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品藏 欣赏】馆藏经典!故宫博物院绘画之近现代篇

上面蓝色字

即可免费订阅

《晚秋栖霞图》轴,近现代,徐悲鸿绘,纸本,设色,纵87.3cm,横47.2cm

  自题:“辛未晚秋游栖霞归写此。悲鸿。”钤“悲鸿之印”白文方印。

  辛未年为1931年,徐悲鸿时年36岁。

  本幅左上吴倩题:“千里断鸿供远目,廿年芳草挂愁肠。阅悲鸿廿年前遗作,书石林词志怀。甲午吴倩题。”甲午年为1954年,时值徐悲鸿逝世一周年。

  徐悲鸿在山水画创作上主张“外师造化”,到大自然中描绘实景,反对清初“四王”以来片面追求笔墨意趣的“样式山水”。此图是他游南京栖霞山后所绘,立意新颖,取景独特。全图右半部绘嶙峋陡峭的山崖,左半部写虬枝纵横的苍松秋树。在恶劣的生存环境下,树木以自己的枝繁叶茂彰显着顽强的生命力,以自己的绿装红叶装点着大自然的色彩,而徐悲鸿则以生动的笔墨创作了不朽的艺术篇章,为栖霞山的绚丽风景增辉生色。

《老殿古杉图》轴,近现代,徐悲鸿绘,纸本,设色,纵86.4cm,横76.4cm

  自题:“西天目山老殿古杉参天,不下万本。廿三年秋游之归忆写所流连。悲鸿。”钤“悲”白文印。

  廿三年即指民国廿三年(1934年),徐悲鸿时年39岁。

  19348月,徐悲鸿从意大利威尼斯、佛罗伦萨、罗马以及前苏联莫斯科等地举办画展后回国。9月,他不顾旅途的劳顿,率领南京中央大学艺术系的学生孙多慈、杨建侯、文金扬、林家旗等人前往浙江天目山写生。他一边悉心指导学生,一边积极地进行创作。本幅便是他绘制的一处老殿前的古杉写生图。

  此图构思富于机巧,运用对比和遮掩的手法来表现杉木的参天气势。图中并未直接绘出古杉的全貌,而是在其前面绘一圈低矮的古殿围墙,墙体的低矮衬托出古杉的高大。虽然墙体的遮挡隐去了古杉的根部,却扩大了观者想象的空间,巧妙地增强了古杉挺拔参天的气势。

《虎图》轴,近现代,徐悲鸿绘,纸本,设色,纵90.4cm,横43.6cm

  自题:“七年冬将之法,叔平先生持汉魏精拓多种赠别,作此报之并为纪念。悲鸿。”钤“悲鸿”朱文圆印。画幅右下角钤“妙机其微”白文方印。

  七年即指民国七年(1918年),徐悲鸿时年23岁。

  图绘一花斑虎卧于石上,正扭头转身回眸远眺,其警觉的目光既扩展了画面的空间感,也显现出百兽之王唯我独尊的霸气。

  图中的虎采用传统中国画的淡彩晕染,以细劲的笔致勾勒出虎之欲行又止的动态,又以或深或浅的赭石及藤黄交错地渲染虎背的皮毛,表现出细密柔滑的质感。

  在书法上,徐悲鸿颇受康有为的影响,工于汉魏法书名拓。191811月,徐悲鸿争取到公费赴法留学的名额。赴法前,得到好友马衡(字叔平)相赠的汉魏精拓,很是高兴,于是精心地绘制了此图作为答谢。

《枇杷佳果图》轴,近现代,徐悲鸿绘,纸本,设色,纵111cm,横53.2cm

  自题:“每因佳果识时节,当日深交怀李公。乙亥春日悲鸿。”钤“东海王孙”白文长方印。

  乙亥年为1935年,徐悲鸿时年40岁。

  图绘枇杷树的一枝。在暖风的吹拂下枝叶交叠,金黄的枇杷似果香四溢,散发着收获季节的成熟美。

  作者以笔酣墨饱的大写意法直接点染色、墨,不求物象的形似,只求笔墨在吸水性极强的生宣纸上干湿、浓淡的变化。墨气淋漓中显现出果实、叶片饱含汁液的鲜灵与活脱。全图显现出徐悲鸿对中国文人写意画笔情墨趣的独特领会。

  图上所钤“东海王孙”印是徐悲鸿在中国画上最喜钤盖的印章之一。徐悲鸿的老家江苏宜兴靠近东海。初唐大将徐懋功曾因赫赫战功被封为东海郡公。徐悲鸿钤此图章既表示自己作为东海徐氏后裔的自豪,同时也为其画作增添了传奇的色彩和几多古意。

《骋马图》轴,近现代,徐悲鸿绘,纸本,设色,纵89.2cm,横81.8cm

  自题:“廿八年四月悲鸿客星洲。”钤“东海王孙”白文长方印。另有韩槐准题记一则,钤朱文印三方:“槐准最珍”、“韩俊公十三世孙司愚趣斋中”、“痴瓷醉匋”。

  廿八年即指民国廿八年(1939年),徐悲鸿时年44岁。

  徐悲鸿在星洲(新加坡)期间,与当地文士韩槐准结下深厚的友谊,并为韩槐准创作了不少优秀的作品,本幅便是他赠予韩氏的作品之一。

  图绘一匹骏马蹄踏秋草急驰飞奔的情景。徐悲鸿绘马是在尊重中西方传统绘画技法的基础上外师造化,注重写生,形成了自己的鲜明特点:其所画之马头部常留一道空白,或施一笔白粉,表现出马头部的高光,以增强立体感和马首坚硬的质感。马的颈部和腹部以软毫笔着浓墨一笔勾画,弧线粗重,富有弹性,表现出肌肉的力度。马的鬃毛和尾部在运笔施墨上杂而不乱,其虚实相间的笔触,浓淡、干湿互衬的墨气,表现出骏马驰骋时鬃毛飞扬的飘逸洒脱。

《竹鸡图》轴,近现代,徐悲鸿绘,纸本,设色,纵68cm,横34.6cm

  自题:“槐准先生新居落成,悲鸿作此申贺。廿八年九月。”钤“江南布衣”朱文方印。郁达夫题诗堂:“朱冠白羽曳淄纶,五德彬彬备一身。云外有声天欲晓,苍筤深处卧裴真。槐准先生深居郊外有裴真子风,悲鸿画鸡以申贺,属达夫题之,时己卯秋也。”下钤“涂中曳尾生”长方朱文印、“郁达夫”白文方印。

  廿八年即指民国廿八年(1939年),徐悲鸿时年44岁。

  1937年卢沟桥“七七”事变后,徐悲鸿以国难为怀,到香港、新加坡、吉隆坡、槟榔屿等地开筹赈展览会。他在新加坡期间与韩槐准先生相识并成为挚友。此图是徐悲鸿祝贺韩槐准先生乔迁之喜所绘的小品画,并嘱寓居那里的郁达夫作题,显示了他们之间深厚的友情。

  图绘一只昂首挺胸的雄鸡立于茂盛的竹林前,神情安然自得。雄鸡以寥寥数笔勾就,形体结构准确,毛羽质感蓬松柔软,笔墨写实生动,显现出作者敏锐的观察力和较强的造型功力。

  鸡与吉祥的“吉”谐音,作者借绘鸡祝愿朋友吉祥如意。同时,鸡又有“五德”之誉,人们依据鸡的形貌与习性认为它:文,头生华冠;武,足爪能搏;勇,敌在前敢斗;仁,见食招呼同类;信,报晓不误。作者借绘鸡而赞誉其友兼备文、武、勇、仁、信五德之美。

《双鹊秋艳图》轴,近现代,徐悲鸿绘,纸本,设色,纵92.1cm,横34.3cm

  自题:“卅一年秋悲鸿写。”钤“悲鸿”朱文方印。鉴藏印钤“韩槐准所有”朱文椭圆印、“愚趣斋主”白文方印、“吴普航印”白文方印。

  卅一年即指民国卅一年(1942年),徐悲鸿时年47岁。

  图中“S”形的粗大枫树干上落有两只喜鹊,一只居上,一只在下,似乎正窃窃私语,为萧索的秋日平添了几分温情,也为大自然景观增添了几许浪漫的情调。图中树干的用笔雄健有力,富于方折、顿挫、提按变化,表现出枝干特有的质感。树叶写意生动,以淡墨中锋勾勒轮廓,随后填入橘红、黄、绿、青等各色,丰富的色调点缀出清秋美艳的意境。

  此图画在都匀皮纸上。这种皮纸产于贵州都匀,在当时是一种物美价廉的国画用纸,其本身淡淡的黄色令画面显得古雅质朴,其粗糙的表面既吸水又不浸水,便于笔墨的表现。在物资匮乏的抗战时期,徐悲鸿很喜欢用这种界于生熟之间的皮纸作画。

《双鹊图》轴,近现代,徐悲鸿绘,纸本,设色,纵60.7cm,横53cm

  自题:“镜涵先生六十寿。壬午春仲妙香国中写。悲鸿。”钤“东海王孙”白文方印。

  壬午年为1942年,徐悲鸿时年47岁。

  “妙香国”是云南大理的古称,旨在赞扬大理佛教盛行和家家鸟语花香的太平景象,因此,这里又称“佛国”。1942年,徐悲鸿曾来此举办个人书画展,闲暇之余游览了当地的神坛庙宇及绚丽的自然风光,曾写下“乞食妙香国,销魂清碧溪”之句。此图是他在大理期间为“镜涵先生六十寿”创作的吉祥画。图绘一双喜鹊立于梅树枝上快乐地唱歌。作者巧妙地运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谐音法,以喜鹊的“喜”借指喜事的“喜”,梅花的“梅”谐音“眉”,取“喜祝眉寿”之意。

  图中喜鹊一只正面,一只侧身,皆造型准确严谨,透视合理,显示出作者深厚的素描功底。梅树枝干以淡彩染就,曲折的粗干与婆娑的细枝各得其态,画面充满了曲线美。梅花以鲜艳的红色戳点而成,虽不得形似,但其亮丽的色彩与轻盈的笔触恰到好处地烘托出画面喜庆的主题。

《骑虎财神像》轴,近现代,徐悲鸿绘,纸本,设色,纵78.5cm,横55cm

  自题:“画猫也是度平生,颇苦营营浪得金。请出赵兄无别意,虎(看)他骑虎好开心。癸未元日写本,淑华仁嫂供养。悲鸿。” 钤“悲鸿”朱文方印、“徐”朱文圆印。

  癸未年为1943年,徐悲鸿时年48岁。

  题款中的“赵兄”是指民间传说中能够招财进宝的赵公元帅。此图作为吉祥画,具有臆想和夸张的成分。方脸大汉赵公身着盔甲,外罩蓝袍,足蹬官靴,威风凛凛地骑在老虎背上。号称“百兽之王”的老虎被驯服得犹如病猫,全无霸气。

  徐悲鸿在德国留学期间从学于油画家康普,在去博物馆临摹伦勃朗等名家画作的同时还常去动物园画狮子、老虎、马等各种动物,以提高自身的写生能力。动物园内的猛兽被关在半圆形的围栏里,这使得徐悲鸿可以从多个侧面、不同的视角近距离地观察它们的皮毛、肌肉、形体以及各种运动姿态。

  本幅之老虎为淡彩水墨小写意画法,其皮毛先以赭色晕染,趁水分未干之际绘长短不一、错落有致的纹理,墨线在湿润的纸上洇散,其若虚又实的水墨效果自然地表现出虎毛细密的质感。

《双马图》轴,近现代,徐悲鸿绘,纸本,设色,纵62cm,横45.8cm

  自题:“比德世兄天琼女士嘉礼。卅四年春仲悲鸿写贺。”钤“东海王孙”白文长方印。

  卅四年即指民国卅四年(1945年),徐悲鸿时年50岁。

  本幅是徐悲鸿赠比德与天琼的新婚贺礼,图绘两匹并驾齐驱的骏马,在奔跑中相依相守的亲密景象。

  徐悲鸿晚年绘马技法已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图中马的轮廓以线塑形,线条勾勒得准确、细劲、洒脱,显示出作者深厚的线描功力。马体的各部位以浓淡墨晕染,在层层笔墨深浅变化中表现出其体积感、质感和明暗关系。

《鸣马图》轴,近现代,徐悲鸿绘,纸本,设色,纵102.5cm,横35.7cm

  自题:“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丙戌春悲鸿写于磐溪中国美术学院。”钤“徐”朱文圆印。

  丙戌年为1946年,徐悲鸿时年51岁。

  图绘一匹鬃毛飞扬、目视远方、长啸于旷野中的骏马。“哀鸣思战斗,迥立向苍苍”是唐代杜甫的诗句,也是徐悲鸿绘马图中最喜欢题写的诗句,表现了一种在困难面前不甘于屈服的抗争精神。

  磐溪位于四川省嘉陵江北岸的山林间,因山腰的乱石丛中有一股清泉奔泻而出汇成清澈的溪流而名磐溪。徐悲鸿从1943年开始利用此处的祠堂,着手筹办研究性质的机构中国美术学院,先后聘请了张大千、吴作人、陈晓南、李瑞年、张安治、张英倩等为研究员。此图是他即将离开此地前往北平(今北京)担任“北平艺术专科学校”校长前所画。

  徐悲鸿擅长画马,他曾在法国的巴黎赛马场、德国的柏林动物园画过数千张马的速写,对马的肌肉、骨骼、神情动态以及生活习性作过长期的观察研究。图中扭背转身的立马以简练粗犷的笔墨勾染,造型生动,透视准确,形神兼备,气韵无穷。

《奔马扬鬃图》轴,近现代,徐悲鸿绘,纸本,设色,纵41.4cm,横52.3cm

  自题:“菊生世仁兄、女士嘉礼。卅七年八月悲鸿写贺。”钤“江南布衣”朱文方印、“秀才人情”白文方印。

  卅七年即指民国卅七年(1948年),徐悲鸿时年53岁。

  由题款而知,此图是徐悲鸿先生赠菊生与某女士结婚的贺礼。由于他对女方不了解,未能题上女士的姓名。

  图绘一匹骏马精神抖擞,在辽阔的天地间自由驰骋。徐悲鸿在动物画题材中,尤以绘马著称于世。他所创作的数以千计的绘马作品中,除1931年绘制的《九方皋》外,其余画的都是没有任何束缚的马:它们嘴上没有笼头,背上没有鞍鞯,身旁没有牧人或骑手。它们野性未驯,毫无羁绊,诚为徐悲鸿心目中自由之神的象征。

  此幅是徐悲鸿的晚年之作,粗犷简练的运笔既合西方绘画中的解剖原理,又含中国传统绘画中的写意神韵。酣畅淋漓的施墨将马的骨骼、肌肉、皮毛刻画得惟妙惟肖;洒脱奔放的造型,则充分表现出马儿倜傥不羁的个性。

《芭蕉山茶图》轴,近现代,陈师曾绘,纸本,设色,纵177.5cm,横47.4cm

  画面无作者题识,画幅右下侧有姚华题:“谁将败绿障深红,生怕晚来风。画里无妨,雪里丹砂,炼火春融。槐堂事往,朱零墨胜,梦冷诗慵。不得替人怎去,一篇孤负纱笼。《朝中措》题师曾遗墨。甲子百花生日为散释作。莲花庵书姚华茫父。”钤“姚华”、“感灵伪认受性”印。

  另有李释戡题:“泽民大姐甚喜师曾花卉,旧得此帧,属索师曾补题,卒卒未果。师曾既没,余以属之茫父,茫父谨以为余所藏,因附识以归之。二月晦,释戡。”

  画面虽然没有陈师曾本人的题识,但通过姚华与释戡二人的题记得知此图为泽民女士收藏的陈师曾之旧作,原是泽民托释戡请师曾补题,但未想师曾去世仓促,释戡于是请姚华代为补题,而姚华误以为画主即释戡,所以题为“散释”作,个中经过颇为曲折。

  图中画芭蕉与山茶,蕉叶已呈枯黄凋败之势,而一旁的山茶花开正盛。芭蕉树纵贯画面,刚健挺拔,布局大胆,甚有气势。山茶以红花配墨叶,与蕉叶穿插掩映,疏密得当。

《佛手图》轴,近现代,陈师曾绘,纸本,设色,纵94.9cm,横41.5cm

  画面右上方自题:“一痕轻软,爱尽日沉沉,禅榻香满。别样玲珑松小擘,露华犹泫。斜挑玉柱,停匀握处,兜罗难辨。幽佳地,龙涎烧罢,银叶微暖,空空妙手亲按。是金粟如来曾现,只树天花,一种庄严谁见。想因特地拈花悟出,真如不染,维摩室茶瓯经卷相伴。壬戌初秋写于安阳石室。衡恪。”钤“衡恪大利”、“师曾”、“安阳石室”印。

  “壬戌”为民国十一年(1922年)。

  图中画佛手果,造型准确,形态逼真。陈师曾于诗文典故方面的文化修养颇为深厚,此图中的题文出自清代龚自珍的《露华》,内容颇多涉及佛家典故。图文相合,使简单的画面更具深刻的内涵。陈师曾晚年得到一块安阳出土的唐代鋕石,出于对金石书法的喜爱,所以将自己的书斋命名为“安阳石室”。

《藤萝鸲鹆图》轴,近现代,陈师曾绘,纸本,设色,纵97.5cm,横49.2cm

  本幅左侧自题:“紫藤挂垂木,花蔓宜阳春。密叶藏謌鸟,香风留美人。陈衡恪。”钤“陈朽”印。

  图中画紫藤花与鸲鹆(即八哥鸟)。花繁叶茂,点染间不甚讲求笔法,墨、色交融,浑然一体。八哥鸟形体准确,神态生动自然。

  陈师曾作画关注写生,认为不可脱离实物,但也不可拘泥于实物,追求的是“不即不离”,“不似之似”,“入乎法中,出乎法外”的境界。

《桃榴枇杷图》轴,近现代,陈师曾绘,纸本,设色,纵87.5cm 44.8cm

  自题:“累累华实,并茂煌煌。朱紫增妍,嘉客频来。淂淂红颜,老圃年年。庚申九月义宁。陈衡恪。” 钤“陈朽”、“翡翠兰苕”印。

  “庚申”为民国九年(1920年)。

  图绘桃、石榴、枇杷各一枝,参差有序,果实累累。画中以花青色配以浓淡不同的墨色画桃叶,再以重墨勾勒筋脉。桃实红绿相间,色泽自然。石榴的枝条硬朗秀挺,小叶片片看似随意,然点画得轻灵活泼,与较浓重的桃叶、枇杷叶相映衬,使画面轻重有别,富有韵律感。

《秋花图》轴,近现代,陈师曾绘,纸本,设色,纵177.8cm,横89.8cm

  画面左侧自题:“深浅花枝傲晚霜,独携尊酒赏群芳。炉锤别铸玺三品,织铄何人七日襄。壬戌阳月陈衡恪。”钤“陈衡恪”、“陈师曾”印。

  “壬戌”指民国十一年(1922年)。

  图中画秋葵、雁来红、菊花等秋季花卉,构图随意,笔势挥洒自如。陈师曾的大写意花卉看似横涂纵抹,不究章法,实际上他所画花卉形态结构严谨,全然符合植物的自然生长状态,这与他留学日本学习博物学不无关系。

《墨荷图》轴,近现代,陈师曾绘,纸本,墨笔,纵62.7cm,横26.5cm

  款署:“师曾”。钤“衡恪之印”。

  此图布景用笔都极其简省,以少胜多。“简笔”(或称“减笔”)画法早已有之,宋时梁楷即以此法著称。画家用高度概括精炼的线条或笔划塑造物态,寥寥数笔却形神兼备。陈师曾此作笔力似徐渭之狂纵,风格如八大(朱耷)之孤傲,所画墨荷昂然向上,刚强不屈,抒发出画家胸中郁勃之气。

《花卉图》轴,近现代,陈师曾绘,纸本,设色,纵123cm,横29.4cm

  图中在每一种花卉旁均有自题。题菊花:“寒花写尽陶家趣,拉得霜筠伴晚篱。”钤“游戏”印。题玉兰:“疑有仙心许飞琼,飞出月窟下?笙。”钤“师曾豫章陈氏”印。题牡丹:“性灵禅供。”钤“槐堂”印。题萱草:“金英翠带习此忘忧。”钤“泰乡”、“别存古意”印。

  落款题:“慕奏老史雅属,凭窗写此,不值一笑。槐堂朽者陈衡恪。”钤“朽道人”、“陈衡恪”印。

  图中以写意笔法画菊花、玉兰、牡丹、萱草四种,参差排列,随意布局,与题画诗句相互穿插,好像将杂画长卷改为纵向构图,别有新意。

《虎图》轴,近现代,齐白石绘,纸本,设色,纵68cm,横33.6cm

  此图打破了传统以虎的正面形象面向观众的画法,仅绘以虎的背影,但通过虎背扭动的身影仍可感受到其躯体的健壮与强悍,虽然虎身两侧秋草摇曳,仍可感受到其不为周围环境所动、唯我独尊的王者风范。

  标新立异、画自己的真实感受是齐白石先生一贯的艺术主张。他为此自刻一枚“我自作我家画”的印章,以表明他在艺术创作中不但师古人、师造化,更注重创新求变,塑造自我风格。他曾劝诫其弟子言:“学我者生,似我者死”,要求他们做到神似形不似,而不是简单地承袭师法,否则其艺术是没有生命力的。齐白石先生以画果蔬、花卉、人物以及鱼虾蟹类题材最多,也最为人称著,他画虎的作品极为少见,此图展现了齐白石先生于其常规题材画外的另一种风格,并且以独特的表现方式诠释了其注重创新的理念。

  本幅款署:“三百石印富翁齐璜作”,钤“齐大”朱文方印。1957年购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印版五子夺莲年画,印版,设色,纵60.5cm,横105cm

  此图为典型的中国北方地区民间年画,以其风格、笔法、用色较为粗犷判断,似为山东潍坊产年画。所绘内容为五童子嬉戏追逐,争夺莲蓬。童子淳朴古拙,憨态可掬。五子夺莲为传统吉祥题材,多为民间年画、器物制造工艺所采用。莲子与“连子”谐音,寓意连生贵子,多子多福。

  此画由叶又新先生捐献。

《竹林七贤图》轴,近现代,傅抱石绘,纸本,设色,纵l37.3cm,横40.6cm

  自题:“重庆西郊金刚坡下写,新喻傅抱石记。”钤“抱石私印”白文方印。另钤“乙酉”朱文长方印、“踪迹大化”朱文方印。“乙酉”为1945年。

  魏晋时期的嵇康、阮籍、山涛、向秀、刘伶、阮咸、王戎,因常集于山阳(今河南修武)竹林之下,纵酒昏酣,遗落世事,故有“竹林七贤”之称。他们大都豪尚虚无,轻蔑礼法,生性放达,为世外之人所推崇与艳羡。以阮籍、嵇康为代表的竹林七贤生当魏晋易代之际,经历了较常人更多的坎坷和磨难。他们不同凡俗的道德文章和生活方式深刻地影响着两晋的文风、世风和士风。魏晋以降,画家们常常将他们的形象入画,借以表达对七人的处世方式、个性精神以及人生追求的认同。

  此图写就万竿幽篁,挺秀可人。七贤优游其间,或谈书论文,或冥神苦思,或闭目养神,姿态各异,神采自存。竹用淡墨,勾画率意,取清灵秀润之气。衣纹没有使用惯常的细线勾勒,而采用略粗的笔道快笔写就。画家精心构思,狭长的纸幅上七人错落有致,布局巧妙自然。

  此图为郭有守先生捐献。

《屈原图》横幅,近现代,傅抱石绘,纸本,设色,纵62.2cm,横109.3cm

  自题:“屈原。抱石写。”钤“抱石私印”白文方印,另钤“抱石得心之作”朱文方印。

  自20世纪40年代起,傅抱石开始为屈原造像。其原因,一是他始终服膺屈原对国家的无限忠忱及其高尚的品格和文学上的伟大成就;二是在抗战期间,他曾与老友郭沫若一同通过屈原这一伟大形象宣扬爱国精神,借此唤起国民的战斗情绪,以挽救国家民族的危机。(1942年,郭沬若在重庆撰写五幕剧《屈原》,他指出:“我便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时代里去了。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前的时代。”表达了意欲通过屈原的爱国情怀鞭挞现实的黑暗以抒发义忿的写作目的。)

  图上屈原的形象正如其《渔父》中五句诗文所描绘的:“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屈原立于江畔,原本清瘦的面庞笼罩着悲愤抑郁的神色,双目微合,陷入沉思。君主昏庸无能,奸臣当道,构陷忠良,邻国虎视眈眈,觊觎已久,一时之间,思绪万端难以收束。不过,面对种种残酷的现实,他并没有失魂落魄、无所适从,依然表现出“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的豪迈气概和矢志不渝、宁死不屈的高尚气节。

  画家将屈原赤胆忠心的爱国精神、心系苍生的忧患意识、超凡脱俗的诗人风度形象地展现在观者面前,体现了中国人物画塑形传神的最佳境界,堪称其历史人物画作的“铭心绝品”。

  此图为傅抱石夫人罗时慧捐献。

《山水人物图》册页,近现代,傅抱石绘,纸本,设色,纵31.6cm,横37.1cm

  本幅自题:“帝王轻过眼,宇宙是何乡。抱石写江东布衣仅存句。”钤“傅”朱文圆印,“抱石得心之作”、“往往醉后”朱文长方印。

  图中江水平如镜面。近岸小舟中,文士醉后枕琴而眠,船头平摊书卷,船尾搁置酒杯、酒壶。一湾清水,一树青松,正是高士远离尘嚣、优游林下之心态的真实写照。

  “江东布衣”是明末清初画家程邃,曾对傅抱石早年的绘画有所影响。程邃(16051691年),字穆倩。能诗,山水画常用渴笔焦墨,沉郁苍古。画家在《壬戊重庆画展自序》中写道:“程穆倩仅有的遗句‘帝王轻过眼,宇宙是何乡’,我也非常爱好,不知画过多少次。总遇不到一幅令我十分满意。展出的一幅是最近画的,也是我认为勉可成立的一幅。我这种困难当然是我的技术和胸襟的不够量,追不上自己想弋获的目标。然亦可见写前人诗句,欲避落窠臼,实不是容易的工作。”从中可以看出画家的认真、谦逊与诚恳。此幅以疏简散淡为宗,较好地表现出世外高人悠然自得的生活状态。是图即便不是画展中的那张作品,也应是对该诗句作了较为圆满的诠释的一幅。

  此图为傅抱石夫人罗时慧捐献。

《赤壁舟游图》轴,近现代,傅抱石绘,纸本,设色,纵111.2cm,横59.2cm

  本幅自题:“癸未岁暮写于东川。抱石。”钤“抱石大利”白文方印,“傅”、 “其命维新”、“印痴”朱文长方印。又有题跋:“中华民国三十三年十一月十六日,沫公五秩晋三诞辰,谨此呈寿,并乞晦政。晚傅抱石于重庆金刚坡下。”钤“抱石私印”白文方印。

  癸未为1943年。中华民国三十三年为1944年。

  郭沫若与傅抱石谊在师友,感情至深。逢郭沫若的生日,傅抱石常常以自己笔下的精品赠之,为其贺寿。是图便是其中之一。画中表现的是宋代文豪苏轼《前赤壁赋》所描述的情景。赤壁之下,断岸千尺,清风徐来,江流有声。舟中对坐三人,中间的苏轼执酒胸前,言说其旷达乐观的人生观。右侧之人手握洞箫,屏息聆听。左侧僧人手抚船帮,若有所思。旁置的酒壶、佐酒菜品已是杯盘狼藉。江水泛起微波,层层叠叠荡漾开去。

  “赤壁舟游”这一题材傅抱石曾多次画过,每每不同,各有所长。此图布局虚实相生,石壁陡然而起,与开阔的江面形成强烈的视觉反差,别开生面。舟中三人处于酒酣之际,客人流露出的人生短促无常的悲观情绪,东坡放言自己对生活达观的慨然神情,俱为画家传神地写于笔端,体现出画家超乎寻常之技艺。

《天女散花图》轴,近现代,傅抱石绘,纸本,设色,纵110cm,横31.3cm

  本幅自题:“甲申始秋,东川金刚坡下山斋,新喻傅抱石造象。”钤“抱石大利”白文方印、“甲申”朱文圆印。

  甲申为1944年。

  图中天女正将手里的花瓣撒向人间,飘扬飞舞的衣带增加了人物的动感,绚丽的色彩有敦煌壁画的效果。叶宗镐先生认为:“她把鲜花遍洒人间,为人们的幸福、世界的和平而祝福。这正是抱石先生的心愿。”

  此图为傅抱石夫人罗时慧捐献。

《松林策杖图》轴,近现代,傅抱石绘,纸本,设色,纵97.5cm,横45.5cm

  本幅自题:“乙酉三月,抱石金刚坡下山斋写。”钤“抱石私印”白文方印、“往往醉后”朱文长方印。

  乙酉为1945年。

  图写苍松之下,老丈回眸远眺,但见千峰危耸,漫山苍翠,百尺飞泉仿佛银河倾泻,令人感叹。此作构图与众不同,并未像惯常一样勾画水口,只是截取瀑布的一段,虽然无头无尾,却进一步突出了瀑布的壮阔雄伟,使无声的画面传达出声震千里的撼人气势。唐代诗人李白《望庐山瀑布水(二首)》其一曰:“西登香炉峰,南见瀑布水。挂流三百丈,喷壑数十里。歘如飞电来,隐若白虹起。初惊河汉落,半洒云天里。仰观势转雄,壮哉造化功。海风吹不断,江月照还空。空中乱潀射,左右洗青壁。飞珠散轻霞,流沫沸穹石。而我乐名山,对之心益闲。无论漱琼液,还得洗尘颜。且谐宿所好,永愿辞人间。”此图仿佛为其诗的真实再现,亦是画家心接古人的通神之作。

  此图为傅抱石夫人罗时慧捐献。

《蜀山图》轴,近现代,傅抱石绘,纸本,设色,纵57.2cm,横44.8cm

  本幅自题:“乙酉秋七月,傅抱石重庆西郊。”钤“傅抱石印”白文方印、“抱石斋”朱文方印。

  乙酉为1945年。

  巍巍群山占据了画面大部分,突出磅礴的气势。濛濛雾气四处弥漫,是对四川山水的如实描绘。图中以染代皴,大面积富有浓淡变化的墨色与花青、淡绿相互融合,极好地表现出蜀地阴晴交替的天气和莽莽苍苍的不尽山色,有咫尺千里之感。

  傅抱石与其子二石谈论绘画技巧时,提及他的习惯是画山水尽量用大号的毛笔,即便是画幅不大亦然,因为大笔与小笔产生的效果不同。二石经过实践总结出:笔越大,要求使用者的功夫和魄力亦越大;而纸越小,画中天地则不能小。用大笔来画,留下的笔触更能使人感到雄浑和豪放,在视觉上传达给人的是舒畅、痛快之感。观此图,其言信然。

  此图为傅抱石夫人罗时慧捐献。

《桃花仕女图》轴,近现代,傅抱石绘,纸本,设色,纵55cm,横63cm

  本幅自题:“细擘桃华掷流水,更无言语倚彤云。丁亥白下讲舍写,新喻傅抱石。”钤“傅”朱文圆印、“往往醉后”朱文长方印、“抱石得心之作”朱文方印。

  丁亥为1947年。

  此图是一幅唐人诗意画。诗为曹唐《小游仙诗九十八首》之一,全诗为:“偷来洞口访刘君,缓步轻抬玉线裙。细擘桃花逐流水,更无言语倚彤云。” (见《全唐诗》卷六百四十一)表现女子寻情人不得、惆怅无言的失落心情。图写女子手扶桃枝,凝神沉思。身后桃花繁密,宛若红云。如此美景依旧不能抑制女子心中淡淡的忧伤,深沉的思绪随着为流水送走的桃花渐渐远去。人物的双目中透露出内心的幽怨惆怅,令人过目不忘。衣纹以渴笔为之,涩而不滞,潇洒婉转。诗歌与绘画相互交融,达到了诗意画的最高境界。

  此图为傅抱石夫人罗时慧捐献。

明成祖朱棣像轴,现代,杨令茀摹。绢本,纵347cm,横176cm

  画像中明成祖朱棣身穿常服端坐在龙椅上,着黄色袍,盘领窄袖,前后及两肩各金织盘龙,束带间用金、玉等镶嵌物。戴翼善冠。朱棣面目肃穆,似怀治国安邦之忧思。其绘画技法勾勒敷色,刻画入微。

  此幅帝王像是杨令茀女士逝世后,捐献给故宫的,是她所临摹的历代帝后像之一。

《桃兔图》轴,近现代,齐白石绘,纸本,设色,纵103.8cm,横34.7cm

《金文彩墨图》,当代(1997年),黄苗子作,纵78.5cm,横69cm

《为花神写照图》,当代(2010年),黄苗子作,纵65cm,横55cm

《春江水暖鸭先知图》,当代(2000年),郁风作,纵93cm,横84.5cm

《山空秋色图》,当代(1988年),郁风作,纵60cm,横60.5cm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傅抱石画仕女,妩媚端庄绚丽
徐悲鸿画笔下的爪子
众美大观丨江苏美术馆馆际联盟藏品展(一)
傅抱石 四季山水图册
中鸿信2022春拍
明代 文徵明《小楷前后赤壁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