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湿病理论源于《内经》、《难经》

湿邪致病,最早见于《五十二病方·婴儿索痉》,“索痉者,如产时居湿地久”所致,认为是妇女在分娩时居处潮湿太久,婴儿收到湿邪的侵袭,而引起口噤、项强、经脉挛急、抽搦的痉病。《内经》则以人与自然、阴阳五行、藏象学说、五运六气等理论,对潮气、湿邪的产生及湿病的病因病机、症状表现、治则等已有较详尽的论述,为湿病的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在正常情况下,湿为自然界的六气之一,称为湿气,又称为正湿,为万物滋润,生长繁茂不可缺少的重要物质。《素问·五常政大论》指出:“备化之纪……其令湿”,王冰注云:“此乃德化之常也”。《素问·五运行大论》说:“燥以干之,暑以蒸之,风以动之,湿以润之,寒以坚之,火以温之。故风寒在下,燥土在上,湿气在中,火游行其间,寒暑六人,故令虚而生化也。”“中央生湿,湿生土,土生甘,甘生脾,脾生肉,肉生肺。其在天为湿,在地为土,在体为肉,在气为充,在藏为脾。其性静兼,其德为濡,其用为化,其色为黄,其化为盈……其志为思,思伤脾,怒胜思;湿伤肉,风胜湿,甘伤脾,酸胜甘”。明确指出了自然界的湿与人体脏腑、精神情志等得紧密相关性和辩证性。正确的湿气对万物有益而无害,但如湿气太过或其时而有其气,则为湿邪。由湿邪所引起的疾病则称为湿病。

《内经》对湿邪的特殊性和致病特点有系统论述,认识到既有外湿内湿之分,又有清浊之殊,上受下起之异,即“清邪中上浊邪中下”是也。所谓清邪,系指地下上升之轻清雾、露、冰雹和雨雪,感其气者,上先受之,则见头脑昏蒙,蔽聪塞明,沉重痠楚。《内经》所谓:“因于湿,首如裹”是也。浊邪是指地下泥水污秽之气,暑月淫雨,离照当空,天热下逼,湿浊之气蒸腾,触其气者,下先受之,多见足趾重着肿胀,关节痠痛。《素问·太阴阳明论》曰:“伤于湿者,下先受之”。湿邪中人,多因其人正气不足,湿邪才能乘虚而入,故《灵枢·百病始生》指出:“清湿袭虚,则病起于下”,清楚说明“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是湿邪中人的内在条件。湿邪对于人体脏腑有特殊的亲和性,其症状表现具有一定的规律。《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湿盛则濡泻”,“地之湿气,感则害皮肉筋脉”。《素问·生气通天论》:“秋伤于湿,冬生咳嗽”。《素问·至真要大论》:“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颈项强,皆属于湿”。《素问·痹论》:“湿气胜者为着痹也”。肺主气,司呼吸雾露清湿之邪则易通过口鼻而袭肺;脾属土,司运化,恶湿,故湿邪极易停滞,影响气机升降。故湿邪损伤脾肺,多见鼻塞不利,咳嗽上气,胸膈憋闷,胃脘痞满,四肢不举,体重痠楚,饮食不化,呕恶嗳气,唾吐清涎,发为咳喘、濡泻、趾肿、黄疸、痉病、痹病。痿厥等诸多疾患。《素问·气交变大论》指出:“岁土太过,雨湿流行,肾水受邪。民病腹痛,清厥,意不乐,体重烦冤……甚则肌肉痿,足痿不收,行善瘈,脚下痛,饮发中满,食减,四肢不举”;“岁土不及……民病飧泄霍乱,体重腹痛,筋骨繇复,肌肉膶酸”。此外,湿邪与运气的胜复,在引起湿病的发生方面,亦紧密相关。如《素问·至真要大论》:“湿淫所胜……民病积饮,心痛,耳聋,混混焞焞,嗌肿喉痹”,“太阴之复,湿变乃举,体重中满,饮食不化……饮发于中,咳喘有声”等病证。

《内经》对湿邪中人,与地域、工作及居住环境潮湿等因素有所认识。《素问·异法方宜论》:“南方者,天地所长养,阳之所生之地也,其地下,水土弱,雾露之所聚也”。“中央者,其地平以湿,天地所以生万物也众”。《素问·痿论》:“有渐于湿,以水为事,若有所留,居处相湿,肌肉濡渍,痹而不仁,发为肉痿。故《下经》曰:肉痿者,得之湿地也。”是对所处地域、工作种类、环境潮湿可致肉痿的阐述。在《素问·奇病论》中,对过食肥甘,脾运湿热而成“脾瘅”、“消渴”,亦进行了讨论。原文曰:“有病口甘者……此五气之云溢也,名曰脾瘅。夫五味入口,藏于胃,脾为之行其精气,津液在脾,故令人口甘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同时,湿邪又多与它邪相兼为病。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风湿相薄……民病血溢,筋络拘强,关节不利,身重筋痿”,“寒湿之气,持于气交,民病寒湿,发肌肉痿,足痿不收,濡泻血溢”,“溽暑湿热相薄……民病黄疸而为胕肿”。《素问·生气通天论》:“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段为拘,弛长为痿”。《素问·调经论》亦云:“寒湿之中之人,皮肤不收,肌肉坚紧。”明确指出了外湿多侵害皮、肉、筋、脉、关节而致痹病,由湿热蕴结日久,易成痿病。

关于湿病的治疗,《内经》提出了较完备的治疗原则,成为后世治疗湿病的圭臬。概括起来有苦温燥湿,淡渗利湿、疏风胜湿、清热祛湿等。如《素问·至真要大论》云:“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之,以淡泄之“,”湿上甚则热,治以苦温,佐以甘辛,以汗为故而止“,:湿司于地,热反胜之,治以苦冷,佐以咸甘,以苦平之”,“湿化于天,热反胜之,治以苦寒,佐以苦酸”等大法,对指导临床辨治湿病,起到了重要作用,奠定了良好的理论基础。所创制的13方中,其中泽泻饮、兰草汤、半夏秫米汤,亦可用于治疗湿病。《难经·四十九难》:“久坐湿地,强力入水则伤肾”,“有中湿”。《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湿温”,“湿温支脉,阳濡而弱,阴小而急”,提出了湿温的病名。

《神农本草经》中,记载了治疗风湿、寒湿、湿热等药物43种,其中薏苡仁、车前子、泽泻、萆薢、防风、防己、滑石、茵陈、茯苓、猪苓、秦艽等,至今仍为常用的祛湿药物,有较好的疗效。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湿病源流--理论源于《五十二病方》《内经》《难经》
地平以湿
东医宝鉴4
[转载]湿
《证治汇补》 > 卷之一\提纲门 湿症
湿家之为病,一身尽疼,发热,身色如熏黄也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