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新课标理念下课堂应该把握的十个关系(上)
山东省初中数学特级教师工作坊,于10月29-30日进行了新一轮的教学研讨。工作坊省级主持人是齐鲁师范学院三级教授、山东省基础教育课程研究中心主任徐洁教授,承办这次活动的是烟台群组,主持人是韩燕香老师。活动准备充分,效果非常好,给我很多启发和思考,感谢烟台团队的付出。
所有的外在学习都是为了自身的理念建构和行为反思,对活动的关注都不应该停留在外在评价和信息的记录,我们应该看到活动背后的理念、所表达的价值选择,以及对自己的启发。在活动中做了一些思考,现陆续整理分享一下,与各位教师讨论、交流。
新课标理念下课堂应该把握的十个关系(上)
课堂教学是一个复杂系统,把握复杂系统的关键在于处理好一些关系的平衡。2022版课程标准吸收了近10年课堂改革的成功经验,直面解决了主要偏差,同时借鉴了国际教育的重要成果。新课标既是我们教育教学的重要依据,也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重大理论成果。
话说:“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每一位一线教师都不应该故步自封,而应该不断的反思、质疑甚至是否定自己的常态课堂,不断的通过学习、核心理论和重要指标比对,来提升自己对课堂的理解和把握,重构课堂。当前形势下,我觉得课堂需要把握好以下十对关系。
一、学科育智和学科育人的关系
作为任课教师,往往眼里只有学科的内容、进度和学生成绩。这种视野、格局,不但局限了学生的学习,更局限了教师自身的发展。殊不知,教书更是立德树人的主渠道。“教书育人”其实是通过学科教学来育人,各个学科都发挥自己育人的作用价值,来促进人全面、健康、可持续的发展。
先前的学科教学观,尤其是教学目标,很多时候是被窄化的。许多案例、理论都在宣扬,教学目标要具体、可测,这是学生学习目标中的核心部分不假,但教师的目标是不局限于这些知识性、技能性目标的,否则,很多长期目标、隐性目标、德性目标,如家国情怀、思想品德、团队精神、红色基因、优秀传统文化等就会被忽视,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学习方法习惯、团队能力、合作精神等就会得不到充分发展。
年轻时,我认为学科德育是知识之外应该把握的内容,学科育人是靠学科史料等边角素材才能实现的。后来我逐渐坚信数学本质、数学文化、数学思想、学科方法、学科思维、学科活动、学科精神、学科之美、学科素养都是可以育人的,而且是学科教学的灵魂和本质。正如赫尔巴特在《普通教育学》里所说:“我想不到有任何'无教学的教育’,正如在相反方面,我不承认有任何'无教育的教学’。”
年轻时,我认为课时紧张,没有用学科育人的时间。后来我逐渐意识到育人、育智是一体两面、不可分。学科育人一直在,而且我们也一直做,只是我们自身没有充分认识到,没有理解学科、没有理解教学,更没有理解教育。现在我进一步认识到,学科育人的范畴不仅仅是育德,训练思维、探究精神、理性之美等都是数学为人发展的重要贡献。
二、育分教学和素养培养的关系
何谓教学质量?我问过上千位教师,大多回答是学生的成绩。当我引导他们来质疑这个答案时,很多人认为我只是在说假话、虚话,我是在“自我标榜”。其实,我是想让大家关注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情感、学习方法、学习能力和学科思想、学科思维、学科价值和学科素养。但通过新课标的学习,我意识到我同样是没有跳出“学科”的局限。2022版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课程目标是:“义务教育要在坚定理想信念、厚植爱国主义情怀、加强品德修养、增长知识见识、培养奋斗精神、增强综合素质上下功夫,使学生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可见,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才是我们的目标,也是我们应有的学科质量观。
虽然课程方案对“三有”目标做出了具体的阐释,但如何落地在我们的具体教学中呢?课程标准中进一步指出:“各课程标准基于义务教育培养目标,将党的教育方针具体化细化为本课程应着力培养的核心素养,体现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培养要求。”可见,学科教学的主旨是紧紧抓住核心素养。可以说,培养核心素养就是在落实学科育人,就是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怎样理解核心素养?从各学科统一的描述来讲,包括“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从每个学科的具体承载和体现来说,各不相同、各有描述。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被描述为:“用数学的眼光观察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思维思考现实世界,会用数学的语言表达现实世界。这“三会”还可以进一步具体化为抽象能力(包括数感、量感、符号意识)、几何直观、空间观念推理能力(推理意识)、运算能力、数据意识(观念)、模型意识(观念)、应用意识与创新意识。可以说,对学科核心素养的明确界定和具体解读是本次课程标准修订中具有里程碑式的成果。作为数学教师,要清晰意识到,数学思想、方法对培养学生数学核心素养有重要意义,是数学核心素养的直接承载。
数学核心素养与总体描述的核心素养之间有什么关系呢?
数学核心素养是在学科学习活动中逐步形成的具有数学基本特征的思维品质与关键能力,是数学课程目标的集中体现,反映了数学的学科特征及其独特的育人价值,是现代社会公民素养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学科核心素养和三维目标有何关系?核心素养是三维目标的概括、抽象和整合。两者并不矛盾,但相比较而言,学科素养更上位。
如何培养核心素养?这是一个不好简单回答的问题,除想用后续几个问题来回答完,我认为首要的应该是:把核心素养作为课程、课堂的目标,用核心素养的视角来解读教材,以培养核心素养作为教学的内在主线,把评价的落脚点放在核心素养及不同水平和表现上。
三、课时单位和单元视角的关系
单元视角我们从来没有远离,每个学期的教学任务,我们都首先看有几个单元,并根据单元来划分单元课时。每个单元,我们都要分析其地位作用。但尽管如此,我们大多数人的课堂还是追求“单课时”完整和步步为营的,每节课是否完成了“应该的课时任务”还是我们很在乎的课堂评价视角。
核心素养的培养,是需要以“单元”为单位的。崔允漷教授曾说:“学习目标指向培育学生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这要求教师必须提升教学设计的站位,即从关注单一的知识点和课时转变为大单元设计。”《数学课程标准》“六、课程实施中(一)教学建议”中有描述:“改变过于注重以课时为单位的教学设计,推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体现数学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以及学习内容与核心素养表现的关联。”“单元整体教学设计要整体分析数学内容本质和学生认知规律,合理整合教学内容,分析主题——单元——课时的数学知识和核心素养主要表现,确定单元教学目标,并落实到教学活动各个环节,整体设计,分步实施,促进学生对数学教学内容的整体理解与把握,逐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培养核心素养的单元视角和我们习惯了的单元分析有什么不同呢?反思我自己的做法和经历,原先我对单元的理解,主要是围绕这个单元放在学科体系里的地位和作用,却很少对单元内部进行整体设计,更少以单元整体推进的方式进行课堂教学。
我们的常规思路是“起-知识点1-知识点2-知识点3-止”这样追求“各个击破”的,追求的是每一个知识点的精、准和训练。而单元教学则是按照“总-分-总-总-分-总-总-分-总-总-分-总”的思路,追求的是由浅入深、由粗到细的“由整到整”的不断进阶。
根据我的体会,常规思路操作起来简单,好把握,更有利于点状教学,却也因此导致知识之间的彼此孤立,不利于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对彼此关系的把握,也就更容易遗忘,不利于学生对学科本质、学科思想、学科素养的培养。根据我在全国的调研,我发现把知识不断细分、不断追求精准练习的碎片化教学非常严重,而且把课堂时间和学生精力都捆在这些易考、易测的细节上(比如单项式的系数、次数等)颇为令人担忧。而“单元教学”有利于知识的结构化,更容易整体性的把握知识,利于学生“理解”的自我建构。常规思路本质上是基于教师立场,靠经验便可以驾驭,往往觉得面向全体的讲授就是最高效的。而“单元教学”更有利于学生立场,更追求通过情景、问题、讨论来体会彼此的关系,更追求学生差异资源的发挥。
四、面向全体和因材施教的关系
教育的发展应该是越来越为个性发展服务的。面向全体的教学虽然易于发挥集体的优势,但也容易抹杀学生的差异和主动性。教育的价值是要未来发展服务的,合作探究和创新能力是未来社会所必须的,这应该是现在教育所必须培养的。
教学中,我们一方面渴求我们的每一个教学活动能对所有学生有益,追求同时面对所有学生有价值的最大化,同时又渴求能照顾到因材施教,这两者的难以兼顾,我想每一位教师都有所纠结。
之所以纠结,之所以难以兼顾,关键在于时间无法“一时二用”。越是面向全体的教学,越是无法践行因材施教。其实,纠结的本质是我们对“讲授”的固执。讲授法并不是没有长处,无可否认的是在大班额教学机制下,它不可能被取代。关键是我们肯不肯丰富我们的教学方式,如问题式教学、任务式教学、探究式教学、合作式教学、反思性教学、智慧教学等;我们是否肯于给学生不同的学习方式提供支持和支撑,如基于真实情境的项目式学习、基于问题解决的跨学科学习、基于思维提升的深度学习、基于评价导向的增值学习、基于生产生活的无边界学习、基于差异资源利用的合作学习等;我们肯不肯把发现的时间、体验的机会让渡给学生。
离开教学方式的变革,孤立地追求因材施教,比如在课堂上分层次教学还是在课后分层次布置作业,都是低效的,更是舍本逐末的。
五、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关系
有些老师会把教师主导地位的发挥和学生主体地位的保障看成一对矛盾,认为它们是此消彼长的关系。根据我的理解,其实不是这样的,我认为只有教师主导地位发挥地到位,才能保障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
根据我的体会,教师主导地位的80%要发生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准备上。教学设计是否科学、教学准备是否到位直接影响课堂教学,课堂内教师的主导地位主要体现在组织、参与、指导和督促上。也只有如此,学生的独立学习、合作学习、展示交流也才能得到保障。如果教师主导地位要在课堂上发挥80%,学生的主体地位将被大大挤压。
课堂学生主体作用的落实,应该是我们评价课堂的重要维度。洋思模式、杜郎口模式本质上就是学生主体作用得到了高度的发挥和保障,我相信,学生主体作用发挥好的模式绝不仅仅是这两种模式和流程。在课堂上,学生参与的环节、时间、机会,学生参与的深度、广度和参与度,参与的方式、效果,课堂上表现出的学习热情、习惯培养、团队精神、品德塑造、思维发展,就是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作用和谐发挥作用的主要体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昱见20210425(学习记录) || “大概念”引领下的单元整体教学实践——落实核心素养的一条路径
新课标呼唤怎样的新学习?八大学科落地策略请收好丨头条
成都市迎宾路小学校高段数学备课组——“双减”背景下指向培养学生核心素养的数学课堂作业设计
在数学课堂中培育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在高中数学课堂教学导入的研究
深耕课堂落实学科核心素养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