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曾国藩家书》:制胜之道在人不在器,用兵之道全军为上


两军作战,取得胜利的关键是什么?是武器装备,还是人员的素质?

用兵之道,是争夺城池,还是保全军队?

曾国藩在家书中对这些问题均给出了自己的答案。


01制胜之道在人不在器

在《致沅弟·制胜之道在人不在器》中,曾国藩明确提出了“然制胜之道,实在人而不在器。”的观点。

这封信写于湘军与太平军作战的后期,由于引进了许多西洋武器,湘军取得了很好的战绩,因此九弟曾国荃在进攻金陵时,便在这些洋枪洋炮上寄托了很大的希望。

曾国藩虽然也看重武器的作用,但他却认为战争取得胜利的最主要因素是人而不是武器,即“制胜之道,实在人而不在器”。

“弟若专从此等处用心,则风气所趋,恐部下将士,人人有务外取巧之习,无反己守拙之道,或流于和、张之门径而不自觉,不可不深思,不可不猛省。真美人不甚争珠翠,真书家不甚争笔墨,然则将士之真善战者,岂必力争洋枪洋药乎?”

从中可以看出,曾国藩对此事有着很深的理解和感触,他更强调人的主观能动性。


02 重视人的作用
曾国藩十分强调人的重要作用。他曾说“用兵之道,在人而不在器”“攻守之道,在人而不在兵”“炸炮轮船虽利,然军中制胜在人而不在器”。
由此可见,曾国藩是十分重视用人的,他认为,人是一切行为的发出者,如果没有人,那么再厉害的武器也便失去了用武之地。而且就算有了厉害的武器,如果人不能做出正确的战略决策,也很难在战争中取得胜利。
也许有人认为曾国藩的观念有些过于迂腐。他们认为在战场上,武器才是战争胜负的决定因素,只有拥有先进的武器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这一观点从现代战争的角度来看,可能有他的现实意义。毕竟,现在打仗更多地依赖于装备的比拼,而减少了两军的直接面对面接触。但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这一理论也有他的道理。
比如在抗日战争时期,我们的武器远不如日本侵略者,但正是由于我们有了“兵民是胜利之本”的观点和意识,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依靠自己顽强的毅力和意志,打了一场场让世人刮目相看的人民战争,最终取得了抗日战争的胜利。
这也充分证明了,武器只是战争的重要因素,人才是决定因素。


03用兵之道全军为上
曾国藩在用兵上讲求灵活,他的军事思想对后世有着很大的影响。
在《致沅弟·用兵之道全军为上》中,曾国藩提出了“用兵之道,全军为上,保城池次之”和“如不退而后能全军,不退可也;如必退而能全军,退可也”的战略思想,体现了他对军队的重视。
这里的“全军”,就是指保全军队,保存军队的力量。
他认为,想要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就不要过于在乎一城一地的得失,而应该以保存军队的有生力量为主。
打仗靠的是军队,如果仅仅为了一地的胜利,而使军队受到很大损失,是得不偿失的;如果军队的实力得以保全,那么就算丧失了城池,将来也可以再夺回来。
然而很多将领却领悟不到这一点,他们总是喜欢选择死守一地。其原因有三:第一是怕打了败仗丢面子,第二是担心军心涣散,第三则是不想失去已经取得的财物。
九弟曾国荃被围困在雨花台时并没有接受兄长的劝告,可能就是担心丢面子和军心涣散。

04 游击战就是保存实力
曾国藩的这一军事思想在后来的许多战争中得到了很好的传承和发展。
“以歼灭敌人的有生力量为主要目标,不以保守和夺取城市和地方为主要目标。保守或夺取城市和地方,是歼灭敌人有生力量的结果,往往需要反复多次才能最后地保守或夺取之。”
在这一战略思想的指导下,我们与敌人进行了游击战,最终使革命队伍越来越壮大,并且取得了最后的胜利。
从中也可以证明,曾国藩这一军事思想无疑是可行的、正确的。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曾国藩家训
孙子兵法(白话版)
曾国藩家书选
菜根谭甄摘(劝学卷-贰)
《曾国藩家书》10句传世名言,教你如何修身与治家!
曾国藩家书全文、译文、解读122篇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