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茶事二三

 

古之茶事,极奢侈盛大。其中的选、鉴、造、器、制、饮无不臻于极致,此般“繁文缛节”绝非附庸风雅,而是心痴所致。朴生大雅,或许抛开载道于茶的责任感寻本求源,只以素心看待茶事本身,更能窥得几分真意。

 

 

国人与茶的渊源,可溯至神农氏时期,据《神农本草经》所记:“……当此时日,日遇七十二毒,得荼(即茶)而解之”——可见茶的初始角色是药食之类。至两晋、南北朝时期,世风奢靡,于是有识之士便提倡以造价较低的茶代替酒以示清俭,此时的茶渐渐向休闲饮品的方向发展;到了三国时期,战火无绝,文人墨客多隐居于江南小镇或世外山林中,满腹经纶无处可施,故倚重于饮茶清谈来避世修身。入唐,贞观之治以后社会安定、文化环境宽松,加之佛教推助、统治者重视,千古茶事便就此铺陈开来:

 

煮茶烹雅韵

 

谈唐代茶事,可以不说元稹、卢仝、白居易以及他们与茶有关的佳句,但不能不提陆羽与《茶经》,作为第一部与茶相关的著述,《茶经》所录可说是唐代煮茶技术的至高点。其中包括茶性解读、制茶工具、茶饼压制、煮茶器具、煮茶方法与饮茶品鉴,其中内容极尽翔实。以取水为例:不仅“用山水上,江水中,井水下”,且还有具体说明——用山泉之水,以缓缓涓流者为好;用江河之水,需到远离人群的水段去取;用井水则相反,要到常有人汲水的井中取用。煮茶的时候水要开至“三沸”;一沸时放盐调味;二沸时舀出一瓢水,再用“则”将量好的茶末投入漩涡中心;三沸时将刚刚舀出的水加进去,止住沸腾、养出茶之精华——沫饽。

 

其作者陆羽,人称茶圣,字鸿渐,乃乞儿,三岁时被龙盖寺智积和尚收留,后因好文习儒不喜佛经离开龙盖寺,曾投戏班、侍公门,终身研茶。其《茶经》不但内容丰富精深,且深含着儒家思想与个人修为,主张“清饮”;对于其出神入化的煮茶技艺,坊间更是传闻甚多,其中最称佳话者,当属师徒重逢之说:话说智积喜茶且精于品,平时只喝陆羽所煮,自当年爱徒偷跑出寺后便不再饮茶。后来诏智积进宫的代宗知晓此事,便令宫中高手为其煮茶,然智积和尚只喝了一口便放下杯子。代宗见状,便密诏陆羽进宫煮茶,结果智积一饮而尽后便询道:“渐儿何在?”代宗惊问何知陆羽在此,智积坦言:“唯渐儿可煮此茶”。师徒遂重新相见。此故事不仅仅展现了师徒间的情分弥珍,更道出了唐代茶事两则:其一,唐时,煮茶在统治阶层和文人阶层心目中的地位很高;其二,当时的品、煮之道皆可谓玄妙。

 

点茶斗风流

 

宋代可说是茶文化的盛世,上至天子、下至民间,无不兴茶事。

 

论宫廷茶道,当时的皇室不仅特置龙凤模、遣使建安北苑特制出盛名传世的龙凤团茶,更出了一位“茶博士”——宋徽宗,其所作《大观茶论》,以俯览全局的视角概括了宋代茶道的继承、发展和现状。

 

论文人茶道,宋代文人摒弃了唐代流行的煮茶法,而大兴点茶法,其技传到日本后也深受欢迎,如今日本茶道中的抹茶道仍旧是采用点茶的技巧。

 

点茶法的步骤包括:

 

灸茶:取茶饼在沸腾的开水中浸泡,待其油膏变软后取竹策刮去,用钤夹住放在炭火上烤干,然后以木槌敲碎;

 

碾茶:将敲碎的茶块置于碾中碾成粉末;

 

罗茶:以细罗筛茶,务使茶面越细腻越好;

 

燲盏:用开水冲洗茶盏,达到预热效果,再将筛好的茶面倒入温热杯盏;

 

候汤:水煮过二沸、而将到三沸之际迅速停火冲注进杯盏。此步骤可谓最难,水的火候必须十分精准,未熟则沫浮、过熟则茶沉,而宋代点茶煮水是以肚圆颈细的汤瓶为器,因此无法用眼睛来辨别水开的程度,只能依凭水沸的声音来判断;

 

点茶:注水同时用茶筅快速击打,使盏中的茶与水充分交融,并出现大量白色茶沫(以纯白色为最佳)。此外,宋代的点茶也兼有分茶之功,即注水时单手提执壶,沸水倾入之时便使汤面呈现出各种形态,具体图案取决于提壶的高低、手势的不同、壶嘴的造型等等。

 

最有意思的,当属极盛一时的斗茶。每逢清明,新茶将出之际,便是斗茶的好时节。斗茶多以点茶为手法,评判标准以茶汤“面色鲜白”、茶花“著盏无水痕”为好,可两人独斗亦可多人共斗。其规则是参与者各自取出所藏好茶、轮流烹煮、相互品评,最后分出高下。宋时的文人墨客多注重斗茶的场所,雅者常选择幽静之所:或墨香琴韵的内室、或照影扶花的庭院,想来当时情景当是极风雅的。斗茶的“斗”点,在于手法的多变和心思的奇绝,并不是选茶好就一定能胜出,点的手法才是决定性因素。如蔡襄与苏舜元斗茶,原本蔡襄的茶胜于苏舜元,可苏舜元却巧取了竹沥水,于是赢了以天下第二泉——惠山泉为水的蔡襄。所谓竹沥水即为立春、清明二节时从竹叶上接下、或者用竹筒收集的雨水,因沾染了竹的谦逊高洁,故具灵性,与茶性更投。

 

 

沏茶论松风

 

情到浓时情转薄,是世间万物的发展规律。所谓“转薄”,并非指变得潦草轻怠,而是趋于平静,可谓是一种从繁盛回归到常态的必然选择,正如明清时期的茶事。

 

明代事茶从简、尚自然,呈现出一种洗尽铅华的朴真。与前代相比,最本质的改变是以瀹茶法代替唐宋时期的煮茶、点茶法,其具体做法是将茶叶直接装在壶中以开水沏泡,再倒入杯盏中直接饮用。这种饮法不仅简化了饮茶的步骤,也简化了茶具的使用。据张谦德的《茶经》所记,当时的常用茶具仅包括茶焙、茶笼、汤瓶、茶壶、茶盏、纸囊、茶洗、茶炉八种。然器虽减,工艺上却有不小的改进和创新,这一点尤其表现在饮器上:首先对于茶壶而言,明代推崇紫砂或瓷质茶壶,且体量要小,具体容量可从张氏《茶经》中找到依据:“茶性狭,壶过大则香不聚,容一、两升足矣”;其次,茶盏亦由宋代点茶盛行的黑釉盏改为白瓷或青花瓷盏。

 

与饮法、茶具精简相对应的,是饮茶环境的改变,面对“择何处饮茶”的命题,明人弃布置雅贵华丽的茶室而从自然,最喜与松竹山泉、清风明月相伴。如郑暄《昨非庵日篡》中所记叙:“余家深山之中,每春夏之交,苍藓盈阶,落花满径,松影参差,禽声上下。午睡初足,汲山泉煮茗啜之。随意读《周易》、《国风》、《左氏传》、《太史公书》及陶杜诗、韩苏文数篇……”可见,此时品茗已经不单单是“茶事”,而是作为“文事”渐融于文人的生活当中,与读书、悟道、清游、赏景、修心一道,成为文人情怀的映照。

 

 

到清代,茶的种类有了较大的扩展,除绿茶外,又出现了红茶、乌龙茶、白茶、黑茶和黄茶,形成了六大茶类。饮茶方式上承明人,沿袭瀹茶法;茶具材质除了陶瓷、紫砂外有不小扩展,如锡、木、竹、骨、银、玉等,工艺精湛、名家辈出,如今传世较多者可见陈鸣远的紫砂壶和沈存周的锡器。另,此时的茶盏呈盖碗式,较前代有所不同,其结构由盖、碗、托三部分组成:盖呈碟形,设高圈足作为提手;碗口大底小、设低圈足;托为中心下陷的浅盘,其下陷部分恰好与碗底相合。清代茶事虽说也极重美学,可无论在事茶本身还是在修心方面都显出不足,是为茶文化的式微之态。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说茶
史上的十大茶痴
陆羽《茶经》
茶道、茶人的最高境界
茶.爱情.人
宋式七汤点茶道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