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泥河沟古枣园变奏

泥河沟
古枣园变奏
撰文 / 李媛媛(本刊记者)   摄影 / 贾玥
导语
“农业文化遗产”对于陕北佳县泥河沟村来说是个时髦的词。泥河沟村继2013年5月被列为“第一批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之后,又于2014年4月29日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保持传统枣类生产的泥河沟村也因各方关注而热闹起来。“申遗”成功之后,变化如何?短短几年时间很难下定论,我们希望通过不同的视角,还原一个变化中的泥河沟。 
陕北佳县泥河沟村拥有全国乃至全世界最古老的千年枣树林。早在公元400年左右,泥河沟人开始栽种枣树。在泥河沟的古枣园正中,至今生长着一棵历经1400余年风雨的古枣树王,它堪称中国历史上枣树种植的“活化石”。
宁静村庄孕育世界“农遗”
·如今,村民多在自家窑顶或院子里晒枣,只有少数人会像过去一样在山崖下晾干鲜枣。
2015 年,作为文化遗产摄影师的贾玥曾4次前往泥河沟,在四季更迭之间见证这座村庄的变化。4月,泥河沟迎来了春天,枣树开始发芽,人们忙碌地进行着剪枝等准备工作;5月,叶子长出来,他赶上了佛堂寺的庙会,包括泥河沟在内的周边村子,姓武的(泥河沟村大部分村民都姓武)村民在此祭拜;10月,枣子熟了,在城里打工的人们会在国庆假期返家,全家人一起打枣、收枣,再将枣晒在山崖上;正月,在外打工的年轻人纷纷返乡,民俗活动贯穿整个春节假期。村里还恢复了秧歌队,男女老少都参与其中。

在贾玥看来,泥河沟是农业文化遗产地的完美标本。这里不像紫鹊界梯田有多种遗产的相互作用与影响,泥河沟以村为单位、以枣为主要作物,是非常单一的农业文化遗产类型。

这里有最为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贾玥告诉我,在泥河沟,他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个农家院落里,枣树的下面,村民们养鸡、种菜。到了秋天,人们在收获枣的同时,也收获花生、红薯和辣椒。农作物在适宜的环境下生长,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农业生态系统——这就是枣粮间种,泥河沟农业生产的一种传统。

在泥河沟,山上种的枣叫山枣,黄河河滩和沟里、院里种的枣叫滩枣。每一户泥河沟农户既种山枣也种滩枣,这样劳作的地点比较分散,为什么会如此选择?因为山里的地势和山风让山枣不会受到雨后潮湿的影响,保持枣的产量,而山路难行给人们带来耕作的不便;相反,河滩的枣树方便耕作,但是容易受到潮湿带来的影响,保证不了产量。这样,每家每户又种山枣又种滩枣,既能减少劳动的强度,又能保证枣的产量不至于绝收。这是一种朴素的耕作智慧。

泥河沟还保留了原始枣的基因。在泥河沟众多枣品种里,有一种枣叫团酸枣,这个品种历史悠久,但是口感不好。 有人建议把团酸枣砍掉,种好吃的枣,贾玥则有自己的看法:农业文化遗产的意义,远远不是“好吃”这么简单,其中还蕴含了重要的基因留存。团酸枣留下了一个很重要的枣类品系,保持了农业文化遗产种子资源库的丰富性。也正是因为团酸枣这种古老枣种拥有的良好基因,它不易掉果。冬天来时,漫山遍野的团酸枣红红圆圆地挂在枝头,与雪呼应煞是好看。 

在这里,贾玥品尝到至少六七个品种的枣,有酸有甜,滋味各不相同。这种品尝不同口感的农业文化遗产,不正是多样性的展现吗? 
“农遗”带来迷人村落空间
·“转九曲”的第二天降大雪,黄河“九曲阵”就设在被列为遗产核心区的村中古枣林中。
如果从更深层面分析农业遗产给这座村庄带来什么,那么,一定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关系。

驾车从山城佳县县城一路向北,沿黄河二十多公里就是泥河沟村。如今这里已经难有机会行舟黄河了。驾车行驶在沿黄公路上,放眼望去,左边是仰头望不见顶的山崖,以及坡上栽种的枣林,右边是黄河河滩上的枣林。

泥河沟村36亩古枣园是佳县农业文化遗产地的核心区和最重要的价值承载。车行至村口,道路伸入一片枣林,左边坡上河神庙面对黄河伫立,右边枣林中则是观音庙。村口也是河口,所以进村就是进入黄河的支流——车会河。车一路往里开,拐几道大弯便是经过几个聚落,沿沟底再往里走就没有人居住了。 

河口朝向东南,一南一北两座山崖高耸对峙,分别是寨峁山和对面山,村人又称寨峁山为“金狮山”,对面山为“银象山”,沿车会河水流方向形成“左狮右象” 的拥抱格局,藏风聚气,符合中国传统风水选址的原则。村里人居住在窑洞里,从山脚沿着山坡层层叠叠排布上去,形成了一幅很标准的陕北农村景象。在这里,枣林几乎填满了聚落之间的空地。
泥河沟的变与不变
·枣树发芽前要剪枝,发芽后便是忙着锄地施肥种果蔬。
“申遗”成功之后,变化在泥河沟发生。这座宁静的村庄忽然受到关注。泥河沟村变得热闹了,媒体、学者、志愿者纷纷将目光投向这个陕北村庄。作为西北地区唯一一个“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泥河沟成为焦点。

在村干部武小斌看来,“申遗”带给泥河沟人的身份认同是空前的,村民建设家乡的热情被调动起来。去年夏天在村里的戏台上还搞了一场以“万里黄河水,千年古枣园”为主题,以“乡思” 为主旋律的晚会。武小斌是这台晚会的组织者、策划者,他告诉我:“这台晚会全是我们村民自导自演的,在这之前我们甚至不知道谁有哪方面的表演才能。”这台比过年还热闹的晚会,村民参与的积极性极高,“之所以这么热情高涨,还是因为‘申遗’之后大家看到了希望,有了心气。”武小斌说。

村民的荣誉感和自豪感也在增强。在外地打工但时刻关注家乡发展的武文强告诉我,“申遗”成功后,村子变得更干净了。武小斌也发现了这样的变化:“以前我们村垃圾比较多,现在大家都自觉地不再乱扔垃圾,村里整洁干净了不少。因为关注的人多了,我们不能丢了作为世界农业遗产地的脸面。”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枣熟时赶上国庆节,外出工作定居的子女通常会回来帮家里收枣。
相较这些变化,泥河沟人不变的是对枣的深情。在泥河沟,由于地理条件的限制,只有枣能够安然存活。被称为 “铁秆庄稼”的红枣曾在粮食短缺的饥 荒年月救活无数人的性命。泥河沟人的一生缺不了枣,作为经济作物,枣不仅带给人们富足的生活,枣的文化、枣的神圣也早已融进当地人的血脉。虽然有大部分年轻人外出务工,但是每家每户还是将种枣的传统坚持下来,由家里的老人来打理这些枣树。金秋十月,年轻人返乡,一家老少倾巢出动,围在枣树下享受齐心协力收获的快乐。

村里人满怀希望地面对变化。武小斌希望,能让更多的人认识泥河沟,认识这里的枣和人,能围绕大枣做一些产业。武文强希望,泥河沟可以大力发展生态环保山村,吸引更多的人来旅游......

村里的“枣树王”伫立了1400余年,见证着泥河沟的过往变迁,也静静守候着不变的民俗、不变的乡情、不变的古枣园和不变的泥河沟人。这些变与不变,让我们期待泥河沟的未来。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1粒小米背后的8000年岁月......
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15——陕西佳县古枣园
佳县古枣园系统: 展现自然神奇之力
陕西1400年红枣树,每年结100多斤枣
中国有个穿越古村,人们竟然还在吃唐朝水果...
佳县红枣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