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献出最年轻的儿子


  李富枝。(李良荣供图) 
  在记录中国远征军时,一名美军记者写道:“远征军中有的士兵只有十四岁,超过二十五岁的极少。” 
  时任日军第三十三军作战参谋黍野弘在《昆司令部战记》一书中写道:“在缅甸的中国少年兵作战勇敢,不知退却为何物。” 
  在日本侵略者面前,中国人为了争取最后的生存希望,纷纷扛起枪奔赴战场。这片血红色的大潮中,爹娘还没疼够的孩子成了那个时代的英雄,或是牺牲者。 
  为了保卫国家和种族,很多中国人奉上了自己最年轻的儿子。 
  本报深度记者 
寇润涛 刘志浩 
  躲鬼子的恐慌 
  5月26日,潍坊一家路边酒馆里,李良荣说好久没有喝这么多酒了。他很想念自己的父亲,尤其是喝了酒之后。 
  李良荣喜欢喝酒随父亲,父亲李富枝六年前去世了,一辈子下来养成了两大习惯:喝酒,念念不忘那场战争。 
  “有事没事,父亲总爱喝上两口。”李良荣端着玻璃酒杯,盯着里面清澈的液体,嘴里喃喃自语:“父亲年老之后,母亲和兄妹都劝父亲别喝高了,他诙谐地说‘人家许司令早就说了,喝热酒伤肝,喝凉酒伤胃,不喝酒伤心。今天高兴,多喝点不要紧!’” 
  “许司令”就是同样爱喝酒的许世友将军,也是抗战时期山东纵队里李富枝的老首长。 
  那一年,李富枝刚满15岁。关于他的故事,还得从他当兵前说起。 
  李富枝12岁那年,正值“卢沟桥事变”爆发,当时他在石岛朋上村小学读一年级。学校里,郭文学等老师不满日本侵略者对中国的践踏,经常在上课时结合课本讲述日军一手制造的“济南惨案”、“五卅惨案”…… 
  每当这时,和其他同学们一样,李富枝总是举起拳头,高喊:“打倒日本帝国主义!” 
  没想到,三年后的1940年农历正月初十,侵华日军就占领了石岛。 
  因家庭贫困,李富枝已辍学在家务农。日军飞机擦着村庄的房顶、树梢扔炸弹、撒传单。每当听见飞机轰鸣,李富枝和村里的老少爷们儿一样,就拼命地向东山沟跑。 
  跑鬼子、躲鬼子的恐慌,给年幼的李富枝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 
  “小鬼子走着瞧吧,我们中国人说啥也不会甘当亡国奴的。”听起来不像小孩能说出来的话,李富枝确实曾经无数次这样呐喊,也萌生了参军报国的念头。 
  不懂爹娘的牵肠挂肚,把他们害苦了 
  日军侵占石岛的那一年4月,中共荣成县委在石岛北部组织壮大抗日救国武装。朋上村地下党员李固群、李茂林暗地里培养先进青年,动员参军抗战。 
  5个月后,李富枝、李固城等三人报名参加了八路军——李富枝的父母并不知情。 
  如今看来,李良荣很理解父亲李富枝当年的做法。 
  “爷爷、奶奶都是庄稼地里长大的,没有什么太大的奢望,在那个兵荒马乱的年代,活下去就是唯一的希望,肯定不会同意父亲当八路。”李良荣对我们说。 
  我们也试着猜想,或许他的父母更不舍得让家里最年轻的儿子去当兵,把脑袋别在裤腰上。 
  几天后的一个傍晚,他就偷偷离家,在村南边的河沟与其他两人集合了。 
  三人辗转数地,第二天下午就赶到了荣成县大队的地下接兵站。经过一个多月的新兵集训后,他被分配到八路军山东纵队第五旅第十四团警卫排二班。 
  从此,一名涉世不深的热血男儿,以满腔激情,开始了以身许国、抗日救国的革命生涯。 
  美好憧憬的另一头,是一双父母的凄凉与悲伤。 
  兵荒马乱的日子里,母亲突然找不到自己的心头肉,急得像发了疯一样,挪着小脚挨门挨户打听,托亲求友到亲戚家询问。 
  那一阵子,这位母亲常常呆在家里悄悄流泪,眼睛几乎哭瞎了。 
  记不清过了多久,通过本村参军战友的家属,母亲才得知儿子参加了八路军。 
  那时,部队流动作战,再加上交通、通信条件差,听不到儿子的声音,母亲成天把心提到嗓子眼儿了,担惊受怕过日子。 
  1944年,李富枝在胶东抗大学习时,根据首长的统一要求,第一次给家里写了封报平安的信,母亲听人念完了信,又号啕大哭了一场。 
  2007年,李良荣听父亲口述那段历史时,年迈的李富枝也对自己当年背着父母去当兵的事难过不已。 
  “我那时少不更事,不懂父母对儿女牵肠挂肚的心,把爹娘害苦了。”李富枝曾经不止一次地这样感言。 
  战友死去的瞬间在脑海中定格 
  战争,总是伴随着死亡。这对于一个正值人生成长重要阶段的少年来说,是残忍的。对于侥幸活下来的人来说,战友死去的那一瞬间,往往就在他们的脑海中定格,这是人一辈子的殇。 
  在一次突袭战中,李富枝和班长一起趴在石头背后,头顶上的子弹“嗖、嗖、嗖……”一直飞。 
  “班长,咱们得干掉前面的机枪啊……”李富枝对一旁的班长说。 
  话音未落,“嗖”的一声闷响,“特别闷的一声响”,一旁的班长头已经偏向一边,子弹是从门牙打进去,贯穿了整个头颅。 
  李富枝眼睛一直盯着班长,仿佛班长在中弹的一瞬间,他也被一把大锤抡了脑袋一下,耳朵里“嗡、嗡……”不断地响着。 
  听不见周围的枪炮声,李富枝的视线停留在了班长身上。 
  最终,那次突袭战,八路军获胜了。但是,李富枝高兴不起来,他心里一直想着离去的班长。 
  这种心殇贯穿了60年,李富枝与李良荣等子辈们喝酒时,仍会怅然神伤。 
  1945年,在日本投降前夕,李富枝在一次战役中不幸被炮弹弹片击中,受伤回家。回到家门口,五年未见的母亲已经白发苍苍,面前的小儿子也不再是青葱少年。 
  作家萨苏曾经在日本查找中国抗战资料时发现,当时很多照片上都是一些年轻的中国兵在打仗,年轻到什么地步?12岁、13岁的小孩上前线。 
  “我是很伤心的,中国人为了反法西斯战争,把我们最后的孩子都献出来,中国人真是了不起,我们中国人当时什么也没有,没有教育,孩子们上前线的时候,把所有的粮食都塞在身上,他为什么塞在身上?因为他们小时候没有吃过那么多的粮食,他生怕没有吃的……” 
  走过那场战争的李富枝在人生的最后阶段,时常一个人拿着“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章”,静静地看着,时而又自言自语地说:“比起那些长眠于九泉之下的战友,我已经幸运太多了……” 
  我们试着去理解李富枝们这些走过战争的那一代少年,就像一首诗里写的那样:“任何人的死亡使我受到损失,因为我包孕在人类之中。所以别去打听丧钟为谁而鸣,它为你敲响。”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翔子 :父亲
父辈的抗战
八路军16岁小战士遗忘在阵地,独自击杀2名日军撒腿就跑!
《小英雄雨来》梗概
济世良医
开国将军全家都是抗战英雄,为了革命的胜利,最后只剩下了3个人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