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孩子被妈妈责骂后跳桥“自杀”:有远见的父母,都在培养孩子的这项能力!

1

抗挫力低的孩子心理素质更差

今年上半年,有这样一则新闻引发社会关注:

上海浦东一名17岁的男生汤某,在卢浦大桥跳桥身亡,男孩在跳桥的那一刻毫不犹豫,整个过程不到5秒,其母随后追赶,跪地痛哭但于事无补。

据报道,男孩跳桥当天在学校与同学发生了矛盾,母亲开车带他回家的路上,不停地责骂孩子;

他们在途径卢浦大桥时,车子突然停在车流滚滚的桥中间,母亲从车中走下来,打开后排车门继续责骂,导致悲剧的发生。

就在17岁男生跳桥身亡的前一天,4月16日凌晨,湖北孝感云梦县公安局发布通报称,一名16岁高中女生从宿舍楼跳下,结束了年轻的生命。

有资料显示,中国青少年自杀率居全球第一,越来越多的青少年自杀事件让人触目惊心,有人感叹:现在的孩子抗挫折能力太差啦!

每个人的一生中,几乎都要经历大大小小各种各样的挫折,孩子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可能会遇到各种困难和不适应。

如果这些挫折和打击,在孩子们的心理承受范围之内,虽然可能他们会经历一段时期的痛苦和迷茫,可能是独自面对,也可能有亲友老师伙伴的帮助,最终,这些挫折都会成为促进孩子成长的动力。

我的一个朋友,去年因为癌症过世,他9岁的儿子仿佛一夜之间长大了,在他的母亲还沉浸在痛苦中时,她儿子主动承担起各种家务,把自己的事情安排得井井有条。

所以,当挫折恰到好处时,对孩子们心理成长的促进作用,既是不可避免的,也是必不可少的。

然而,有些爸爸妈妈却误认为孩子缺少挫折教育,从而人为地给孩子设置一些挫折,在亲子互动中经常使用负面的语言和情绪。

殊不知这些日复一日的羞辱、指责、打击、否认,不断摧毁孩子们的自我价值感,给他们的心灵带来巨大的创伤。

2

打击式教育,影响孩子的一生

前段时间,湖南卫视综艺节目《少年说》引起热议,少年们站在高高的“勇气台”,喊出自己想要告诉大人的真实想法。

网友们纷纷大呼这些孩子的喊话说出自己的心声……

其中有一集是一对母女的对话,女孩上台吐槽自己的妈妈,因为自己的妈妈老是拿自己和学霸女闺蜜对比,而这个学霸女闺蜜是全班第一、全年级第一、全校第一、全联盟第一。

当她对妈妈哭诉说:为什么要这样打击自己的努力呢?这位母亲的回答是:“我知道我一直在不断地打击你,因为我认为在你的性格里,要是不打击你,你可能就有点飘。”

殊不知,这种全盘否定的“打击式教育”,可能会给孩子的一生都留下难以磨灭的心理阴影。

不同的孩子,在同一情境中受到相等强度的挫折时,在能否经受得起挫折打击上表现出明显的反应不同:有的孩子消极妥协,而意志坚强的孩子却能够在逆境中奋起。

比方说:同样是在期末考试中打了60分,对于班上的尖子生来说就是失利,会觉得很失败,并产生强烈的挫折感;而对于从未及过格的学生来说,就是非常大的进步,这也会带给他强烈的成就感。

很显然对同样的分数产生不同的反应,是由对这一结果的看待和评价不同所造成的,对待挫折的认知不同,最终的结果也会不同。

在孩子们性格形成的过程中,除了遗传和天生气质类型的作用,影响着性格特征的外在表现外,家庭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式、生活气氛和父母的性格特征、为人处事方式、儿童出生顺序等因素,对儿童性格的形成与发展起着直接的影响作用。

3

培养孩子的抗挫力,家长该做什么?

身教重于言传

瑞士著名的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师卡尔.荣格曾经说过:“儿童所受的教育,源自成人的行为,而非说教。”

所以,身教重于言传,要想让孩子成为百折不挠的人,我们自己首先就要在充满未知和挑战的现实生活中,不断磨练自己的意志,成为一个敢于面对挫折的人。

给孩子选择权,掌控自己的人生

2011年1月20日,美国《时代周刊》刊登了安妮·墨菲·保罗(AnnieMurphy Paul)的文章,她认为:“虎妈”的教养方式有助于增进孩子的自我掌控的体验,从而培养自信、乐观、果断等健康的心理特性。

当给孩子足够的空间进行选择练习时,孩子不可能体验到自我掌控;当孩子们只能听命他人时,所能感受到的往往是无望和失落。

同时,允许孩子学会自己体验如何进行选择,无论他们是选择克服心中的恐惧迎接挑战,还是选择接受失败并从失败中汲取教训,只有这些选择是他们自己作出的,才能真正产生自信和掌控的感觉。

比如,父母可以允许年长一些的孩子离开父母,和伙伴们一起结伴旅游,让他们从中学习如何处理矛盾,应对困难、在生活实践中经受一些磨难,对自已进行意志力、耐受力的训练,培养对挫折的承受能力。

还有一个增加孩子掌控感的办法就是增加选项,让孩子接受一件事情的时候可以给他多个选择;在别无选择的情况下,在可能的范围内尽量让孩子有更多的选择。

父母稳定平和的情绪状态

大部分的父母都觉得多一些时间陪伴孩子,可能会有助于孩子的身心健康,当自己因为工作繁忙不能陪伴孩子的时候,往往会有强烈的愧疚和自责。

华盛顿邮报上最新一项研究表明:对3-11岁的孩子来讲,母亲的压力,特别是母亲忙于工作又试图找时间陪伴孩子而产生的压力,反而会给孩子带来负面的影响。

如果父母感觉很沮丧或疲惫,这种情绪状态会传染给孩子,反而给孩子带来巨大的心理压力。

比如当我们愤怒的时候,其实是因为感受到自己的脆弱,为了自我保护而攻击别人,当我们感到恐惧的时候,是为了自我保护而试图逃避危险。

只有当父母不把培养孩子作为人生的全部焦点,而是能够学会自我关怀,降低内心的焦虑和担忧,保持相对稳定平和的情绪状态时,在这样的氛围中成长出来的孩子,才更加具有抗挫折的力量和勇气。

给孩子家庭的归属感

这是孩子在外抵御各种压力的盾牌,父母能够提供无条件的积极关注与包容。

在最近热映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哪吒想出去干坏事的时候,李府是制约他的笼子,他被嘲笑排挤时,李府是包容他的港湾。正是在这样的家庭中,性情暴躁顽劣的哪吒,最终成为拯救苍生的英雄。

今年6月8日高考结束时,在安徽十中门口,曾发生这样的一幕:一位穿黄色T恤的男生,考完最后一场考试后,步伐轻盈地走出来,大步来到在考场外守候的妈妈面前。

还没等妈妈反应过来,男生扑通一声跪下说:“妈,谢谢您,这些年您辛苦了!”

高考成绩公布,这个给妈妈下跪的男生,考了635分,高出安徽理科一本线139分,虽然不是状元,但也堪称优秀,更让人感动的是这对母子背后的故事。

下跪男生叫王恒杰,是个单亲家庭长大的孩子,他坦言,高考完的那一跪,不是策划和炒作,是他不论考好考坏,都要献给妈妈的礼物,乐观平和的王恒杰妈妈用自己的坚强感染孩子。

所以,婚姻的状态无法衡量孩子成长环境的好与坏,但妈妈的心态却直接影响孩子成长的状态,单亲家庭的孩子一样可以坚韧强大。

4

如何提高孩子的抗挫力?

调整孩子的自我认知,提高价值感

自我价值的确认就是自信、自爱和自尊,这三者是依循的次序是:先建立起自信,才能建立自爱;有了自爱,才能建立自尊。

在孩子们的认知系统中,可能会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信念与绝对化的要求,持有不合理信念的人很容易遭受到挫折感。

因高考失利而轻生的考生,很多就存在着这样的认知偏差,把一次考试的结果等同于整个人生的失败,就要这样!没有通融余地。

再如“周围同学应该友好的对待我”,“每次考试我必须考班上的前三名”,这种绝对化的思维方式,往往就会使孩子产生到强烈的挫折感。

归因倾向则对人的心理承受力有很大的影响,教会孩子进行正确归因,就是对造成挫折的原因进行实事求是的分析和判断。

心理学家研究表明:在归因中,存在外归因和内归因两类倾向。

一个学生成绩没考好,他就抱怨教师教学水平低,老师出题太偏、评分不客观等,这就是外归因。

同样是没考好,倾向于内归因的学生就会认为:是自己学习不够努力、或自己的能力底下造成的,过分地来承担责任,同样不能有效地改善挫折处境。

而且,过度的自我埋怨和自我责备,也会给自己带来很深的挫折感和心理损伤。

因此,面对挫折的时候,我们要教会孩子合理的归因,同时从外部和内部去寻找问题的症结所在,学会实事求是地承担责任,避免片面归因,克服过分承担或完全推诿责任的倾向, 这样才真正有利于解决问题,从而战胜挫折。

调节抱负水平和思维模式

1.调整抱负水平

如果一个人的抱负水平总是高于自己的实际能力,那就难以达到预期的目标,这样就会产生一种挫折感、失败感,并引起焦虑和沮丧的情绪。

心理学家曾做过一个有趣的投环实验:投掷距离由被试着自己确定,距离越远,投中的得分越高。

实验结果表明:凡是抱负水平高的人,多选择在中等距离投掷;而抱负水平较低的人,则多选择很近或很远的距离投掷,即他们或者要求很低,或者孤注一掷。

由此可见,真正具有高抱负水平的人,他自己定的目标总是很适度的,既要做到有足够的把握,又要经过一定努力能够达到目标。毫无把握的冒险,或不经过努力就可轻易达到目标的事,他是不干的。

2.调整思维模式:

几十年前,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卡罗尔·德维克发现,孩子对成功的认识有两种:

一种是“固定型思维”,认为人的性格、智力和创造力是固定不变的,认为成功是对自身智力的肯定,追求成功和避免失败成了让自己觉得自己聪明和技能娴熟的方法。

而另一种是“成长型思维”,有这心态的孩子会喜欢挑战,不会认为失败就是不够聪明,反而将失败作为自己成长和提高的驱动力。人的意志会影响能力的发挥,对孩子也一样。

如果孩子被告知自己考试考得好是因为聪明,那他就很容易产生“固定型思维”;如果你告诉孩子成绩好是因为他的努力,这是在教导“成长型思维”。

适度合理的情绪宣泄

也是缓解受挫后心理紧张和焦虑,保持其身心健康的有效机制。父母要允许和接纳孩子在遇到挫折的时候有不良情绪的发生,并给以及时的安抚。

这就需要父母有足够的情绪调节能力和稳定的人格状态。

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

在遇到挫折的时候,每一个孩子都需要从同伴、老师、亲友那里,获得鼓励、信任、支持和安慰等。

很多心理学研究显示:如果一个孩子不经过交友、与伙伴玩耍等社会化过程,将来很可能会产生临床上的焦虑情绪。

通过与他人交往,孩子们逐渐学会如何表达自己、解决问题、处理人际间的矛盾与冲突,从友谊中获得鼓励和认可,在面对挫折时,才能够有更多的支持。

蔡元培先生曾说过:“决定孩子一生的不是学习成绩,而是健全的人格修养;想要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家长首先要做的就是改变说话的语气和方式。”

希望各位父母看到孩子在挫折面前萎靡不振的时候,先想想是不是自己有哪里需要调整的呢?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如何培养孩子耐挫力
【父母必读】挫折教育那些事儿
侯瑞鹤丨缺少安全感的孩子一生都在寻求关注(0-6岁萌发安全感的种子)
这哪里是挫折教育?分明是坑孩子!
应对孩子的负面情绪 成都市第十二幼李岚园长为您支招
17岁男孩跳桥身亡:家庭教育的尺度究竟在哪里?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