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国文化生态十年备忘录·十年文化大事记·“馒头”血案(2006)

一个“馒头”引发的风波

  2006年,网络青年胡戈以一部恶搞大片《无极》的视频作品《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在网上网下引发了人们对中国大片不满的总爆发。“恶搞”文化达到高潮,中国大片名誉扫地。

  2006年的中国文化记忆,从一个“馒头”开始。这个最具草根意味的馒头,以鸡蛋碰石头般的壮烈,迅速成为该年度最具轰动效应的文化事件。在整个2006年,它的余波贯穿始终,以致任何一种对该年度中国文化事件的总结,都绕不开这个“馒头”。甚至,有学者把它和一个叫郭德纲的相声演员、一场叫“超级女声”的选秀活动相提并论,并据此认为,转型期的中国,已进入“草根文化”时代。

从“大片”讲起

  1994年,为重振电影市场,电影局批准了中影公司的提议,以国际通行的票房分账形式进口最新的一流外国影片,有人将首次引进的10部影片称为“10部大片”,“大片”的名称也因此流传开来。
  海外大片刚进入中国市场的头两年,几乎每部影片的票房都在6000万元左右,1998年的《泰坦尼克号》,更是在国内创下了3.6亿元的票房神话。宏大的场面、大牌的明星、叹为观止的电脑制作,中国的电影观众在尝到进口大片“有肉吃”的滋味之后,对“馒头”般的国产电影更是弃如敝履。
  看着白花花的肥水就这么哗哗地流向别人田,几乎所有的中国电影人都在思考同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就不能有自己的“大片”?
  2000年,李安导演的《卧虎藏龙》一举夺得了奥斯卡四项大奖。同时,电影在国内外票房也获得了巨大成功。这消息如一声春雷,炸醒了中国电影人:原来这就是中国的“大片”!
  2002年,由张艺谋导演,中国电影史上第一部符合“大投资、大制作、大明星”条件的“大片”《英雄》诞生了。从01年8月开拍那一天起,在媒体不断的推波助澜之下,《英雄》就牵动了所有中国观众的心。官方的空前支持,更是为这部电影造足了气势。《英雄》果然也不负众望,以2.5亿元的票房,创下了国产电影的纪录。
  但是,伴随着票房成功的同时,在电影艺术方面,《英雄》也备受批评。虽然《英雄》有着比《卧虎藏龙》更为炫目的镜头,但其故事情节的故弄玄虚、结构上的拙劣模仿和主题思想上的“拍御马”(魏明伦语),更是备受影评人和观众的抨击。
  骂归骂,投资商眼里,票房才是硬道理。2004年,张艺谋又一部“大片”《十面埋伏》出炉,照样在国内斩获了1.53亿的票房和比《英雄》更多的骂声,批评者认为,《十面埋伏》跟《英雄》一样,除了色彩的艳丽外一无可取,情节的拙劣和背离生活常识的低级错误,更是在电影院里引发无数笑场。
  票房神话既是强心针也是致幻剂,它已经使不甘人后的中国电影导演无法冷静下来思考,便在投资商和官方的撑腰之下,你方唱罢我登台。2005年,陈凯歌和他的《无极》,便在这样的背景之中“知难而上”。

《无极》是一部怎样的“大片”

  虽然经历了张氏两部大片的打击,观众对国产大片已产生了抗拒心理,但是,陈凯歌的《无极》仍然吊足了媒体和观众的胃口。原因很简单:陈是一个在电影的艺术性和探索性方面比张走得更远的导演,他在戛纳拿了大奖的《霸王别姬》,至今仍然是中国电影的标高。人们有理由期待,这样的一个大导演,能拍出一部艺术和票房双丰收的“大片”,为中国大片挽回点面子。《无极》上映前,更是创造了自中国有电影史上空前的宣传阵势。官方的《新闻联播》,也释放出其将“代表中国”参加奥斯卡奖评选的讯息。
  可是,等这部耗资3亿、耗时3年的“大片”一出来,观众完全傻眼了:《无极》在故事情节的不经推敲、低级穿帮镜头的数量、故作高深又无厘头的台词所引起的观众笑场次数方面,果然比张氏走得更远!而那些号称花了3亿资金“打造”的电脑特技,其粗劣程度简直是在挑战观众的智商。
  中国观众对中国大片最后的一丝期望完全被《无极》无情地摧毁了。再善良的人,当发现自己花了六七十元人民币看了这样的一部“大骗”后,也禁不住失望、愤懑,甚至把对中国大片所有的不满,集中到《无极》身上。而电影这样一种文化商品,又不像其他消费品一样可以对其进行投诉,于是,愤怒的观众通过网上网下等各种途径宣泄着对《无极》的不满,而陈氏夫妇“绝不忏悔”的姿态,更点燃了人们的怒火。一时间,人们觉得怎么骂《无极》都不解恨,就像地火在地下奔突咆哮,却找不到一个出口。人们呼唤着一个更为强有力的批评声音的出现,可以成为声讨《无极》的代言人。
  这个时候,《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应运而生了。

一个“馒头”引发的风波

  对“正经”艺术的恶搞,非自“馒头”始,但却是“馒头”把这种“恶搞”推向极致。网络时代,音频、视频处理软件的普及,使任何一个“初哥”——只要他喜欢,都可以对任何一部影视作品进行随心所欲的剪辑和拼接,并通过网络传播与更多的人分享。在“馒头”之前,据称是央视内部“创作”的两部“恶搞”作品:《大史记》和《分家在十月》就曾经在网络上风靡一时。
  据“馒头”作者胡戈后来透露,他是在花钱看了《无极》之后,感到无比愤怒,从而萌发“恶搞”《无极》的念头的。于是,胡戈利用自己所长,只花了几天时间,搞笑版《无极》——《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在网络上闪亮登场。胡戈聪明地将它套上央视《法制在线》的外壳,通过节目主持人讲案的形式,将《无极》貌似高深的剧情进行解构,将电影里面那个穿帮露馅的“馒头”进行放大。于是,王妃变成了服装模特,大将军变成了城管小队长,满神成了谈判专家……巧妙的构思、对视频剪接技术熟能生巧的运用、一本正经的解说词、《无极》本身提供的无厘头对白和低级的穿帮镜头,使《一个馒头的血案》充满着浓烈的反讽和黑色幽默色彩,使每一个看过《无极》的观众在看到《馒头》时都发出会心的暴笑。而暴笑的同时,由《无极》带来的愤懑似乎也找到了宣泄的出口——可以说,观众对《无极》的不满有多深,对《馒头》的热爱就有多深。于是,《馒头》以“无极”速度在网络世界传播,在那段时间,几乎所有的网民在MSN、QQ上相遇,第一句都是问:“看了《馒头》吗?”它甚至使得一些不看或没看《无极》的人,也在看了《馒头》后忍不住回头去“恶补”《无极》,客观上又给《无极》增加了票房——这估计是胡戈始料未及的。
  可是,更让胡戈想不到的是陈凯歌的反应。2月11日,当带着《无极》去柏林电影节举行欧洲首映礼的陈凯歌在柏林机场被记者问及对《馒头》的看法时,他不仅表示“已起诉胡戈”,且激动地说了一句将载入中国电影史的话:“我觉得人不能无耻到这样的地步!”
  陈凯歌的过激反应使胡戈感到无所适从。2月15日,他通过网络和自己的博客正式向陈道歉。同时,同样被“恶搞”的央视却大度地表示,不会起诉胡戈。与之相反,2月28日,中影公司静态,对《馒头》“绝不手软”。
  胡陈及各方的表态又在网络上掀起新一轮的“馒头”高潮。众多网友纷纷表示支持胡戈,有电视台发出邀请,表示愿出钱给胡戈拍原创短片,有律师甚至主动提出为胡戈提供法律援助。同时,也有一部分人支持陈凯歌,认为从法律角度看,《馒头》客观上确实造成对《无极》的侵权。
  也许是胡戈的公开道歉给陈凯歌挽回了一点面子,“馒头风波”在胡陈正面接触后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甚至没进入真正的诉讼程序。不过,最大的利益者还是胡戈,经过这场风波,他由一个藉藉无名的网络青年,以“无极”速度蹿红,成为名噪一时的网络名人。“馒头”风波,也成为2006年各大搜索引擎排行榜榜首。

一个“馒头”引发的思考

  “网络是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由《无极》所引起的“馒头风波”,生动地诠释了这句至理名言。有评论家认为,《馒头》开启了中国影像化影评的先河,它使虚热的中国“大片”及其制造者在这场风波中颜面扫地,也使资本撑腰的文化威权感受到草根阶层的惊人抵抗力。风波过后,冷静的人们会思索:为什么那么优秀的导演一拍大片就成了这样子?难道中国导演想拍大片就必须成为资本的奴隶?
  仿佛是为了嘲弄这些理性的思考,“馒头”之后的中国电影市场,又有《夜宴》和《满城尽带黄金甲》两部“大片”粉墨登场,又一个优秀导演冯小刚在“大片”上折戟沉沙,又一部“大片”让导演张氏“拍御马”的思想暴露无遗,官方的宠爱和高票房带来的超爽感觉,让这些中国电影人像吸了兴奋剂般在成为“金奴”和“权奴”的大道上发足狂奔。
  幸好,这一年,我们还拥有《疯狂的石头》和《三峡好人》这两部彰显电影人良心的作品,自觉抵制烂俗大片的观众也越来越多,这些,都将挽留住我们对中国电影最后的一丝期望。
  但谁又敢保证,功成名就的贾樟柯们,永远不会为“贾不假,白玉为堂金作马”的荣华所动?谁又有权利,要求他们不为所动?

文/余少镭  图/王亮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初代网红系列之六:恶搞电影鼻祖胡戈
陈凯歌柏林怒发冲冠 誓将“馒头”作者一告到底
恶搞代言人胡戈的财富生活:网络战役是小case
《一个馒头引发的血案》
《太阳》被恶搞:一个屁股引发的血案
他被称为“恶搞视频鼻祖”,曾被陈凯歌告侵权,如今46岁成这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