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兖州府旧事:滋阳县儒学

观兖州 知天下

滋阳县儒学
杜心广

《辞源》注:“儒学,儒家之学。……元明清于各府、州、县设立学校,设儒学教授,学正、教谕及训导等职,掌教诲所属生员。”滋阳县作为儒家文化的发祥地,兖州府城历代重视教育文化的发展,被称为“海内文邦”。
据《陋巷志》书中插图“滋阳县学庙图”可见,县颜庙大门正对路南的陋巷,即颜子故居,巷口有石坊陋巷坊。颜庙大门东侧门上书“滋阳县学”。由此可知创建颜庙之后就有县学,自古就是庙学一体、庙学不分。
笔者搜集到的三册明清版《兖州府志》、两册清版《滋阳县志》中的学校志中记载的滋阳县颜庙、县文庙、县儒学即滋阳县学校,简称县学。五部志书中记载了滋阳县儒学即县教育史近六百多年中的沿革与变迁。
明万历版《兖州府志》卷之十六学校志记:
“滋阳县儒学,在县治东,元时为兖国复圣公庙址,后毁于兵。国朝洪武初,兖州同知徐良仁复建圣公庙。十八年始设,嵫阳县知县徐仲让乃其地为学。正德十一年,知府童旭东拓基地迁复圣庙居中,堂、斋、仓、舍各以次兴建如制。天下郡县皆祀先师,惟滋庠专祀颜子,以兖国为封地也。嘉靖间,知县钱乾、江应昂、李之茂,隆庆间知县王旋、王蔚相继重修,其制与他邑同,惟堂斋之外有克复,诚明二堂,敬一亭前有泮水泉,庙门之西有陋巷,以复圣里居所近,礼部尚书邵宝有记。庙门之东为名宦祠,祀汉瑕丘令钟离意、兖州刺史宋璟、陆萱。”(注 1)。
据此记可知,自唐开元二十七年(739)唐玄宗追赠兖州人颜子为“兖国公制”,在兖州专设复圣庙祭祀颜子的历史至明万历年间有八百多年的历史。
全国文庙、县学前都有泮水泉,取其教化如水之运行之意。
清康熙版《滋阳县志》记:
“学之依于(孔)庙来久矣。……庙旁起学舍以教习生徒。……(兖州明)洪武十八年升州为府,昔之州学今之府学是也。其(滋阳)县学自陋地移来复圣之庙,遂依以为学焉。万历三十八年太守吴汝显莅兖访知滋阳县儒学只祀复圣不祀先师,辄为骇叹。至三十九年临视县学周迴编览,议创尊经阁于明伦堂后亲为营度。鲁王出府钱助工,既落成为白当道。吴太守就阁下建殿,如前迎复圣入祀。而改原复圣殿为大成殿,辟左右两庑一如学宫故制,复捐俸精造先师四配十哲诸贤神龛、神牌,二丁祭品悉照府庠,复圣祭仪仍如原额。”(注 2)
据该志书记载可知,滋阳县儒学依附颜庙的其源历史长久。明洪武年间县学与颜庙同时迁入新扩建的府城南部。明万历三十九年(1611),时任兖州知府吴太守请时任鲁王府鲁宪王朱寿鋐出府钱助工。吴太守创建尊经阁改入祀颜子,并捐俸禄精造孔子及四配享,十哲塑像、神龛、神牌,改原复圣殿为大成殿,祭祀孔子等先贤,结束了滋阳县只有颜庙没有文庙八百多年的历史。吴太守与鲁宪王这次重修滋阳文庙的碑立在文庙中,这是鲁宪王和吴太守为兖州文化建设的又一大贡献!
从那之后,滋阳县儒学改称为县文庙。清康熙版《滋阳县志》还记载了明朝灭亡前,兖州府城军民奋力守城,多次击退清军进犯,明灭亡后清政府有意报复兖州人民,限制府城的文化发展,减少滋阳县儒学训导、生员名额的事实。
滋阳县儒学明以前“旧设教谕一员,训导二员,科岁两试每进儒童四十名入学。”……清“顺治二年裁训导一员,康熙三年又裁训导一员。顺治十七年定制每大县进文童十五人入府学。
滋阳县儒学“学田三十六亩八分,坐落马青南隅社。(明)嘉靖十五年知府自捐俸余买地九十二亩给府县两学,四、六均分。”……“学田五十五亩七分,知府张捐俸置买。”……“学田八十亩一分,天启元年三月知府王隆德捐俸置买。”(注 3)
至清康熙十一年,滋阳县儒学又有较大发展,仅明代遗留下来的学田就有 280 亩之多。
清康熙二十五年版《兖州府志》、清乾隆三十五年《兖州府志》中的学校志记载滋阳县儒学内容与明万历版《兖州府志》略同。分别增加了“皇清顺治九年,知县宋文运塑先师及四配、十哲等像”和增加“学田四顷二十七亩八分五毫,征银三分五厘。
康熙三十二年东抚佛公伦设置,城壕学田六亩五分。”
明清两朝设置的学田征银供滋阳县儒学每年度的开支所用。
清光绪十二年版《滋阳县志》卷五学校志,将原明清志书中的滋阳县儒学改为县文庙,其记载与前志略同,不同的是其它县供奉的是“木主”即木刻的牌位,滋阳县文庙内供奉的是孔子及四配享、十哲的泥塑像。
笔者解读以上五种志书,认为滋阳县儒学应与县文庙、颜子阁是合三为一的建筑。
春秋祭祀日在这里祭祀孔子、颜子等先贤,平时为儒学生员们学习的场所。
该《滋阳县志》还记载了滋阳县清代有二十四社,每社设社学一区,每区占地一大亩三分,每社按学生定额招生。例如清康熙年间知县李潆在息马地庙文昌阁前倡建的学舍授徒五十人。各社学学生学成毕业考试合格后考入县儒学继续深造。进入县儒学学习的生员,被称为“秀才。
该《滋阳县志》中记载了宋代县内出现了张茂直、张成列两名进士;元代王思诚一名进士 ; 明代刘子钟等二十四名进士;吕顺等八十八名举人。清代郭皇畿等十七名进士;徐钅广等七十七名举人以及许多明清以来的孝廉方正科、五贡(即恩贡、选贡、副贡、岁贡、优贡)的名字。
清乾隆年间,重修兖州府城中轴线中央的明代仁孝坊,改为培英坊,以激励学子们学有所成,报效国家。清光绪版《滋阳县志乡土志》记:“今改培英坊,历科进士、举人、五贡题名于上。”并可按等级披红戴花骑马通过培英坊夸官。考中进士、举人
者还被朝廷批准在自己大门前立旗杆,升“文魁”旗,在大门门楣上悬“进士第”、“文魁”匾炫耀。
明清两代志书中均没有滋阳县出现过状元、榜眼、探花的记载。民间传说,是因为滋阳县东邻孔子故里曲阜,滋阳县的文风被孔夫子压住了。
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县文庙后改为小学的大门前有一大片空地,人称文庙广场,当年县政府经常在这里开大会。当时文庙大成殿、颜子阁古建筑群大部分都在。明永乐御祭碑在大门里,大成殿后至颜子阁的路上有一龟驮碑,上书“指南”二字。文革前后,古碑被推倒,埋在地下,古建筑陆续拆除。
1987 年版《兖州县教育志》记载了滋阳县文庙的建筑结构和春秋祭祀孔子及其先贤的资料。
“清末,县文庙是县级教育行政机关,设教谕、训导二署。教谕署设教谕一员,八品官衔训导署设训导一员,从八品官衔。教谕与训导是文庙的主管人。滋阳县文庙,址于旧县署东(今兖州六中址),地基纵长四十六丈五尺(约合 279 米),横阔十六丈八尺(约合 101 米)。文庙为古宫殿式建筑,坐北朝南,气势雄伟,碧瓦飞甍,檐牙高啄,雕粱画栋,纵横璧合,工艺精湛,巧夺天工,体现了工匠的勒劳智慧。
取疏通之义的棂星门内,便是月桥,月桥左右为泮池。经大成门直至大成殿,殿东为教谕署,殿西为训导署,殿后为明伦堂。殿东西两庑为左右配殿,正殿后为尊经阁,殿东北是崇圣祠。大成门左为宦迹祠,右为乡贤祠。敬一亭在尊经阁西。另有博义斋、约礼斋各五间,学仓、号舍各一座。此建筑群次第建成。
各县文庙建筑基本相同,惟滋阳县在斋堂之外,建有‘克复’、‘明诚’ 二堂。
庙门之西是颜子陋巷。
文庙,皆祀孔子,惟滋阳县文庙专供颜子。其因是颜子曾被封为‘兖国公’。明万历三十八年(公元 1611 年),兖州知府吴汝显对此深感不安,改前复圣殿为大成殿,迎“大成至圣先师”孔子入祀位,并于孔子塑像左右配祀复圣颜子、宗圣曾子、述圣子思子、亚圣孟子。所祀各圣贤神像均为泥塑,别于他县木刻。文庙大成殿后,有颜子庙三间,上竖一匾,“颜子阁”三字。
每年阴历二、八月上丁日全县城文武官员齐集拜庙祭孔,仪式隆重,气氛肃穆庄严。祭品丰厚,祀后由学官分享。故本地有‘秀才的袜子难做,学官的领子难开’的说法,是说秀才要经常接受学官考察,常常赶来应试,袜子损破得快;每年春秋二季,学官分享祭品,身体发胖,脖子发粗,衣服领子难以合适。遇有乡会试中取者,士子要前往拜庙,名为感谢先师经义教诲,实为借机炫耀自已衣锦还乡。
民国初年,滋阳县教育行政机构仍沿袭清末的一套设‘劝学所’。所址在县文庙东斋。(注 4)
1943 年,原设在少陵台下书院小学旧址的“滋阳县立模范小学”迁往原滋阳县文庙开办,易名为“滋阳县文庙完全小学。”1948 年兖州解放后,兖州市人民政府教科委张占元为该小学校长。8 月 2 日开学之初,开八个教学班,原校舍、办公室、教室大多数仍用县文庙、颜子阁古建筑办学,约有 50 余间。1958 年前后,县文庙大成殿、颜子阁歇山顶建筑群仍存在。1973 年该校正式命名为“城关镇中学”。1981 年前后,该校易名为“兖州第六中学”。1992 年左右,教育部门进行的校舍改造期间,仅存的几座明清时期滋阳县文庙的古建筑全部被拆除。
《山东省兖州县地名志》记:
“文庙街,城区中部偏西。西起袜子巷,东至中御桥南路。沥青路面,长 271 米,宽 5 米。东首路北有兖州县第六中学…….
本街东首路北原有文庙(即孔庙)一座,即今第六中学址。街以此而得名……今庙无遗迹,(泮)池尚存。街名仍沿用。”(注 5)
明清时期的滋阳县儒学、县文庙,现在成为兖州老城区范围内唯一培养高中学生的学堂。沧海桑田,时代变迁,不变的是这里仍然是延续文脉,教书育人的场所。

注释:
1、明万历二十四年(1596)版《兖州府志》卷之十六第 2 页。
2、清康熙十一年(1672)版《滋阳县志》卷之三第 32 页。
3、清康熙版《滋阳县志》卷之三第 36 页。
4、1987 年版《兖州县教育志》第 29 页。
5、1989 年版《山东省兖州县地名志》第 28 页。

——本文选自《兖州春秋》年刊第9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书库 子部 类书类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博物汇编.草木典 卷五十一
36)滇黔桂纪行·黔:安顺访古之安顺文庙
【孔庙】四川德阳文庙:冠盖川蜀,独有四亭(上)
莱阳——隋唐北宋时期千年古县的开创
东昌府各县的儒学
钦定古今图书集成方舆汇编职方典  第一百十二卷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