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小半夏汤、半夏泻心汤、黄芩汤、当归补血汤、泻心汤、逍遥散、白虎汤、参苓白术散、膈下逐淤汤、...
小半夏汤 《金匮要略》
【组成】
半夏12g        生姜12g
【用法】
水煎服
【主治】
        诸呕吐,谷不得下者;或心下有支饮,呕不渴者。
【方义体会】
小半夏汤为止呕之祖方。大凡呕吐,皆由胃气上逆所致。胃主受纳,以降为顺,胃失和降,气逆于上。“诸呕吐”系指各种原因引起的呕吐,由于小半夏汤所用半夏、生姜,善能降逆和胃,为治呕吐之要药,故本方随证化裁得当,即可治诸般呕吐。仲景设止呕方剂多类,然首列半夏、生姜为剂。
【临床应用】
中风呕逆征
        例:田氏,女,59岁,1 981年12月30日突因中风偏瘫入医院抢救。医院诊为脑血管意外,并采取急救措施。次日,患者神志渐清.欲饮水,少饮片刻,即呕吐。此后,呕逆频作,饮食不进。余以半夏12克、生姜15克冷水煎后缓缓服下,嘱其服后少进米粥,未再犯呕。次日饭后又作呕逆.又以此方治效。后家属持此方药煎取数杯,每于饮食前服之几勺,直至病情稳定出院,呕逆未再发作。
治疗肾病综合征呕逆
        本病常因氮质等代谢物潴留,引起明显的胃肠系症状,呕吐、恶心严重。一般慢性肾功衰竭,病机常属水气内停,肾阳虚衰。治疗原则是先降水逆,继化浊阴;待阳气得复,阴霾渐消,然后扶助肾阳,鼓动气血,缓缓图本。余治此类20余例,大都先以小半夏汤加茯苓、茯龙肝和胃止呕,以降水逆,投之即效。
        是症呕恶,水气上逆。《金匮》:“呕吐,心下痞,膈间有水,眩悸者小半夏加茯苓汤主之”。故以小半夏加茯苓汤降逆安中,引水下行,配伍茯龙肝意在调中燥湿,止呕很好,余每用之。


半夏泻心汤 《伤寒论》
【组成】
半夏10g        黄芩9        干姜6g        人参6g        川黄连6g        炙甘草6g        大枣4枚
【用法】
用水久煎温服
【主治】
胃气不和,症见心下痞满不痛。或干呕、或呕吐,肠鸣下利,舌苔薄黄而腻,脉弦数。
【方义体会】
本方原治少阳证因误下而成的痞证。少阳证误下则使脾胃之气受损,邪气乘虚而入,使寒热互结于中焦,致使中焦脾胃升降失调,气机不畅,运化失职而见心下痞满,呕逆及肠鸣下利等证。方中半夏为君,辛苦入胃,以和胃消痞.降逆止呕,辅以干姜辛温散寒,增强其辛开散结之功;黄连、黄芩苦寒泄热,增强其苦降除逆之力;佐以人参,炙甘草,大枣补脾益气以和中。本方寒热,辛苦,补泻同施,配伍合理,用药巧当,从而使胃气得和,升降复常则痞满吐利诸症自除。
【临床应用】
本方因立法周全,配伍合理,用药巧当,临床上不仅仅是治少阳误下成痞。凡寒热互结成痞,以及湿热中阻.脾胃虚弱,升降失调所造成的痞证均可应用,且效果满意。
慢性胃炎
杨××,男,47岁。患慢性浅表性胃炎三年余,常自服各种健胃西药及中成药以调理。病情时好时坏.近日因进甜食量多,则病情加剧,症见:脘腹胀闷、噫气、呕逆;有时酸水上泛,舌苔薄白,脉细弦。投以半夏泻心汤,半夏10克,川黄连6克,黄芩9克,干姜9克,炙甘草6克,党参12克,大枣4枚,水煎饭前服三剂.一剂后腹胀除,余症轻,二剂后诸症消然。
治疗消化性溃疡
        王×,男,67岁。患胃及十二指肠溃疡二十余年,曾多方求袷,终未痊愈。见痛苦病容,形体消瘦。自述:心口隐隐作痛,或嘈杂烦乱,满闷不适,每饥饿时发作,常噫气吞酸、恶心欲吐,饮食不下,大便溏薄,诊其脉象细紧,舌尖略红。余先与半夏泻心汤,半夏9克、党参15克、川黄连6克、黄芩9克、干姜9克、炙甘草6克、大枣4枚,水煎饭前服三剂。二诊:诸症见轻,精神亦好转,唯胃脘隐痛尤在。又予上方减芩连用量令服二剂。三诊,药毕后,症状大见好转,胃脘虽偶有隐痛,但亦无嘈杂之苦。后余配以自拟和胃散调治二月余,诸症消除,身体逐渐康复,现已近八旬,仍未复发。
治疗急性肠胃炎
        赵×之女,7岁。因食不洁之物而腹痛,吐泻不止,大便溏薄,完谷不化,指纹青紫,体温38。5℃,腹胀拒按。此乃小儿为稚阴稚阳之体,脾胃之气尚健,故饮食不适则脾胃运化受限。今食物不洁之,当损伤脾胃之气,且邪热结于胃肠,致升降失调,运化失职,而见腹胀痛,吐泻不止等证.急当投予半夏泻心汤以调和肠胃,降逆止泻。处方:半夏6克,党参6克,川黄连3克。黄芩9克,干姜3克,炙甘草3克.大枣2枚,水煎饭前服,一剂后热退,二剂后吐泻止。
治疗慢性肝炎
        白××,男,37岁。曾患慢性肝炎,每遇肝区疼痛时见:口苦咽干、食欲不振,胃脘憋胀不适,哎腐吞酸,烦满失眠,溲黄便溏、脉弦,舌苔黄.予半夏泻心汤加枳壳6克、香附9克,服后疗效甚佳.后与半夏泻心汤、膈下逐淤汤二方交替不间断地服用半月,症状消失。
痢疾初起,里急后重症状初见者.服半夏泻心汤一剂,可防止发展成脓血性痢疾。
体弱、消化不良,尤其是胃酸过多,有嗳腐吞酸症状者,服之即效。
胃肠功能失调所见之呕恶、烦闷、虚痞便溏等证均可使用本方。


黄芩汤 《伤寒论》
【组成】
黄芩12g                芍药12g        炙甘草6g        大枣4枚
【用法】
水煎服
【主治】
湿热下利。症见身热口苦、腹痛下利,或痢疾腹痛有热,舌质红,脉弦数。
【方义体会】
本方原治太阳与少阳合病自下利者,用以清里热。里热清则下利止,且在表之热可除。
方中黄芩苦寒入大肠,清湿热止下利;芍药酸寒和营,缓急止痛;炙甘草、大枣甘温益气,健脾和中。四味药配伍精当,组成合理,既可清热止利,又能和中止痛。
【临床应用】
余常以此方治疗急性肠炎和痢疾初起。若急性肠炎原方可加半夏9克,生姜9克,名黄芩加半夏生姜汤。多数剂取效,例不赘述。曾以此方加味,抢救一菌群失调综合征患儿,其例如下:
付××,男,6个月。患儿发热十余日,体温30。5℃,咳嗽、喘,住医院诊断为:支气管肺炎,菌群失调综合征。连续九天出现绿色稀水样便,进乳即吐、腹部胀满、昏睡不醒、呼吸浅促,经用多种抗生素、输液、给氧等病势日进,邀余会诊。
诊见:患儿高热、意识朦胧、面色苍白、唇青指绀,鼻翼煽动、额头冷汗、脘腹胀满如鼓,水便自流,肛门发红,四肢厥逆,指纹淡紫直透三关,此症为热毒内陷、正气欲脱。急当扶正,兼以清解。
处方:红参3克,黄芩3克,生白芍3克,半夏2克,茯苓6克,甘草2克,生姜3克,红枣一枚。二剂,每日一剂,日服三次。
二诊;神清热解,能少量进乳,下利稍歇,病势已安.但腹胀如故,治以健脾、祛湿、解毒,药用黄芩3克、生姜3克、红枣一枚,煎汤冲服参苓白术散1。5克,日二服,夜一服,三剂。
三诊:体温恢复正常,利止胀消,乳食渐增,神色倦怠。宗前方减黄芩,调治数日,痊愈出院。
此患儿外感,邪热壅肺,失治而成下利。邪热上扰,则神昏嗜睡;热邪下迫,则自利不止;热邪燔炎日久,阴精阳气欲脱。此时,若纯用苦寒除热之利,则邪未去而正先亡。故以参苓和黄芩加半夏生姜汤扭转其邪盛正衰之危局,故收良效。


当归补血汤 《内外伤辩惑论》
【组成】
当归30g        黄芪6g
【用法】
水煎服
【主治】
        动倦内伤.症见肌热面赤、烦渴欲饮、脉洪大而虚、重按无力,以及妇人经期、产后血虚发热、头痛,或疮疡溃后,久不愈合者。
【方义体会】
劳倦内伤,气弱血虚。气弱则身冷,血虚则身热。阴血亏损浮阳外越,故见肌热烦渴;此类似白虎汤证,然其病机迥然不同,白虎汤证是以阳盛实热作症,其脉洪大有力,此方证是以阳浮虚热作症,其脉洪大无力。故用补气生血,以无形之气促生有形之血。方中重以黄芪大补脾肺之气,以裕生血之源;当归益血和营,以使阳生阴长,气旺血生。
【临床应用】
治疗哺乳妇女缺乳症
        此多由产后伤气亡血,冲任亏虚所致。可与当归补血汤倍量.即黄芪80克,当归30克.加入白芷6克,通草9克。水煎服,收效很好
治疗外科疮疡疾患
        当归补血汤亦谓补气托毒,养血生肌之良方.余多年在此方基础上加银花30克、甘草9克,自命外科保元汤治疗诸多疮疡疾患,其效益彰。
        治疗附骨疽
        例:顾××,男,13岁。患儿左肢胫骨,肌肉外露,溃破3×7Cm,疮口淡红、湿润,常流脓血水.有时伴有米泔样物质,多方求治,久不愈合.诊其形体较瘦,面色不泽.低热烦渴,脉大而虚.以自拟外科保元汤治之。
        处方;黄芪30克,当归15克.银花20克.甘草9克.水煎服.十余剂。
        半月后,疮口发痒,新肉长出.创面缩小,继以自拟外科保元汤与自拟归胶天灵丸二方治之,处方如下:
        第一方:黄芪30克,当归15克,银花15克,甘草9克,水煎饭前服.
        第二方:当归120克.鹿角胶30克,天灵(煅)30克,川芎20克,蜥蜴(焙)2条,鼠妇(阴干)50克.熟地120克,川贝母50克,肉桂10克,元参120克.牡蛎60克,上药杵为细末以夏枯草50克煎汤去渣,取汁浓缩加蜜适当为丸,日服12克.
        上二方隔日服用,共服四月余,疮口愈合。
        治疗血栓闭塞性脉管炎
例;李××,男,5 1岁。患脉管炎五年.左足小趾及足背破溃二月余,局部微热,溃疡暗红,脓液稀薄,疼痛绵绵,见形体消瘦,自汗、懒言,面微赤,脉细弱.此乃正虚邪陷.给予扶正驱邪,托里解毒的自拟外科保元汤治之。
处方;黄芪40克、当归20克、银花15克、甘草12克,水煎服十剂。
服后,疼痛减,自汗止。继拟上方与阳和汤方交替服用半月后,溃疡处新肉长出,肌生皮长。又以自拟活化汤与上二方调治六十余剂,破口已愈,已能干轻活。
        治疗小儿麻疹
        其正虚麻毒不透,唇青面白,隐疹难出者,以自拟外科保元汤酌量一两剂内托、外清,疗效甚捷
        治疗肺脓疡恢复期
        刘××,男,31岁,农民。一月前患肺化脓症,通过中西医治疗,诸症好转。但仍见咳喘短气、自汗,痰多、身热烦渴,诊其脉大而虚。余恒以自拟外科保元汤加川贝母9克,元参12克,牡蛎15克,夏枯草15克.鱼腥草15克治之,服药三十余剂,诸症逐渐消失。
        治疗阴疽(结核性脓胸)
        张××,女,9岁,197年7月10日就诊。患儿5岁时j患肺结核,经治疗,一直未痊愈。70年右侧胸壁发现一肿物.数月后,溃破流脓,经市立××医院检查.诊断为结核性脓胸,加大抗结核药物剂量并置导流管引流。住院七个月,仍流脓不止,遂出院来诊。
        患孩形体消瘦,面色苍白,精神不振,体重仅37斤,呼吸较促,干咳,引流管时时溢脓,脓液不粘。午后低烧,脉细数无力,舌红而干。证属阴疽,气血已虚,不可妄行清解。以消为贵,温补排脓,拟方:
        第一方:柴胡12克,当归15克,白芍12克,白术9克,茯苓12克,夏枯草15克,川贝母9克,煅牡蛎15克,元参15克,粉丹皮9克,甘草6克水煎服。
        第二方:黄芪30克,当归15克,金银花30克,甘草9克,水煎服。
        第三方;党参12克,自术9克,茯苓12克,当归15克,炙甘草6克,生白芍12克,熟地12克,麦冬12克,黄芪18克,远志6克,五味子6克,生姜3片,红枣4枚.水煎服。
        上方次递轮服七轮共二十一剂,脓液减少,饮食增加.8月7日二诊,仍守前二方,继服七轮。
        9月1日三诊:疮口周围发痒,余症大减,引流管中仅有少量粘渡,嘱其去医院拔掉引流管改服外科保元汤与阳和汤治之。
        服上药三十剂后,疮口逐渐愈合,精神渐旺,饮食倍增,体重增加8。5公斤,继续服药调理。
        患孩于1971年年底复查,结核性脓胸已愈,次年复学。
        余治外科疾患很多。认为痈疽两途:一轻一重,毒邪一浅一深。中医内治,疗效颇彰。痈宜清解,疽宜温补,切不可混淆。另外,脓汁清淡,气血已虚;脓汁粘厚,气血甚旺,不能概以清火败毒,尤其是温补气血,内托外清,开腠逐毒之法,临床辨证运用,应手而愈诚多。
       
       
泻心汤 《金匮要略》
【组成】
川大黄9g        川黄连6g        黄芩9g
【用法】
水煎服
【主治】
心胃火炽,迫血妄行,以致吐衄便秘,或三焦积热,目赤口疮,或外科痈肿属于热毒炽盛者。
【方义体会】
本方为治疗实热火毒之基本方剂。火热为患,充斥三焦,故多见大热烦扰。血为热迫,上逆于肺窍,则为吐衄;热伤络脉,血溢肌肤,则为发斑;热塞肌肤,则为痈肿;热伤心神,则狂乱错语。故以川军泻热逐淤,推陈出新,黄连、黄苏清实热,泻心火,祛湿热,诸药合用,苦寒直折,泻火解毒。
【临床应用】
临证中,凡见实热或急性上焦出血,如吐血、咯血、衄血,常以本方加味,共效颇捷。
急性衄血
例:何xx,男,26岁,偶患鼻腔大量出血,流之不止,其母与棉堵之,则满口流溢,邻人传一法,以凉毛巾敷前额。仍不止,急召余治,视其面部潮红二脉象洪大,急拟川军9克,川连6克,黄芩12克,茜草9克,令煎好听用,并以川连、川军、黄岑各3克,令速炒为焦炭,研末,以前汤药一次送服之。服后一刻许,衄血停止,上床安卧,睡醒后未复流血,只觉头晕,遂令其停药养息。
肺结核咯血
        例:吕xx,男,30岁.患空洞性肺结核五年之久。一月前突因咳嗽阵发,咯出鲜血,经服西药维生素C、白阿胶,肌注链霉素,咯血仍不止,诊见:面红身热,寸脉有力,即与服泻心汤加茜草9克,阿麟9克(烊化)二剂后,咯血明显减少,面亦转为淡黄,精神略差,再拟归脾汤加味,令服十剂,咯血止.后嘱其长期服用雷米封抗痨治疗。
        又例:伊xx,女,27岁,因肺结核咯血,并伴高热而住院,数日血痰不止,西医建议中医治疗。余诊其脉滑而数.面颊潮红,咯吐血痰,色鲜红,体温38。5℃.此系邪热犯肺,火郁迫血。故以钨心汤加茜草9克、阿胶9克(烊化)、小薊9克治之,次日痰中血少,胸痛干咳,又予“麦门冬汤”五剂,咳痰减少,未见有血。
        治疗高血压症之脑充血或溢血之急发症状时,可急与本方救洽,急发症已过,再不可施。
急性充血性眼病
余每遇此类疾患,常拟泻心汤加生石膏18克、麻黄3克,并嘱热服之,二、三日即愈。
舌炎
成人或小儿,舌赤而疼痛,状如火灼,流涎甚多,或舌赤肿,舌下又叠一舌,微痛流涎难忍者,服减量胃心汤加归尾,数剂可愈。
经行吐妞(倒经)
妇人月经来潮,周期性出现鼻出血或吐妞者,谓之“经行吐血”,好象月经倒逆上行,故也称“倒经”、“逆经”,现代称为“代偿性月经”,此多由冲脉气盛,邪热上逆所致,常以泻心汤加淮牛膝15克,当归9克治之,效果很好。
常以本方倍量,研末外敷,治疗湿疮、湿疹。
充血性头痛
        证见:面红口干,心烦尿赤,头胀痛便秘者,以泻心汤加生石膏18克水煎服,有速效。
        治疗急性热痢,热毒腹泻,脉数有力,痢赤而后重者,可与泻心汤加生白芍12克,水煎温服。
        治疗火毒疮疖,疼多于痒者,可与泻心汤加银花15克、蝉退9克、赤芍9克水煎温服治之。
        治疗肝气郁甚。郁怒无常,头昏脑胀,面红唇焦者,可与泻心汤加龙胆草6克,栀子6克、柴胡9克、滑石6克水煎温服。
此方为治疗实热火毒之急症、重症,临证往往只投一、二剂则效,切不可久服之。


逍遥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
柴胡9g                当归12g        生白芍9g        白术9g        茯苓9g        甘草6g        薄荷6g        炮姜3g
【用法】
共为散,每服6―9克,生姜、薄荷少许水煎汤冲服,日三次。亦可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主治】
肝郁血虚所致的两胁作痛、头痛目眩,口燥咽干、神疲食少,或见往来寒热,或月经不调、乳房作胀、舌淡红、脉弦而虚者。
【方义体会】
肝郁血虚,脾土不和;气机不疏,往来寒热,肋胁痛胀;肝脾失调,神疲食少,气血失和。故以柴胡疏肝解郁,当归、芍药补血养肝;白术、茯苓健脾理中;薄荷、生姜疏散条达;甘草和中健脾,诸药合之,肝郁得解,血虚得补,脾虚得补。
肝脾之治,贵于疏解调和,气血之治亦贵于斯。见肝之病当先实脾,见脾之病当以疏肝;脾气健,则营血有源,肝有所藏;肝气舒,则气机条达,脾有所主。二者互依互存,有生有制,是维系后天气血之脏。所以治疗肝脾,气血之病,莫过于疏解、调养,使其“和”之。常云:肝脾调则气血和,人逍遥。故逍遥散是调和肝脾,调养气血的代表方剂。临证若兼血虚发热,小便涩便者,可加丹皮、栀子,名为丹桅遣遥散(《内科摘要》)。若兼精血不足,脉弦虚者,可加熟地黄,名为“黑逍遥散”(《医略六书·女科指要》)。
【临床应用】
治疗妇人杂证
        凡妇人头晕身困,面赤手热,周身酥软,少腹胀满,性情易怒,经水涩少或过多者,宜服此方。
慢性眼目疾患
        肝开窍于目,肝血久虚,肝火上炎,常可导致眼目疾患,治疗以逍遥散加菊花1 5克,石决明1 5克,白蒺藜子9克、车前子6克清肝明目,理气和血。
治疗色素沉着
        色素沉着多发于妇人面部,或慢性皮肤病病灶,多因肝脾不调所致,临床以逍遥散加白蒺藜9克、蝉退9克治疗,坚持服药可愈。
治疗早期肝硬化
        余以逍遥散加枳实12克,通草9克、三七粉6克(冲服)、桃仁9克治疗肝硬化初期患者多例,疗效很好。
慢性肝炎
        慢性肝炎患者,多以胁痛不适,腹胀满闷为主症。以逍遥散加枳实9克、桃仁9克、红花6克、元胡9克、五灵脂9克理血行气,调和肝脾,可使其早日恢复。
肺结核
        久患肺捞者,均有阴血不足,潮热盗汗,干咳烦躁,食少懒倦等症,治与丹栀逍遥散加地骨皮9克、秦艽9克、黄岑9克、元参15克、川贝母6克、夏枯草15克,清肺热,调肝脾,理气血,养营阴。


白虎汤 《伤寒论》
【组成】
生石膏24g                知母9g        炙甘草6g        粳米6g
【用法】
水煎至米熟汤成,去渣温服。
【主治】
阳明经热盛。症见壮热、烦渴、口干舌燥,面赤恶热、大汗出,脉洪大有力。
【方义体会】
本方所治乃外感寒邪,入里化热.或温邪传入气分的实热证。气分实热,热邪炽盛,故壮热面赤,反不恶寒;内热熏蒸,迫津外泄,故大汗出;热灼胃津,故烦渴,口干舌燥;邪热盛于经,故脉洪大有力.此虽阳明气分实热,但未见阳明腑实,故不宜攻下.热盛必伤津,若用苦寒直折,又恐化操伤津.以甘寒之品泻胃火、生津液则最宜.所以方以石膏辛甘大寒,制内盛之热,以知母苦寒质润,养阴清热,二药相须,清肺胃而除烦热,更以甘草,梗米益胃生津,养护中气.四药共用,具有清热生津之功.
若燥渴不止,汗多而脉浮大无力,属气津两虚者,与本方加人参,名“白虎加人参汤”(《伤寒论》)。
若关节肿痛,骨节烦痛,脉弦数者,属风湿热痹,与本方加桂枝,名“白虎加桂枝汤”(《金匮要略》)。
【临床应用】
治疗风湿性关节炎
        例:范××,男,25岁。患“风湿性关节炎”一年,近十余日加重,症见:关节疼痛,局部红肿、灼热,兼有全身发热、口渴,脉数.辨为热痹,即以白虎加桂枝汤加薏仁15克治之,连服三剂后,热势退,局部肿消,其脉略缓,再拟以白虎加桂枝汤、桂枝芍药知母汤二方各三剂,令其交替服,一周后疼痛大减,已能活动。
        此类热痹,属活动性风湿关节炎。病发较急、较重,多以寒湿郁久化热,热痹伤津所致。故治宜因势利导,解热通痹。
治疗产后高热
        例:王x,女,28岁.产后五日,病发高热,始有恶寒、身痛,就诊时见其高热、汗出、烦渴,脉浮大而无力.其夫述其病状饮水数碗,乃不解其渴,余再细诊之,诸症无疑。遂辨此为阳明热盛、气津两虚之证,立以白虎加人参汤治之,仅一剂药,高热解除,后又拟竹叶石膏汤半夏量减半,令服二剂而愈。
治疗小儿脑炎
        症见高热、项强、头痛、抽搐者可与本方如金银花15克,连翘6克,钩藤15克,羚羊角4克,地龙6克,配合西药治之,多可控制病势。


参芩白术散 《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组成】
莲子肉12g        薏米仁9g        砂仁6g        桔梗6g        白扁豆12g       
甘草9g        白术15g        山药15g        茯苓12g        党参12g/人参5g       
【用法】
为细末,每服6克,枣汤调下,小儿量岁数加减服之。或为丸剂吞服。也可水煎服,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主治】
脾胃气虚挟湿。症见四肢无力,形体虚羸,饮食不化,或吐或泻。胸院痞塞,面色萎黄,苔白腻,脉虚缓者。
【方义体会】
脾胃,土也,为后天之本.诸脏腑百骸受气于脾胃而后强,脾胃若亏,则众体皆无以受气,日见羸弱.然脾喜燥恶湿,喜甘恶苦,喜香恶臭,喜利恶滞.治脾者,补其虚,除其湿,行其滞,调其气而已。是方以人参、扁豆、甘草甘补脾胃;白术、茯苓、山药、莲肉燥渗利湿;砂仁辛香醒脾;桔梗宣肺,以利脾气通达。诸药合剂,为益中气健脾胃之良方.临证凡以脾胃虚弱旁及诸症皆宜此方。
【临床应用】
营养不良
        偏食是小儿营养不良主要原因。其表现有二,一者偏食一类,二者偏时零食。此多由食伤脾胃所致,余常以参苓白术散治之取效,
        例:郑x之子,7岁。该童家庭条件较好,常随欲所食冷饮点心之类,而正时不食,长期以来,家长顺其性。使其偏食成弊。时值学龄期,该童面黄消瘦,发育不良。与健康儿童差异明显。家长苦于其中,找余与治,余献二法:其一,教育家长正确爱子。若从其弊往往“爱”而“害”之,嘱其零食有度,正食五谷。其二,令其服用参苓白术散每日一袋。入蔗糖少许,以开水溶服。以月为期。家长遵余训,二法治之,不日小儿饮食正常,面色红润,形体渐增。
治疗肠结核
例:魏x,男,33岁。患者婚前有肺结核病史,婚后一时期常便秘、腹痛、渐而腹痛腹泻不止,多法治疗,均开始见效,渐渐无效.西医诊为肠结核.诊见:面容萎黄,身体消瘦,饮食无味,大便溏泻,一日二、三行,脐周腹痛,便后不减,触其六脉细而缓,舌淡白、苔白。以参苓白术散加味治之,处方如下:
党参15克,甘草6克,惹仁15克,砂仁6克,桔梗6克,扁豆12克,莲子肉15克,茯苓15克,白术15克,山药15克,川贝母9克,煅牡蛎15克,夏枯草30克,五剂水煎服。
药后便溏明显减少,精神渐好.继服五剂临床症状消失.嘱其继续服用参苓白术散,每日二次,每次六克,服半月。长期服用雷米封半年,以巩固疗效。
治疗五更泻
        五更泄泻是脾气不运,肾阳不足所致。余常以参等白术散加肉豆蒄9克,吴茱萸6克,附子3克治之即效。
治疗肺气虚弱
        大病渐愈,常有短气、肢软、恶风自汗、食少纳呆,以参苓白术散加玉屏风散治之。既能促进体质恢复,又可防止感冒。
        肺结核初起,低热、白汗、体倦纳差、时有咳嗽,脉细者。可以参苓白术散加泻白散治之,疗效很好。
治疗疾病的恢复期
        肾病、给核病、溃疡病、肝炎等病,经治疗病已大安,唯食欲欠佳。神疲体倦,常以参苓白术散益气健脾,培补后天之本,可使体质尽快恢复,促使该病早日痊愈。


膈下遂淤汤 《医林改错》
【组成】
当归10g        川芎6g        桃仁9g        赤芍6g        五灵脂9g        乌药6g       
元胡6g        香附9g        红花9g        枳壳6g        甘草6g        丹皮9g       
【用法】
用水久煎温服
【主治】
淤在膈下,形成积块;或小儿痞块,或肚腹疼痛,痛处不移,或卧则膜坠似有物者。
【方义体会】
膈下成淤,肝气不疏,横犯腹中,上犯胁肋。气郁血淤,作痛不已,故治以行气活血,化淤止痛之法。方中当归、川芎、芍药养血活血,桃仁、红花、灵脂、丹皮在养血的基础上活血破淤;香附、元胡、乌药、枳壳疏肝引气止痛,乌药枳壳强于行气止痛,元胡、香附疏肝活血行气止痛;甘草护中调和诸药。各药相伍,共起活血化淤,行气止痛之功。
【临床应用】
治疗行硬化
        例:陈xx,女,9岁。因腹胀,恶心,呕吐两月余,住某县医院检查。肝脾触诊肿大,质地硬,腹壁静脉明显,肝功能麝浊10单位,麝絮++,谷丙转氨酶400单位。1975年年10月日初诊,1976年11月22日复查。肝功能正常,健康复学。
        初诊日期:1975年10月7日.面色暗晦无华,时鼻衄,下肢浮肿,胁痛,纳呆,腹胀痛得矢气则松,尿赤黄,大便不畅,舌质紫暗,脉弦而沉.证属肝郁气滞,症瘕内结,先疏以腑下逐淤汤加味:当归9克,川芍3克,红花6克,桃仁6克,赤芍6克,生白芍6,元胡3克,柴胡6克,枳壳3克,乌药3克,五灵脂6克,甘草3克,水煎服五剂,服后腹胀痛胁痛渐减,还时有鼻衄,大便不畅。余予以联合方组整体调治,方组如下;
        第一方:当归9克,川芎3克,桃仁6克,红花6克,生白芍6克,赤芍6克,元胡3克,枳壳3克,柴胡6克,乌药3克,五灵脂6克。甘草3克,水煎服。
        第二方:自术6克,茯苓9克,党参9克,炙甘草3克,陈皮3克,半夏3克,木香3克,砂仁3克,生姜6克,大枣4枚,水煎服。
        第三方:麦冬12克,生地10克。构祀子9克,当归克,沙参6克,川楝子5克,水煎服。
        上三方依次轮服,服药四轮后,胁痛消失,鼻衄止,食欲渐好,又以上法加减,调治四月余,诸症若失.嘱其注意身体锻炼和饮食调理,后于1976年11月经省医院检查,肝功能正常,患儿健康复学。
        肝硬化属祖国医学“症瘕”的范畴,治疗初以行气祛淤,破其症消其瘕,继以攻补兼施,即功功补补,放放收收。故先与膈下逐瘀汤祛淤行血,继以香砂六君子汤调肝和脾.以一贯煎养益肝阴。此案先攻后养,既本着攻实,又着眼脏器的生理,故攻补兼施,调和并用,而病渐愈.
痛经
不论经前,经中、经后.痛经,凡属气滞血淤,正气不太虚弱,无明显寒证,均可用本方治疗。
治疗慢性肝炎,胁肋胀痛,脉弦者,疗效很好。


桂枝人参新加汤 《伤寒论》
【组成】
桂枝9g                生白芍12g        炙甘草6g        人参6g        生姜12g        大枣4枚
【用法】
水煎服
【主治】
发汗后,身疼痛,脉沉迟者。
【方义体会】
太阳病,身疼痛,多随汗而解。此发汗后,身疼痛,则为发汗过多,损伤气血,致经脉失养之故,且脉沉亦为正气不足之象.故以桂枝汤调和营卫,重芍药以增养血和营之力,重生姜以强兴阳助卫之功,配以人参补元气,益营血调阴阳,共起调卫益营的作用。
【临床应用】
本方临床验证,尤对于年老体弱,病后邪去正伤,气血虚损的营卫失调,有调整机体功能,促进身体康复的作用.
例:庞姓老翁,80余岁。初冬外出感寒,回家后自觉疲惫不堪,饮食不下。观见面色苍白,踡卧欲睡,目闭不严,言语绵绵,声低气弱,时断时续,脉弱无力,舌淡苔薄白。此为体虚复感风寒,以致营卫不和,虚阳更衰。疏与桂枝人参新加汤:桂枝9克,生白芍12克,小红参6克,炙甘草6克,生姜12克,水煎服.一剂后见效,老人精神好转,饮食少许,又拟六君子汤加味,三剂后,恢复正常。
二例:李xx,男,26岁。患者体弱乏力,饮食无味,全身不适日久。经常感胃,但体温不高,多次查验血象,白细胞总数仅2400/mm3。五个月来,遍治不效。见其面淡无泽,脉弱而缓,与服桂枝人参新加汤(桂枝9克,生自芍12克,炙甘草6克,小红参6克,生姜12克,大枣5枚)服药四剂,精神明显好转,又与上方服六剂后,白细胞增至4600/mm3,且饮食增加,食欲很好,后以人参养荣汤加鹿角胶9克(烊化)、鸡血藤30克,先后与桂枝人参新加汤交替服用三十余剂。二月后,经二次查验,白细胞均在6000/mm3左右,诸症消失,已能正常参加生产劳动。


补中益气汤 《脾胃论》
【组成】
黄芪10g                人参9g        甘草6g        当归6g        橘皮6g        升麻6g        柴胡6g        白术9g
【用法】
水煎服。或作丸剂,每服10-15克.每日2-3次,温开水送服。
【主治】
        脾胃气虚.症见身热有汗、头痛恶寒、渴喜热饮、少气懒言,饮食无味、四肢乏力、舌质淡苔白、脉虚软无力,及脱肛,子宫下垂,胃下垂、久泻久痢等证属中气虚陷者。
【方义体会】
内伤脾胃,乃伤其气。脾胃虚弱,谷气不盛;中气不足,摄纳不力,升举无能。中宫内伤,累及四旁,上则少气懒言,虚热自汗;下则脱肛、泄泻,脏器下垂;旁则肢软体倦,神疲少力。此为内伤不足,惟当甘温之剂,补其中,益其气。方以黄芪益气为君;人参、白术、甘草健脾补中为臣,共收补中益气之功;配陈皮理气,当归和血,均为其佐,升麻、柴胡升举清阳,为补气之使。
《内经》曰:“劳者温之”、“损者益之”。盖内伤中虚诸症,多以补中益气汤立治,临证确有俾益。
【临床应用】
治疗遗尿
        例:王xx,男,74岁,遗尿一年余.始患此症多于夜晚睡寐遗尿,入冬白日屡有自遗发生.下裤终口湿潮不堪.自行排尿时,哩哩啦啦,尿不成束.西医诊断前列腺肥大.诊见:面容不华,短气、少言,四肢不温,口干而不欲饮,纳差,舌淡苔白,按其全腹柔软,无结聚,触其六脉沉弱,余认为此乃脾肾阳气虚衰,不能封藏之故.治疗先以子汤二剂温其阳。
        服药后,四肢转温,精神渐佳,但尿遗如故,拟补中益气汤加附子,与肾气丸汤加味,处方:
        第一方:黄芪10克,炙甘草6克,小红参6克,当归9克.陈皮6克,升麻3克,柴胡3克,白术12克,附子6克,水煎饭前服。
        第二方:熟地20克,山萸肉12克,山药15克,丹皮9克,泽泻6克,茯苓9克,附子6克,肉桂3克,益智仁5克,桑螵蛸5克,水煎饭前服。
        上二方交替服用Im轮,猜神很好,自云:小便已能自摄,排尿有度。继令其改服补中益气丸、金匮肾气丸半月余,以资巩固。
治疗脱肛或久泻不止,治此两症,可与补中益气汤加附子6-9克治之。
治疗胃下垂,脉缓者,可与补中益气汤加附子9克,枳实30克疗效尚可
        治疗子宫脱垂,诸法不收者,可与补中益气汤加五味子5克.附子6克,赤石脂9克,车前子6克,治之有效。
治疗气不摄血所致的各种出血症
        例:阎xx,女,17岁,月经淋漓不断面色萎黄,神疲懒言,心烦,失眠,脉虚而缓,余以归脾汤加味调治数刘而痊愈。二月后,因劳体伤气,经至淋漓不止,再犯诸症,再服归脾汤加味已不收效.诊其脉弱无力,且自汗不止,周身困倦,拟补中益气汤加阿胶6克(烊化).茜草12克三剂,服后取效,又令服四剂而愈。
治疗久病气虚,大便秘结
        例:田x x,女,59岁。半身瘫痪卧床一年余,常有便秘、腹胀,大便数日一次,且赖灌肠行之,口服多类泻下药均有效。但每泻下后,头晕、短气、不思饮食,腹胀加甚。几日后又结便秘,采用灌肠维持行便,也不为意。诊见:口唇色淡,神疲少言,动则自汗,其脉虚大,询其三日未便。腹胀无痛处,夜里烦热,此为脾胃虚衰、乏津少气无力行便之故,佘以补中益气汤加枳壳6克补中气,推陈积,处方如下:
        黄芪15克,炙甘草6克,党参12克,当归9克,陈皮6克,升麻3克,柴胡3克,白术9克,枳壳6克,水煎饭前服二剂。
        服药一剂,自便许多,腹中舒适。
        后嘱改服补中益气丸、麻子仁丸,隔日一丸,不日症愈。
        此例提示,便秘也有虚实之分,实者泻之,多以苦寒;虚者补之,多以甘温。若虚实皆杂,亦可攻补兼施。此例便秘,乃中气虚弱诸症一斑,故以“塞因塞用”使其“通”然。
        【应用注意】
        临证凡见实证,或上盛下虚,阳亢阴虚,心肾不交者均禁用此方。
发表于:2011-11-06 18:11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邯郸遗稿》作者:赵献可 朝代:明 年份:公元1368-1644年
《笔花医镜》清 江涵暾
丹溪治法心要
读书笔记(18)
二陈汤
《明医指掌》( 20 )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