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读通鉴】40 庾亮和王导的权力之争:静水流深中的惊心动魄

【当《通鉴》遇见纪检干部】

读通鉴文字版目录

读通鉴音频版目录


衣赐履按:这一回,我们回东晋去。苏峻之乱后,东晋朝廷的几位大佬,司徒王导在朝主政,太尉陶侃镇武昌,司空郗鉴镇京口,平西将军庾亮镇芜湖。三公有两位不在朝,地方大员与朝廷分廷抗礼,对于一个已经进入相对稳定期的政权而言,也算是一种特色吧。

但是,权力之争是不会停止的。本来如日中天的琅邪王氏,因了王敦之乱,实力腰斩;而加持了帝舅身份的颍川庾氏,也因庾亮引发了苏峻之乱,颜面扫地,但并不妨碍他们继续攫取争夺权力,套用田余庆先生的一句话就是,双方的斗争,激烈而又不大事声张地进行着”,换句话说,东晋的朝堂之争,看似静水流深,实为惊心动魄



公元331年,晋帝国冬祭太庙,成帝司马衍(本年十一岁)下诏,把祭祀剩下的胙肉(古代祭祀时供的肉。胙读如坐),送给司徒王导,特别明确,王导不必下拜(无下拜)。王导以有病为由,推辞不敢接受。

【晋成帝司马衍】

衣赐履说:所谓赐胙,就是天子于祭祀宗庙、社郊后,把祭肉分给群臣。司马衍单独赐胙给王导,或许给了王导一种被架到火上烤的感觉,因此拒绝。

司马衍是公元325年即位的,那会儿刚五岁。之后,司马衍每次见到王导都要“拜”(见导,每拜)。给王导的手诏,都会加上惶恐言”之类的语句,由中书正式下的诏书,第一句都为“敬问”,时间久了,成为定制。

到了本年,有关单位讨论,元旦大会群臣时,皇上是否应当特别礼敬(尽敬)王导

博士郭熙、杜援认为,礼法上没有君主拜臣子的记录,应当取消对王导的特别礼敬。

侍中冯怀说,天子驾临辟雍(本为周天子设立的大学,校址圆形,围以水池,前门外有便桥。后一般为举行乡饮、大射或祭祀之礼的地方,有“行礼乐宣德化”的功能),都要拜三老(应指国三老,掌管国家教育工作,多由退休的三公担任,受朝廷礼遇)。何况王导是先帝的老师(明帝司马绍为太子时,王导做过太子太傅),当然应该特别礼敬。

侍中荀奕认为:

元旦朝会,是一年中的第一次朝会,应当特别明确君臣各自身份,不应该由皇上向臣下特别礼敬。至于其他的小型聚会,自可尽礼。另外,皇上手诏王公(指王导),则写顿首言”,中书下诏则写“敬问”,散骑优册则写“制命”,诏书上的说法都不同,那么大会、小会的礼节,又岂可相同?

成帝司马衍于是下诏,同意荀奕的意见。自此以后,元旦朝会,司马衍对王导不再特别行礼,但犹为之兴(我理解,此处的“兴”,可能指王导进见时,司马衍会起身,以显尊敬)。

衣赐履说:这块儿挺有意思,大约是说,王导对晋朝功劳太大了,以致于司马衍在朝会时,对王导都有特别的礼敬形式,也就是“拜”,即大臣们所谓的“尽敬”。我见很多地方把司马衍“”王导,译为司马衍向王导“跪拜”。

讲真,皇帝向太后跪拜,大约说得过去。但是,皇帝向臣子行跪拜之礼,哪怕五岁的司马衍跪得下去,作为人臣的王导,是不是受得起,恐怕就不好说了。

“拜”这个字,会其意,从两手,从下。《说文》讲,拜,古文上象两手,“丅”为“下”的古体。《说文》引扬雄说,拜从两手下。表示双手作揖,或下拜。隶书将“丅”并入右边的手之下,而成为“拜”,一直沿用至今。其本义为,古代表示敬意的一种礼节,两手合于胸前,头低到手。我理解就是双手抱拳,然后低头碰到手。后世逐渐有了跪下叩头的意思。

也即是说,拜,有不同的形式。具体到司马衍对王导,我个人倾向于认为,就是两手合于胸前,头低到手。如果司马衍真是向王导行跪拜大礼,王导即使没有被其他大臣的口水淹死,也迟早会被司马衍弄死。

【我觉得司马衍对王导的礼敬,大约是这样的】

公元332年,正月十五日,晋帝国大赦。

秋季,晋帝国太尉陶侃,派儿子、平西参军陶斌,及南中郎将桓宣进攻樊城(湖北省襄阳市汉水北岸),赶跑了后赵帝国荆州(州政府设宛县,河南省南阳市)刺史郭敬。又派兄长之子陶臻、竟陵(湖北省钟祥市)太守李阳等,攻破新野(河南省新野县),平定了襄阳一带。

十一月一日,晋朝廷升任太尉陶侃为大将军,剑履上殿,入朝不趋,赞拜不名。陶侃上表推辞。

十二月二十九日,成帝司马衍搬入刚刚落成的皇宫。

衣赐履说:苏骏之乱时,把东晋皇宫毁掉了。

公元333年,五月六日,晋帝国所封辽东公(首府棘城,辽宁省义县西)慕容廆(读如伟)去世。七月二十一日,后赵帝国皇帝石勒去世。

衣赐履说:慕容廆是慕容鲜卑的老大,前燕政权的奠基人,但他本人一直向晋朝廷称臣,他的事儿,我们以后会详细讲述。

公元334年,二月二十三日,晋帝国下诏,任命前凉政权老大、西平公张骏为大将军

六月十三日,陶侃去世。

六月二十五日,成汉帝国皇帝李雄去世。

衣赐履说:前面我们刚讲了,公元332年,任命陶侃为大将军,陶侃还没死呢,就任命张骏为大将军,有点儿怪。

有读者可能会说,陶侃不是上表推辞了吗?

是推辞了,但皇上如果没有批准,你那个推辞是无效的。举个例子:

《晋书·庾亮传》载,初,以诛王敦功,封永昌县公;亮比陈让,疏数十上,至是许之。意思是,因为讨伐王敦有功,朝廷封庾亮为永昌县公,庾亮上表辞让,上了数十次,朝廷才准许。也即是说,如果朝廷没批准,你的辞让,是无效的。

所以我说对张骏的任命有点儿怪,不知道是有人故意给陶侃上眼药,还是有其他不为人知的原因。

六月二十九日,晋朝廷升任庾亮为征西将军,假节,开府仪同三司,都督江、荆、豫、益、梁、雍六州诸军事,兼领江州(江西省及福建省)、豫州(安徽省中南部)、荆州(湖北及湖南省)三州刺史。庾亮固让开府,从芜湖移镇武昌(湖北省鄂州市)。

衣赐履说:陶侃之前的官职为侍中、太尉,兼领荆州刺史、江州刺史,都督荆州、江州、雍州、梁州、宁州,五个州的诸军事;庾亮则为平西将军(升镇西将军,固让),豫州刺史,都督豫州、扬州之江西、宣城诸军事,兼领宣城内史。

我一直都觉得,庾亮就是在等陶侃死,陶侃一死,庾亮以迅雷不及掩耳盗铃之势,将荆州江州收入囊中,加上他本身的豫州,可以说,除了扬州之外,东晋最重要的地盘,都在他手上,长江上游到中、下游,全是他的势力范围,他要的是真金白银的权力,至于太尉这种三公官,“开府仪同三司”这样锦上添花、可有可无的东西,他根本不在乎,“固让开府”,还显得谦虚不是?

庾家和王家的权力之争,这一回合,庾亮大胜。

公元335年,正月初一,成帝司马衍加冠(本年十五岁),大赦天下,改年号为咸康。

司徒王导因为身患手足麻木之病,不能参与朝会。

衣赐履说:不能排除王导因不能得到皇上之“拜”,而借口有病,不参加元旦的朝会。

三月十七日,成帝司马衍亲临王导家,和群臣在内府宴饮,向王导及王夫人曹氏行礼。侍中孔坦私下上书劝谏,认为司马衍已经加冠,举动应当遵从礼仪。司马衍认可。

孔坦又因司马衍将朝政全都交给王导打理,找个机会进言说:

陛下年龄渐长,各方面能力素质都有长足进步,在处理朝政上,应当广泛听取群臣的意见。

王导听说后,越看孔坦越讨厌,将孔坦调任廷尉(司法部长)。孔坦不得不离开皇上身边,就称病辞职了。

丹阳尹桓景,谄谀巧佞,王导非常喜欢他。适逢火星(荧惑)在南斗六星附近滞留十余天,王导对领军将军陶回说,南斗是扬州的分野,我打算辞职,以应对上天的谴责。

陶回说,您出任国家的宰辅,靠的是高尚的道德,却与桓景这种人如此亲近,怎么能使火星退归正位呢!

王导对此深感惭愧。

【帝师王导】

衣赐履说:《晋书·天文志》载,南斗六星,是宰相的位置。荧惑是妖星,古星象学家认为,国有乱臣贼子,荧惑一定变动。荧惑逼近南斗,显示宰相信任乱臣贼子。这套理论,我们不懂。

后赵天王石虎到南方巡游,到达长江才返回。石虎手下十多名骑兵一度到达历阳(安徽省和县),历阳太守袁耽上书报告,但并没有上报后赵骑兵的数量。晋朝廷大为震恐,司徒王导请求出兵征讨。

四月,成帝司马衍加授王导为大司马,假黄钺,都督征讨诸军事。

四月十六日,司马衍到广莫门(建康城北门)检阅军队,下令将军刘仕救援历阳,平西将军赵胤屯驻慈湖(安徽省马鞍山市北慈湖峡),龙骧将军路永戍守牛渚(安徽省马鞍山市西南采石矶),建武将军王允之戍守芜湖(安徽省芜湖市)。司空郗鉴派广陵(江苏省淮阴市)相陈光率军护卫京师。不久,听说后赵骑兵数量极少,石虎早已离开,六月二十一日,解除军队的戒严状态,王导卸任大司马职务。历阳太守袁耽因上奏敌情“轻妄”而被免职。

衣赐履说:这一小段儿,不较真儿,就是一个历史事件;一较真儿,就是一台历史大戏,这是王导与庾亮在掰手腕儿啊!刘仕、赵胤、路永、王允之、袁耽,这哥儿五个,可以分成三类:

一是刘仕、赵胤、路永,他们都是王敦故将和苏峻的降将,基本上都是朝臣所看不起的,被王导提拔使用。

二是王允之,他是王导堂弟王舒的儿子。应该是在公元334年,王允之任宣城内史,监扬州江西四郡诸军事,建武将军,镇于湖(安徽省当涂县南)。于湖就在芜湖附近,两地都在江东。原宣城内史是谁?庾亮啊!原来都督扬州之江西、宣城诸军事的是谁啊?庾亮啊!此番,庾亮得了陶侃的地盘,王导则从庾亮的锅里,硬搲(读如瓦)出一碗来,给了侄子王允之。客观上,在京师与庾亮辖区之间,设置了一道屏障。

三是袁耽,苏峻之乱时,被王导引为参军。后王导派袁耽策反了苏峻手下部将路永等人。

显然,这五个人,都是司徒王导的亲手下。注意,好戏开始了。

袁耽上报,石虎的骑兵来犯,于是,王导担任大司马,刘仕救援历阳,赵胤屯慈湖,路永戍牛渚,王允之戍芜湖。十余天后,原来是虚惊一场,石虎已经回去了,于是王导解除了大司马的职务。但是,注意,注意,注意,刘仕、赵胤、路永、王允之他们,可都没有撤军啊!他们戍守的地方,都是庾亮的地盘儿诶!

只有袁耽被免了职,但是,《晋书·袁耽传》载,朝廷以耽失于轻妄,黜之;寻复为导从事中郎,方加大任,会卒

看到了吧,袁耽是故意不写明石虎骑兵数的,目的就是制造紧张气氛,可以上王导顺利担任大司马,顺利把刘仕等人安插到庾亮的地盘上,顺利让王允之将治所移至庾亮的原治所芜湖,这样,庾亮原来所统的豫州、扬州部分,就进入了王氏的势力范围。这一系列操作,看起来似乎唯一吃了亏的就是袁耽,但是,王导很快就任命他为自己的从事中郎,“方加大任”,袁耽死了。

老庾家和老王家之间的斗争,有点儿意思吧?呵呵。

公元336年,二月十九日,成帝司马衍驾临殿前,派使者迎接原当阳侯杜乂之女杜陵阳为皇后,大赦天下。

前廷尉孔坦去世。孔坦病重时,中书监庾冰前往探视,为之流泪。孔坦正色道:

大丈夫将死,你不向他询问治国安民的办法,却像小儿女一样哭哭啼啼,不让人耻笑吗!

庾冰于是向孔坦致歉。

衣赐履说:庾冰是庾亮的老弟,也是老庾家的英俊人物。《晋书·庾冰传》载,司空郗鉴请他当长史,他不干;做了振威将军、会稽内史;后任命为领军将军,坚决推辞;不久,入朝做了中书监,扬州刺史,都督扬、豫、兖三州军事,征虏将军,假节。也即是说,庾亮在外镇守,庾冰在朝中枢,加之皇上是他们的亲外甥,陶侃死后,庾家权势达到一个新的高度。

《晋书·孔坦传》讲,本来孔坦和王导、庾亮关系都不错,后来,似乎孔坦认为皇帝已经长大了,应该亲政了,不应该继续听任王导把持朝政,就与王导闹掰了。此处,孔坦对庾冰说了什么,史书没有记录。我猜,有可能是关于怎么削弱王导的权力,还权于皇上的建议。

公元338年,五月十六日,东晋朝廷任命司徒王导为太傅、都督中外诸军事,郗鉴为太尉,庾亮为司空。

六月,改任王导为丞相,取消司徒的官职,并入丞相府。

衣赐履说:我们多次讲过,自汉朝以来,朝廷的政治架构有两种,一种是丞相、御史大夫制,一种是太尉、司徒、司空三公制。在三公制中,三公地位相当,硬要区分,则太尉略高于司徒,司徒略高于司空。那么,司徒王导改为丞相王导,但又没有撤消太尉、司空职位,我只能理解为,这是为了突出王导尊崇的地位,因为,丞相地位高于太尉。但究竟是王导为了与庾家抗衡而自任为丞相,还是庾家为麻痹王导而作此提议,目前还不好判断。

王导性情宽容仁厚,他所委任的许多将领,比如赵胤、贾宁等人,大多不守法令,朝臣对此忧虑不满。陶侃曾经想起兵废黜王导,但郗鉴(时驻京口)反对,陶侃只好作罢。到了本年,庾亮又想起兵废黜王导,向郗鉴咨询,郗鉴又不许。

衣赐履说:王氏掌兵,主要是王敦在的时候,王敦之乱平定之后,王家就失了兵权。庾亮手握重兵,而王导手上没兵,这可能是王导想要笼络一些武将的原因,而可供他挑选的余地很小,只有赵胤、贾宁这些操守不咋滴的了,因此,对这些人,王导多有放任、回护。但好在,郗鉴手上有兵,并且,郗鉴是王导的亲家

《世说新语》载,郗鉴在京口时,派门生拜见王导,想挑一个王氏子弟当女婿。王导说,我家子弟,都跟东厢房呆着呢,你去挑吧。门生回去之后,向郗鉴汇报说,王家那些个小伙子,个儿顶个儿一表人才,听说您要选女婿,都有些局促,只有一个家伙,嘴里咬着一根儿草棍儿,袒露着肚皮,跟那儿躺着不知道在想啥,对选女婿的事儿,就像没听见一样。郗鉴听了,大笑说,就是他了!那家伙是王导堂兄王旷的儿子,名字叫做,王羲之。之后,郗鉴把闺女郗璿(读如玄)嫁给了王羲之。

郗鉴镇京口,是在苏峻之乱平定之后的咸和四年(公元329年),王羲之二十七岁。

【东床快婿王羲之】

郗鉴不肯讨伐亲家王导,庾亮还不死心,又给郗鉴写信说:

当年,王敦从芜湖起兵作乱,王导也有重罪,但当时国家危殆,朝廷以大义取胜,参与叛乱的诛杀了不少,因此放了王导一马,费了很大力气,才说服陶公(陶侃)放弃率军罢黜王导的打算。但从那时到现在,王导是一点儿也没有悔改啊!

皇上从八九岁到长大成人,入则在宫人之手,出则只有武官、小人围绕,读书时,连字音怎么读都没人教,询问世事,身边没有士人君子给予解答。众位侍臣虽然算不得杰出之士,但也是一时之良选,博古通今,岂是殿中将军、司马督这样的人可以比的!不提倡择优选拔侍臣,却总是录用将军、司马督,这是成就大晋之德的做法吗!秦朝的政策是使百姓愚昧,天下尚知道那是不对的,更何况想要使君主愚昧呢!皇上已经长大,王导不但没有叩头归政,却自居太傅的尊位。皇上知道君臣之道不是这样的,但不得不向王导行特殊之礼。王导挟震主之威控制百官,百官没有人敢于忤逆他。这难道不是先帝的顾命之臣,屈服尊崇骄横奸邪造成的吗!王导任用的赵胤、贾宁那帮货,有无君之心,是而可忍,孰不可忍!以往之事,我们隐忍他也就罢了,而且兵甲之事,不可屡兴。只期望他能反思悔过,内心有所畏惧,加强自我修养。但从近期他的表现来看,他是上无所忌,下无所惮,他觉得多养一些无赖之徒,就能够把持天下。明公您和我,都深受先帝厚恩,担负辅佐幼主的重任,王导这样的大奸之人不清除,我们又有什么脸面到地下去见先帝呢!希望明公深思安国家、固社稷的长远之策,再考虑明公与下官身上的责任,作出正确的决定。

庾亮的信,基本上把王导定性为大奸大恶之徒,简直不诛杀不足以平民愤。

那么,郗鉴读过之后,同意了吗?

我们下回再讲。

【图片来自网络】

音频版《衣赐履读通鉴》已在喜马拉雅平台上线,有兴趣的朋友可以扫描订阅收听!

图片来自网络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郗鉴[东晋重臣、书法家]
狼殿(二十八):破晓
世说新语译注(3)
白话世说新语 雅量第六
五胡乱华系列六:晋室东迁之十二:晋明帝讨伐王敦
东晋十六国(二)东晋权臣之“王与马共天下”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