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兰亭集序》思想内容的赏析
预览:
《兰亭集序》思想内容的赏析论文
09教育1班 孙微 09231219
摘要:《兰亭集序》表现了王羲之对老庄思想、儒家思想有选择的吸收。他否定庄子“一死生齐彭殇”之说, 又崇尚道家虚静无为的审美理想; 他受到儒家思想的影响, 追求和谐生活, 曾积极用世; 他同时又受到当时普遍存在的感伤情绪的影响, 文章的后半部分表现得尤为明显。
关键词:老庄思想; 儒家思想; 感伤情绪
一、 绪论
《兰亭集序》以其“天下第一行书”的书法艺术价值和传奇的真迹下落之谜吸引了很多人, 同时, 以其巨大的文学魅力吸引着众多研究者。《晋书·王羲之传》云:“羲之自为之序以申其志。”可见, 这篇序文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王羲之的思想及对人生、生活的基本态度。本文就着重探究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所申之“志”。
《兰亭集序》和一般的序一样, 包括叙事和议论两部分。首先前一部分写兰亭环境之美, 文人宴游修禊之乐。后一部分则是论叙人生情趣各异, 求乐却是相同的, 抒发作者对死生的感慨, 同时说明感慨的原因及作序的目的。这部分集中鲜明地体现了作者的思想, 是最值得研究的部分。
这一部分反映了王羲之反对庄子“一死生齐彭殇”的相对主义的观点, 同时反映出对庄子部分思想的推崇以及浓厚的儒家思想成分。由于王羲之处于东晋那样一个思想极复杂的年代, 他的思想中不仅有道家儒家思想, 还杂有佛义及当时士大夫阶层所普遍具有的感伤悲观情绪, 同时, 王羲之作为东晋的清谈名士, 必然深受玄学影响。这样种种思想交汇融合, 使王羲之的思想非常复杂, 因此在《兰亭集序》中也就表现出了深刻复杂的思想。
二、 思想内容论述
(一)《兰亭集序》和老庄思想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提出“固知一死生为虚诞, 齐彭殇为妄作”的观点就是明确地反 1
对庄子“一死生齐彭殇”的相对主义思想。
庄子《大宗师》云:“夫大块载我以形, 劳我以生, 逸我以老, 息我以死。„„孰能以无为首, 以生为脊, 以死为尻, 孰知死生存亡一体者, 吾与之友矣。”在庄子的意识中死亡不过是“翛然而往, 翛然而来而已”。他觉得:人的生死犹如大块中的出进, 人生在世就要像生前和死后一样; 一切的大小生死毁灭对宇宙而言只是长河中的波纹, 波纹有起伏, 但长河永远有增无减, 流动不息。庄子将生和死融于和谐之中, 而且完全以乐观的态度去对待“人生如梦”。而王羲之直接地否定这种观点, 认为这乃是“虚诞”。同时, 他在自己的《兰亭诗》中写道:“陶化非吾因, 去来非吾制。宗综竟安在, 即顺理自泰”, 充分肯定了自然新陈代谢的客观性。他在《兰亭集序》中写道:“死生亦大矣, 岂不痛哉”, 他不但意识到死和生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而且对死亡充满了畏惧。
庄子《齐物论》云:“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 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 而万物与我为一。”庄子认为天地与他是并存的, 万物与他合为一体, 所有的一切事物都是无分别的。而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则直接提出“齐彭殇为妄作”, 否定他这一观点。正是由于庄子讲“齐物论”, 因此 “他不沉湎于尘世的情欲生活, 又无觉于外在世界的纷扰, 无视于大世界的诱惑。”庄子否定因外物的得失而或喜或悲。王羲之则比较在乎自己的喜好得失, “及其欣于所遇, 快然自足”, “向之所欣, 俯仰之间, 已为陈迹, 犹不能不以之兴怀”, 他会因外物的得失而或喜或悲。这种思想也是一般人所共有的, 而在东晋这种思想表现的特别强烈。事实上, 人的确很难完全无视外物的影响和诱惑。
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否定庄子的相对主义, 但并不代表他完全否定庄子思想。他在某些方面还是受到庄子思想的影响。
庄子《天道》云:“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 天地之本, 而道德之至”。庄子追求虚静恬淡, 并将它置于很高的地位。王羲之明显受到庄子这种思想的影响。他在《答许询诗》中云:“争先非吾事, 静照在忘求”, 这句诗表现他无寻无求的生活态度, 以及崇尚自然和虚静无为的审美理想。“庄子以艺术的心态, 将人类存在及其存在境域予以无限美化”, 王羲之也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 而表现出热爱自然, 用审美的态度对待自然、对待生活。他在兰亭诗及这篇序文中有大量的自然景色描写, 展示自然环境的幽雅和谐。在王羲之看来, 自然之美中蕴藏着强烈的生命力及勃勃的生机, 它孕育万物, 欣欣向荣, 有无限生意, 表现出人与自然的和谐。
(二)、《兰亭集序》与儒家思想
《兰亭集序》中表现出的思想不单单是对老庄的批判与继承, 还有对儒家思想的推崇。 《论语·先进篇》孔子赞赏弟子曾点的生活理想:“春服既成, 冠者五六人, 童子六七人, 2
浴乎沂, 风乎舞雩, 咏而归。”儒家追求和谐淡薄功利的生活, 在这一点上和庄子思想有相通之处。曾点所言“暮春之事”实际上就是《兰亭集序》中所说的“修禊事也”。王羲之作为东道主发起了这次修禊, 一方面是传统三月三祓除之习, 另一方面也是追求儒家的生活方式。他自己在兰亭诗中就说过:“咏彼舞雩, 异世同流”, 意思就是自己和孔门弟子虽然处于不同时代却有共同的生活追求, 他将孔子作为追慕的对象。既然是“悠悠大象运, 轮转不停际”, 人生处于永不停息的代谢中, 那又何妨“当其欣于所遇, 暂得于己, 快然自足”, 遇到所喜欢的事物一时感到自足。王羲之追求和谐生活, 淡化实际功利的气质, 沉浸在安适闲逸的生活情趣中。《晋书·王羲之传》载:“(羲之) 不乐在京师, 初渡浙江便有终焉之志。会稽有佳山水, 名士多居之, 谢安未仕亦居焉。”可见王羲之早就醉心于山水之中, 希望过优游闲适的生活, 追求超越尘俗、摆脱物累的洒脱境界, 与曾点的确是“异世同流”。
(三)、《兰亭集序》与感伤情绪
《兰亭集序》中否定庄子思想的某些观点, 对儒家生活理想推崇, 同时也流露出当时士大夫中普遍存在的消极悲观、彷徨的情绪。
东晋时期很多作品都流露出消极感伤的情绪。孙绰《兰亭后序》云:“耀灵纵辔, 急景而迈, 乐与时去, 悲亦系之。”由于东晋是一个特殊的年代, 佛教势力虽然开始膨胀, 但还不普遍, 缺少精神麻痹, 加上政治混乱, 给时人造成朝不保夕的错觉, 产生消极感伤的情绪。由此导致了大量名士嗜酒或好“五石散”, 他们用短暂的生命来放肆的享受生活, 纵情物欲, 及时行乐。王羲之是反对纵情物欲的, 但受到感伤情绪的影响。他在很多书简中都有丧亡、感伤悲痛的话。如, 他在《誓墓文》中:“每仰咏老氏、周任之诫, 常恐死亡无日, 忧及宗祀, 岂在微身而已! ” 在《兰亭集序》中王羲之写“俯仰之间, 已为陈迹”, 一种潜藏在内心的苦闷和感伤情绪油然而现, 文字里充满了彷徨苦闷, 这就是王羲之不及庄子之处, 庄子的“人生如梦”绝对没有一丝的悲凉。“况修短随化, 终期于尽”, 充分显示了他的悲伤情绪。“后之视今, 亦犹今之视昔, 悲夫! ”更是抒发了人生的急促与匆忙, 短短的人生中有太多太多的悲伤与感慨。
三、结论
综上所述,文章记叙了兰亭集会的盛况,阐述了“死生亦大矣”的观点,批评了士大夫之虚无的思想观念,显然是有感而作,缘情而发。
3人类社会从古至今迈进了多少年,人类文明的发展也是今非昔比,但无论世界怎么变化,人类对生命本质(生命、青春、痛苦等等)的体验却是一致的,王羲之也正是道出了这种“千古同悲”,才如此深深地打动了我们。
王羲之的人生观不消极,悲叹并不等于悲观,历史上悲叹人生的往往是最富有创造价值的人士,比如曹操、李白,曹操在的诗中写道“人生几何,对酒当歌,譬如朝霞,去日苦多”,但这并不妨碍他成为乱世英雄。正是因为他们对人生充满了执着,对岁月的流逝才如此悲叹。王羲之的文章多在是“消极其表,执着其里”,王羲之在书法上的卓越成就正是他对抗人生虚无的最执着的努力。
一言以蔽之,结集的目的在于警醒后来的读者在读文的时候,不要感染士大夫之消极的思想情绪,而能够充分地认识到“死生亦大矣”的思想精髓。
参考文献:
[1]萧统. 《兰亭集序》文学欣赏层面介绍[J].2008年8期
[2]孟昭力. 《兰亭序》章法浅析[J].青少年书法,2004年23期
[3] 刘燕, 周云波. 语文教学与研究[J].秘书之友, 2011年23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郭廉夫《王羲之评传》第三章:哲学观点
百家争鸣:王羲之在《兰亭集序》中批评庄子吗?
视频: 品读《兰亭集序》赏析 王羲之
王羲之《兰亭序》章法赏析
书法赏析 | 《兰亭序》
王羲之《兰亭序》赏析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