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自然地理学|10-5 预防减灾与应急响应【复旦赵斌教授公开课 | 图文课件】

本文内容为复旦大学在中国大学MOOC网站上《自然地理学》课程的图文课件。如果你对该内容有兴趣,请扫描二维码参加该课程的学习。

☟扫码进入☟

·  正  ·  文  ·  来  ·  啦  ·


从前面的几节的学习,我们知道了,自然灾害是威胁生命、财产和生态资产的自然事件。通常,自然灾害是可以预测的,它们往往在同一地理位置重复出现,因为大多灾害事件是与一个地区的天气模式或物理特征有关的。所有的生命和生命支持系统都会受到这些事件的影响,最终需要通过应用某些灾害管理实践来尽量减少这些灾害的影响。灾害管理学应该称为大家的必修课。我们需要知道自然灾害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风险,并采取合理的预防措施来保护我们自己、我们的家庭和我们的社会。

我们今天要讲的话题就是,预防减灾与应急响应。在讨论这个话题之前,我们先来看两个非常著名的自然灾害事件,因为我们后面的比较要用到这两个例子。

2004年的印度洋海啸,破坏力非常大,是到目前为止史上破坏力最强的海啸,在这次海啸中,有超过23万人死亡。为什么这么多人受影响呢?这次灾害之后,有人进行了分析,发现这里缺乏必要且有效的预警系统,如果该地区有海啸早期预警系统,那么成千上万的生命就可以得救。我们知道,美国太平洋海啸预警中心早在1949年就有了,但印度洋预警系统是在这次灾害之后,也就是2005年才开始着手建立。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非常大的失误!未来如何避免此类灾害或降低此类灾害造成的影响呢?那就需要对沿海土地的利用进行更为谨慎的规划。现在全球有近一半的人口生活在沿海地区,对许多人来说,海洋是收入来源,但沿海地区在多数情况下也暴露在最多的自然灾害之下,热带气旋、洪水、暴雨和海啸都是在沿海地区发生的。

2005年的美国卡特里娜飓风,淹没了75%的历史名城,造成了超过1800人死亡,摧毁了20多万个住房,造成的损失为1300亿美元。风暴潮给新奥尔良周围的防洪系统造成了难以承受的压力。为什么在全球最发达的美国还有这么多人受影响呢?虽然卡特里娜飓风在来袭前就发布了预警和强制撤离令,但许多人还是拒绝撤离或者未能撤离。他们不知道预警的紧急性,或者他们的身体状况或经济状况不允许撤离。所以,公众的灾害意识和公众教育对于保护公民的生命财产是非常有必要的。后来分析发现,部分防浪大堤建设不合格,是造成卡特里娜飓风来袭时损失如此惨重的重要原因。如果没有决堤的话,城市里2/3的洪水都可以避免。如果当地政府当初就投资升级堤防系统,就能减少经济损失,挽救很多的生命。

其实,对于每一次可能发生的自然灾害,我们希望回答的一些问题是:各类型致灾因子出现在哪里,为什么?何种科学原则支配着应对灾害的全过程?致灾因子多久之后会演变成灾害?如何预测和/或减轻各种类型的灾害?

灾害的影响,取决于暴露元素的特征和事件本身的性质。一般来说,面临风险的因素是人口、环境和住所,还有工业、贸易和公共服务这样的有形结构。灾害的影响,可分为直接损失和间接损失。直接损失与有形损害有关,最直接的就是受害者人数,还包括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损害,比如建筑物、城区、工业、贸易和环境恶化,这都是有形的改变。而间接损失,通常可以分为社会影响和经济影响,如交通、公共服务和媒体的中断,这是社会影响;而经济影响,比如,由于生产下降而造成的贸易和工业中断,无法获得足够的投资进行恢复重建等等。

某人或某物受特定灾害影响的程度,这称为脆弱性。当社会或社区无法用自己的资源和能力解决其脆弱性时,而且脆弱性与致灾因子相匹配,致灾因子就会演变成灾害。脆弱性取决于多种因素和过程:比如,物理上,住所本身不稳定、靠近致灾因子、或者房屋没有得到足够级别的保护;经济上缺乏生产性资产、收入机会有限或者很低、收入单一、无积蓄和保险;在社会上,社会地位不高、参与决策的可能性小、受到正式以及非正式的体制结构,以及政治、经济、社会统治阶层的压迫;在心理上,还表现为宗教以及其他的信仰体系、意识形态、政治压力、精神疾病引起的恐慌。

总的来说,较不发达国家比发达国家更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的影响,因为他们缺乏教育、基础设施、建筑规范。贫穷本身也是一个作用,因为贫穷会导致建筑结构差、人口密度增加、缺乏通信和基础设施。与其他收入水平的人口相比,贫困人口受灾害影响最严重。无论在发展中国家还是在发达国家都是如此。由于贫困人口没有保险也没有办法迅速恢复,因此他们也是遭受灾害影响最严重、受灾时间最长的群体;灾害通常使他们丧失了家园、工作和生计,这些又使得他们在遭受下一次灾害时更加脆弱。

各个国家和地区对一种特定灾害的易受害性也许取决于其地理位置和对环境的敏感程度,但人类活动对危害发生的频度和严重程度所产生作用,也应该同时考虑,人类对自然过程的干预也会增加脆弱性。具体体现在几个方面。一在易受灾害影响的地区开发和居住,这些地区包括:易受洪水影响的洪泛平原、易受山体滑坡影响的海崖、易受飓风和洪水影响的海岸线、以及易受火山喷发影响的火山斜坡。二、增加自然灾害的严重性或频率。比如,过度放牧或砍伐森林导致更严重的侵蚀,带来洪水和滑坡;开采地下水导致地面沉降。三、过度的富足,似乎也是一个问题。不作不死,有些富人就是那么任性,喜欢在不该居住的地方居住,有些风景优美的地方,不一定适合盖房子,所以因富人任性所导致的灾难,目前其实也不少的,我也作为一个方面给大家说一说。申明一下,不是让大家仇富,而是让大家知道,自然规律起作用的时候,是不管你是否有钱的。

与灾害非常相关的一个概念是风险。风险与不同的灾情有关。一个综合的风险管理方法必须面对这种复杂性,包括与预防、缓解、准备、反应和恢复等各方面的活动。预防和缓解措施必须作为重要活动加以强调,以尽量减少风险,使脆弱系统更具恢复力,减少人身和物质损失。风险评估不仅涉及从科学角度对危害进行评估,还涉及危险事件的社会经济影响。这里就涉及到两个概念:危险和风险。

危险和风险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危险是大家已经知道的会造成灾难的后果,过去已经发生过,而风险是对未知危险的一种判断。所以危险评估与风险评估是不同的。危险评估包括确定过去所发生危险过程的时间和地点、过去的危险过程其物理影响的严重性程度、危险过程发生的频率,还可以评价如果现在发生的话,可能造成的影响是什么。风险评估是确定一个事件将导致多个损失的概率,一般以对经济影响的货币形式来表达。风险评估有助于决策者和科学家对潜在危险进行比较和评估,确定可能采取何种缓解措施的优先次序,并确定资源重点和进一步研究的优先次序。

为了加强大家对灾害的重视,2009年,中国将每年的5月12日,也就是汶川大地震发生的当日设定为防灾减灾日,这有利于唤起社会各界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关注。这个logo上的彩虹寓意着美好、和谐的生活。双人执伞代表全民携手,共同参与防灾减灾。防灾包含所有能够直接将相关环境、技术、生物灾害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的活动。而减灾,对于灾害管理的不同实践者,也许有不同的含义。对于灾害管理而言,减灾的重点在于采用结构性或非结构性措施限制自然致灾因子、环境退化因子和技术致灾因子的负面影响。除了防灾和减灾,还有备灾,备灾有助于个人和社会采取有计划的和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以降低自然致灾因子的影响并应对潜在灾害的后果。万一灾害发生了,灾后恢复与重建也非常重要,灾后所做出的决策和采取的行动,要恢复或改善灾区生活,修缮物理性损坏和公共设施、振兴经济、维护幸存者的心理和社会幸福感。

让防灾减灾变的更硬核的技术手段,就是灾害预测、预报和预警了。如果有足够的方法预测灾害,这就降低了灾害的风险和脆弱性。比如,飓风会经历几个发展阶段,从热带低气压到热带风暴,再到飓风。一旦确定了一个热带低气压,气象专家就可以通过监测来预测这一发展将持续多久,以及风暴的最终路径。火山爆发之前,火山口下方的地震数量通常会突然增加,火山口排放的气体化学成分也会发生变化。如果对这些火山喷发进行密切监测,通常可以合理准确地预测火山喷发。有时“预报”是预测的同义词,比如,在洪水、飓风和其他与天气有关的现象的预报中,预报一词是指根据事件的大小、地点、日期和时间进行,而且以短期预报为主,这个预报和预测是一样的含义;而在地震预测中,“预报”这个词就不是那么精确了,这是一种长期的概率,事件发生的确切时间并不明确。而预警呢,预警是一种基于预测或预报的声明,表明发生危险事件的可能性很高。如果发出预警,则应该看做是需要“改变目前的生活习惯,以应对迫在眉睫的事件所造成的危险”。预警也是一个双刃剑,预警发布得太晚,或者没有传播信息的手段,那么就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响应警告;如果在没有可靠数据或来源的情况下不负责任地发出警告,要么造成社会恐慌,要么权威性丧失。因此,在发生潜在灾害时,负责采取行动的人不会随意采用这种方式。大家可以根据最近正在发生的新冠肺炎疫情思考这个问题,也可以在后面参与我们的讨论。

为了更好地对自然灾害进行预测,在自然灾害的研究中,了解事件频率与事件规模之间的关系是非常重要的。这里所说的规模通常是指数量级的大小。对于几乎所有的事件,统计分析都揭示出大事件发生的频率比小事件少。然后我们对特定地点的某些类型的事件进行统计分析,就可以确定重现期或重现间隔。

举一个例子吧,大地震比小地震发生的频率要低得多,震级大于8.5的地震平均每3年才发生一次。中等大小的地震大约每年发生一次。较小的地震,如2级地震,每天发生几百次。这张图就反映了地震大小与发生频率之间的关系。越往上,地震的震级越大,但次数越少。

我们通过调查人口与自然资源之间的关系,可以绘制一张新地图,展示人们在哪里居住得最多。还想知道,到2025年,人们最有可能在哪里定居。结果显示,人口会沿着不同的海岸线增长,并在人口稠密的发展中国家增长。与1995年相比,生活在60英里海岸线以内的人口将增加35%。这种类型的移民将使27.5亿人面临来自全球变暖的威胁,如海平面上升、更强的飓风以及海啸等自然灾害。

说到这里呀,大家有没有一个感觉:虽然我们说自然灾害,但似乎许多不是“自然的”。自然提供了致灾因子,但灾害是在人为因素的帮助下产生的。我们无法防止火山爆发,但是我们可以防止火山爆发演变成一场灾害。在荒野中爆发的火山是一个自然致灾因子,但没有什么损害,但如果爆发的火山位于大城市附近,则可能就变成灾害了。其实,有很多方法可用于防止或降低灾害的影响。我们进行城市规划的时候,将火山爆发的风险也列入考虑;尽量减少居住在火山附近的人数;教育并警告附近居民居住在火山附近的危险性;火山爆发时做好撤离准备,这些都是减轻灾害风险所包含的措施。一旦我们清楚了自然致灾因子和灾害之间的区别,我们就会知道多数灾害是人为因素造成的,就会有主动防御的决心。

你知道致死人数最多的灾害是什么吗?看看这张图,地震和极端温度是致死人数最多的灾害,房屋倒塌和地震引起的火灾是致死的主因。在全球各地,地震都是最致命的灾害,但是在非洲,最致命的灾害是干旱,干旱以及干旱引发的饥荒影响了16亿人。从这张图我们还可以看到,风暴、洪水及干旱等自然致灾因子引发的灾害,其影响的人数是最多的。

大家是否有一个感觉,似乎是自然灾害正变得越来越频繁。那么,是否真的如此呢?我们根据这两张图,的确是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的。那么应该如何理解呢?首先,危险事件的频率是否在增加?这一点其实很难回答,因为在地球45亿年的历史中,造成自然灾害的自然事件一直在发生。然而,没有证据表明危险事件发生的频率更高。但有证据表明,与地震等灾害相比,与天气有关的灾害正变得更加频繁。例如,热带气旋和洪水灾害的频率不断增加,地震的频率倒是变化不大。尽管我们对全球变暖有预期,但目前还没有足够的统计数据来证明这一点。第二,我们需要考虑以下事实:人口一直以指数速度增长。随着人口的增加,脆弱性也增加,因为有更多的人会受到其他自然事件的影响。人类正在向沿海地区迁移。我们刚才说,这些地区最容易受到常见自然灾害的影响。还有一个原因,我们传播自然灾害新闻的能力在不断增强,特别是自从互联网出现以来更是如此。而在人类历史的早期,可能也曾发生过同样多的灾害,但这种灾害的消息几乎无法传播出去。

从这张图,我们看到,近三十年来,灾害造成的经济损失明显高于过去,可能是因为最近一些年自然灾害在富裕国家发生的次数增加,这也可以理解嘛,富裕国家的基础设施更昂贵,因此蒙受的绝对损失更大。比如,2005年的印度洋海啸就造成了100亿美元的损失,而发生在美国的卡特里娜飓风造成了1300亿美元的损失,整整相差13倍呢。

关于自然灾害与减灾对策的这一章,我们也进入尾声了。要预防和减灾,我们需要更多地关注社会、文化和经济的脆弱性。自然灾害是对发展的一种挑战,降低灾害风险已经成为国家、公民和媒体的一部分,这就是需要有责任感的科学家进行系统、精确的分析,传媒对减轻灾害的风险进行合情合理的报道。其实我们现在一直在这样努力。好,同学们,这一章的内容,今天就全部结束了。大家有机会,也可以看看我的其他一些课程,祝你学习愉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周利敏:从经典灾害社会学、社会脆弱性到社会建构主义
【灾害人类学专题】灾害的人类学研究述评
与自然灾害相关的英文表达
自然灾害
人类史上23次巨大自然灾害:除了面对,别无选择
地理 选修五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