚毕竟是世人的向往之地。" 这种非现实的牧歌式悲凉情调,在一定程度上,表露了画家当时的处境与对艺术的憧憬。画上人物的服饰都是仿效希腊雕刻风格的。


   《劫掠萨宾妇女》,1637年

    左侧一个罗马人正把一萨宾女人抱在怀里,女人四肢乱动,疯狂挣扎,试图从他那强有力的臂膀中挣脱出来。为加强这组人物,画家在他们左侧又添了一个穿红衣的传令官。他似乎很冷静地站着,观看这一场野蛮的劫掠。右边一个老人抱住狂暴的罗马士兵,企图阻止他去杀害被抛掷在地上的婴儿。婴孩的母亲被推搡倒地,但她仍无力地用双臂挡住那个赤裸上身的凶残的屠杀者。这是一场人性与兽性的大博斗,是古代人被欲望驱使的民族战争的图画。


《福塞翁的葬礼》,1648年。
    作品描绘的是在风景秀丽的郊外,两个愁眉苦脸的健壮男子抬着被刽子手处死的主人走向墓地的场景。他们的主人福塞是主张和平的雅典将军,民主派得势后,他被处死,而且禁止将他葬在雅典。周围的景色依旧,树叶随风轻摇,湖水明澈如镜,远处的建筑错落有致,万里晴空,白云悠悠。静悄悄的世界并不因为失去了某个人而打破平静,人们一如既往地生活着、忙碌着。羊群静静的吃草,牛慢吞吞地拉车,红衣男子骑着马奔驰而过。在蜿蜒伸向远处的小路上,一系列的人物、树木、建筑错落有致、层次分明的排列开来。这宁静的一切反衬了近景中人物的悲痛。人民的幸福需要和平,而为和平而战的人已经牺牲,城市却依然美丽,生活一切照旧。作者配合主题,有选择地将观察到的风景加以剪裁,使人体会到一种高远的境界。《福塞翁的葬礼》创作于普桑迷恋风景画的最初时期,是他所创作的风景画中完美的典范。


《获救的小皮瑞斯》


《圣法朗西斯.拉米尔的奇迹》

《诗人的灵感》,1629年

    这幅作品构图平稳,严谨端庄的造型和大块平涂的色彩处理,造成一种少有的伟大庄重的寂静感,具有古典理想主义的特征。画的中央坐着神话传说的阿波罗。他是一个体格健壮的青年牧人,头戴桂冠,这是他追求女神达芙妮失败的纪念物。阿波罗狂恋达芙妮不成,达芙妮变成一棵月桂树。阿波罗摘下了月桂枝叶编成桂冠,以为怀念。他右手还支着一架从众神的使者赫耳墨斯处获得的七弦琴,正在命他的缪斯之一欧忒耳珀记下他心中被灵感激发的诗句。那个记着诗句的缪斯似乎有所悟,正仰起头望着天空。天使与另一缪斯女神围在他的身边,期待着阿波罗的泉涌般的灵感。


     雅克·布兰查德(1600–1638年),法国巴洛克画家,曾在意大利博洛尼亚和威尼斯学画,并为都灵公爵工作过很短的时间。他对色彩的运用深受16世纪威尼斯画家的影响,善于描绘女性的美,而得到“法国提香”的绰号。
《维纳斯和智慧三女神》,1631–33年。
    画中的内容是一个凡人遇到美丽绝伦的维纳斯和智慧三女神后被惊到。


    菲利浦·德·尚佩涅(1602-1674),出生于尼德兰地区(现布鲁塞尔)的著名法国画家。
《胜利女神为路易十三加冕》,1635年。
    这幅画是为了纪念1628年的拉罗歇尔之围的胜利。画中的胜利女神正将桂冠戴在得意洋洋的路易十三头上。


《女修道院长和画家的女儿》,1662年。
    画中人物左侧的是女修道院长凯瑟琳.阿妮斯.安诺德,右侧躺在椅子上的修女是画家的女儿苏珊娜.尚佩涅。这幅画是画家为了感恩他瘫痪的女儿奇迹般的康复,所以这幅画也叫做《1662的感恩》。


《红衣主教黎世留》,1639年。
    黎世留,又译黎塞留(卢浮宫黎塞留馆因其得名),法王路易十三的宰相,红衣大主教(或枢机大主教),法国著名的政治家、外交家。尚佩涅为黎世留创作了不少肖像画,这幅是卢浮宫中非常有代表性的。

尚佩涅《最后的晚餐》,约1652年。

《死去的耶稣》,1654年。

    洛朗·德·拉·海尔(1606-1656年),出生于巴黎的法国巴洛克画家。
《圣母升天》,1635年。
    画面上方,圣母被天使接往上天,下面的是耶稣的门徒。


    尤斯塔歇·勒叙克(1616–1655年),巴黎人,法兰西绘画院的创始人之一,一生都在巴黎,虽然他从未去过意大利,但却有“法国的拉斐尔”的美称。
《圣保罗在以佛所》,1649年


勒叙克《多俾亚归来》,1640年。
    这幅画就是多俾亚在天使的带领下从玛待回来时见到父母的情节,取自圣经旧约的《多俾亚传》。


    皮埃尔·米格纳尔德(1612-1695年),法国画家,18岁时离开西蒙·乌埃的工作室前往意大利,22年后受法王路易十四召唤回到法国。
《耶稣在前往骷髅地的路上》

    根据四大福音(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约翰福音)记载:“到了一个地方,名叫骷髅地,就在那里把耶稣钉在十字架上。”

《贞洁的葡萄 》,1640年。


    让·安托万·华托(Jean Antoine Watteau,1684——1721)生于法国瓦伦西恩村,是18世纪前半叶最具代表性的杰出画家,他在美丽的风景和附院中描绘出情人调情、演奏音乐、舞会等极具抒情性的场面,开辟了所谓“雅宴画”的新领域。1721年7月18日,结核病便夺走了这位年仅37岁的画家的生命。

发舟西苔岛,1717年

    西苔岛,爱神维纳斯的诞生之岛,恋人之岛。最右侧的树荫掩映之中,是她的塑像。这座雕像的眼神慈悲而怜惜,她望着画面中的八对恋人,这些恋人在维纳斯雕像面前海誓山盟,决意再不分开,他们在唱歌、跳舞、调情,然而此刻他们只能依依不舍地离开恋人之岛。维纳斯看着他们,似乎他们的爱情也将像她身上的爱情再未被表现得这样易于理解,这样一目了然:离开维纳斯和这片绿荫,他们的幸福就会陷入却全然危险的境地。这一点无须华托赘述。恋人们正沉浸在心满意足之中,但同时也在悲伤地缓缓离去——爱情的快乐,转瞬即逝。

《丑角吉尔斯》,1720年。
    这个专门供人取乐的插科打诨人物,身穿白色丑角上衣。画家没有画他在表演时的舞台生活,而象一座纪念碑那样,让他顶天立地站在画幅中央。背景为一野外之地,悠悠彩云嵌入蔚蓝的天空中。吉尔斯立于前景上,在他的右下角,有一组象征正直与善良的舞台角色,他们躲在树丛中;在左边,有一骑驴的人被处于深沉的阴影中,它象征虚伪、淫荡与社会上普遍存在的阴谋诡计。吉尔斯就如同出污泥而不染的一朵莲花,他无力地垂着手,目光凝视,似在追思什么。他没有现出丑态--那本是舞台上的表情,可现在他的戏演完了,已无求于世人,正等待帷幕落下,这就是这幅画的内在含义。


     夏尔丹(1699-1779)法国画家。法国18世纪市民艺术的杰出代表。1728年静物画《鳐鱼》展出,一举成名,被接纳为皇家学院院士。他的画能赋予静物以生命,给人以动感。晚期以家庭风俗画为主,表现第三等级"小人物"的日常生活,画风平易、朴实,具有平和亲切之感,反映了新兴市民阶层的美学理想。


《鳐鱼》  1728年
    这幅画是夏尔丹最成功的静物画。这是夏尔丹1728年8月在美术学院首次展出的作品。夏尔丹就因为这幅画的关系,在展出一个月后,就被学院接纳为院士。如此轻易地被画坛上最具权威性的机构,吸收成学院成员是非常稀罕的。画面展示的是厨房一角。占据中心位置的是一条被剖开的鳐鱼,形象怪异突出;桌上还摆着几条小鱼和剥开的牡蛎;贪腥的小猫正对它们虎视眈眈而又有所警惕。画面右侧散乱地摆着锅盘、坛子、瓶子和刀子等用具。光线从左上角投射下来,白色的桌布和小猫胸前白色的皮毛以及鳐鱼的颜色相呼应。整幅画色彩淡雅、光影清晰,物体被表现得真实细腻,显示出内在的生命感。


《烟杆与水壶》   1737年
    这幅画是夏尔丹著名的静物画之一。画面上一个正面打开的吸烟箱子静静地放在桌子上,箱子里面试各种吸烟的用具。用暗红色的油漆漆过的箱子外面,看上去已经斑斑驳驳了。箱子的底面盖子是焦黑的颜色,已经磨损的金属扳手清晰可见。箱子的左侧架着一根长长的烟斗,烟斗的左右两侧放着盛烟的烟壶和铜杯子。箱子的前面有一个高高的白色罐子,罐子的左侧放着釉着红花的小陶瓷杯子,右侧远处还有一个盛满了饮料的玻璃杯。


《铜水箱》

    是夏尔丹杰出的静物画之一。带水龙头的铜水箱占据了画面的主要部分,观众可以明晰地感到它的质地、光泽和重量。看似随便摆放的水桶、铁勺和罐子使画面布局均衡。从静物的高光点和投影来看,光线来源于左上方。夏尔丹用其真挚的感情揭示出日常平凡事物蕴藏的质朴美,赋予了静物无穷的生命力。


    弗朗索瓦·布歇(Frangois Boucher 1703-1770年),罗可可绘画的代表者,十八世纪法国深得当时统治者赏识的画家,32岁就当选为皇家美术学院院士,以后又荣获法国皇帝路易十五首席画师的称号。晚年升为皇家美术学院院长。布歇的这种社会地位和他所处的上层社会,决定了他的艺术主要是迎合当时上流社会的需要。

《浴后的狄安娜》 1742年 

    狄安娜是希腊古神话中的月亮和狩猎女神。布歇以其娴熟的艺术技巧和善于描绘脂粉气很浓的审美趣味,使这幅画成为他最优秀的代表作,从而赢得了宫廷贵族的欢心。画上描绘着狄安娜刚刚狩猎归来,洗浴完毕做在山坡上,草地上放着箭壶和狩来的猎物,猎狗在饮水(左下),俯在地上的侍女和她的目光都集中在她翘起的右腿和足尖。似在查询什么,女性的肉体被明丽的色彩和精致的笔触作了细腻的描绘。从而把神话中的女神纳入了世俗的审美享受中。


    让·巴普蒂斯特·格瑞兹(1725—1805),18世纪法国洛可可风格画家。

《破壶》  

     “破壶”,是法国民间俗语,即少女失去童贞的象征。就这一含义来说,画上的主人公应是一个受谴责的对象。但在这个时髦的椭圆形画框里展现的,却是一个十分可爱、秀丽多姿的妙龄淑女。画中用色匀称,笔触细腻,素描是古典主义风格的。而挂在这位显得天真、纯洁的少女的右腕上的那只破壶,反而成了不引人注意的细节。从背景的处理到人物衣纹的严格描绘来看,这幅肖像画是一幅十足的学院派风格的古典油画。当这幅画展出时,引起公众的强烈反应,提高了画家在画坛的地位。《破壶》的模特儿原是画家追慕中的少女,不久,画家正式娶了这位使他一举成名的姑娘。但是,实际上她却并不是天真烂漫的女孩子,而应该说是给人带来不愉快的女子;格瑞兹却没注意到这些,不久和她结婚,高兴得了不得,她想要什么就给她买什么。安勒越来越放肆,到最后卷走格瑞兹的财产,竟说什么“他再也没用了”,就把他抛弃了。因此,格瑞兹变得一文不名,晚年不得不过着非常悲惨的生活。


     雅克·路易·大卫(1748-1825)是法国著名画家,古典主义画派的奠基人。
   《马拉之死》1794年(复制品,原作布鲁塞尔比利时皇家美术馆藏)
    既是一幅历史画又是肖像画是不朽名作。马拉是一位物理学家、医药博士,法国大革命时成为职业革命家,他是雅各宾党的领导人之一,他在1793年7月13日在家中浴盆中被与反对雅各宾党的吉伦特党有勾结的女保皇分子夏洛特.科尔黛刺杀身亡马拉的死激起了法国人民的极大愤怒和抗议,也深深震惊了大卫,他真实的刻画了马拉之死的真相,画风极为写实,局部刻画也很详实。
除了安详的人物、白色的浴巾、绿色的桌布、黄色的木箱,再没有太多累赘的图像。构图压得很低,上方的黑色占去了大片面积,营造出庄严、肃穆的气息。马拉如同过度疲劳而静静睡去一样,手中还握着鹅毛笔以及一份正待签署的申请书,上面写着:“1793年7月13日,玛丽·安娜·夏洛蒂·科黛致公民马拉:我十分不幸,指望能够得到您的慈善,这就足够了。”其中,玛丽·安娜·夏洛蒂·科黛正是凶手的姓名。木箱上的一些细节也值得注意,那里摆放着墨水瓶、鹅毛笔、几张纸币和一封便条,便条上写着:“请把这五个法郎的纸币给一位五个孩子的母亲,她的丈夫为祖国献出了自己的生命。”不论现实中的样子是否如此,这一切显然都是经过画家精心安排的,他意图通过道德和人格的感召来衬托谋杀的罪恶。作为纪念,画家在木箱下部题了两行字:“献给马拉,大卫。”
    这是一副沉浸于深刻的悲剧情感中的、结构简洁而严谨的作品,大卫成功的把人物肖像描绘、历史的精确性和革命人物的悲剧性结合起来。


    让·奥古斯特·多米尼克·安格尔(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1780-1867)法国画家。自小父亲就培养他对艺术的兴趣,那时,他非常热衷追求原始主义。经过大卫和意大利古典传统的教育,安格尔对古典法则的理解更为深刻,当大卫流亡比利时之后,他便成为法国新古典主义的旗手,与浪漫主义相抗衡。


《瓦平松浴女》,1808年

    是安格尔所作的一幅表现东方情调的土耳其裸女画,是他年轻时的作品。画中人物如大理石般光滑的背部是构图的中心,她身体微转,使各部分有了细微的变化。安格尔将身体各部分的微妙变化描绘得十分细致,以连续、简单的轮廓线勾勒出完美的身体曲线。半明半暗的光色在光洁的背部微微地变化浮动着,绿色的帘子、白色的床单、白红花的绸巾围绕着她,窗帘与床罩的褶线用以强调背骨的垂直线,帘后狮形龙头里缓缓流出的水是惟一“声响”的表现。整个画面不存在强烈的色彩刺激,却有一股典雅、纯粹的美感表现力。


《土耳其浴室》,1862年,直径108厘米。

    安格尔的《土耳其浴室》在描写女性人体技巧方面达到了顶峰。画面上,一群在土耳其宫廷浴室里的少女,正悠闲自在地享受沐浴给她们带来的欢乐。安格尔用熟练的笔触,优美的线条,柔和、富有变化的色彩,画出约1-个女人体。她们在浴室中的不同动势和情态,组成一幅统一和谐的生活画面,这充分显示了画家的匠心独运。他有意在浴女中安插了一个黑人侍女,更加强了画面色彩的对比效果。《土耳其浴室》不仅给人们展示了女人的曲线和青春的活力,它还使人们感受到一种诗意、一种旋律,让人享受到安格尔绘画艺术的甜美。


    下图左边是席里柯《梅杜萨之筏》小稿 。中间是德拉克罗瓦的墓地中的孤女》。


墓地中的孤女

    这幅画,是来自德拉克洛瓦的《墓园少女》(Young orphan girl in the cemetery)。这幅画是画家在1824年创作《希阿岛的屠杀》之前的习作,坐在墓园的少女也许是刚刚失去了双亲,悲伤、无助地望着天空,画面色彩暗淡,充满悲惨的情调,或许是为了创作希阿岛的屠杀而酝酿创作的情感。


    柯罗(1796~1875),法国写实主义风景画和肖像画家。出生于巴黎,早年师从古典派画家贝尔坦,因学业的优秀而获奖金,到罗马留学,在那里住了七八年。回国后在巴比松村附近的枫丹白露森林画了很多风景。这位大师一生未娶,他说:“我一生钟爱大自然永不变心。”临终前,念念不忘的是他的绘画,他喃喃地说道“衷心希望天堂里也有绘画”。


《 孟特芳丹的回忆》
    是柯罗晚期最成熟的一副作品,也是最具代表性的风景杰作之一。画面展开在湖边森林的一角,晨雾初散,清新的林地与湖面的水气构成一种温暖湿润的大自然感觉。右侧一棵巨树占去画面约五分之三,对面一棵小枯树与它相呼应,加强了画面的平衡感。树枝朝着一个方向倾斜,显得和谐而富有节奏。两树的中间显现平静如镜的湖面。和煦的阳光从树叶间散落到草地上,点醒了四处绽开的红色小花。一个穿红裙的妇女面朝着左侧的那棵小树,仰着头举起双手采摘着树干上的草蕈。在整幅画上,这三个人物显得生意盎然。画家虽把他们都处理在一边,但却疏密有致。柯罗画风景,常常喜欢在前景画上几棵柔弱斜倚的树枝,来加重画面的抒情性。
    这幅画中左侧的那棵小树,也属这种情况。你看那小树歪扭的姿势,显然是由于微风的长期吹拂所造成。它倾斜的枝干更显出婀娜多姿的舞蹈美,给整幅画平添了无限诗意。妇女的红裙与头巾是全景的最强音。在恬静、优美的湖边景色中,银灰色的迷离雾气映衬出正在采摘草蕈和野花的妇女与孩子,不仅生意盎然,而且情景交融,弥漫着田园诗般的梦幻情致。



《戴珍珠头饰的女郎》,1868—1870年

    这是一幅色彩优美的肖像杰作,它描绘一个戴着用树叶编的“花环”的青年女子。一片树叶在她的前额投下了影子,观众把这个影子误认作珍珠。这虽是一个错觉,却包含着对这幅画的真理性的判断。这幅油画在世界十大名画排行榜中名列第七。

《蓝衣女郎》,1874年

    系柯罗晚年的肖像杰作,它完全不同于他在50年代末的构思。这个华贵的世俗女性,非常时髦。她一只手支在桌面的行李上,脸朝一侧望去,另一只手贴在胸前,那一身能体现这个女郎的高贵气度与婀娜体态的蓝色衣裙标志着她的身份和地位。这已经不是写生之作,它那优美的蓝调子使整个画面充溢着象征性光辉。一言以蔽之,它也许正是柯罗晚年的心灵的化身。


《夏特大教堂》,1830年

    这幅画描绘了夏特尔大教堂及周围的景色。夏特尔大教堂建于13世纪初,和卢浮宫几乎是同一时间的建筑,在当时对人们的思想具有很大的影响力。画中仔细描绘了教堂最具建筑特色的部分,比如位于两座钟楼之间的圆形彩画玻璃窗、支撑教堂拱顶的支柱等,而对教堂右边的两座小山丘挡住了周围的城市建筑,使得这幅画更像是一座村庄里的场景。

    埃德加·德加(1834-1917)印象派重要画家。德加富于创新的构图、细致的描绘和对动作的透彻表达使他成为19世纪晚期现代艺术的大师之一。德加是一个以画芭蕾舞女而著称的画家。德加的画里根本没有故事。他之所以对芭蕾舞女演员感兴趣,并非因为她们是漂亮少女。他似乎不关心她们的心情,他以印象主认者观察周围风景那种冷漠客观的态度去观察她们。他关心的是在人体形状上的明暗的相互作用,是他可以用来表现运动或空间的方式。
    德加晚年把主要精力投入了女子裸体的主题。从1880年开始,德加主要是画色粉画。色粉画使他能够用素描方法画色彩,并且在无损于素描的情况下取得丰富的设色效果。
《出浴》


法国画家就介绍至此。

    乔凡尼·安东尼奥·康纳尔(1697-1768年),意大利风景画家,尤以准确描绘威尼斯风光而闻名。在《圣马可广场》、《大运河上的赛船》,及其他作品中,他将准确的建筑细节与明亮的色彩结合起来。卡纳莱托在18世纪30年代到40年代期间用一架针空照相机把摄得的画面投影到幕布上,然后在幕布上精确地描绘威尼斯的风景。在他的画中就连威尼斯运河里最细微的海藻堆都被记录下来了,因此他的画被选来比较现在和当时的气候情况。
《里亚托桥》

    里亚托桥是威尼斯一座既重要又著名的桥。始建于1180年,当时是座木桥,1444年,被观看一场婚礼的人群踩踏,现在的石桥是1580-1592年建的。


《安康圣母教堂》。
    安康圣母大殿是意大利及威尼斯著名教堂,次级圣殿。画中左前方(大运河对岸)就是圣马可广场。


《圣马可广场》


   汉斯·曼姆林(1433-1494)出生于法兰克福附近的梅姆林根。艺术活动主要在布鲁尔。
《老妇人肖像》,1470年。
    画中老妇人穿着带几何图形的大衣服,并按佛兰德斯 艺术传统在她身后画上山水。


《圣雅各和圣多明我围绕圣母与圣子》,1490年

    画的中央是怀抱耶稣的圣母,画的左边是圣雅各,右边是多明我会的创始人圣多明我。画中最下方的地毯,是梅姆林按亚美尼亚风格的地毯所绘。二三百年后还有人照此图案制作地毯,所以又称作“梅姆林地毯”。


三联图

《基督升天》(三联图),1490年

    中间的是《耶稣的复活》,左侧是《圣塞巴斯蒂安的殉难》,右侧是《耶稣升天》,这组画是画家晚期的作品,画风具有意大利文艺复兴风格,小丘比特拉起花冠,显得庄重。左侧的塞巴斯蒂安可能暗示委托人也许是位弓箭手。右侧的耶稣升天,上方只有耶稣的两只脚。


    勒南三兄弟出生于西班牙莱昂,因为3人作画只签勒南名字,后人很难将他们的作品区分开。作品多为描绘农村题材的风俗画和肖像,是17世纪上半叶与宫廷古典主义艺术相对立的画家。

《农民家庭》
    勒南兄弟最大幅的风俗作品,日常生活中农户全家福。共9个家庭成员,一只猫一只狗,围绕着篝火和桌子。桌子上仅有面包、红酒和盐,并不是吃饭的摆设,意为是食物让家族三代人紧密连接。他们穿戴整洁,与现实中需要干农活的情况不相符合,是美化后的效果。人物造型庄严肃穆,棕灰主色调突出路易十八时期艰苦朴素的特征。


 《铁匠铺》,1641年

是一幅较早的描写农村工匠生活的风俗画,画面真实、质朴、生动地刻画了铁匠家里的全体成员。他们站在炉火熊熊的打铁炉前,火光映亮了一张张纯朴的脸。这些劳动者的形象给人一种十分亲切的感觉。

     枫丹白露画派是对一批意大利艺术家的称呼。十六世纪中叶,法国国王弗朗索瓦一世将他们召集到枫丹白露宫进行装饰工程。到了十七世纪,法国国王亨利四世再次将一批艺术家召集到枫丹白露,但这次来的是法国艺术家,被称为“第二代枫丹白露画派”。 

    推测为《加布莉埃尔德斯特蕾和姐妹维拉公爵夫人》肖像,1594年

    这幅绘画的作者不得而知,但画风为典型的枫丹白露第二画派的风格。画中两位年轻女子身体凹凸曲线的表现手法体现出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艺术的影响。而远景处的室内情景则带有佛兰德绘画的特点。


《狩猎女神狄安娜》枫丹白露画派的某位画家作于1550年左右。1840年进入卢浮宫。
    画中女猎人的形象是罗马的月亮女神和狩猎女神狄安娜,但人物的原型据推测可能是法王亨利二世的首席情妇黛安.德.普瓦捷 。

 十五世纪德国的绘画,具体是哪些画家已经无法考证了。
《三博士来访》

《马太福音》第二章:当希律王的时候,耶稣生在犹太的伯利恒。有几个博士从东方来到耶路撒冷,说,那生下来作犹太人之王的在那里。我们在东方看见他的星,特拜他。博士们跟着星,找到了。进了房子,看见小孩子和他母亲马利亚,就俯伏拜那小孩子,揭开宝盒,拿黄金,乳香,没药为礼物献给他。


《耶稣下架》


《哀悼基督》


    阿尔布雷特·丢勒(Albrecht Dürer ) 是德国最出色的木刻版画和铜版画家之一画家,被称为德国的达芬奇。同时也是“自画像之父”,他是欧洲第一位为自己画自画像的画家,这就是一幅他的自画像。据说此人平生不停的旅行,足迹遍布欧洲大陆,眼界之阔在当时几乎无人可比,可是又始终保留着一些农民式的愚昧和狭隘。

《22岁时的自画像》

    这件作品上的题词是“一切事情都好像是上天安排好似的”,这是一种信仰的表达,也是对绘画的喜爱的传达。这件作品上还描绘了一束蓝色的刺蓟花,而这种花是夫妻忠诚的一种表达,所以可以判断这件作品是为艺术家的未婚妻创作的。这幅肖像画中,丢勒看起来刚毅、成熟,同时也十分感性,带有一种甜蜜。丢勒对自由的喜爱可以从服饰上看出,皮肤的色调也十分的活泼,红色的衬衣、绿色的衣服、金黄色的长发,在这样的对比下,更加衬托出丢勒的神韵。

    佛兰德斯美术,15世纪早期至17世纪佛兰德斯地区(今比利时西部、法国北部、荷兰沿海部分地区)美术的通称。代表人物有勃鲁盖尔、鲁本斯、凡·戴克等。对欧洲美术的发展有很大影响。
    小弗兰斯·普布斯(1569-1622年),他的父亲老弗兰斯.普布斯和祖父皮特.普布斯也都是弗兰德斯画家,小弗兰斯·普布斯的宗教画几乎都是为巴黎的教堂所绘。
《最后的晚餐》, 1618年。是作者最著名的宗教画。


    彼得·保罗·鲁本斯(1577-1640年)佛兰德斯画家,巴洛克画派早期的代表人物。他是欧洲第一个巴洛克式的画家。为人类艺术宝库贡献了三千余幅艺术珍品。法国美术史家丹纳说:佛兰德斯只有一个鲁本斯,正如英国只有一个莎士比亚,其余的画家无论如何伟大,总缺少一部分天才。

    鲁本斯的画廊。这间大厅里陈列了鲁本斯为法国国王亨利四世的王后玛丽·梅迪奇绘制的二十四幅巨幅画作,以几乎300平米的画布展现了这位传奇性王后的一生,真可谓天纵奇才。(鲁本斯画中的人物多半丰满雄壮,所以今天欧洲许多为丰满女士提供特大号服装的商店都美其名曰“鲁本斯装”。)


在他笔下的胖女人真的很受看。

   《玛丽·美第奇的一生》24幅组画中的第三幅:玛丽的教育

画面表现的是玛丽出生后所受的良好的贵族教育。穿红衣的玛丽正在向坐着的智慧女神雅典娜(蓝衣)学习,并在书上写着字;左边拉琴的是阿波罗神,阿波罗是太阳神,并且也是主管艺术音乐的神,精通竖琴和古希腊七弦琴,阿波罗神表示教授玛丽音乐和艺术;上面的是赫尔墨斯神,是宙斯的传旨者和信使。他也被视为雄辩之神,意寓玛丽将来的雄辩的口才;右边的美惠三女神将美丽带给玛丽。地面上还有些与艺术绘画雕塑有关的文具物品等。


   《玛丽·美第奇的一生》24幅组画中的第六幅:登陆马赛。这幅如交响诗般的画面描绘的是玛丽初次踏上法国国土的时刻,玛丽乘坐的船停靠在马赛港,玛丽正从船上走下来。头戴头盔,张开双臂迎接她的人物,还是代表的是法兰西人民,身上披着带有法兰西皇家标志金色鸢尾花及象征法国的蓝色衣袍。下面是几位海神和海仙女从海中升起,护佑船只平安到达。陪同玛丽的是托斯卡纳公爵夫人以及玛丽的姐姐,曼图亚公爵夫人等。船上黑衣的是负责武装护卫玛丽的马耳他骑士团骑士。天上还有天使在吹着号角。

    安东尼·凡·戴克,(1599-1641年)安特卫普学派,与雅各布·乔登斯和彼得·保罗·鲁本斯并称“佛兰德斯巴洛克艺术三杰”,比利时弗拉芒族画家,是英国国王查理一世时期的英国宫廷首席画家,查理一世及其皇族的许多著名画像都是由凡·戴克创作的,他的画像那种轻松高贵的风格,影响了英国肖像画将近150年。
 《查理一世行猎图》1635年。
    查理一世右手支着手杖,做作的姿势下透露着他的虚弱。这样的暗示终于在1649年得到兑现,自命不凡、独断专行的查理一世被克伦威尔领导的议会军送上了历史的断头台。


《十字架上的基督》

    洛朗·德·拉·海尔(1606-1656),巴洛克画家。他出生于法国巴黎。虽然从未去过意大利,但却深受意大利画家的影响,曾受黎世留委托绘制过许多大型壁画。
《圣母升天》,1635年。


尼德兰画派

    中世纪的尼德兰包括荷兰、比利时、卢森堡以及法国东北部的一些地区。由于地理条件优越,尼德兰很早就是欧洲西北部重要的水陆交通中心,手工业发达,商业繁荣,是当时欧洲资本主义经济十分发达的地区,因此文艺复兴时期尼德兰美术也取得了辉煌成就。

    15世纪尼德兰画派成就非常突出。另一方面,尽管这些作品大多表现了传统的宗教题材,却由于画家对描写世俗生活和周围环境的兴趣大大增长,作品中便不时体现出现实主义倾向。罗伯特·康宾和扬·凡·埃克是尼德兰画派的主要奠基人。

    亨利·贝雷萧斯(?-1445),北尼德兰画家,他是欧洲北部最有成就的早期板面画画家,所谓板面画就是在油画布被广泛使用前,使用木板作为油画的载体。
《圣德尼的殉道》,1415–16年。
    画的中央表示三位一体,左边是圣德尼在向基督领受最后的圣餐仪式,右边是圣德尼和他的两位同伴被砍头殉道。


    杨·凡·爱克(1390-1441)尼德兰文艺复兴的代表人物,与他的哥哥胡伯特·凡·爱克凡找到了一种简便的用油溶化颜料作画的方法,创作了纯粹的油画。弟弟扬·凡·埃克对油画艺术技巧的纵深发展做出了独特的贡献,被誉为"油画之父"。

《罗林大臣的圣母》  1431年

    在赭石色和棕色的整体色调上,跪凳的蓝色布幔和圣母长袍的红色特别醒目。近景中两个人物所处的环境,均按中心透视法绘成,底墙上三个拱门呈现出户外优美的景致。画面中人物所处的内部空间各个不同,而且同一画面所朝向的外部空间也无一雷同,如此的布局给予绘画深度和广度空间的连贯。


    吉尔·凡·德·韦登(1399-1464)是一位比扬·凡·艾克稍晚的有影响的尼德兰画家。
韦登《天使报喜》,1440年。

    玛丽亚正在读书,忽然有天使飞来告诉她受孕的消息。作品人物表情平静,手势准确生动,衣纹优美流畅,是典型的古典美的形式法则。


韦登《圣玛丽·麦格达伦》,1450年。

    韦登的肖像画尚不能对人物的内在精神作出有个性的刻画,但他能以现实主义手法描绘人物的外貌特征,运用动作和细节描绘来弥补表现人物性格的不足。在他笔下的人物肖像多处于静态,背景的风景被处理成独立的风景画,与人物没有什么联系,但画面表现很精致。


    耶罗尼米斯·博斯,原名耶罗恩·安东尼松·范·阿肯(1450-1516年),是一位多产的尼德兰画家。他的作品内容逐年趋于复杂,题材大多取自民间故事、笑话、寓言,其画风挣脱了图像学的传统,人物形象诡异多变,寓意高深,充满了异想天开的意象。

《愚人船》,约1490年

    这幅作品创作于西欧封建制度濒临危机的阶段,人文主义者伊拉斯谟讽刺诗《愚人颂》是他创作《愚人船》的灵感之一。博斯巧妙的将写实与浪漫的方式相结合,辛辣的讽刺了当时的教会和官僚。这条船已经无法前进了,而主教大人、神学家、庄园主以及对教会深信不疑的蠢货们仍然在船上陶醉于疯狂的随心所欲之中。他们大声歌唱、肆意调情,桅杆上特意挂起长长的教幡企图显示他们旺盛的生命力,而这一切只是徒劳。如果有人胆敢指出事实真相,那就要身首异处,挂在桅杆上的头颅表明了这一点。在愚人们欢乐的情景中充满了犀利的讽刺,清冽的天地包裹着愚人的罪恶,委实令人回味无穷。

    昆廷.马赛斯(1465/1466-1530年),弗兰德斯著名画家,安特卫普画派的奠基人。

   《放贷者和他的妻子》,1514年。通过1806年巴黎的一次公开拍卖所获得。
    这幅画也有叫做《银行家和他的妻子》,知名度算是比较高的。放贷者正在用称称量金币(也许是其他的货币),他的老婆暂时停下手中正在看的《圣经》,好像在帮他的丈夫核对着别称错了。画中人物的服装、饰物等细节都被刻画的非常细腻。女人手中的圣经翻开的一页很是逼真。桌面上有个类似凸面镜的镜子,通过镜子的反射,可以看到窗户、窗外的建筑、教堂,以及坐在桌子前面的借钱人。

    Jan Massys(1510-1575)比利时画家。他的父亲是画家,他的儿子也是画家。

《大卫与拔士巴》,作于1560年。


    弗兰斯·斯尼德斯(1579-1657),安特卫普人,弗兰德斯画家,他对动物皮毛或皮肤纹路等细节的刻画极为生动准确,他是公认的早期动物绘画大师之一。
《鱼市场》,1621/22年。

    伦勃朗·哈尔曼松·凡·莱因(1606-1669)欧洲17世纪最伟大的画家之一,也是荷兰历史上最伟大的画家。
    伦勃朗所代表的是北欧的民族性与民族天才。造成伦勃朗的伟大的面目的,是表现他的特殊心魂的一种特殊技术。明暗法,这名词,一经用来谈到这位画家时,便具有一种特别的意义。法国十九世纪画家兼批评家弗罗芒坦(Fromentin)称他为“夜光虫”。又有人说他以黑暗来绘成光明。
    伦勃朗作品《画架前的自画像》。在伦勃朗的全部肖像画中,自画像要占很重要的地位,其数量之多在历史上所有油画家中,几乎找不到第二个。就现藏世界各地博物馆的他的自画像看,据不完全统计也有90幅左右,其中60幅是油画,20幅是铜版画,10幅是素描自画像。

《自画像》 


《自画像》1633年

《自画像》1661年。

伦勃朗54岁。画家生活的潦倒在此画中一览无余。画中艺术家身体虚弱、神情悲凉,一副逆来顺受、准备接受死神安排的老人形象。


   《沐浴中的拔士芭》堪称伦勃朗最为精彩的作品之一,叙述的是圣经旧约中相当有名的一个故事:登上以色列国王宝座的大卫,一天偶然间看见臣子的妻子拔士芭在沐浴,起了色心,不但占有了拔士芭,并利用权力害死了拔士芭的丈夫。画面停顿在原本正在享受沐浴及仆人伺候的拔士芭,被突如其来的一张纸条打破内心平静的一霎那,高明的伦勃朗并没有着力去表现女子的慌乱、惊讶或忧郁,她只是若有所思地地捏着这一张眼看就要改变她的命运的小纸条,无奈地听任一切静静发生。画面的左上方,寓意明显的黑暗正浓重地压下来,一个弱女子,又该这样反应?又能怎样反应呢?

 《沉思中的哲学家》 ,1632年 。
    这幅画是伦勃朗的画作中所少见的,因为终于他将光源(窗户)交代出来了。但是,他对于用光是那么吝啬,整个画面弥漫着朦胧的黑色调。窗边,哲学家,昏暗的屋子——这一切准确不过地表达了他的主题:冥想。画家让思绪伸展的空间不是辽阔的旷野之类的环境,而是眼前的深邃的黑暗,深刻的伦勃朗!法国十九世纪画家兼批评家弗罗芒坦称他为“夜光虫”。又有人说他以黑暗来绘成光明。这幅作品是很好的例证。


    弗兰斯·哈尔斯(约1582~1666)是17世纪荷兰肖像画家和风俗画家。生于米海里,童年住在哈雷姆。哈尔斯从事美术工作的时期,正是荷兰人为争取独立而展开紧张的斗争时候,其创作与那些参加民族解放斗争、满怀信心地掌握政权的商人阶级有着紧密的联系。哈尔斯主要从事于肖像画创作。他的作品,标志着西欧现实主义发展的一个高峰。在荷兰艺术史上,哈尔斯是现实主义肖像画与风俗画的一个奠基人,并在哈雷姆现实主义画派的发展中具有特殊意义。

《吉卜赛女郎》1628-1630年
    这幅《吉普赛女孩》(The Gipsy Girl),是哈尔斯表现平民生活的最生动的一幅佳作。画面上,女孩蓬松的黑发随意飘洒。充满魅力的大眼睛洋溢着善意的微笑,流露出清纯和无邪的本性。红晕的脸庞和微启的嘴唇张扬着青春的热情和仿佛酒意中的洒脱和奔放,也带着女性不加点缀的生命原色。敞开的领口带着不拘小节的风采,褶皱的白色衬衣、粗糙的红色的套裙,显示出了生活的困苦和流浪的艰辛。画家仿佛信手拈来,把一个带着青春气息,健康活泼、无拘无束、自由不羁的吉普赛女子描绘得清新自然,不见雕饰。


    雅各·凡卢(1614-1671年)荷兰巴洛克画家,笔下宗教、神话题材中的女性裸体让他比伦勃朗更受欢迎,犯下命案逃亡至法国,开启了他和后代引领的近2个世纪时尚。
《半裸女人的习作》,1658年。画中的女人是当时一位比较有名的模特,许多阿姆斯特丹的画家都曾以她为模特画过像。


    卡雷尔·迪雅尔丹(1622-1678年)荷兰黄金时代画家、蚀刻师,多样化创作以意大利式乡村的动物、风景、风俗为主,另有少量历史、宗教、肖像画。
《骷髅地》,1661年


     约翰内斯·维米尔(1632—1675),荷兰最伟大的画家之一。维米尔的作品大多是风俗题材的绘画,基本上取材于市民平常的生活。他的画整个画面温馨、舒适、宁静,给人以庄重的感受,充分表现出了荷兰市民那种对洁净环境和优雅舒适的气氛的喜好。

《缝纫女工》1665年
    是维米尔的优秀作品,也是他的代表作之一。画作以诗意化的方式描述一个在编织蕾丝的女工那种专注平和的神情,以一种抒情情调给人美的享受。维米尔与同时代画家的不同之处在于,他以极端、甚至颤抖的感光度来表现光线,喜欢用蓝色和柠檬黄两种色彩组成十分和谐的色调。

这是一幅精致的小画,24×21cm。


放大欣赏。
    随着光线看到女孩的手指不断用线穿针引线,并注意到她两边的头发一边整肃,一边松散。这又是将瞬间凝止为永恒之作了。黄衣服的少女,和在旁的蓝色座垫,给人温暖之余,让人平静享受日常生活之简单美。

《天文学家》 , 1668年。
    这幅画描绘了天文学家研究天体模型的专注情形。天文学家正在办公室里工作,他面前放着一本摊开的书,用手转动面前的球状体,全神贯注得观察着。球状体上的图案相当奇怪,在上面可以找到很多虚拟的动物,代表着不同的星座。这个球状体不是代表地球,而是代表天空,因为在周围散布的东西都和天相研究有关,如被毯子遮住一半的星盘是水手们利用星星指引方向的工具。衣柜上的字母和数字,可能是维米尔的签名和创作日期。


    雅各布.范.雷斯达尔(1628-1682),荷兰17世纪最杰出的风景画家,也是荷兰古典主义风景画的先驱。代表作为《林中小屋》。
《骄阳下》,1660年。
是作者少有的大视野、宽范围、气势宏伟的风景画作。


    皮特·德·霍赫(1629-1684?)荷兰画家。1667年移居阿姆斯特丹。作品多表现风俗民情,尤善描绘室内景色,注意细节,色调温暖。其笔下的人物多半是朋友、家人和女仆。反映了荷兰市民生活安定、宁静、整洁、明朗的一面。

《荷兰农舍里修果皮的女人》,1657年


《聚会》,1665年

    加布里埃尔·梅苏(1629–1667),出生于莱顿的荷兰画家,以历史、静物、肖像和精致风俗画为主。
《阿姆斯特丹的菜市场》,1660年。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开讲艺术永存,拿破仑的首席宫廷画师
如何读懂卢浮宫的油画
世界名画赏析:大卫《拿破仑加冕大典》
存世两幅的《拿破仑一世加冕大典》
自负和骄傲,都源于我的自卑
安格尔的巨匠之路(上)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