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孩子喜欢一直坐马桶?关于“肛门期”和“肛门人格”,家长该了解

文|韩晓育儿经

有句俗话说的好“三岁看老,七岁看小”。这句话所表达的意思就是小孩子三岁时候的性格特点就能看到他老了以后的一些行为和思维;小孩子在七岁左右的性格和行为方式,可以看到他整个童年时期(7-12岁)的性格和行为特点。

孩子幼时的一些敏感期或者个性规划发展时期能否正常度过,对其以后的心理和行为发育都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著名的奥地利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学说的创始人——弗洛伊德将“性能量”的发展从出生到青春期分为五个阶段:口腔期、肛门期、性器期、潜伏期与生殖期。

关于孩子的“肛门期”

肛门期一般发生在1岁半到3岁之间,弗洛伊德认为在这个年龄段的孩子会更多关注日常与肛门有关的行为活动,由于孩子在通过对便便排泄时一瞬间的那种解除内在压力时所体会到的快感,让排泄便便成为这个阶段的孩子们最感兴趣的一种乐事。

而此时这个年龄段也正是父母在对孩子进行排泄训练的最佳时期,在此期间爸爸妈妈一般都会给孩子们立下各种关于养成各种日常卫生习惯的规矩,所以父母在对孩子进行排泄能力训练时,一定要加以正确的引导。

一旦在训练过程中父母没有掌握好正确的方法与孩子之间产生了强烈的冲突,那么就有可能将孩子养成两种肛门期人格:

一种是肛门排泄型人格,表现为个人卫生和生活邋遢不干净、生活上浪费、做事无条理、行为和思想上比较放肆;一种是肛门便秘型人格,表现为生活上过分干净甚至有洁癖、行为上非常谨慎,很在意细节,性格固执,生活上或者工作上过于过条理化。

这两种人格所形成的生活和工作习惯完全是相反的两种生活模式,父母在对孩子进行训练的过程中孩子的身体各方面的能力都得到了锻炼和发展,因此弗洛伊德表示在处于肛门期的孩子,父母在日常驯良的时候要严格把握方法和时间的早晚。

关于成年后的“肛门人”

处在肛门期的孩子在排便便的时候,他们通过“憋”便便到一定程度后,体会瞬间“排”便便带来的快感,但是在父母看来,大便是身体内的毒素积累,而且要养成有“便”就排的好习惯,所以在孩子有“便意”的时候父母希望孩子尽快将大便排出来。

可是小孩子和父母想的不一样啊,孩子们想体会“憋”便便到“排”便便的快感啊,所以通常是父母想让孩子快点便便的时候,孩子却偏偏不便便。在孩子与父母“对抗”的过程中,没能让孩子顺利的度过“肛门期”,就容易让孩子性心理的发展固定在了“肛门期”。也就意味着即使在他成人后,心理某方面也没有成长,还是一个处于“肛门期”的孩子。

而这样没能成功度过“肛门期”的孩子很容易变成“肛门人”,父母们看到这里不要觉得这个词太恶心,这种“肛门人”指的是一种不正常的人格,通常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占有欲”和“控制欲”。

一旦成为了“肛门人”,那么这个人的心理上追求的就是不停的占有,尤其是那些有价值的昂贵的物质生活,通过对奢侈品、金钱、权力、美女等方面的追求,来满足或者治疗自己内心的不足。

小心孩子变成“肛门人”

父母过分的干净

这一类父母日常生活中有过分干净的行为,在面对孩子排便的问题上生怕孩子小将便便拉在裤子里或床铺上,担心收拾起来很费劲。所以一旦孩子有便意了,便马上要求孩子拉出来,孩子一旦拉不出来,就会让孩子坐在便池上一直到拉出来为止。

父母过分紧张

自从有了孩子,很多父母似乎多多少少都有了焦虑的症状,成天的担心孩子这样了或那样了,孩子的每一次成长变化似乎都成为了家里的大事,自然也牵动着父母们的心。

面对孩子“憋”便便的行为,很多父母都表示过忧心,担心大便的毒素影响孩子的身体,担心是否便秘影响肠道健康,略懂“肛门期”为何物的父母会稍微理性一些,但也是担心过渡不顺利。

总之就是对孩子的成长过于紧张,这种紧张会让孩子不知所措,而孩子的好奇心使然,又会特意作出与父母意思相反的行为来引起父母的关注和紧张感。

性器期过渡不顺利

中国是一个思想文化都很保守和传统的国家,即使现今社会的发展、思想的开放,很多人对性器官的谈论和对孩子早期的性教育都是一种回避的状态。

尤其是男孩子小的时候对于自己的性器官通常都会产生一定的兴趣,在碰触的过程中一旦被父母发现就会怒斥,但是却很少有父母会告知孩子为什么不能碰触。

但是孩子依然“乐此不疲”,在父母一再提醒下,父母就会用一些极端的语言恐吓孩子“你再摸,我就把你的小鸡鸡剪掉!”这样的话语会让一些孩子对这种行为产生一定的恐惧,会惧怕自己的性器官,从而从“性器期”退回至“肛门期”并停滞在了“肛门期”。

家长要重视孩子的“肛门期”

“度”的控制最重要

■ 不能过度的放纵

父母不要过分担心“肛门期”的过渡,只需要把这个时期当做是一个非常适宜训练孩子正常排便的时期就好。通过正常的引导,教会孩子正常排便的行为。有的父母担心严厉会对孩子造成不好的心理影响,就会放纵孩子,想“便”就“便”,不想就不“便”,这样的后果会让孩子养成没有规律的生活习惯,自身行为缺少自律性,不利于儿童的社会化。

■ 不能过分的严厉

一些父母在对孩子排便问题上与其说是对孩子严厉不如说是父母的焦虑使然。父母担心孩子排便不好,影响身体健康,尤其是有的孩子刚出生时由于肠道原因导致排便不顺畅,这就让有的父母内心对此形成一种担心,在对待孩子排便上就会因焦虑产生的严厉,孩子一旦有便意,便会强制孩子立刻拉出来,以免影响孩子身体的健康,可又常常事与愿违。这样的后果就是容易让尚未形成“自我”意识阶段的孩子很难形成对自我行为的控制。

“意志”的训练也不能少

“排便”的过程既是一个生理性训练的过程也同样是一个“意志力”锻炼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父母要想孩子传达正向的理念,排便是一个人的正常生理需求,并不是“很羞”的事情,不要因此觉得羞愧和可耻。

而且通过排便训练还能让孩子从中体会到什么是坚持和放弃,进而懂得什么是自我控制,良好的习惯养成还能让孩子养成自我行为控制的好习惯。

在这里需要强调的就是没能很好的度过“肛门期”就一定会成为“肛门人”,这也是一个复杂的变化过程,只不过这个因素潜藏在孩子的意识中,不可忽视。

一个孩子某方面不健康人格的形成有其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很多是童年后的的一些经历和环境固化后形成的结果。

人格是构成一个人的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特有统合模式,这个模式包含了区别于他人的稳定而统一的心理品质。

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理论主要包括本我、自我、超我,分别对应的三原则就是快乐原则、现实原则、道德原则。

一个孩子能否在成年后形成良好的完整的人格,取决于幼年时期父母的教育理念,和父母对孩子每个特殊时期的正确认识和对孩子的正确引导。

今日互动:你知道什么时候是孩子的“肛门期”嘛?如何帮助孩子度过这个特殊时期呢?欢迎评论区留言互动。

——————————

在育儿过程中,遇到任何问题都可以找我,希望我的一点建议,能帮助你解决带娃过程中的烦恼与困惑。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肛欲期”不顺的孩子,长大后会有这些人格问题……
爱孩子的秘诀是:心要狠
爱的成长记:屁屁很舒服!(第7集)
宝宝进入肛欲期后,会有三个变化,家长要做到“3不1关爱”
菊花!你听说过“肛门型人格”还分便秘和排泄型吗?
“肛欲期”宝宝的行为怪诞,家长要牢记“3不做”,避免留下阴影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