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伤寒论》113方——黄连汤,典型医案
userphoto

2022.10.31 四川

关注

1胃病头痛——闫云科医案

张某,男,72岁,胃痛、胃胀十余年,常求诊于余,或以大柴胡汤,或以半夏泻心汤,多可获效。近复头痛,痛剧时头面烘热,心烦懊。作CT检查,未发现异常,遂来门诊。述称偏右头痛,呈胀痛,食多、饮多其痛尤甚,饥饿则舒适。日日服去痛片以求缓减。胃纳可,口干苦大便一二日一行,嗳逆泛酸,肠鸣腹胀。腹中气上冲逆,每欲以手按之。饭菜稍冷即腹痛。望其舌,质淡红,苔根厚腻。诊其脉,沉弦细触其腹,腹皮薄弱,腹肌挛急,心下、当脐悸动。
《素·通评虚实论》云:头痛耳鸣,九窍不利,肠胃之所生也。患者脾胃久虚,升降失调,故尔头痛。头痛与呕吐同,皆胃气上逆也。饮食稍多疼痛加剧、饥饿则舒适,喜手按压,足证中虚乏运、浊气上逆。故健脾胃,调寒热,理升降为本案之治法。半夏泻心汤一方数能,似可当之,然脉症显示多热少,且腹中上逆,如是,显然不及黄连汤更妥。拟:  
黄连10g 桂枝15g 党参15g炙甘草10g半夏15g干姜10g红枣10枚三剂
二诊:头痛大减,脘胀,逆,泛酸皆轻,腹中仍冲逆。守方五剂。
三诊:头痛未发作,诸症次第减轻或消失。欲得长治久安,需健脾胃、复中气一至两月,以其脾胃久虚,非短期可愈也。上方加白术15 黄芪30g,每二日一剂。
按:饮食稍多便疼痛加剧,饥饿则症减,应辨为实证而非虚证之候,何不攻下反予补益?曰:需攻者腹诊拒压而非喜压,脉应沉滑有力而非细弱不足。本案病者年久病,中气虚损,运化乏力,是以饮食稍多便难以运化,独气益盛而疼痛有加。若作实证泻之,其必含冤。经方躬行录
论:本案有腹胀,是太阴病,所以选黄连汤。而生姜泻心汤,半夏泻心汤,没有腹胀。

2外感呕逆——门纯医案

患者男性,十七岁。初诊:一九五六年十月十六日。昨日下午,打篮球时,寒潮来袭受风寒。吃夜饭一半,尽呕吐而出。腹痛欲解大便,所解不多。胸中疼热,微发热恶寒,夜睡不安。时时欲呕,饮水亦呕。面微有热色,体温37.8c,自汗恶寒,胸腹烦疼,欲呕而呕不出,不渴,不欲食,不知饥,舌尖红,苔黄白相兼,脉弦数。证属风寒外感,胃热肠寒。方用:桂枝9克、黄连9克、法半夏9克、党参9克、炙甘草9克、生姜9克、红枣9克。服两剂。药后各症均除。名方广用

3中结痛——马元仪医案(清末)

张司马子妇,患胸中满结作痛,饮入则呕,涌出痰涎,多成五色,已数月。或主攻克,或主补虚,卒无一效。至七月中,病转危迫。诊之,两关尺虚微少神,体倦神烦,胸中结痛,按之愈甚。此正气内伤,阴邪内结,攻之则伤其正,补之则滞其邪,当以仲景脏结法治之,用黄连汤加桂枝。
一剂呕吐顿除,再剂胸中满痛亦释,次用理中汤加桂枝数剂而安。出处:《续名医类案*呕吐》卷六。经方一剂起沉疴

4胃炎——朱木通医案

五年胃炎一剂黄连汤而愈
邱某某氏夫人年约五十余岁,平素非特别强健但并无著病。惟自五年前不知何故而病胃炎。即胃痛、呕吐、口渴、头痛,经西医注射,渐渐平复,大抵每每三四日或五六日痊愈不等。是以年必数发,发则注射。惟此次注射失灵,四五支注下仍不能镇痛,于是延我诊治。
投以黄连汤一剂而愈。嗣后不再复发,此为19577月中旬事。以后来诊者大多感冒而已。《朱木通经方医案

17胃痛呕吐——陈宝田医案

王某,女,17岁。1975721日初诊。患者于昨日夜间,突然胃脘疼痛,伴呕吐不止,呕吐物初为胃内容物,后为黏痰,翌日呕出草绿色胆汁,食入即吐,故前来就医。余思其痛在胃脘,脉象弦数,舌红,但苔白,证属胸中有热胃中有寒,宜用黄连汤加味:黄连6克、干姜6克、半夏10克、党参10克、桂枝10克、甘草6克、大枣3枚、生代赭石30克,水煎服。复诊:服1剂呕吐减轻大半,服3剂后呕吐完全停止,但胃脘微痛。将上方去生代赭石,加白,服3剂而愈。经方临床应用

18胃脘痞满——王占玺医案

李某,女,46岁。患者平素有十二指肠球部溃疡病史,曾用中药治愈三年未复发,近因情波动,精神抑郁和外感风寒而复发。症见胃脘痞满,恶心干呕,纳差食少,啬啬恶寒,周身不适,二便正常。脉象弦紧,舌淡白稍腻。曾服香砂六君、舒肝丸、贯煎等药治疗无效,根据脉证观之,寒热结聚,夹有外感,遂投黄连汤加味:尾连12克,黄芩10克,甘草9克,半夏10克,党参15克,干姜10克,桂枝9克,柴胡12克,赤芍15克,生姜9克,大枣3枚,乌药15克。服药3剂,胃脘痞塞胀满有明显好转,恶心干呕已止。服12剂而痊愈。(.张仲景药法研究.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4687)《名医经方验案

19呕吐胸痞——闫云科医案

张某,女,54岁,后郝村人。呕吐三月矣,每餐必吐,多为清水,杂有食物。心下胀满,或疑胃有肿物,作钡餐造影,未见质性病灶。肝功:TT 10UTT+GPT70U,诊断为慢性肝炎,转中医科治疗。
患者虽病三月之久,但精神尚可。纳后消化迟钝,嗳气泛酸,吸入冷空气,呕吐便顷刻发作。大便稀溏,日行二三次。口干口苦,舌淡红,苔薄黄,脉沉细弱。腹诊:心下痞,腹软,无压痛。观其脉症,此乃脾胃虚弱,上热下寒证也。已结成痞,非辛苦同行,何以破寒热错杂之阵?以其上热轻、下寒重,拟黄连汤原方治之:黄连4.5g 党参10g 桂枝4.5g 炙甘草4.5g干姜4.5g 半夏15g 大枣6枚三剂
二诊:呕吐已止,微有恶心。口干口苦,喜睡,苔仍薄黄,脉象沉细。原方加白术15g,茯苓10g,三剂。《临证实验录
论:沉细弱者,为阴盛之脉,阴盛必中虚,而呕吐胸痞者,胃气上逆,热结为痞也。患者以为此痞为异物。黄连汤,温中寒泻痞热也。

32泄泻——赵守真医案

黄清云,男,35岁。伤于饮食,旋则腹疼水泻,口微干,心烦不能寐,服黄连理中汤不效。延诊时,证为烦满喜呕,腹痛时泻,气冲而鸣,唇红,舌苔微黄,身微似有热,脉细而滑。然以全证观之,乃热笼于上,寒积于下,阴阳升降失职之所致。前方用黄连以清上热,理中而温中焦,于证似不大谬。而不效者,良由补多于清,缺乏宣降之品耳。今分析其病理,其腹痛也,因寒邪居于下焦,郁滞不通而为痛;腹鸣泄泻,气逆上冲,系因中气下陷,脾阳衰弱,不能腐熟水谷,变化精微,而酝酿其间,或鼓鸣而冲逆,或下行而注泻,是为成病之因。至其治法,则以和阴阳调脾胃为本证之主要关键,不过其成分热象多而虚象少,又以黄连汤为适合病机,而较用连理汤为胜。其方黄连、半夏,清上热降逆气以和胃,参草、枣补中气健脾胃而调上下,桂枝、干姜散寒温中,尤具降冲作用,并加茯苓之渗利止泻,花粉之生津清热,如此组合,颇切恰病情。
药服二剂,呕减而泻增,再剂呕全止,泻亦减,日仅数次,腹痛除,小便长。自觉有效,原方再服。今晨已不泻,食纳略振,脉见缓和,舌上有薄苔,知病已过。改进健脾和胃之异功散,加麦冬、石斛以养胃阴,十剂而复元。《治验回忆录

33久利——刘渡舟医案

李某,男。患大便下痢挟有红白黏液,每日三四次,且里急后重已一年多,伴恶心呕吐,腹痛,各处就医无效。舌质红而苔白,脉弦滑按之无力。此乃寒热错杂之邪,分据脾胃上下,若纯用寒药治热,或纯用热药治寒,皆不能奏效,必须寒热并治。
黄连9克干姜9克桂枝9克半夏9克党参6克大枣7枚炙甘草6
前后共服六剂,一年之病从此而愈。临证指南

34下利——姬元璋医案

张某,男,47岁,工人,198236日初诊。炉前作业,心热贪饮冷水,致胃中寒热不和,心下痞满,舌苔白厚而腻,,乃以黄连汤解之:黄连6克,甘草6克,干姜9克,桂枝9克(后下),党参10克,姜半夏10克,大枣5枚。结果:连服2剂而愈。《解读张仲景医案

35肠痈——姜元安医案

吴某,女,30岁。患右侧少腹疼痛已4天,喜温喜按,大便稀溏,每日二三次,时时欲呕。脉弦,舌质淡而苔黄。西医诊断为:慢性阑尾炎急性发作,血象:白细胞12 x109。从其舌脉证来看,既非单纯热凝,亦非单纯寒结,初用连理汤虽然有效但不明显,后用黄连汤治疗:黄连9克,干姜6克,桂枝6克,党参9克,半夏9克,大枣7枚,炙甘草6克,黄芩6克。服药三剂后,诸证皆退。临证指南

43尿毒症心衰——赵进喜医案

黄连汤合大黄附子汤、葶苈大枣泻肺汤
患者,男性 22岁。腰酸疲乏伴恶心呕吐1年。初次到医院就发现进入到了慢性肾功能衰竭尿毒症期,合并心衰,接受中西医结合内科保守治疗,西药强心、利尿、扩血管、抗贫血、纠正酸中毒,配合中药内服、灌肠,疗效不明显。
刻下:恶心呕吐不止、心悸胸闷、气短不能平卧,胃脘胀满,腹痛,腹泻日十余次,周身瘙痒、双下肢浮肿,小便不利。诊查:面色残黄,爪甲色淡,舌质淡,苔浊腻水滑,脉象弦细而数无力,扪腹部冷凉。测血压150/100mmHg。化验血肌酐14mg/dl,尿素氮107mg/dl,血红蛋白59g/L,尿蛋白(H),血二氧化碳结合力27Vol%。心电图示:左心室肥厚,ST-T改变。处方以黄连汤、大黄附子汤、葶苈大枣泻肺汤三方加减:
黄连12g,党参12g,黄芩9g,干姜9g,桂枝9g,陈皮9g,清半夏9g,猪苓、茯苓各25g,丹参15g,炒葶苈子25g,大枣12枚,车前子15g,炮附子9g,熟大黄9g3剂。
二诊:服药第一次,即感腹中温暖,当日大便次数减少,3剂服完,恶心呕吐、心悸气短、胀满水肿诸症均减,脱离险境。效不更方,调治月余,血肌酐、尿素氮等指标均有不同程度下降。病情趋于平稳。
解析:《伤寒论·太阳病):伤寒胸中有热,胃中有邪气,腹中痛,欲呕吐者,黄连汤主之。《金匮要略·肺萎肺病咳嗽上气病》:'不得卧,葶苈子大枣泻肺汤主之。《金匮要略·腹满寒疝宿食病》:胁下偏痛,发热,其脉紧弦,此寒也,以温药下之,宜大黄附子汤。本案辨证属肾元虚衰,浊毒内停,气血阴阳俱虚,寒热错杂,气机升降失司之证。胃脘胀满、恶心呕吐、腹部冷凉、腹泻为胃热脾寒之象,泄浊上犯心肺,则见心悸胸闷、气短不能平卧,故治疗先拟辛开苦降,寒温同用,泄浊和胃,以黄连汤清热和阴,温中通阳,再结合大黄附子汤温下寒实,葶苈大枣泻肺汤开泻肺气,清热利水。三方合用,使寒浊得祛,阳气得复,病自瘥。《经方验案评析

44食鱼中毒——浅田宗伯医案(日本)

鱼铺之樋口某,过食鱼肉而心腹痛甚,痛苦欲死。与备急丸吐利数次稍缓,再与黄连汤而愈。可是,某夜呕吐大发,饮食完全不能入口,此时服甘草粉蜜汤,呕吐终于治愈。(浅田宗伯翁《橘窗书影》卷1)《汉方临床应用解说

45妊娠呕吐

李某,34岁,20051129日初诊。妊娠38天,1017日开始出现恶心呕吐,近1周来症状逐渐加重,进食后胃脘饱胀,过数小时才呕吐,呕吐之后饮食不思,口淡唇燥,涎水多,嗳气泛酸,喜热食,大便溏软,小便正常。B超检查提示宫内妊娠,胚胎发育良好。尿检:尿酮体阴性。生育史:0-0-0-0,舌质淡红、苔薄腻,脉滑微弦。治法:温胃清肝降逆。方剂:黄连汤合左金丸加味。黄连3克,炙甘草、桂枝各6克,干姜5克,党参10克,大枣5枚,半夏12克,煅瓦楞子30克,吴茱萸4克。3剂。嘱浓煎一碗,须臾少明,不必尽剂。
123日二诊:呕吐、口淡、多涎等现象消失,口唇稍干,胃脘有暖感,大便成形,食欲转佳。舌脉如上。守上方加紫苏梗5克。5剂。
128日三诊:考虑营养不足,自行静脉点滴氨基酸2天之后,口水增多,但未出现呕吐现象,口唇稍干,舌脉如上。守上方加扁豆15克,茯苓10克。5剂。
1214日四诊:食欲佳,无呕吐,口干。舌质淡红、苔薄白,脉细。治法:清胆和胃。方剂:温胆汤加味。陈皮、半夏、茯苓各12克,竹茹、川石斛各10克,炙甘草、紫苏梗各6克,枳壳5克,扁豆15克,3剂。药后病愈。[浙江中医杂志,2007]《仲景病案学》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三)黄连汤——头痛,胸痞,呕逆,胃胀,腹泻,
胡希恕半夏泻心汤合吴茱萸汤治胃脘痛医案
名医经方之黄连汤证
经方应用之半夏泻心汤医案|半夏泻心汤|寒热|肠鸣|半夏|干姜
半夏泻心汤证治集要
甘草泻心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