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从自考生到博士生——我的30多年教育生活史

相对博士论文而言,我更喜欢看博士论文后记,因为论文后记承载着博士生过往的生命历程与人生情感,更多是一种生活回顾与情感体验,不论是对过去的回忆、对现在的把握,还是对未来的憧憬,所经历的一切,在博士论文答辩通过的那一刻,一切都是那么的美好,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人生因为奋斗而变的更为完整和圆满。

其实,早在2014年考上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博士的时候,我就想好了论文后记写我的个人教育生活史,来回顾一下我特殊的教育历程和失去的青春。之所以说特殊,是因为我经历了我国多种类型的学历教育,高考失败后,我先后经历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成人高考专升本、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和博士生入学考试,从一名自考生、成考生成长为一名统招士生、博士生的奋斗历程。借博士论文后记这次机会,也给自己的教育生活史来个回顾,以纪念我失去的那些年奋斗的青春岁月。此时此刻,书写我的教育史,自然也把我带回了昔日的回忆,内心汹涌澎湃,不禁发出感慨:一路走来,辛酸几何?

小学与初中

回首往事,虽然已有三十多年的生命历程,但“厉兵秣马”的岁月,多少深夜无眠的日子,一切点滴的荣辱皆似眼前。自幼生活在农村的我,天真的认为世界到处都是一样,初中之前,我跟随爷爷奶奶,不知不觉就做了十多年的“留守儿童”,在乡下读完小学后,我跟随打工外出的父母,又一次地做了多年的“流动儿童”。留守期间,也是我的小学时期,大部分的生活在乡下,在我的印象中还是非常快乐的,因为可以去田野去聆听野花说话,去陪蒲公英飞舞,追逐翩翩起舞的蝴蝶,在河边捉鱼摸虾,虽然弄得像个泥人似的,但是每次都是满载而归。在小学,学会了很多游戏,有“唱儿歌”、“画丁老头”、“抽陀螺”、“扔沙包”、“丢手绢”、“滚铁环”、“吹泡泡”、“打水仗”、“跳皮筋”、“攻城”、“斗鸡”、“拉马”“方宝”……一个个镜头,一个个片段,记忆中模糊而又清晰。在流动儿童期间,沉重的学业把我那弱小的身躯压的“疲惫不堪”,我的童年不得不沦为中考所驱使,我一直认为基础教育是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应该是个“春天”,而我所经历初中教育得却始终是被沉重的“寒气”所侵蚀的“冬天”。于是,诞生了我做一名老师的梦想,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去改变这种现状。记得还在小学的时候,我就听说过“教师是人类灵魂工程师”一说,当时也不知“灵魂工程师”具体为何意,只知道是很“伟大”的意思,于是,从孩童时期就立志长大后成为一名教师,做学生“灵魂的工程师”。

高考失败

上高中后,我回到家乡安徽的一所县城读书,县中老师给我的感觉就是他们拥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很有威严,我很怕老师,特别害怕老师叫我回答问题,因为回答不出就要站着。高中的日子,给我的感觉就是每天有上不完的课,做不完的题,甚是枯燥乏味。在这种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在这种“银行储蓄式”的教育方式下学习了三年,三年中,我也没有很好地感受到“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的意蕴。高中三年,虽然经历无数个日日夜夜的辛勤努力,但是在2003年的高考,还是发挥失常,最后被录取到三本院校,当拿到录取通知书的时候,发现学费高达15000元,对于家境贫寒的我来说,简直是天文数字。偶尔有一次,我在网上看到了华东师范大学自学考试招生的消息,于是我放弃了这所三本院校,置身一人,来到了华东师范大学,一所专门以培养教师而闻名全国的师范类院校,开始了自学考试的生活,虽然一直在华东师范大学学习,但是我对自己的“自考生”身份是非常清楚的,也在哪个时候,我清楚地知道,只有以最快速度拿到自考本科毕业证书,考上统招的研究生,才能彻底改变我的身份和命运,只有这样,我才能拿到通往教师之路的车票,才能踏上了通向人类“灵魂工程师”的路,我想这个过程注定风雨兼程,但是我依然深信不疑。

大学生活:自考+成考

在大学生活中,我用常人无法想象的毅力,用三年的时间完成了普通大学生四年才能完成的任务。我的目标很明确,要在三年内参加全国研究生入学考试,为此,我先后拿到了上海外国语大学的英语语言文学专业的自学考试专科文凭、安徽师范大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自学考试本科文凭,法学学士学位;华东师范大学教育学成人高等教育本科文凭,教育学学士学位。在自学考试的过程中,有一事情是让我非常感动的,安庆自考办主任高老师得知我从上海一个人来去安庆参加自学考试,对我非常关注,我对他说了我要在一年内考完本科的课程,然后拿自学考试的文凭参加全国硕士生入学考试,他非常惊讶,并被我的精神所感动,他对我说,你不需要专门为拿准考证再多跑一趟,我帮你保管,你只需要提前一天来自考办找我领取就好,还特意留给了我他的手机号码,在当时,我的内心深处是非常感动的,毕竟我和高老师素不相识。我也希望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但是,现实是残酷的,第一次自考,我报考了4门课程,买了4本专业课本就回到了上海,当时没有任何参考资料,一切都在摸索中,第一次考试就让我大为意外,我竟然4门考试都没有通过,我觉得愧对高老师,同时也惊醒了自己。安徽半年四次自考机会,我还有3次机会,接下来的3次考试,我每次报考4门课程,都全部通过,最终在半年之内通过了本科的12门课程,离我的目标以及不远了,接下来就剩本科毕业论文,当时安徽师范大学的一位博士生指导我的毕业论文,刘博士的一句话,就如“箴言”一般,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至今也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写论文,不是做论述题”,可见,当时我的论文水平之差,令人汗颜,后来在刘博士的指导下,不断地修改,最终通过了本科毕业论文答辩,顺利拿到了自学考试的本科证书。这个证书对我而言,太重要了,它是我参加研究生入学考试的“资格”,也就是说,通过在安徽安庆一年的自学考试,我顺利拿到研究生入学考试的“准考证”。值得一提的是,当时,这个毕业证书是自考办的高老师给我邮寄到上海的,还特意给我付了邮费,高老师也是我人生路上的贵人。

记得考研成绩出来的时候,我跑到学校附近的网吧,紧张的输入准考证,映入眼帘的是专业排名第一,在得知自己专业第一的情况下,我激动万分,我不知道自己是怎么一路狂奔到宿舍的,用IC卡第一时间给父母打了电话,告诉他们这个喜讯。后来,就去中山大学参加复试,也顺利地以专业第一的成绩被录取,这个时候,我在华东师范大学读的夜大学还没有毕业,我用了三年时间,走了一条和普通高校学生不一样的道路,和我一起高考的同学,当他们在“大四”读书的时候,我已经开始准备研究生生活了。这3年,确实非常不容易,我没有考上大学,没有感受过大学的集体生活,也没有谈过恋爱,但是,我的感受是我读了“六年的高中”,我的大学生活就如我的高中生活一样,每天都是全力以赴,上帝是公平的,为你关上一扇门的同时,也会为你打开一扇窗,没有经历完整的大学生活是我一生的遗憾,但是,上帝也同样给予了我很多,让我学会了“在绝望中寻找希望”的精神,我学到了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现状的能力,让我学会了坚持和自律,逐渐形成了“唯有奋斗才有力量,唯有自律才有自由”的人生信条,这也为我后续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竭的动力,也让我一生受益。

研究生生活

终于迎来了让我骄傲的一天,2007年9月,我只身一人来到了中山大学,我成为一名名副其实的统招生,成为一名硕士研究生,开始了一个新的人生起点。在攻读硕士阶段,我偶遇了我人生中的几位“重要他人”。首先,感恩遇到对我人生产生重要影响的教育学者冯增俊教授,有幸被冯教授收入门下,正式开始了教育学的学习和研究,冯老师从一开始就教我教育人种志的研究方法,亲自为我联系田野,开始了我的质性研究生涯。受冯老师影响,我对教育科研产生了较大的热情,也是在冯老师的影响下,我把自己未来的定位为“理论与实践的融通者”。所以,我毕业的时候,没有去高校工作,而是坚守一线的教学实践,并攻读“教育博士”,就是要实现这一教育理想。其次,在虚拟的网络世界中,幸运的是,在我成长的过程中,偶遇新教育。“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的理念,深深地影响了我,成为影响我人生的一大幸事,成为我一生为之奋斗的追求。新教育人朱永新教授、李庆明校长等学者都成为我教育路上的“重要他人”,新教育,成为改变我人生的重要力量,我也加入到充满“乌托邦式”教育理想的新教育团队中去。

研究生毕业后,原本是想考华东师范大学继续攻读博士学位,由于家庭的原因,母亲在我还没有毕业的时候,出了交通事故,为此,我做出了暂时停止攻读博士的决定,在当时,我总是对自己说,即使放弃读博,我想我会在基础教育的实践中,一边教学、一边读书、一边思考、一边写作、决不会停止对阅读、对思考的追求,做一个具有终身学习理念的教育实践者。硕士毕业,意味着我学生时代的这一段人生历练的结束,而我更愿意把它当作一种开始,开始我人生新的起跑,开始了我作为一名新手教师到专家型教师的理想追求。忆当年,心系教育情怀,历经千辛万苦来到著名高等学府中山大学,现在却不得不选择了离开,但是可以肯定的是,我的教育情结将会永生相伴。

初为人师

2009年10月,心怀“教育之理想”与“理想之教育”的我,来到了W市唯一的工读学校——M学校任教,成为了一名工读教师,M学校是对行为偏差以及轻度违法犯罪的未成年学生进行教育和挽救的专门学校,是“问题少年”的集中地,他们中的大部分都进过派出所了,而打架、斗殴、勒索、抢劫、旷课、扰乱课堂纪律、离家出走、顶撞老师和父母对他们而言,更是家常便饭。追忆往昔,第一次踏进学校的画面还历历在目,整洁得让人觉得冷清的宿舍,铺得异常整齐的“床铺”,有条有理的“衣柜”和“摆物架”,一种无法言语的感情,在心里蔓延,于是,我决定留在这里,留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去追寻工读教育的“文化性格”,帮助这群孩子“寻找回来的世界”,激发他们身上潜在的向上意志,为他们重塑自我,回归主流社会做出自己力所能及的努力。

没有爱,就没有教育

众多优秀的教育工作者用他们的行动和一生诠释了“没有爱,就没有教育”这样一个命题,爱学生,如何去爱?在我看来,首先要懂得去尊重学生,没有尊重,就没有爱,在某种程度上说,尊重比爱更重要。我的学生都是行为偏差和心理偏常的“工读生”,在教育转化他们的过程中,我觉得爱、尊重、赏识、公平和信任,这几个“关键词”是教育转化的关键。作为一名工读教师,更是需要一种“大爱”,这种大爱中包含着不同的内涵,既有渗透父亲般一言一行总关情的“严厉之爱”,也有母亲般的“温情之爱”,承担了照顾学生的日常生活的职责,从饮食起居到大小便无一不在操心之列,很多细微周到之处确实如同自己的母亲,是良师,亦是益友,24 小时的寄宿式教育、陪伴式教育让我和学生彼此之间有了更多交流的时间与空间,就如一只小小的陀螺,每天都要围着这群孩子转,生活在不断的在重复和被重复中度过,这种不断重复和被重复孕育了对学生点滴的行为养成教育和规范训练。正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所言,“生活即教育”,生活的过程就是教育的过程。所以,工读教师的言传身教、责任心将直接影响甚至决定了学生的教育转化效果,也许不经意间的一个关切的眼神,一句安慰的话语和一个坚实的拥抱,就能唤醒了一个“沉睡的灵魂”,抚慰孩子幼小的心灵。

明确定位,守护“问题孩子”

还记得2011年9月教师节期间,接受了华东师范大学《教师月刊》杂志接受程编辑的采访,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程编辑当时首先询问了我这样一个问题,为何来到工读学校?我想了下,回答说:来到工读学校对我来说其实是一种“偶然”,但是这种“偶然”中,其实包含着“必然”,因为我是学教育的,我的梦想在教育里面,我一直在追随,从未远离。在中山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的时候,当我们班级大部分人把未来工作锁定在高等教育的时候,我的目标始终没有远离过基础教育,因为我更喜欢充满希望和活力的基础教育的教学与研究。我更喜欢中小学,因为我觉得教育和研究儿童是很幸福的一件事。至于来到工读学校,其实,我更相信是一种“缘分”,相比普通学校而言,工读学校的孩子更需要优秀教师的“教育与守护”,更需要优化环境的“侵蚀与熏陶”,更需要优质教育的“教化与濡染”,我觉得这非常符合我的“专业定位”和“文化性格”。

工作这8年,我时常在想,我们这里其实更需要有心的人去耕耘,去收获。“我们不是农民,是工读老师,却同样是一个播种者,不是把谷子撒进泥土,却把它撒在孩子们的心里。于是,这8年来,我捧着一颗心来,大部分时间沉浸在学校里面,以校为家,就如S校长所言,“学校从此又多了一名守护神”,就这样静静的上课、改作业、守护学生活动、冲洗、自习和休息,就这样日复一日守望着这群“悬崖边上的孩子”。有遇到突发事件的紧张与困惑,也有创造性地诊断各种“疑难杂症”的喜悦与幸福,有赛场上挥汗如雨的激情相拥,也有独守教室的孤单心情,总之,有欢乐也有惆怅,有失意,也有诗意。

作为一名工读教师,我感觉自己不仅仅是一个“教育者”,更多是一名“守护者”,在工读学校的日子里,在时常在记录,记录孩子们生活上的点点滴滴;我在感受,感受孩子们的喜怒哀乐;我在关注,关注孩子们在困境中的坚持与坚强,我在守护,守护这群顽童、无知却依旧不失纯真的孩子,做麦田的守望者。其实我更喜欢“守望者”,源于塞林格的名著《麦田里的守望者》,守望的心境是宁静的,在灯红酒绿,天空和大地被拥挤的高楼所遮蔽的繁华而喧嚣的W市,每当夜幕降临,M学校早已沉浸在一片宁静之中。只剩下那些怀着忧虑之心的工读教师依旧在守望着大地、守望着星空、守望者这些需要帮助寻找回来之路的工读生。守望让我们远离了城市的喧嚣,虔诚地守护着心中的那一片宁静的“都市田园”,安静的守护在孩子身边,在这样的一片天空下“安身立命”。在守望这些孩子的日子里,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感动,那是孩子们们的点滴进步;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负重前进,那是孩子的点滴改变;总有一种力量让我们忘记工读学校那贫瘠、封闭、甚至孤寂的土壤,那是孩子们纯真笑容。我一直深信,孩子会因为我们的努力、付出和教育,这群曾经违法乱纪,让父母和老师伤透了心的孩子们,开始懂得了思考、懂得了感恩、懂得了欣赏生活中的美好。

博士生活

我的博士生活,虽然4年时间,但是真正的脱产学习的时间只有半年,但是在很短的时间里面我就认识到了读博的过程其实就是一个自觉、自律、自强的过程,这个过程注定是充满失意和诗意的。所以,从博士生活开始,我就给自己定下了目标,在半年时间里面完成学校规定的小论文任务,并且确定博士论文的选题。在这样的目标驱动下,我读书就更有针对性了,发表文章的过程激发了个人学习的内在驱动力,在我失意的时候,每当接到编辑论文被录用或者被修改时,这个时候的我总是像打了“鸡血”似的,总会觉得还是多付出一点,才会更幸福一点,就这样激发了我的写作热情,一篇篇文章就在这样的背景下诞生了。

一年脱产后,我就回到了W市,回到了工作单位,开始了繁忙的工作,但是,仅仅是这短短的半年时间,我对自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如何读书和写作有了更深的感悟和更为理性的认识。在一边全职工作,一边在攻读博士学位的苦读中,我先后在《中国教育学刊》、《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等各级各类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近30篇,其中2篇论文被人大复印资料全文转载、1篇被《光明日报》观点转载,1篇中国社会科学网全文转载,主持完成了2项省级课题,还公费出版了新世纪中国工读教育领域的第一本学术专著《中国工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34万字),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也得到了一定的成长。

成为研究型教师

从2010年2月入职以来,我一直战斗在“工读学校”的第一线,担任日常的教育教学和24小时的管教执勤工作,在这8年时间里,我坚守师大“学高为师,身正为范”的校训,使自己无愧于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在教学方面的成绩是相当令人满意,辅导的工读生大部分刚入校时候的从几分、十几分,上升到60多分的大有人在,有个别学生还考入了普通中学,这在工读教育界是比较少有的。很多工读生,他们的学习基础很差,有的甚至只有小学这样的层次,即使这样,面对这样的群体,我没有放弃任何一位学生,而是尊重他们的个性差异,对我来说,只要他们取得点滴的进步,我都会为他们感到骄傲,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公民”,这就是我们的“教育成功学”。

正如雷夫在《第56号教室得奇迹》里说道“要达到真正的卓越是要做出牺牲的,需要从错误中汲取教训并同时付出巨大的努力,毕竟,教育是没有捷径的”。作为一名工读教师,更需要“修炼内功”,我的内心深处还时刻提醒着我,要加强对这些领域的深入研究,才能真正的提高教育矫治的方法和路径。我也深知作为一名工读教师要有一份在贫瘠的土地上仰望星空的情怀,更应该有份扎根大地的坚实双脚,一如乡人,安之若素地栖居在大地之上,穿行于阡陌之间,进行“草根式”的工作,从事“田野式”的研究。为此,在日常的管教执勤中,我就有目的的记录一线的教育素材,感触教育现象,反思教育观念,结合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写出感想、故事、形成随笔,在实践过程中我重视对各种类型学生进行研究,系统分析了品行不良学生、人际关系障碍学生、沉溺于网络游戏、攻击性行为学生、离异家庭学生、情绪障碍学生等几十种类型的个案,大部分个案已经公开发表并准备公开出版,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此外,我也积极投身到工读教育研究中去,积极主动地了解我国工读教育60年来的发展轨迹和国内外关于工读教育研究的最新理论成果,一批工读教育研究成果就这样先后公开发表。在这8年的时间内,也取得了一些成绩,先后在省级及以上杂志发表学术论文120余篇,其中核心期刊20多篇,多次受到各级媒体和杂志的专访,短短的8年时间,从一位新手教师成长为研究型教师。

教育人生,且行且珍惜

作为一名工读教师,这8年来,成长了很多,作为一个教育人,有一些个人体会,视为分享。首先,最重要的体会就是,生活是最重要的。因为经历许多之后,才明白“生活”的本质还是“生活”,上帝是公平的,赋予我们每个人都是一天,如何让这一天“有意义”,我觉得就是幸福的事情。其次,体验到了教师专业发展的艰难性,我非常珍惜30—40岁的这一个过程,觉得这个过程是自己能否有作为,实现自己梦想的一个过程,我很珍惜,不想荒废,但是,面对现实,我会积累实力,更会竭力改变;第三,教师是学生的“重要他人”。作为教师不但要教书,更要育人,教师的言行举止都会对学生产生耳濡目染的教育效果,教师不可“无礼”,对待教育,且行且珍惜;第四,要享受“受教育”的过程,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必须有一种终身学习的理念,把学术作为生活的一种方式,把教书、读书、思考、写作作为生活的常态。第五,尽力发出自己的“声音”,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深入思考,持久地研究“一个主题”,过一种“有阅读”的生活,最大程度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可以通过讲课、博客、报告、讲座、论文发表、著书立说等形式来发出自己的观点和声音。

感恩生命中的贵人

感谢我的父母,是你们一直在用他那带着体温和血汗的每一分钱供我读书,用那孱弱的肩膀为我撑起一片宁静的天空,含辛茹苦养育并培养了我这么多年。感谢我的博士导师严谨的治学风范、温和的待人处事性格都深深地影响着我,从入门开始就给了我谆谆教导和无私关怀,不仅仅教授我学术训练,更重要的是对我传递对生活的理解和做人的道理,老师对我同样报有殷殷期望,希望我能够严格要求自己,自强不息,提高学术修养,按时毕业。为此,从博士论文的选题、开题、田野调查、论文写作和论文修改的整个过程,导师都给予了悉心的指导,每当我遇到困难,总是第一时间打电话向老师请教,老师总是不厌其烦地帮我理顺在田野调查和博士论文写作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惑,正是在老师的悉心指导和无私关怀下,我的博士论文才能顺利完成,我的学术水平才能得到很大程度的提升。感谢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在授课、开题和预答辩给予的专业指导。感谢我的博士同学在博士学习过程中给予的专业指导和日常照顾。感谢W市M学校的同事和学生,在访谈中毫无保留地回答我的问题,为本研究提供了大量的访谈资料,为论文的完成做出了重要贡献,可以说,没有你们,就不会有这篇博士论文的诞生。感谢我的妻子,在生活如此艰难的环境下,依然一直陪在我的身边,无怨无悔,给我情感的守护和学业上的支持,给了我一种完整的家庭生活。感谢女儿,给我带来了无限的欢乐。最后,作为农村的孩子,我知道我很多时候活在家人的期望中,因为我知道,我承载着你们的希望。在这里,我答应你们一定不会让你们失望。我今天的承诺,用这篇博士毕业论文后记来作证。

美好的期许

我始终觉得教书育人是一种浪漫的事业,作为一名工读教师,即使环境差强人意,但是,只要我的心中有学生、有理想、有目标,我就有前行的动力,要做一名文化型教师,一名研究型教师,甚至是一名学者型教师,带着梦想上路,工作中就更加有激情,也会更幸福。通过工作这8年的切身体验和不断总结,我进一步明确了自己的教育理想:“好好学习,天天向上,背靠文化遗产,追寻文化性格;好好学习,天天向下,直面教育现实,守护问题学生”。身体力行,身心交融地在田野中追寻工读教育的“文化性格”。最后,在这里,我引用我很喜欢的海德格尔《诗人思想家》中的几句诗句(略加修改)来鞭策并祝福自己。

命运召唤,

我必毅然上路,远行,前行不息,

无须迟疑和退避,

健行于寂寥的小径,

朝暾渐朗,攀上群山之巅……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城市中学后进生生存状况管窥
工读教育“长沙样本”向全国推广
把学生的“缺点”当特点经营
原创——教师节演讲稿《骄傲》
#教育听我说#强烈呼吁,每个城市恢复兴办...
被“遗忘”的工读教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