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大本大宗古宗城--广宗县

广宗县城隍庙旧影

广宗县位于邢台市东部,河北省南部黑龙港流域。旧志书说:“广十三里,袤九十里。”“广宗在畿内为弹丸地。”“北连巨鹿,南接曲安,沙丘峙其左,漳水绕其右,冈阜相属,林木郁然。赵陲重地,以控齐鲁。”全境地处古黄河、漳河的冲积平原上,地势平坦,自南向北微倾斜,海拔29至35米。东与威县交界,南与邯郸地区邱县接壤,西连平乡、巨鹿两县,北与南宫市毗邻。境域南北长50.9公里,东西宽17.3公里,总面积513平方千米。

□ 广宗的来历

广宗历史悠久,有3000多年的城邑文明和2200多年的建县史。明清时期是顺德府属邑。为什么称为广宗?从字义上看,“广”即为大的意思,而“宗”则为宗脉。古代有大宗小宗之分。中国的宗法制度源自于商周时期就建立起来以嫡长为大的,余其为小的制度。而在此更多表述的是其“本原”,《庄子·天道》中说:“夫明白于天地之德者,此之谓大本大宗。”这个“宗”的“本源”就是刘氏。

刘氏是指汉代的刘如意,在威县保留有刘如意陵墓——汉定陵。清嘉庆《广宗县志》古迹:“定陵台,在城东南十八里,周围三百一十步,高六丈,状类覆斗然。”明代的《威县志》陵墓中有“汉定陵,在县西北八里,二陵东西相对,中隔半里许,东陵周围三百二十步,高六丈余,西陵周围二百余步,高四丈余,上有广宗王庙。俗遂称曰大高庙,小高庙。”《邢台历史文化辞典》在定陵词目中解释:“定陵,遗址,汉广宗王刘如意的陵墓,名曰定陵,在大高庙村与小高庙村之间,俗称'陵台’,高约20 米,周匝约50米。陵西另有一台,传为其嫔妃附葬之墓,今已无存。相传台上原有一坐古庙,后颓圮。庙外原有古柏一株,传为唐柏,粗约三人围,文革中被砍伐。2007年为河北省公布为省文物保护单位。”

刘如意,在汉代史上有两个如意。一是汉高祖刘邦与戚姬所生的隐王刘如意(前208—前194)。一个是定陵主人广宗王刘如意,是汉文帝的六世孙。

那么刘如意又是何人,为什么要封为广宗王呢?

根据《汉书》等文献资料,汉文帝的有个三子叫刘参,是汉王室的大宗被封为代孝王。西汉王莽当政时,汉哀帝病死,王莽为了弄权,便立九岁的刘衎即皇帝位,这一年改元为元始,刘衎即为史书记载的汉平帝。汉平帝是一个儿皇帝,史书是这样评说平帝的,“孝平之世,政自莽出,褒善显功,以自尊盛。观其文辞,方外百蛮,亡思不服;休征嘉应,颂声并作。至乎变异见于上,民怨于下,莽亦不能文也”。《汉书·卷十二·平帝纪第十二》

《汉书》平帝纪中记载:“夏四月,立代孝王玄孙之子如意为广宗王。”刘如意是皇室大宗,以广兴宗脉被封为广宗王。汉平帝在位六年后病死,终年14岁,葬于康陵(今陕西省咸阳市西25里处)。据《汉书·诸侯王表》记载说:“广宗王,元始二年四月丁酉,王如意以孝王(汉文帝第3个儿子刘参)玄孙之子绍封。七年,王莽篡位,贬为公,明年废。”贬为公后,其封地可能没有被撤销,广宗王刘如意死后就葬在自己的封地。

汉章帝建初八年(83年),汉室对各级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从堂阳县析出,“以广先帝基业”之义,取名广宗县。为此,广宗县设置至今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

□ 行政沿革史

广宗县在唐虞时属冀兖交界之域。商代为畿内陆,西周属邢国。后属卫、晋,战国属赵。秦为巨鹿郡。西汉为巨鹿郡堂阳经县和广宗国地。东汉为广宗国、广宗县经县地。三国魏时为广宗县地,晋为广宗县、经县地。后赵石勒为建兴郡地。北魏为广宗县经县及西经县地。隋、唐至五代、宋为宗城县及经城县地。金为宗城及洺水县地,元为广宗县属顺德路,明为广宗县属顺德府。清代为广宗县属直隶省顺德府,民国为广县隶河北省。

置县历史自西汉开始。广宗县域在西汉时期属堂阳县,堂阳县为汉高帝十一年(前196)属钜鹿郡。

东汉永元五年(93),汉和帝刘分肇巨鹿国地封给了弟弟刘万岁为广宗王,设置广宗侯国,其年广宗王刘万岁死了,因无子国除,除国后在堂阳县分设经县和广宗县。经县在威县城北偏东24.5公里处经镇村,是古经县、经城县旧址。而汉广宗县的旧址也在威县境内。

三国时魏文帝曹丕认为“广宗”有兴汉之义,将广宗复归堂阳,属魏国安平郡辖。晋代时又改堂阳为广宗属安平、长乐国辖。

晋大兴二年(319),是冬,石勒称大将军、大单于,领冀州牧,称赵王建后赵政权,加内丘张宾为大执法,在襄国建大平都城,于广宗设置了建兴郡。北魏太平真君二年(441)经县析入南宫县,太和十年(486)又复置经县,治在今威县经镇,属长乐郡。太和二十一年(497)设置广宗郡,广宗、经县属之。北齐天保七年(556)废除广宗郡,将经县改为武强县,与广宗县归属贝州辖。

隋代时,隋文帝仁寿元年(601),为避皇太子杨广讳将广宗改名为宗城县。唐代末年,朱温建立了后梁政权,因其父名朱诚,与“城”同音又将宗城复改为广宗县。五代时期曾改广宗为洺水县,但不久又复旧名。北宋时一度将广宗并入平乡县属大名府辖。宋嘉定六年,蒙古王铁木真成吉思汗大破金军,拔涿、易二州,十月,木华黎攻占了邢、洺二州,重新设置广宗县,使元、明、清三代沿用至今。

□ 明清古县城

广宗县城明代正统四年广宗王义知县重修筑建,明万历年《广宗县志》说:“周四里九十八步,崇二丈三尺,阔二丈七尺,目上阔一丈二尺,隍深丈余,阔二丈。国朝正统四年知县义筑。成化元年知县俊建四门,上各置楼。正德十五年知县伸重修。隆庆四年知县民范增缮之,高西门楼,易土堞以砖。万历二十二年协培其倾圮,益堞,浚隍,辟复马道,增建四门瓮城,甃以砖石,捍以铁门,而层楼其上。”

王义,光州人,今河南省光山县人,明代正统年间(1436-1449)任广宗县知县。在任期间修筑广宗县城墙,其“政不务苛娆,而百废俱兴。秩满,去,挽留道”。

后任刘俊在明成化初以进士任广宗知县。刘俊,字朝用,河南新乡人,《广宗县志》与《新乡县志》有传记。据记载,刘知县“为政严毅有断,吏畏如神明,不敢欺,民亦无敢有触法者。又善修举,城社学廨多所拓茸。以疾卒官。后数十载民犹思之,歌曰:前有两刘民不愁,后有一李民如洗。刘,谓俊及观,李,谓弘鉴也。”

在县城内,还建置有县衙。衙署为永乐建始建,嘉靖以后相继改修,正堂为五间六楹,两侧为六房,后为穿堂,之后为后堂,建知县宅,有高明楼,正堂东侧有库楼,西侧为赞政厅和架阁库。正堂前还有戒石亭,亭前有仪门,在仪门外有旌善亭和寅宾馆,仪门之西建有申明亭。还有文献记载:“广宗,古宗城。县治仪门外,旧设有钟鼓楼。”

在县衙的东侧,建有儒学建筑一组,为元代大德年间建,有明伦堂四楹。明万历年间又改扩建为七楹,在明伦堂前有讲堂,左“进德”右“修业”。万历十三年于明伦堂后起尊经阁六楹,此外还有横舍、仪门、建魁楼、敬一亭等建筑。儒学有“学田四顷五亩九分四厘地,每亩征银三分”,以资全县学生使用。

除此,县城内还有东察院、西察院、阴阳学,医学,僧会司,美济院,漏泽园及演武场,预备仓、社仓、常平仓等。县城周围还建有四所急递铺,即县门西的总铺,城西南田禾村的新建铺,城北十里的小柏村柏社铺,城北二十里西赵村的西赵铺。

□ 村堡与市集  

今天的广宗县辖1镇7乡、213个行政村,总人口30万人,其中农业人口26.88万人,社会总劳动力14.23万人。

明清行政编户以百十户为一里,县凡十三里,后来又改为十五社。明代永乐二年,自山西迁来附箱有原保和李怀二社,永乐四年又自山东迁来移民有崇文、仁义二社。成化期间又有增续。清代乾隆二年,自山东冠县又附南、北寺郭、杨家庄三村建东顺社,又将籽粒、马场、屯粮地等地民编为一社,即额外社。另北社还分上、下社。共十八社,后又分各村为厂,到清后期建有三十二厂。清宣统二年废社划区,全县共设七个选区,民国依沿村政设置,仍为七区。后在七区基础上设置乡制,百户以上的村为乡,不满百户的村庄编入附近各村,或联合数村为一乡。到民国二十一年,将七区改为四区,全县113个乡改为140个乡。

明清时期的广宗县共有村庄133个,其中有村、有庄、有寨、有疃、有台、有屯、有店。

与今同的村有大东、红龙(秦红龙、燕红龙、施红龙)、小庄(北小庄)、东贺固、西贺固、南张葛、李磨、斥漳、王村(大王村、小王村)、油堡、南三周北三周(郑三周、大三周、高三周)、公村、大小柏社(乔柏社、史柏社、大柏社、小柏社)等等;庄与今同的有南三里、北三里(北三里庄、南三里庄)、李家、贺家、(李家庄、贺家庄)、东刘家、北刘家(刘家庄)、邢家(邢家庄)等;寨与今相同的有西霍城(西霍城寨)、东霍城(东霍城寨)、冯家(冯家寨)、白家(白家寨)、赵家(赵家寨)、牛家(牛家寨)、侯家(侯家寨)等;疃与今相同的有南塘(南塘疃)、北塘(北塘疃)等;台与今相同的有东板、西板(板台集、西板台)等;屯与今相同的有板台(板台屯)等;店与今相同的有南孝路、北孝路、七斗(七斗店)等等。

根据《广宗县志》记载,古代时大的村庄增建有乡村墙壕,“墙高八尺,厚三尺”,并建立了民防制度,以行保甲自卫。为此县志中说“诚使民自为守,各护身家,勤者儆惰,富不累贫,有备无患,居民有不安忱都哉”。

广宗虽然地域狭小,但物产十分丰富,有谷蔬花果木药等,还生产有丝、绵、布、绢、麻、红花、梨膏、蜂蜜等。

广宗无大市镇,遇集期,本地农人相互交易,日中为市,顷刻即散。此外各村间有庙会,货品较集期为多,人数也比较集中。民国时期城内逢双日为集,即二、四、六、八、十集。

另李怀为五、十集,件只二、四、七、九集,董里一、三、六、八集,葫芦二、五、七、九集,红龙一、三、六、八集,西召一、三、六、八集,板台二、四、九、七集,小柏社一、三、六、七集,前魏村二、四、七、九集,张魏村一、三、六、八集,公村一、三、五、七、九集,核桃园五、七集,肖家屯三、八集,杜家庄二、七集。除集市外还有各村庙会以作为集市补充。

□ 沙丘文化

关于沙丘,第六版《辞海》说:“沙丘,古地名,在今河北广宗西北大平台。相传殷纣于此筑台,蓄养禽兽。公元前295年,战国赵武灵王为公子成和李兑所围,饿死沙丘宫;前210年,秦始皇巡视途中病死于沙丘平台,均在此。”《广宗县志》是这样说的,“沙丘,在城东二里外,南北起伏绵亘数十里,每春桃、杏、梨、李花开如锦,邑人踏春游赏为娱。”广宗县境内陆势平衍,土壤系沙质,到处堆积成丘,故名沙丘。沙丘宫也得名于此。秦汉以来,此地成为一方名胜。

沙丘平台遗址,位于广宗县大平台、前平台、后平台村一带。公元前十一世纪,商纣王在此扩筑沙丘苑台,史称沙丘囿,为我国最早的一座帝王园林。现存的沙丘平台有150米长,70米宽,3米高的沙丘。据史书记载,这片看似不起眼的土地,就是著名的“困龙之地”,发生了沙丘之难、沙丘宫变,沙丘之乱,使这些威武不可一世的皇帝在此纷纷落马。

司马迁在《史记》中记载,商代末年,商纣王在沙丘大兴土木,增建苑台,放置了各种鸟兽,还设酒池肉林,使男女裸体追逐游戏,狂歌滥饮,通宵达旦。在现代人眼里,其荒淫奢侈程度骇人听闻。商纣王因酒荒于国事,促使发生了武王伐纣,导致了商王朝的灭亡。

战国时期,沙丘是赵国属地,赵王利用沙丘苑台的建立了宫殿。前298年,雄才大略的赵武灵王通过胡服骑射强胜了赵国的军队,为了与秦抗衡传位于少子赵惠文,自号为主父。三年后,赵主父离都城邯郸,北游沙丘宫。赵武灵王的长子公子章与惠文王争夺王位,兴兵作乱,兵败,逃到赵主父所住的沙丘宫。惠文王派公子成和李兑率兵包围沙丘宫,杀死公子章,而赵武灵王也因困于沙丘宫,最后饿死在宫苑里。

到了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兼并六国,统一了中国。为了“示强威,服海内”多次出巡全国。前210年,秦始皇第五次出巡,在平原津(今山东省平原县南)患病。七月丙寅,行至沙丘,在沙丘宫病死。当时,皇子胡亥和丞相李斯、宦官赵高秘不发丧,诈称受始皇诏,立胡亥为太子,并逼死了秦始皇的长子扶苏。当时沙丘一带的天气炎热,秦始皇的尸体很快发臭。为了掩人耳目,他们就用车装了很多鲍鱼,护送着回到都城咸阳。

昨日的沙丘宫已不在,引来许多文人在此怀古。唐代大李白来到这里,写下了《沙丘城下寄杜甫》:

我来竞何事,高卧沙丘城。城边有古树,日夕连秋声。

鲁酒不可醉,齐歌空腹情。思君若汶水,浩荡寄南征。

元代大文人王恽也在此吟道,“一从奇货落韦机,秦自庄襄统已非;大宝前依王命论,牛当马后一何为。”“高壁投来谶已真,沙丘台下泣宫臣;事机说到还元处,造物于中太戏人。”

清朝康熙年间广宗县知县吴存礼也写一首七律《沙丘宫怀古》,诗云:

闲来凭吊数春秋,阅尽沧桑土一杯。

本籍兵争百战得,却同瓦解片时休。

祖龙霸业车申恨,主父雄心宫里愁。

唯有朦胧沙上月,至今犹自照荒邱。

□ 丰富的遗址

广宗县还有许多文化遗址,这些遗址的时代由商至明清连续不断。如:董里集村遗址、庞庄遗址、南陈庄遗址、郑三周村遗址、后旧店村遗址、五里庄东遗址、公村遗址、西全寨村遗址、贾樊村遗址、前平台村遗址、北杨庄遗址、大柏社村遗址、夏家庄遗址、大辛庄遗址。这些古遗址成为研究广宗历史文化的活化石。

在核桃园乡庞村西北1000米处,有一处宋代遗址,遗址东西长300米,南北宽200米,分布面积为6万平方米。遗址区可见陶器有盆、罐口沿及残片,瓷器有碗、罐等残片,断面上露窑址,此外有明清文化的遗存。而距此不远的核桃园乡孔家庄村东北2000米,当地百姓俗称“吉岗”,也有一处宋元时期的古遗址。今地面还存有大量砖瓦,标本有泥质灰陶,青釉瓷片等,是一处保存较好的宋元遗址。

巨桥仓是我国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皇家仓廪。遗址在今广宗县旧店村西,因在商代古漳水上巨桥旁边而得名。文献记载,商纣王在沙丘“附近修建的巨大粮仓,装满了从全国征集来的粮食。”《史记》记载的武王伐纣,“发巨桥之粟”,分发给百姓的就是巨桥仓的粮食。

在保存的遗址中,还有一些建筑寺庙遗址,如广宗县文庙遗址、三明寺遗址、赵伏城村遗址。

府城故城遗址,位于广宗县城东6公里处赵伏城村附近。隋开皇十六年(596)划经县西南部置府城县,大业初废,还并经城县。唐武德四年(621)又将经城县西南部划出,重建府城县,武德九年又废,仍归经城县。自此府城县城废。

三明寺遗址建于宋代,位于广宗县核桃园乡七斗店西北,明清版《广宗县志》均有记载。宋代时毁于水患,明清时又进行了重修,现保存有后世重修碑四通及其他石刻。根据调查,这个遗址区南北长70米,南北宽60米,分布面积为4200平方米。在遗址断面上发现文化层,堆积明显,共分四层,第四层为宋代时期的文化层,包含有瓷片,陶盆口沿,器底等。

广宗还是革命老区,现有八路军129师司令部、政治部旧址,八路军129师386旅司令部、政治部旧址,八路军115师144旅688团团部旧址,及国民党省政府旧址、二十九军司令部旧址等。在位于广宗县城北25公里的杜家庄、杨家庄处,依然还保存着冀南行政公署旧址。杜、杨两村紧紧相连,冀南行署、武委会、冀南日报、冀南兵工厂、冀南银行等机关设在这两个村及附近村庄。“西有太行,东有杜杨”,这一歌颂抗日斗争领导机关的歌谣流传至今。

□ 地灵人杰处

“千里一圣,百里一贤;地灵所钟,人杰为先。”这是清代康熙年《广宗县志》人物列传中的开篇语。被列入县志的乡贤、孝义等人物近百人,如北魏的潘永基,北齐的潘乐,唐代的潘好礼,宋代的范质,元代的万安,明代的崔恭、撖大经,清代的张自修、吕元声等人。

范质是宋代名相,乾隆十五年版《顺德府志》中艺文中首篇就是他的文章,即《大封宗室兼举贤才疏》

范质(911—964),字文素,宗城人。自幼好学,九岁能文,十三岁诵五经,博学多闻。后唐长兴四年进士,官至户部侍郎。后周太祖郭威自邺起兵入京,范质为避战祸,藏匿民间,后来被找到。时值严冬,郭威脱下外袍给范质披上,封范质为兵部侍郎,枢密副使。周显德四年,范质上书朝廷,建议重修法令,编定后周的《显德刑律统类》。北宋时任宰相。乾德初年负责郊祭程序仪式,定南郊行礼图,从此宋朝礼仪俱备。范自身廉洁从不受四方馈送,自己前后所得奉禄、赏赐也多送给孤遗。范质作诗八百言,谆谆教诲,时人传诵。

崔恭是明代顺德府广宗县人(今河北省广宗县),官至吏部尚书。由于他的地位高,各种文献中多有记载,如《明实录》《明史》等官修史书,以及《天顺日录》《国朝列卿记》《获园杂记》等,仅《国朝列卿记》一书就记载有1700多言。而方志中记载更多,如明万历版《顺德府志》《广宗县志》,清康熙版《顺德府志》《广宗县志》,乾隆《莱州府志》,雍正《山东通志》,光绪《重修江西通志》,明正德版《松江府志》等几十种,是一个值得研究的人物。

在《明史》列传四十七篇有崔恭传记,记述他一生的事迹。崔恭(1409—1479) 广宗人,字克让。明代正统间进士。曾官任户部主事,历莱州知府、湖广右布政使、江西左布政使。天顺二年(1458)以右副都御史巡抚苏蓊诸府,兴革利病,编定均徭;与都督徐恭疏浚漕河,置功惩簿,有闻必录。成化五年(1469)进吏部尚书,后参赞机务。致仕二年后卒于家。葬于广宗县李怀乡崔苏南村东北。在县城内的东街有一座崔恭府第,即崔氏清乐园,当时的清乐园盛极一时,成为游览胜地。园内景致优美,环境僻静。有小桥流水,古槐凉亭,苍松翠柏,鸟语花香,点缀其间。既有嘉宾来往,又无车马喧哗,为一代高朋雅士聚会的名园佳境。曾引历代文人墨客到此瞻仰观光,即兴赋诗。明代礼部尚书费宏在《崔尚书清乐园》诗中写道:“名园广袤带通衢,栽种成荫十载余。清昼鸟声陪笑语,暖风花气袭衣袂。长松树底安棋局,慈竹丛边舁彩舆。乐事更凭诗写出,摘来蕉叶遣儿书。”明代诗人李时在《槐荫亭诗》中写道:

清乐园开一径斜,小亭深处阅年华。

石枰棋散迎归鸟,竹几诗成见落花。

地有云山常作主,门无车马不生哗。

长安甲第多亭榭,郁郁槐荫更几家。

都是以形象的语言描绘了清乐园的秀美风光和园主人的闲适生活。在广宗县城东南刘全寨、砖窑、西安、东安村的沙窝地边沿,有一条小路,这条路当地称“崔家路”。

景廷宾(1861-1902),号尚卿。直隶广宗县(今属河北邢台)东召村人,清末义和团运动后期的农民起义领袖,武举人。在广宗县东召村前街西头有景廷宾故居,故居有北屋11间,配房3间,门楼一座,室内陈列有景廷宾起义用过的部分兵器及家具。院内竖有2002年9月史学会,中国义和团研究会撰文的“景廷宾起义一百周年纪念碑”,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1994年1月27日,广宗县冶村史起图为救本村一儿童,从冰窟潜入水中救出儿童,史起图英勇献身。为了纪念史起图,河北省委、省政府命名起图为见义勇为杰出人物,追认为共产党员、革命烈士,并将其母校命名为起图希望小学。建立起图希望小学建校纪念碑,碑文记述了市县干部群众捐款、省市教育部门援建资金数额。

□ 风物与传说

在广宗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风物与传说更为丰富。

在广宗大柏社,有很多关于东汉黄巾起义领袖张角的的故事和风物景观地。大柏社村东有一块数亩大的平整的高台,这便是当年黄巾军搞训练的地方,当地老百姓仍按祖辈沿袭下来的叫法,管它叫“点将台”。而广宗县大柏社北侧,古时候有个东南西北走向的柏树行,向东南伸向乔柏社村,长约五、六里,因此叫长柏镇。张角在岗丘下面的地道里修道,岗丘在今大柏社村西北1公里处,面积300余亩,岗丘高出地面2米,地道朝南有一个大洞口,当地人称之为“黑风口”。在广宗县大柏社村西北隅,以前有几十亩大,深数丈的大坑,下雨时周围七、八个村的水都注入这个坑,长年水深二、三丈,从不干涸。这个坑就是张角起义时用过的“圣水坑”。圣水坑西岸的一座庙宇就是灵仙庙,供奉着“灵仙”。“灵仙”是搭救人的神,是张角求来的神灵,经常显圣。“灵仙”往圣水坑里放了药,水就变成了红、黄、绿、黑、白五种颜色,能为人治病,所以称“圣水”。大柏社村北,为一片平整的土地,村民叫它“一杆旗地”,据传是当年张角集合徒众竖旗宣布起义的地方。还有一个三公祠,位于大柏社村东头,在一座高台上暴露有很多砖瓦片,这就是三公祠遗址。所谓的三公即天公将军张角、地公将军张宝、人公将军张梁,黄巾起义失败后,当地村民为了纪念他们修建了张角、张宝、张梁三人的三公祠。

在广宗城东四里的北寺郭村,曾有一座元代修建的碧虚观,现在碧虚观已经没有了,只保存下来一块元代的碑刻,碑高4.73米,宽1.33米,厚0.44米。龟跃座、弧形碑首雕刻四条龙,碑额篆书阴刻“碧虚观碑”4字,碑阳为楷书29行,每行45字。碑阴记有捐款人村名和人名。元至元九年(1272)立。此碑记载了建观经过,对研究广宗道教和村名变迁有重要参考价值。

在大柏社也保存着一个大同观碑,是元大德六年(1302)立。碑高2.85米,宽0.94米,厚0.26米,龟跃座,弧形碑首刻四龙图案。碑文记载了建大同观的历史过程,这两块元代的道教碑刻是研究元代道教在广宗传播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关于道教文化还有一个重要的人物需要说明一下,广宗张固寨即为八仙之一的张果老故里,在张固寨村及其周围有许多关于张果老的传说故事,也有一些关于张果老的风物景观地。自东汉张角建立黄巾道后,广宗的道教文化经久不衰,如道教音乐及道教的坛祭等,这充分说明在广宗一带的道教文化有着很深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对研究中国道教文化及传播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

除道教文化外,在清代还有一个临清口风物景观地传说。在清顺治十年(1653)夏,在广宗县城西南3.5公里之小王吾村西南许,流经此地的老漳河发大水,皇帝下诏令周围各府四县派民工到此挡埝、修堤,以防河水泛滥。周围各府州县均派民工来此划工段完成筑埝任务,唯有临清州知州因个人的私事而迟迟不派民工来此筑埝。等他领民工到此察看临清州的工段(今临清口遗址)时,面对滚滚的河水说风凉话:“老鼋老鼋你别能,再能也淹不了俺临清城!”不料正好在临清州的工段处决口,河水东行二百里淹了临清城,老漳河决口处留下一个特大深沟。因为这里决口淹了临清城,所以乡民把特大深沟称临清口。

□ 四羊方尊案

  在广宗县城东新区建有一个占地15亩的公园,园内有一个四羊方尊雕塑,是原器物的14倍,高8.16米。公园因此雕塑而命名为四羊方尊公园。而在长沙市湘江大道也有一个放大8.5倍的巨型雕塑“四羊方尊”。“尊”是一种古代盛酒器,一般为圆形、鼓腹、侈口。这件尊口部呈方形,在肩部的四角各有卷角羊头。羊头与羊颈伸出于器外,羊身与羊腿则附着于方尊腹部及圈足上。通体有精美的纹饰,羊的前胸及颈背部布满鳞纹,两侧饰有长冠凤纹,圈足上是夔纹。四羊方尊高58.3厘米,重34.5公斤,是商代的青铜礼器,也是中国现存商代青铜器中最大的方尊,现保存在国家博物馆。2012年下半年,围绕着四羊方尊的出土地展开了一场新闻战,河北的学者说四羊方尊出土于“广宗”,湖南的学者说出土于“宁乡。这又是为什么呢?

  河北学者梁勇认为,根据考察,四羊方尊应该是1933年先在河北省广宗县出土,1935年以后被担任过广宗县长的湖南宁乡人姜榓荣带回家乡埋藏,1938年再次出土。举证说,姜榓荣在广宗任职期间,许多人曾在他办公室见过四羊方尊,而1935年姜榓荣从广宗离任后四羊方尊也消失不见,三年后在其同族家人山坡上挖出太过巧合,还研究说湖南宁乡不属商代文化圈,且四羊方尊出土于浅地表,很可能是被人仓促埋藏。

梁勇之说得到了广宗学者的认同。有人说,在广宗民间一直有四羊方尊出土当地一说,当年曾见过这件物品的姜谧荣同乡、教育局督学周大锋等数位老人已先后离世。周大锋生前曾说在姜谧荣处见过四羊方尊,因有四羊四龙还被姜谧荣称为“四羊四龙尊”。

《广宗县志》记载,姜榓荣(1900-1986),湖南宁乡县黄材区月山乡龙泉村左家滩人,1929年毕业于中国大学(孙中山创办于1921年,1949年3月停办),1931年凭学识考取广宗县长。广宗人认为,姜榓荣是民国间少有的开明县长,在民间有较好的口碑。

在湖南长沙,已经68岁的姜运梅说,1938年,他的父亲姜景舒兄弟三人在龙泉村战野垅种红薯时,一锄头碰到一块“石头”,这块“石头”就是后来闻名天下的青铜重器四羊方尊。湖南省博物馆原馆长高至喜回忆说,当时姜景舒告诉他,1937年,姜景舒在战野垅刨地时,就刨在了“石头上”,“当时没有继续往下刨,第二年再刨的时候,才想着要把'石头’挖掉,结果却挖到了四羊方尊。”高至喜说,四羊方尊在宁乡出土之后,有人以400银元轻易购得,随后秘密派人与长沙市内西牌楼怡丰祥牛皮商号店主赵佑湘联系,赵则以1万银元将四羊方尊购得,又以10万甚至20万银元的价格准备转卖。不久,当时的长沙县政府信息后,派警员将赵佑湘拘获并将四羊方尊没收,上交湖南省政府。四羊方尊先后被送到湖南省银行等处秘密保管,后四羊方尊失踪。1949年之后,周恩来总理亲自责成文化部追查,1956年交由湖南省博物馆收藏。1959年,国庆十周年时四羊方尊被调往中国历史博物馆(国家博物馆前身)展出并收藏。

宁乡县文物局副局长李乔生说,“四羊方尊出土于河北广宗”经不起推敲。

谁是谁非,如何判断,至今不明。

1959年,宁乡黄材镇出土了著名的人面纹方鼎,鼎内壁铭文中有“大禾”二字。湖南的一些人就此演义出一个故事:在黄材镇有个青羊村。青羊是炎帝后裔一支,青羊一族在炎黄之战黄材建立了“大禾”方国。商武丁时期,商王的诸妇之一妇好讨伐大禾。妇好被大禾的青铜艺术所吸引,要求铸造青铜器作为休战条件。青羊一族命最优秀的工匠,为妇好铸四羊方尊。后来,铸造方尊的工匠冒着生命危险将方尊偷回,并埋在方国后山(也就是湖南四羊方尊的出土地战野垅)。

有个重要的信息应引起注意,宁乡号称青铜器之乡,而这里的炭河里遗址是湖南重要的一处文化遗址,1973年和2001年分别进行试掘,2003到2004年进行了大规模发掘,揭露面积2000多平方米,发掘发现了西周早期大型建筑遗址、城墙遗址,遗址内发现7座西周贵族墓葬,出土了大量的青铜器、玉器、陶器。为此有学者说:四羊方尊与炭河里属同一文化共同体。

四羊方尊广场 

广宗梅花拳

张果老画像

广宗贺家庄紫枣园丰收

景廷宾故居

广宗官署正堂

广宗刘如意陵

《汉书》关于刘如意的记载

广宗黄巾鼓

碧虚观碑

太平道乐打醮仪式

广宗沙丘平台遗址

广宗县广宗镇李家庄村宋墓

广宗县志

广宗柳编技艺

关注点滴斋书房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河北邢台一个县,县域狭长,商纣王曾在此修建园林
国宝重器“四羊方尊”的身世探秘
广宗县各村名由来,后平台、前平台村名的由来
困龙之地沙丘宫
看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广宗如何启动发展引擎
邢台印记 历史上有个“广宗国”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