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光严寺与宁化孺学文脉

坐落翠华山南麓的光严寺

宁化光严寺,古称光严永隆禅寺。原坐落于翠华山南麓,上世纪九十年代因建北山公园遭拆,僧倔建民房式庙宇于巴坑里民居之中而废。本世纪初耗十余年时间再迁建至城隍岭。

光严寺历史悠久另谋文述。本文试图勾勒一幅翠华山南麓时光严寺的孺学文脉。文脉者即文化的脉络,文化的传承和积淀,光严寺具有宁化任何一家寺庙所不能取代的孺学文化光环。

儒学亦称儒家学说,源于东周春秋,始汉武帝起成为我国社会的正统思想,乃中国文化之主脉,所以称之为国学,也就是说儒学成为正统文化是公元前140年—公元前87年。宁化的儒学远迟于中原地带,根据李元仲《宁化县志》记载,宁化是自宋仁宗天圣年间(1023--1031年)才有儒学教育。百年后的建炎三年(1129年),知县事施提才在正东门创建儒学教堂。到淳熙十一年(1184年)正式迁入翠华山之南的光严寺,端平二年(1235年 )知县事赵时对因寇而毁的光严寺进行修缮,宝祐二年(1254年),再建了讲学和东西斋堂。明洪武十三年(1380年)在此重新修复孺学,建了大成殿、明伦堂和学宫宅等楼阁。永乐十四年( 1416年),训导(按:学官名。明清府、州、县儒学的辅助教职)胡勗又进行修葺,宣德十年(1435年),教谕(按:官名,元、明、清县学的教官,主管文庙祭祀,教诲生员)甘质,训导丁茂又捐塑先圣、四配、十圣像。正统元年( 1436年)巴陵人陈棱来任县丞,见庙貌颓陊,带头捐款倡议修缮得以焕然一新。成化七年(1471年)在伦堂左右建书楼五间,成化十七年(1481年)又重新修葺。从淳熙十一年到成化十七年到,历史整整跨过297个年轮,虽然战火几度使庙宇圮废,但是睿智的县官们总是看好寺里的那点灵气,一再垂青光严寺,孺释同庙。

坐落翠华山南麓的光严寺

县志又记:“乃由永乐庚子( 1420年)迄正德丙子(1516年)六十余年,宁化无登贤书者,或遂咎学宫非所,私议惟光严寺最吉。而张德、伍凤数生者,亦以学宫高亢为嫌,尝鸠金贸寺畔旷基,将改学宫于此,佥呈御史具题得请,会年饥而事暂寝。正德十五年,遇例毁寺,贡生罗举因画议,倡诸生杨乔、阴廷等具呈教谕王雍,揭闻于御史沈灼,请以本寺易为学,而故学为寺。御史俞之。寺僧抗议捏奏。事下按司,罗举等力辨乃定。府道官遂废寺入官租银一百八十两,檄通判毛毅督其役。十六年竟迁学于光严寺。寺旧在县治后,即今学宫是也。其迁也,因释宫之旧,而加建两庑、戟门及厢房、棂星门,规模粗就而已。嘉靖四年,提学副使邵锐按临谒庙,见殿庑湫隘,太息久之。因委推官秦僎、知县马淑更修之。变废寺田价四百余两,择耆民阴廷珪、雷廷璋董其事,撤释宫前殿,增高旧址二尺余而建大成殿,增高后殿址三尺余而建明伦堂,诸庑斋号舍祠库戟标池桥庖湢,悉改旧观矣。后五十一年,为隆庆六年,登贤书者仍寂寂也,则又以新学为咎,复迁学于翠华山南,即今光严寺。主之者署县推官吴之儒也。万历七年,守道郑汝璧、巡道彭应时先后谒庙,又谓地势过高,栖神非所,署县推官金俸承其旨,遂以本年十二月复迁学于光严寺即今学宫而大加修茸焉。诸生复于庙东建祠,奉郑、彭与金而特祀之,祠额曰“报德”。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 ),同知熊茂松来署县事,又以庙貌不肃,重建先师庙而自为之记。”①

时值永乐庚子年后,孺学置于光严寺是时近时远,时亲时疏,直到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 )前,却发生屡次将孺堂迁出,每次迁出都以失败而告终,最后辄以光严寺最吉而迁回,从永乐庚子到万历四十三年的195年中,竟三次将孺堂迁回光严寺:第一次是正德十六年(1521年),第二次是隆庆六年(1572年),第三次是万历七年(1579年)。縁何如此频繁地迁进迁出,时隔几百年后的我们,当然无法忖度先人迁回的理由和当时择址的争议,但是有几点还是清晰的,一是当时衙门对孺学教育颇为重视的,二是光严寺的地理位置是培养人才的理想场所,三是宁化在几百年的历史长河中始终没有给孺学建一所“学校”,全邑之内,惟光严寺最适合孺学。

直到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 ),明熊茂松任宁化知县,以光严寺作为孺学堂不够严肃,决意重建孺学堂,即我们后来讲的文庙,也称孔庙,并为之作《先师庙记》,曰:“宁阳僻处万山,古昔声教未敷。宋治隆盛,而讲道立德之儒,比隆邹、峄。迨明兴而益昭明润色,文教昌休,从古所未有也。无论全闽,即宁邑有以制科第一,而立节怀忠,著国家养士之报者,彼非学于圣人而有获耶?彼且俎豆于贤人之意矣。今诸士彬彬美秀,足振昔之业者,不知凡几。试于弦诵乐育之区,而溯正学之源流求之尔乡有余师矣!”②县太爷的纪实可信度高,宋朝时期,宁化儒学盛况堪比邹、峄,此邹峄当属地名,应该是孺学教育比较发达地方,而宁化竟然可以超越他们,甚至在全闽境内,科举考试可获第一,而立节怀忠,为国家培养了许多人才,喜报频传,这难道不是孺学教育的收获吗?这说明宁化古时的孺学或称国学教育是非常有成效的,培养了不少人才。而孺学教育从淳熙十一年(1184年)到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 )的431年时间里与光严寺总是形影相随,相呴以湿,相濡以沫,成就了宁化孺学的一段辉煌历史。我想正是宁化孺学的辉煌,正是光严寺陈旧的楼宇已经不能与宁化的孺学辉煌相衬托时,才促使这位县大爷新建文庙,以进一步弘扬宁化的孺学文化,延续光芒。然,文庙存续几百年,却坎坷多舛,匪寇、洪灾让其屡屡遭圮,历朝历代总有热心人士组织修茸。康熙庚申年(1680年)十二月,祝文郁到任知县,康熙二十一年 (1682年)倡导捐资整修文庙,并撰《宁化县重修儒学捐置学田碑记》,文中盛赞宁化孺学培养了不少人才,因为孺学有成,才有忠孝节义的举动;因为孺学有成,才有自身的宏图大业。因此, 一批冀求宁地能多出人才者,皆倾心于修缮光严寺和文庙,为孺学创造一个良好的办学条件。

迁建至城隍岭的光严寺

据耆老秋根介绍,当时文庙地址在五星路衙门后,即现在的政府集资楼、武装部、老法院和公安旧楼范围内,在光严寺前面,建筑属于明代风格,颇为壮观宏伟。主轴依序建有棂星门、大成殿、敬一亭、明伦堂、尊经阁,主轴两边还有弟子祠、贤哲祠、启圣祠、博文斋、居仁斋,明善斋、约礼斋,文昌阁等。棂星门为花岗岩三门石牌坊,牌坊后有泮池金水桥,建筑制式与曲阜孔庙相仿。当时孩童入学都要先到孔庙祭祀,泮池放红鲤鱼意为跃龙门后再入学堂。文庙集历史、建筑、雕刻、绘画、书法等成就于一体,是我县古老的博物馆。它不仅是历代衙门尊儒祭孔活动的历史见证,也是综合体现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载体,更是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仁义礼乐”是儒家之道,政治对儒道的汲取是为了建立有序社会,实现专制统治。所以后人说:孔子以道设教,天下祀之,非祀其人,祀其教也,祀其道也。由此可以看出,文庙祭祀孔子,其主要目的就是推崇他所创立的思想学说。这点熊茂松确实比他的前任要高明许多,知道中华民族正统的文化之神寄寓于舶来的释迦佛主庙里,总有点南道主人的味道!

迁建至城隍岭的光严寺全貌

然而,文庙还是在存续百年后,再次淹没在历史的风尘之中。我虽然没有见证过文庙,但是文庙在我心中是如雷贯耳,知道它在千年古县中的神圣位置。长辈们谈论文庙的话题亦至今绵亘不断。古老的家乡,正因为孺学的教育,正因为文庙的祭祀和信仰,才使它显得更加厚重,它是“尊师重教”传统的重要标志。体现了儒家的学术风向,是历代传统知识分子的精神家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宜阳文脉之源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七十一卷
兖州府旧事:滋阳县儒学
巩昌府学校考
许振东:香河文庙的历史与情思
【高安人物】你不知道的高安名人——熊茂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