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散文欣赏】《 故乡的竹》/张仪

 故乡的竹

 竹筒粽子------竹筒粽子------异乡的街头,每当传来这长长的叫卖声,徐君的心里悠然就有一片葱葱郁郁摇曳。那是她心灵的栖园------故乡的竹林。

徐君是我的大学同学,她的故乡位于闵西北的一个小山村,那里山清水秀,民风淳朴。故乡的村口有一条从南到北的河,河水清澈,岸边白沙细腻,深处有水草摇曳。河的北边有一片竹临河而立。竹林空旷幽静,天空湛蓝,一棵棵挺拔的竹,翠绿繁茂,笔直的伸向天空。

夏日的黄昏,夕阳西下,晚霞满天。岸边的竹披一层金色,倒影在水面,竹影婆娑,生机盎然。河水吞金,铺就一片金光粼粼,波光潋滟,水天一色,煞是绮丽壮观。

徐君喜欢这一片竹,瘦者竹枝凌秀,枝节挺拔,润者枝粗叶密,分布有致。那时夏天既无风扇,也无空调,村民手拿一把大蒲扇,小马扎一个,树下,河边,竹林边,都是乘凉的好地方。徐君只喜欢在竹林边乘凉,晚风卷着竹林的清凉,沁人身心,很幽静、舒服。风吹走了酷暑的热,竹子摇曳出清亮的声音,像天籁般在心里流淌。

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故乡的这片竹林,自然惠及村民。每年春天,竹林里就会冒出许多白色的竹笋,不仅大人们挖竹笋,徐君和伙伴们也挖。挖一篮竹笋,就是徐君一家人桌上的美味。在那个物资匮乏的年代,无论是清炒清炖或是开水里焯一焯凉拌,鲜嫩爽滑是其特色,都是徐君解馋的佳肴。

端午时节,村民们会早早砍伐几棵竹子,锯出一个个竹筒。把竹筒对劈开,浸泡煮熟晾干后内壁刷上一层食用油,用线将劈开的竹筒配对捆好,把泡好的米或杂粮填实灌满竹筒,再用泡好的粽叶把灌满米的筒口封上,一个竹筒粽子就做好了。做好的竹筒粽子放在一口大锅里,一次性倒满水,架在泥坯炉上。点上木柴,炊烟袅袅升起,火苗跳跃起来。淡淡的竹香夹杂着米香随着腾腾的沸水飘出来时,成熟的竹筒粽子就离出锅不远了。

端午粽子,村民大多做竹筒粽子,那欢快热闹的气氛一点都不亚于过年。徐君的母亲每年端午都做竹筒粽子,徐君当下手,一会递线,一会儿填米,一会递粽叶。一锅竹筒粽子做好,锅架在泥坯炉上,注上满满的水,待炊烟升起,徐君家也开始煮粽子了!她卖力地添柴烧火,眼神偶尔瞟向母亲。母亲能从飘逸的香气判断竹筒粽子是否恰好出锅。出锅早了,粽子不够软;出锅晚了,做出的粽子又太糯,没有爽滑劲道之感。每次煮粽子,徐君都会看向母亲,只待母亲一声“出锅!”她便欢快地拿来笊篱和瓷盆,用笊篱把那些竹筒粽子捞到瓷盆里,端到院子树下的桌子上,不等它凉透,迫不及待地伸手拿一个竹筒粽子,在滚烫间吹气呵凉间解开捆竹筒的线,一股带着竹香的米香,直达心底,徐君忍不住直流口水。顾不得母亲别烫着的轻呵,迫不及待地把竹筒里的软糯拨到碗里。一段圆柱形晶莹剔透的润香,就这样呈现在眼前。咬一口,又软又糯又滑,口齿生津,极大填充了味蕾的匮乏,心里是怎样的一份心满意足啊!

后来,徐君随父亲去县城上学,离开了故乡。再后来忙于学业忙于工作,忙于成家立业,好多年都回不去一次故乡。相比故乡的物资匮乏,徐君的物质越来越丰富,生活条件越来越好。她却十分想念故乡竹筒粽子的味道。徐君一直以为会邂逅儿时吃竹筒粽子那种味道那种满足感,甚至每每听到竹筒粽子的叫卖声,她的口齿间就恍惚有着童年吃竹筒粽子的味道,以至于在外乡的徐君刻意地吃了不少的竹筒粽子,但无论尝试了多少遍,吃到嘴里怎么都不是童年吃到的味道,怎么都吃不出当年的满足。后来徐君终于明白,铭记于心成为了最爱的,是童年的竹筒粽子里散发着故乡浓浓的烟火味儿。原来她苦苦找寻的是故乡生活里的烟火味儿。

每个人都有一个童年,每个人都有一个故乡,但每个人的故乡并不都有竹林。那时徐君不过十一二岁,最快乐的是放学经过竹林,和小伙伴欢呼雀跃地钻进竹林,捉蛐蛐蚂蚱追逐嬉戏。最兴奋的,莫过于和伙伴们鱼贯般奔跑,边跑边伸手拂过一棵一棵的竹子,从这头拂到那头,又从那头拂到这头,小鸟一般在竹林里穿行。徐君喜欢奔跑后双手环绕一棵竹旋转,边旋边抬头望向天空,目尽处是一片湛蓝。欢快的笑声,随目光冲到凌霄外,随白云四处飘散。

心生委屈,徐君也去村口的竹林小坐。一个人靠竹而坐,消瘦冷清,身单影只,但她并不觉得孤单。抬头见一缕缕阳光穿隙而来,像瀑布一般倾泻而下,煞是壮观。徐君专注的盯着一束阳光,发现阳光里竟然有尘粒翻滚浮沉,这卑微的存在,难道也在竹林里绽放自己的存在么?徐君别头看向竹稍,风过处,竹稍万头攒动随风摇摆,姿态万千。凤无形过竹稍却看到了它的有形,真妙!徐君家的房前房后空旷处,母亲都种上竹。为什么种竹呀?母亲出口一句:植竹看风行。母亲口中的植竹看风行大概就是这风过林稍吧!

抬头累了,低头看草棵里的蚂蚱蹦来蹦去;一溜蚂蚁如一条黑粗线浩浩荡荡不知奔向何处;不知名的小鸟在不远处跳跃,鸟鸣委婉,风声悠长,徐君不知不觉中成了一只蚂蚱或是一只蚂蚁,蹦蹦跳跳,忙忙碌碌,和竹林融为一体。徐君心里的委屈不觉早已忘的干干净净。直到母亲声声呼唤她的乳名,徐君才恍然般奔出竹林,奔向母亲声声的殷切。

有人说,“人的故乡,并不止于一块土地,而是一种辽阔无比的心情,不受空间和时间的限制,这心情一经唤起,就是你已经回到故乡了。”年龄渐增,唤起徐君这心情的频率也渐快了,有时只是几个字。有段时间,开电脑屏幕弹出一个页面,徐君看着上面“厚积薄发”四个字,她的脑中悠然浮现家乡的那片竹。

那年一夜狂风暴雨。天亮出门一看,田里的玉米高粱一片片被吹倒成平地,许多树被吹倒,有的连根拔起。徐君拔腿就朝竹林跑去,想象中,竹林定是竹子歪倒一片狼藉。当出现在徐君眼前的,仍是那片挺立的竹时,她目瞪口呆,简直不敢相信。竹,我的竹,你是不是有什么魔力,何以经风历雨却仍挺立?徐君问了许多村民,玉米倒了,高粱倒了,甚至粗壮的大树也倒了,为什么竹子却没有倒?村民说,因为它是竹啊!小孩子,像竹子学习啊。那时徐君不理解也不满意村民这样的解释,但她知道竹子经风历雨不倒,一定有它的独到之处。

儿时的徐君对竹并不真正了解,随着年龄知识的渐长,她才确切的了解了竹。竹,一向为文人墨客所钟爱。自古以来,人们就赋予它丰富的审美内涵。它有着拂云擎日之志,高风亮节之品,凌霜傲雪之质,临风弄影之姿。郑板桥咏竹的诗句家喻户晓:“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而苏轼的“可使食无肉,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多数人更是耳熟能详。“茅舍小桥流水边,安居落户自怡然。风摧体歪根犹正,雪压腰枝志更坚。 身负盛名常守节,胸怀虚谷暗浮烟。寒霜暑热毫无畏,春夏秋冬四季妍。”这首《咏竹》,更是脍炙人口……这些诗无不抒发了对竹的朴实无华、虚心坚韧、富有气节、挺拔向上的喜爱、倾慕和痴迷。

徐君家乡的竹,让她最为佩服的,是它用4年时间,仅长3厘米,但从第5年开始,以每天30厘米的速度疯狂地生长,仅用6周,就长到了15米。很少有人知道,在4年看不见的生长里,毛竹将根在土壤里延伸了数百平方米。正是由于这种默默的积累,它才有了后来的疯长,才有了经风历雨而不倒的资本。

家乡的竹,终年翠绿,且自成美景,它刚直、谦逊,不亢不卑,潇洒处世,常被看作不同流俗的高雅之士的象征。但徐君最喜爱它的厚积薄发的品格,让她明白做人做事亦应如此,默默的努力,持久的坚持。不要担心付出得不到回报,这些努力付出都是为了扎根,终有一天,你会成功。就像家乡的竹,厚积薄发,登上别人遥不可及的巅峰,经风历雨而不倒。

范成大的“船尾竹林遮县市,故人犹自立沙头。”在竹中写出了含泪的离愁,这也是徐君与故乡竹的含泪挥别,更是与故乡的离愁。故乡,小时候离开的地方,年老时想回却不一定回得去的地方。席慕蓉说“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望,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离别后,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永不老去”。在徐君而言,故乡的歌,是竹林里看风过竹稍及欢快淋漓的奔跑,是包粽煮粽吃粽的烟火味儿;故乡的面貌,永远是记忆深处那片葱葱郁郁临河摇曳的竹林。若有乡愁,那也是一首婀娜翠竹随风摇动,斜舞轻影摇曳出清亮的淸梵之音吧。

梦中徐君再一次邂逅故乡的竹,让她轻抚环绕让她依靠而坐,与之相融:我爱,故乡的竹,是我梦回故乡的依恋,是我盛放灵魂的栖园。

(文/张仪   责编/齐鲁文学杂志编辑)

作者简介

张仪,女,山东省蒙阴县人。蒙阴县作协会员,小说《你是我一生的牵挂》入选女友杂志社编著的《金牌小说》一书,作品散见报端及微信平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黄石文坛]孙璞的散文《故乡的楠竹》
难忘故乡那片金竹林
【是真的吗】竹子里也能酿出美酒?
故乡那片美丽的竹林
[36]以竹为名仡佬族
仡佬族图腾预示着什么?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