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通鉴】05. 竹林七贤之阮籍:官场中人就是裤裆里的一群虱子

【当《通鉴》遇见纪检干部】

读通鉴文字版目录

读通鉴音频版目录



衣赐履按:从这一回开始,我们讲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在《晋书》中都有传,但他们中最重要的两位,阮籍和嵇康,都死于晋朝建立之前,压根儿就不是晋朝人。如果竹林七贤算个松散组织的话,阮、嵇二人死后,我个人认为,也就散伙儿了。前面我们讲了王昶,以及西晋初年的几个顶级官僚,王祥、郑冲、何曾、荀顗,竹林七贤与这些人在政治主张、行为方式上是格格不入的,双方的斗争(如果能称为斗争的话),有点像是道家与儒家的斗争,但我在反复阅读之后,突然跳出一个吓我自己一跳的念头:
他们之间,可能不是道家与儒家的斗争,而是儒家中的天真派与老成派的斗争。
换句话说,竹林七贤,可能是披着道家外衣的真儒家;那些个顶级官僚们则是披着孝道外衣的伪道学

竹林七贤,大约是指有七个贤明的人,经常在竹林边开Party,喝大酒,搞辩论,名声很大,被时人尊为七贤,竹林二字,当为后人奉送。这七个人是阮籍、嵇康、向秀、阮咸、山涛、王戎、刘伶。

衣赐履说:我最初以为,这哥儿几个,都是伯夷、叔齐似的人物,誓死不食周粟那种,但实际上不是。

一般认为,这七个人是当时玄学的代表人物,虽然他们的思想倾向不同。嵇康、阮籍、刘伶、阮咸始终主张老庄之学,“越名教而任自然”。山涛、王戎则好老庄而杂以儒术,向秀则主张名教与自然合一。他们生活上不拘礼法,清静无为,聚众在竹林喝酒、纵歌。他们的作品则揭露和讽刺司马氏朝廷的虚伪

但是,仔细翻阅这些人的履历,似乎又不完全是这样。这七个人中,除了嵇康被司马昭下令处死之外,阮籍、阮咸、向秀、刘伶,都做了一些不咸不淡的官,而山涛、王戎,更是做到了晋朝的三公!

我很难把他们与“揭露和讽刺司马氏朝廷的虚伪”毫无违和感地联系起来。

另,有专家认为,竹林,应该在七贤的核心人物嵇康居住的山阳县(河南省焦作市东北)。但陈寅恪先生则认为,“竹林七贤”是后人穿凿出来的,“竹林”实际上并不存在,是先有“七贤”,然后有人以天竺“竹林”加于“七贤”之上,而成为“竹林七贤”。我们不管山阳竹林还是天竺竹林,我们只需知道有七个崇尚老庄、思想玄远的先贤就行了。

这一回,我们讲阮籍。

阮籍,字嗣宗,是陈留郡河南省开封市东南陈留镇人。他老爹叫阮瑀,是魏文帝曹丕的好哥们儿,做到魏国的丞相掾。

儿子阮籍位列竹林七贤,老爹阮瑀则为建安七子之一。

阮瑀年少时,曾经跟着东汉末年海内闻名的特级教师蔡邕学习过。建安中,曹操以陈琳、阮瑀为司空军谋祭酒,主管各种文字材料。曹操有一次让阮瑀给西北军阀韩遂写封信,当时阮瑀正随曹操外出,就跟马背上草拟初稿,呈报给曹操。曹操接过稿子,提笔准备修改,竟然一个字都改不了。阮瑀的文字功夫,就是如此了得。

阮籍生于公元210年。

阮瑀死于公元212年。

也就是说,阮籍还没断奶,老爹就去世了。

阮籍长大后,又高又帅又有范儿,傲然独立,任性不羁,喜怒不形于色。有时候,闭门读书,好几个月不出门;有时候,游山玩水,数日不归。阮籍博览群书,最喜欢《庄子》和《老子》。业余爱好主要是三项:喝酒,长啸,弹琴。史称“当其得意,忽忘形骸”,或者喝高了,或者长啸、弹琴爽了,就忘了自己身在何处,正在干嘛。这就是成语“得意忘形”的由来。

阮籍曾经跟着叔父到东郡河南省濮阳市西南,时任兖州刺史的王昶把叔侄两个请来相见,阮籍一整天一言不发,搞得王昶觉得这个后生真是深不可测(王昶事详见拙文《王昶的诫子书:魏末晋初士人混官场的理论与实践》。王昶在曹丕时代任兖州刺史,大约在公元236年,被时任太尉的司马懿征召为手下干部)。太尉蒋济(蒋济于公元242年任太尉)听说阮籍有才,就征召到太尉府工作。阮籍前往都亭(大约是设置在洛阳城内的政府工作人员出差住宿、传递文书的驿站),呈上一封给蒋济的书信,大意是说,我这个人又没有才干,身体又不好,请您慎重考虑,别耽误了对其他人才的录取。

蒋济本来以为阮籍不会应征,收到书信后非常高兴,就派人前往迎接,结果阮籍已经走了,蒋济大怒。阮籍倒没啥感觉,但亲戚朋友都吓得半死,得罪了当朝太尉那还了得!大家都劝他接受任命,阮籍只好到太尉府工作,但没上几天班儿就以生病为由,辞职回家了。不久,又做了尚书郎,还是没干几天儿,因病免职。大约在公元248年前后,大将军曹爽征召他为参军,阮籍干了几天儿,从怀里取出一张病假条儿,说,我有病,我辞职。于是,退居田里。

公元249年,正月,曹爽被司马懿诛杀,时人无不钦佩阮籍的远见卓识。

司马懿征召阮籍为从事中郎,司马懿死后,司马师又征他为从事中郎。高贵乡公曹髦即位后,封阮籍为关内侯,迁任散骑常侍。

衣赐履说:注意,蒋济、曹爽等人征召阮籍,他干几天就泡病号回家了。但自从做了司马家的官之后,阮籍就再没有请过病假。

史称,阮籍本有匡济天下的志向,但身处魏、晋之际,名士很少有能够保全性命的(高平陵事变时司马懿诛杀一批名士,李丰案时司马师诛杀一批名士),于是,阮籍不参与世事,每天就干一件事儿:

喝大酒,喝到醉为止

【阮籍:月亮兄,干!】

司马昭想为儿子司马炎向阮籍求婚,阮籍不愿意,连续大醉六十天,搞得司马昭派的媒人根本开不了口,只好做罢。

衣赐履说:司马昭为什么要和阮籍结亲家?百思不得其解。

钟会好几次向阮籍询问时事,据说就是想让阮籍说点什么反动言论,然后把他办了。但阮籍见到钟会,就一把拉过来喝大酒,猜个拳行个令,没一会儿就喝大了,钟会什么把柄都抓不到,没办法治他的罪。

司马昭辅政后(公元255年之后),阮籍随口说,我曾经到东平(首府无盐,山东省东平县东南)游历过,那地方的风土人情,真的不错。

司马昭很高兴,就任命阮籍为东平国宰相。

阮籍骑了头毛驴去上任,刚一到,就把相府的围墙全拆了,跟外面连成一片,搞得跟街心公园似的。然后,阮籍精简法令规定,呆了十来天,就回洛阳了。司马昭又任命他为大将军从事中郎。

衣赐履说:如果史书记录属实,我真想问老阮一句,东平国相府是你家开的啊?说来就来,说走就走?!更奇怪的是,司马昭不但不怪罪他,还把他放在身边工作。

上一回我们讲过,阮籍的老娘死了,他居然不守丧,还到处喝酒宴饮。卫道士何曾当着司马昭的面痛斥阮籍,又建议司马昭说:

您现在以孝治天下,阮籍现在正处于守丧期间,您却听凭他就跟您身边儿喝酒吃肉,这成什么话嘛!应该把那个家伙流放到边远之地,不能让他这颗老鼠屎坏了一锅粥啊。

司马昭说,老何啊,你看阮籍这个货,病恹恹、蔫儿乎乎的,您就不能看我的面子,容忍他一下吗?

司马昭对阮籍的关爱,到了莫名其妙的地步。

有一次,有关部门向朝廷报告,说有个家伙杀了自己的老娘。阮籍说,切,杀老爹也就罢了,怎么能杀老娘!听了阮籍的话,满朝官员惊得眼珠子噼里啪啦掉了一地。司马昭也觉得阮籍太过分了,说,杀父,是天下最大的恶事,你小子这么说什么意思?

阮籍顿了顿,清了清嗓子,说,禽兽只知其母,不知其父,杀父,与禽兽无异;然而杀母,那是禽兽不如啊!

众人听了,这才悦服。

衣赐履说:司马昭对阮籍的无原则的关爱,难道只为了获得“善待名士”的称誉吗?略显牵强。我总觉得他们之间有什么不为人知的隐情。

步兵校尉出缺,阮籍知道步兵营有人擅酿酒,而且库房里存了美酒三百斛,就请求担任此职。

司马昭大笔一挥,批了。

阮籍后来被称为“阮步兵”,就来自于此。

【库房里全是美酒!】

阮籍这个人很有意思,他不问世事,但又喜欢凑热闹,虽然辞去了朝里的职务,但常常跑到朝里盘桓,只要有朝宴,阮籍一次不落,必然参加。

公元260年,魏帝曹芳封赏司马昭,并加九锡,司马昭坚决推辞。朝廷公卿当然都清楚,“推辞不就”是封王加九锡的一个标配动作,“臣僚劝进”是另一个标配动作,大家就让阮籍起草一份儿劝进书。阮籍再次喝得大醉,把这个事儿给忘了。到了时间,主事儿的派人来取劝进书,看到阮籍伏在几案上睡得挺香。来人把阮籍弄醒,阮籍伸个懒腰,揉揉眼睛,提起笔来,一挥而就,言辞清壮,观者无不称赞。

衣赐履说:腹稿早就打好了,要的就是这个效果,呵呵。

阮籍虽不拘礼教,然而讲话玄妙和深远,从不评论别人的好坏。《世说新语》载,司马昭称阮籍“至慎”,谨慎到了极点。看他滔滔不绝,实际上谁也不得罪。

史称阮籍“性至孝”。但他的“孝”却与王祥、何曾这样的大孝子的“孝”,还不太一样。

阮籍老娘去世时,他正与别人下围棋。有人来告知老娘死讯,对弈者赶紧请求别下了,阮籍不同意,一定要把棋下完。之后,阮籍饮酒二斗,大哭一声,吐血数升。老娘下葬之前,阮籍蒸了一只小肥猪,喝了二斗酒,与灵柩诀别时,大吼一声“奈何”,又吐血数升,此后身体受损,很长时间没能恢复。

有个叫裴楷的前来吊丧,阮籍披头散发,叉着双腿坐在那里,醉醺醺盯着裴楷。裴楷吊唁之后就离去了,有人问他:

吊丧之人,主人哭了客人才陪着哭,这才合乎礼节,阮籍自己都不哭,你却哭什么?

裴楷说,阮籍是方外之士,所以不崇礼法;我是世俗中人,我得守礼啊!

阮籍很会翻白眼,能够翻得一点黑眼球都看不见。他见到崇尚礼仪的世俗之士,就以白眼对之。嵇康的哥哥嵇喜来吊丧,阮籍白眼一翻,一言不发,搞得嵇喜很窝火。但嵇康左手一瓮酒,右手一架琴,哼着小调儿来吊丧时,阮籍大为高兴,立即收了白眼,对嵇康青眼有加。

因此,礼法之士看到阮籍,就像见到了世仇一样,恨不得掐死他,但司马昭却总是保护着他。

关于阮籍不守礼法的故事,颇有不少。

阮籍的嫂嫂回娘家探望父母,阮籍与嫂嫂告别。有人讥刺他,阮籍说,礼法岂是为我设定的!

注:按照礼制,叔嫂不通问

邻居家有个美少妇,当垆卖酒。阮籍和王戎曾经到她家喝酒,阮籍喝醉了,就躺在美少妇身边睡了。姜少妇的老公心里头不是个滋味儿,偷偷查探,发现阮籍是真睡,不是装睡,也就释然了。

有个军士家的姑娘很有才色,但还没出嫁就死了。阮籍并不认识姑娘的老爹和哥哥,但直接跑到人家葬礼上痛哭去了,哭够了,抹干眼泪,起身回家。

有时候,阮籍自己驾着车,来一场说走就走的暴走,不走大路,只走小道,车行至无路之处,他就下车先痛哭一回,然后返回。

有一次,阮籍登广武山,观看项羽、刘邦交战时的古战场,感叹说,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

衣赐履说:关于这句话,阮籍究竟认为谁是竖子,也有一些争论。不过,我个人认为,这句双关话,既体现了他的政治理念,也凭其模棱两可而自保。

公元263年,冬天,阮籍去世,时年五十四岁。

阮籍写得一手好文章,写咏怀诗八十多篇,为当世所重。还写了不少文章,也都传颂一时。

有一次,阮籍在苏门山遇到当时一个神仙般的人物孙登(一说是司马昭专门派阮籍去拜见孙登的),就向他请教关于古代及神仙导引气功的方法,孙登则一言不发。阮籍觉得没意思,就下山去了,路上作长啸,让孙登好好听听。到了半山腰,阮籍突然听到有凤凰鸣叫的声音,在山谷岩壁间回响,原来是孙登的啸声!

阮籍自愧功力不及孙登,回去后,作了一篇文章,叫作《大人先生传》,大概意思是说:

世人所称的君子,只是遵守法度和礼制罢了。他们手上拿着圭璧,脚下则按绳墨行走。其行,则合乎各种约束;其言,则欲成为后世效法的规则。年少时被乡党们称颂,长大后名扬天下。最好能够做到三公,至差也得做个州牧刺史唔的。无独有偶,有那么一群虱子,住在裤裆之中,他们拼命往深缝中钻去,藏在破败棉絮之中,然后发现,哇,这大宅子也太好了吧!他们行走顺着缝隙,外出绝不离开裤裆,都认为自己完全合乎规矩绳墨。但是,进入炎夏,裤裆里仿如炉上热锅,虱子们却根本逃不出来。所谓的那些个谋求前程的君子们,与裤裆中的虱子,有什么区别呢!

衣赐履说:阮籍把官场比为裤裆,把官员比为群虱,实在有够辛辣!然而,阮籍一辈子耻于与群虱为伍,他却是这样教育儿子的——

阮籍的儿子阮浑,颇有阮籍的风范。少年时就羡慕旷达之人,行为不饰小节。阮籍对他说,阿浑啊,你堂兄阮咸已经跟我们混到一起了,你不能再这样了!太康年间(公元280年—公元289年),阮浑做到太子庶子。

衣赐履说:儒家与权力缠绕了数百年之后,儒生们炮制出一整套烦琐不堪的礼法,比如,孝,从丧礼开始,怎么哭,哭几声,哭的时候需要说什么话,做什么表情,哭到什么程度,客人来了怎么哭,客人走了怎么哭,丧礼结束后怎么守丧,不得吃肉,不得喝酒,不得同房……等等等等,这些动作,虽然极为无聊,却又无比重要,不愿遵从的,根本做不了官。不客气地讲,孔子他老人家活转过来,想在朝廷里跟自称是他的徒子徒孙的那帮家伙PK,我打赌,赌五块钱的,败下阵来的,一定是孔夫子他老人家。

然而,这样一套东西,却有着极为强大的生命力,几千年来生生不息,哪怕是异族入主中原,也很少不被这套东西所俘虏,真是不可思议!

【天天喝大酒,也不是个事儿啊】

阮籍不愿意为礼法所奴役,但除了装疯卖傻,竟别无办法。他经过一生反抗实践,发现失败的是他自己,而不是他讥讽过的群虱,为了防止儿子步自己的后尘,只好告诫说,儿子啊,你不要瞧不起裤裆里的虱子,你去加入虱群吧。

人生之悲苦,莫过于此。

音频版《衣赐履读通鉴》已在喜马拉雅平台上线,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扫描订阅收听!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阮籍传
竹林七贤是谁?竹林七贤简介
魏晋风度及避祸与贵人及虱子之关系
竹林七贤
竹林七贤-弃经典尚老庄(4)
魏晋名士话七贤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