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死亡游戏诱导12岁男孩自杀?“致命“社交网络成全球父母新隐患
安全教育早就不再是“不跟陌生人说话”这么简单了。
以前,我们做家长最担心的,是孩子被马路上的陌生人骗;但现在,孩子在网络上,可以轻松认识全世界的陌生人……在网上,孩子会把陌生人当朋友,聊过几次后,会交换个人隐私,约线下见面。
面对互联网的种种隐患,身在信息时代的2.0家长们,应该怎么办?
作者:无国界村民。一个大都市的乡下人,曾混迹新闻业、投资银行。
近日,菲律宾一个11岁的男孩,因为一款网络游戏自杀身亡。
据说起因是一款叫Momo的死亡游戏,会“潜伏”到孩子们常看的社交网站上面,甚至一些卡通片里面,然后忽然跳出。
一旦孩子安装了,它会通过黑客盗取孩子的个人隐私,制造熟悉感,并威胁孩子执行一系列任务,例如,“爬上屋顶自拍一张”,完不成任务就会受到恐吓,最终让孩子恐惧自杀。
(去世的菲律宾男孩和Momo游戏)
菲律宾被害男孩的母亲说,她不清楚儿子是如何接触的Momo,但儿子离世后,她翻看儿子的网络浏览记录时,惊恐的发现里面很多关于黑暗网络的搜索,一身冷汗……
据说,全球还有很多孩子因为Momo自残,或被威胁后陷入极度恐惧。阿根廷、法国、比利时... 很多国家都有该游戏导致儿童自杀的消息传出。
孩子们每天接触的网络视频里居然隐藏着这样的恶魔,听着真让人毛骨悚然!
但庆幸的是,“Momo挑战入侵网络”这一消息,正在被多家媒体辟谣。
《纽约时报》在3月2日发表文章,《Momo和我们编造的一样真实——家长为孩子在网上看到的内容担惊受怕,应该吗?》
CNN网站也发文:《父母们,请不要对Momo挑战感到恐惧》。
这些报道中指出,到目前为止,并没有任何实质性的证据表明那些儿童伤害事件与Momo相关。零星关于Momo伤害的报道,也多是引用自社交媒体上言论,并未获得警方的证实。
不过,即使没有证据表明这个恶作剧在孩子中很流行,世界各地的父母们都已经心急如焚。这可能让他们想起了曾经的蔓延全球网络的“蓝鲸挑战”,一种要求孩子们在50天内完成各种各样的自残任务,挑战自己的极限,最终诱导青少年参与者自杀的“死亡游戏”。
随着恐慌情绪的发酵,英国还是发出提醒,建议家长陪同孩子上网,并关闭Youtube视频的“自动播放下一个“功能;香港近日也发出警报,提醒家长和孩子们警惕类似事件。
《纽约时报》认为,Momo的病毒性传播背后,是世界各国的父母们对网络上无处不在的色情、暴力和欺诈信息的深刻担忧。
互联网,让孩子接触全世界的陌生人
很多研究表明,生活在数字时代的孩子,对于网络的熟悉和使用,早已超出了大人的想象。
前天有中国的家长无意中发现,孩子手机里很多陌生人的添加邀请,长达好几页。孩子每天上学放学,怎么会收到那么多陌生人的请求?
澳洲心理协会调查了1000位青少年,发现15%的人每天都会收到来自陌生人的交友邀请,10%的孩子每天都会与陌生人互动。
孩子们不仅跟陌生人互动,还会在网络上公布自己的家庭住址、学校信息、电话等个人隐私。女孩子相对警惕,不会轻易通过陌生人的交友邀请;而男孩往往不会多想,马上就接受了对方。
根据美国的Pew Research Center的调查,71%的青春期孩子会在网络上公布自己的学校,20%会留下私人电话,而67%的孩子懂得如何对父母隐藏自己在网络上的行为。
在网上,很多孩子对父母的防范,多过对于陌生人。
以前,我们做家长最担心的,是孩子被马路上的陌生人骗;但现在,孩子在网络上,可以轻松认识全世界的陌生人……安全教育早就不再是“不跟陌生人说话”这么简单了。在网上,孩子会把陌生人当朋友,聊过几次后,会交换个人隐私,约线下见面。
一些朋友曾说,要限制孩子玩手机、ipad。但过一段时间会发现,单纯管控很难,孩子在学校里,同学们之间一交流,很容易就知道网络上流行什么。
互联网的盛行,甚至改变了孩子们的职业选择。前不久,英国职业慈善机构“教育和雇主”,联合伦敦大学学院(UCL)和世界经合组织(OECD)调查发现,成为一名社交媒体“网红”或游戏主播,已经成为英国小学生排名第四的梦想职业。
相比传统的演艺人,网红需要不断吸引受众注意力,一刻都不能松懈。她们无法依靠一部艺术作品,维持长久的名声,因此,很多网红选择不断的曝光个人隐私(家人、爱好、名牌和个人行踪等),打造绚丽的IP,甚至为了吸引眼球,吞洗衣粉、全身赤裸跳冰水等等。
当孩子们渴望成为一名网红,而不是科学家,你如何确保TA不会过度曝光自己和家人隐私,或冒着生命危险吸引眼球?
越孤独,越危险?
那些因为使用互联网,导致自杀、自残、被性侵、被拐卖的孩子,年龄从5岁到18岁不等。
事发后,家长们往往百思不得其解,孩子们怎么会相信陌生人?怎么会把家庭和学校地址告诉对方?为什么会被恐吓,听从对方的指令?
首先,美国警方发现,罪犯们会使用少年儿童的头像,来获得孩子的信任。
其次,根据美国研究机构对4500名8-11岁孩子的追踪,发现儿童每天使用数码产品超过2小时,会导致认知障碍。这大概也解释了为什么一些孩子会自杀、自残,并相信虚拟世界的一切都是真的。
可怕的是,研究发现孩子们对网络的依赖,早在童年时期就形成了。当家长们扔给孩子一个ipad,希望他们安静一会时,孩子们就已经跟虚拟世界建立了亲密的关系。
当家长扔给孩子ipad时,孩子们并不知道该如何安全的使用,并且很快就上瘾了。
因此,英美都已出台规定,要求儿童每日使用数码产品不得超过两小时。台湾更是规定,2岁以上儿童使用电子产品,应在每30分钟就休息,如果父母没有在身边监护,导致孩子滥用数码产品的,父母可能被罚款最高5万元台币。
而韩国的一份研究称,来自富有或者贫困家庭的孩子,更容易受到网络侵害。因为,他们的父母往往很忙,疏忽陪伴,孩子们在孤独中更容易沉溺于网络,相信网络世界的人和预言。
而留学生也常常受到网络的侵害。当我们远离家庭时,容易产生孤独感,更愿意把时间花在网络游戏和远程交友上面。离手机越近,离真实世界越远。远方的朋友无法来到身边,很多人会在面对屏幕时,更加的孤独,并出现抑郁、焦虑的症状。
我身边也有一些朋友,留学时一直远程和朋友沟通,当对方由于时差等原因,长时间不回信,她们会频繁怀疑自己说错了什么,会失眠,甚至也有自残的现象。网络貌似突破了地域,连接了彼此,但很多孩子会觉得,虚拟世界的那些连接,越是亲密,越是孤独。
一旦关机,世界一片空白。
2.0版父母,如何保护孩子?
觉得关机后世界空白的,又岂止是孩子?当我们成年人纷纷在屏幕中沦陷,一睁眼就刷朋友圈,刷到没有更新为止;睡觉前懒得看书,继续刷朋友圈……我们怎么要求孩子远离数码?!
隔离……根本是不可能的。
但越是亲近,越要学会保护自我。孩子们对于虚拟世界的好奇、求知和互动,都发生在他们的认知还不健全的时候,无从判断和分析危险,甚至会被危险诱导。
作为父母,等到孩子远离家庭时,再苦口婆心嘱咐他们少玩游戏、互联网交友要当心,已经太晚了。
父母需要提前给孩子恰当的引导。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当父母把安全知识教给他们,而不是居高临下的嘱咐他们,监视他们,孩子们会更容易获得常识,并形成习惯。
这些知识“要点”包括:
第一,告诉孩子,社交媒体可以设置“好友可见”,陌生人将看不到你发布的内容。互联网的传播超出想象,任何人可以盗用你发的图片,传给你不喜欢的人、不希望到达的地方。
第二,虚拟世界的“人气”,并不能代表你的实际能力。没必要跟朋友们比赛,谁的微信好友最多、点赞数量最多(研究发现很多孩子会这么做)。
你的朋友也许加了很多陌生人做好友,维持着社交媒体的高人气,但你不必这么做。每个人的亲密朋友都是有限的,而这些朋友才是最值得珍惜的。
第三,网友见面被绑架、性侵的事故很多,而这些往往开始于你熟悉的地方,比如家门口、学校门口,因为罪犯知道了你每天出现的地方和时间。所以,网友见面,当你们不熟悉对方时,一定要警惕对方是否知道了自己的地址,或者一路跟踪了你。
当你想好发布动态时,想想看谁会看到,是否暴露了自己的地点?暴露了父母的职业、家庭经济状况、父母是否在家等重要信息?
第四,跟父母分享密码。这不是为了让父母侵犯你的隐私,而是在你需要帮助、陷入危险时,方便父母联络到你身边的人。
第五,不要相信太过于美好的信息,比如中奖。当你在网络上填写了你的身份证、银行卡等信息,罪犯可以通过复制你的身份信息,进行网络金融诈骗。你也许获得了100元的奖励,以为没有任何损失,还赚到了,但那背后,却可能是加在你名下的上千万的债务。
第六,照片也可以定位。当你发出一张照片时,别人下载后,可以清晰地在地图上定位你的地点,除非你把照片的定位功能关掉。
当你希望即刻与朋友分享动态时,也暴露了你的行踪,很多绑架案件都是这样发生的。
第七,当你看到不舒服的内容、接触到不舒服的人,要相信自己的直觉。让你不舒服的,通常就是有问题的。不要怀疑自己,要把想法和父母沟通。
要做到这些并不容易,而更难的是,家长需要获得孩子的信任,当孩子愿意与你沟通时,是最容易保护孩子的时候。
Momo游戏还没有被禁掉,而类似的游戏和应用,一定还会出现。在那之前,我们如何进入孩子的世界,看看小人儿的屏幕上在发生什么?无论你看到什么,提醒自己一定要保持冷静。
想与手机竞争,成为孩子的亲密朋友,这真的不容易。深呼吸,努力成为孩子信任的伙伴吧!
-end-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孩子为啥不擅交往
如果想毁掉一个孩子,就给他一部手机
【家有中等生】之六:手机终于被没收了……
14岁学霸女孩自杀,背后凶手竟然是TA!很多孩子都在做,家长却蒙在鼓里
父母必读 | 孩子焦虑、抑郁怎么办?
防治孩子抑郁,自杀, 从父母的科学理解开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