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五)调胃承气汤——阳厥,癫 狂,失眠,中消多食

27阳厥——喻昌医案(清)

黄长人犯房劳、病伤寒,守不服药之戒,身热已退,十余日后忽然昏沉,浑身战栗,手足如冰,举家忙乱,亟请予至。一医已合就姜附之药矣。予适见而骇之,姑俟诊毕,再三辟其差谬,主家自疑阴证,言之不入,又不可以理服,只得与医者约曰:此一病,药入口中,出生人死,关系重大,吾与丈各立担承,倘至用药差误,责有所归。医者曰:'吾治伤寒三十余年,不知什么扭承。予笑曰:有吾明眼在此,不忍见人活活就塊,吾亦不得已也,如不担承,待吾用药。'主家方才心安,亟请用药。予以调胃承气汤约重15克,煎成热服半盏,少顷又热服半盏。其医见热渐退,人渐苏,知药不误,辞去。仍与前药,服至剂终,人事大清,忽然浑身壮热,再与大柴胡一剂,热退身安。门人问曰:'病者云系阴证见厥,先生确认为是阳证,而用下药果应,其理安在?'答曰:其理颇微,吾从悟入。若阳证忽变阴者,万中无一,从古至今无一也(编者按:三阳证亦有变为阴厥者,喻氏此语,未免过偏)。盖阴厥得之阴证,一起便直中阴经,唇青面白,遍体冷汗,便利不渴,身倦多睡,醒则人事了了,与伤寒传经之热邪转入转深,人事昏惑者,万万不同。诸书载阴阳二厥为一门,即明者犹为所混,况昧者乎?如此病先犯房室,后成伤寒,世医无不为阴证之名所惑,往往投以四逆等汤,促其暴亡,而诿之阴极莫救,致冤鬼夜号,尚不知悟,总由传派不清耳。'(《寓意草》)《名医经方验案》

论:阳厥,就是表伤寒实,经阳内闭,里热之盛,外则手足厥冷。

阴厥,即是内寒,脾胃虚寒,阴阳不交,四逆厥寒,而手足逆冷。

如厥阴三,凡厥者,阴阳不相顺接便为厥,厥者,手足逆冷是也。诸四逆厥者,不可下之,虚家也然。阳厥者,外感伤寒表实证。阴厥者,内伤里虚阴寒证。

    阳证忽变阴厥者,万中无一,此是外感伤寒之阳证。阳厥而胃阳实,大概也是阳明当令,太少无权,三阴退避,无所复传之义。编者按,三阳证,也变为阴厥者,此是经证之义。

28癫狂——张子和医案

一狂人,阴不胜阳,则脉流薄厥,阳并乃狂。《难经》曰:阳极则狂,阴极则颠。阳为腑,阴为脏,非阳热而阴寒也。热并于阳则狂,狂则生寒,并于阴则颠,颠则死。《内经》日足阳明有实则狂,故登高而歌,弃衣而走,无所不为,是热之极也。以调胃承气汤,下数十行,三五日复上涌一二升,三五日又复下之。凡五六十日,下百余行,吐亦七八度。如吐时,暖室置火,以助其热汗,数汗方平。出处:《续名医类案?颠狂》卷二十一。《经方一剂起沉疴》

论:本案不是阴癫,当是阳狂之证。调胃承气汤,泻其阳狂。而复上涌吐者,是吐痰之意。病理观桂枝去芍药加蜀漆龙牡汤的蜀漆药解,心惊狂之病理,蜀漆吐腐瘀而疗狂。

黄元御医学研究
读《伤寒论》学古中医,每天分享三条提纲,研究黄元御学术理论,为每一个想学习《伤寒论+金匮要略》学者,提供交流的平台。
597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29.狂证——张子和医案

一叟,年六十,值摇役烦扰而暴发狂,口鼻觉如虫行,两手爬搔,数年不已,两手脉皆洪大如绳。足阳明经起于鼻,交额之中,旁纳太阳,下循鼻柱,交人中、环唇,下交承浆,故其病如是。夫摇役烦扰,便属火化,火乘阳明经,故发狂。经言阳明之病,登高而歌,弃衣而走,骂詈不避亲疏。又况肝主谋,胆主决,摇役迫遽,则财不足支,肝屡谋而胆不能决,屈无所伸,怒无所泄,心火磐礴,遂乘阳明。然胃本属土,而肝属木,胆属相火,火随木气而入胃,故暴发狂。乃命置燠室中,涌而汗出,如此三次。《内经》曰:木郁则达之,火郁则发之。良谓此也。又以调胃承气汤半斤,用水五升,煎半沸,分作三服,大下二十行,而永与瘀血相杂而下数升乃康。以通圣散调治,其后大下,则是土郁夺之也。出处:《续名医类案?颠狂》卷二十一。《经方一剂起沉疴》

30失眠——闫云科医案

2007321日,余从琼返忻,广州中转。有张某者,年33,五寨县人,在穗工作,其姐夫与余有旧,闻讯候于白云机场。云失眠半年矣,岁前因岳父患脑瘤,双目失明,弥留枕席。病烦躁辗转,呻吟呼喊,奉侍月余致失眠,严重时彻夜不寐,服镇静药时效时不效。望其面色暗红,额光闪煜,舌尖红,苔薄黄。询知纳佳易饥,大便干燥,状如羊粪,两三日一解。口干舌燥,思饮欲冷。头额、前胸多汗,夜间浑身焦热,心如焚炙,神若无主,目不交睫。切其脉,沉滑略数。诊其腹,腹壁厚实、无压痛。

失眠一症,以思虑、繁劳太过,心脾两虚,血不养心,肝胆火盛,心肾不交者为多。本案所示,皆阳明燥热,胃家实之证。阳明病何以不寐?灵枢?口问》云:阳气尽,阴气盛则目瞑,阴气尽而阳气盛则痛。《素问释义》亦云:'阳明逆则诸阳皆逆,不得人于阴,故不得卧。阳明病之成,大论181条云:太阳病、若发汗,若下,若利小便,此亡津液,胃中干燥,因转属阳明。本案既未经汗下,亦未利小便,何以成阳明病?姑妄猜度,白昼打工之辛苦,夜尽半子之劳,忧虑烦集,身心交瘁,津液亡耗,致胃中干燥而成,非尽自太阳病也。治当清热通腑,救驾君主。攻下之方,三承气汤择选谁何?以腹不胀不痛,不宜小承气汤,证虽燥热,然不盛不急,亦不宜大承气汤,如是调胃承气汤则若囊中之锥矣。拟:

大黄10g芒硝10g 甘草10g一剂

时隔旬日,彼来电称谢,云当晚便酣枕黄粱。《经方躬行录》

论:《素问释义》亦云:'阳明逆则诸阳皆逆,不得入于阴,故不得卧。这句话可以合病适用于阳证与阴证。阳证胃燥,胃气不降,阳不入阴。阴证脏寒,胃气不降,阳不入阴。

少阴篇:阳明之病,脉实大不得卧者,少阴之负趺阳也。少阴之病,脉微细而但欲寐者,趺阳之负少阴也。盖土旺则不眠,水里旺则善寐,自然之性如此。

土燥则不眠,水寒欲寐。此失眠病从何而来,我也不知道。是不是有外感,而不自知。当是此象。如是此象,黄连阿胶汤,也是土燥不得眠,也能治此失眠,烦不得卧。黄连阿胶汤,泻阳以和阴,是泻阳明以和手少阴,泻阳明以和足太阴。调胃承气汤,一剂即安眠,大黄芒硝,泻其阳明,更胜于黄连黄芩。

31心烦不寐证——刘渡舟医案

1960年曾治一例心烦少寐的患者,脉滑数,舌苔黄厚,我辨为火热扰心,心神不安之证。屡投芩连等清热药物而病不愈,舌苔仍不退。偶忆《金匮要略》有舌黄未下者,下之黄自去的记载,乃用调胃承气汤。服药后,大便泻下,味极臭秽,然心烦顿解,夜睡甚酣。以镜照舌,则黄苔已去。(刘渡舟,《伤寒十四讲》)《聂氏伤寒学》

32多食善饥——姜春华医案

侯某,女,39岁。多食善饥,每天虽进5餐,仍感饥饿,上腹部嘈杂,大便秘结,三日一行,苔黄燥,脉弦数。血糖270毫克%(空腹),尿糖定性(+++),证属阳明实热里证,病系中消,治宜清胃泻火,养阴增液。

大黄6克芒硝6克 甘草5克黄芩6克知母9克石膏15克天花粉15克麦冬9克牛膝9克方4剂药后,症状见减,去芒硝,连服14剂后,症状消失,空腹血糖100毫克%,尿糖检查阴性。

按:经云:胃热则消谷善肌,患者苔黄燥,脉弦数,大便秘结,辨证为中消阳明里热实证,故投以调胃承气汤,清胃泻火,辅以石膏、知母清肺胃之热,天花粉,麦冬养阴增液,牛膝引火下行,痊愈后,随访一年未发。《经方发挥与应用》

论:多食善饥之病,属于胃热,至于是什么引起的胃热,那就不一样了。在此列三例医案,以供参考。一本案调胃承气汤,二外感胃热白虎汤(在白虎汤条),三内伤八味地黄丸证(在伤寒之道,李可老中医医案)。

《金匮》卷十一,消渴三,趺阳脉数,胃中有热,即消谷引饮,大便必坚,小便即数。

卷十三,呕吐一,问曰:病人脉数,数为热,当消谷引饮,而反吐者何也?此误因发汗。

消谷善饥,皆是胃热,病有内伤与外感之别,假设同是外感,用方而又不一,如白虎汤区别调胃承气汤。本案是合方,胃热与卫热,一并清泻之。

33中消证(糖尿病)

患者叶某,男,57岁,职员。1964626日就诊。门诊号:三月前起善食善饥,每天虽进七餐,仍感饥饿,并有上脘部嘈杂,疼痛,口不渴,小便如常,大便秘结数日一次,苔黄不燥,脉滑有力。病者素禀健壮无恙,嗜食香燥食物。检查: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甲状腺无肿大,心肺正常,腹部柔软,肝脾未触及。全身淋巴结无肿大,各种神经反射均正常。胸部透视:心肺无异常变化。尿检三次尿糖均呈阳性。经云:胃热则消谷善饥。患者症见便秘、苔黄、脉滑数有力,当属阳明里热实证,即所谓中消也,治宜清胃泻火并佐以养阴。处方调胃承气汤加味:大黄9克,芒硝6克,甘草4.5克,黄芩4.5克,知母9克,天冬9克,生地9克,牛膝9克,石膏12克,水煎服。服药后,症状见减,照前方续服18剂,苔净脉和,食量正常,其他症状完全消失,尿检尿糖转阴性。(《福建中医药》1964544页)《经方研习》

论:本案也是用二方合用,以清胃热与卫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00首经方方证要点——葛根加半夏汤
栀子鼓汤——医案7条
急性胸膜炎,结胸与留食——大陷胸医案三条
(二)调胃承气汤——胃家实证,潮热便结,大便不通
【叶天士对仲景学说继承与创新】
大陷胸汤——医案5条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