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UC头条:毛主席坦言,这几首词都是在马背上哼成的,千古名篇你知道几首?

1962年,《人民文学》刊登了毛主席从未发表过的6首诗词,一经发表,各大报刊争相转载,火极一时。

送给毛主席审阅的时候,毛主席自信地回忆道:“这些词都是我在1929年至1931年在马背上哼成的。”

一个“哼”字,道出了毛主席超高的自信,还有那万千风流和胆魂!

点击加载图片

图|毛主席

1955年毛主席在会见法国前总理富尔时证实过这点,他说:“我曾经常常骑在马背上,有了时间就可以思索,推敲诗的押韵。马背上的生活,真有意思。有时我回想那些日子,还觉得留恋。”

遥想当年,毛主席和朱德陈毅等老一辈革命家,他们不仅在人民革命战争史上创作了辉煌的战争艺术,而且在枪林弹雨的戎马生涯中以诗歌和文章记录了艺术中的战争。

这正是他们的伟大之处,那么这些珍贵的诗词,你知道几首呢?

点击加载图片

图|毛主席在马背上

第一首《清平乐·蒋桂战争》

这首词写于1929年,要想完全理解毛主席在词中的情感,必须要了解当年复杂的社会环境。

自从1927年青年毛泽东率领队伍上了井冈山,蒋介石便以“剿匪”为名,多次派兵进攻井冈山,一直到1929年,蒋介石没有任何退兵之意。

恰巧此时,蒋介石和桂系军阀李宗仁以及白崇禧之间爆发了恶战,历史上称为蒋桂战争。1929年5月,邓子恢把这个好消息通过写信的方式告诉了毛泽东,闽西的国民党为了肃清白崇禧等,把大量军队撤出了闽西。

毛泽东见信后,高兴不已,决定利用这个大好机会,马上进入闽西,开展游击战。

点击加载图片

图|1929年6月19日,毛泽东(右2)、陈毅(右1)、谭政(左2)、朱良才(左1)在福建龙岩的合影

当时毛泽东和贺子珍结婚刚刚一年,贺子珍身体虚弱,毛泽东也得了一场大病,即便如此,毛泽东还是指挥红军,先后占领了宁都、瑞金、于都、广昌等县,然后迅速挺进了闽西,占领了长汀。

还没有一个月的时间,红军三下龙岩城,周边的各地先后被红军占领,闽西的革命根据地基本形成。

而蒋介石反过头来,已经狗急跳墙,他看到毛泽东的队伍越来越壮大,马上调集重兵对红军发动了第一次围剿。

而此时的毛泽东正骑着快马和朱老总在各个阵地穿梭,指挥红军应对蒋介石的围攻。

点击加载图片

得到情报后,毛泽东下令让红四军主力先向闽中进军,然后再返回闽西,与此同时,毛泽东让战士们在闽西组织游击战,迫使赣敌、粤敌退守长汀、连城、永定,敌人节节败退,蒋桂战争功不可没。

此情此景,一首词在毛泽东的心中酝酿出来。

《清平乐·蒋桂战争》毛泽东

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

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粱再现。

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

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毛泽东在诗词中巧妙地用各种地名等词语,写成了这首著名的诗词,其中还用了不少典故,比如“一枕黄粱”,出自唐沈既济的《枕中记》。

而“汀江”“龙岩”“上杭”等皆为地名。新中国成立后,这首词发表时没有具体的写作时间,而且没有题目只有词牌,增补了题目后,才标明写作时间为1929年秋,也就是这个时间,毛泽东还创作了马背上的又一首词《采桑子·重阳》。

点击加载图片

第二首《采桑子·重阳》

这首词不仅被编入了教科书,还成为了永流传的经典名句。

也是第一次反“围剿”期间,1929年秋,毛泽东住在了汀江边上的临江楼上,这是一个二层建筑,毛泽东和傅柏翠同志登高远眺。

傅柏翠告诉毛泽东,明天就是中国的传统节日重阳节了,正在抽烟的毛泽东突然怔了一下,心中感慨万分。

重阳节登高望远,也是个团聚的日子,但是我们的红军正在前方和敌人血战。

想到这里,傅柏翠同志让毛泽东看远处,毛泽东望过去,那是一片金灿灿的野菊。

点击加载图片

图|傅柏翠

毛泽东点点头说:“前几天从永定来,见到路上处处有野菊,沙地有,旱地有,湿地有,宅旁有,山坡有,密林也有。小小的一朵朵黄花,金灿灿,像星斗。闽西野菊多,秋天景色格外浓。这些菊都叫什么名字?”

傅柏翠同志说:“长在旱地的应该叫山黄菊,山坡上的叫山柳菊,反正这种花闽西遍地都是,很是茂盛。”

毛泽东听到这里,转身对他说;“前不久我们两军大战沙场,沙场就是野菊遍地,你说这种叫什么花?”

傅柏翠被毛泽东问得不知所云,但也不敢意会毛泽东的意思,毛泽东一拍栏杆重重地说:“你说我叫它战地黄花怎么样?”

傅柏翠点点头连忙说:“毛委员,您说的这个名字非常准确啊。”

傅柏翠对毛泽东的话十分有感触,毛泽东的眼神里坚毅的,战地黄花四个字真是铿锵有力。

点击加载图片

下楼时毛泽东对他说:“岑参写过一首诗,强欲登楼去,无人送酒来。遥怜故园菊,应傍战场开。其中就写到流血遍野、刀刃相交的两军鏖战的城乡,丛丛菊花依然在路边开放。真是让人惆怅啊。”

或许傅柏翠也没有想到毛泽东对诗词如此的钟爱,他居然轻松背诵下来任何一个名人的菊花词,看着远去的毛委员,傅柏翠心中感慨万千。

正所谓,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还没有两天,就传来了朱德率领红军攻占了上杭城的捷报,毛泽东在行军途中,再一次看到了满地的菊花,他诗意大发,一口气哼成了这首名篇。

《采桑子·重阳》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采桑子·重阳》其中那句“战地黄花分外香”更是成为了经典名句。

点击加载图片

第三首《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

减字木兰花是词牌名,毛主席可以轻松使用一个极少见的词牌,可见毛主席的诗词天赋非同一般。

时间来到1930年1月,天气已经入冬,彭德怀率领红五军从湘赣来到了赣西,和黄公略一起对吉安进行了包围,与此同时,毛泽东率领红四军二纵队正在向广昌前进,一路上翻山越岭,艰苦万分。

当时的背景是,毛泽东要火速进入广昌和朱德同志会合,然后占领宁都等,然后再做出新的部署,为了赶时间,毛泽东命令红军极速前进。

点击加载图片

当时在广昌路上遇上了一场千载难逢的大雪,天气寒冷,红军战士一刻不敢耽误,在雪地中持续前进,毛泽东看到此情此景,没有丝毫的难过,而是用自己超高的乐观主义精神,写出了这首千古名篇。

《减字木兰花·广昌路上》毛泽东

漫天皆白,雪里行军情更迫。

头上高山,风卷红旗过大关。

此行何去?赣江风雪迷漫处。

命令昨颁,十万工农下吉安。

这首词之所以被大众熟知,正是因为毛主席在词中所表现的大无畏精神,除了大雪的困难,还有高山,还有“大关”,但这些都不能阻挡红军的脚步,展现了红军翻山越岭的一往无前的精神。

点击加载图片

第四首《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

其实这六首鲜为人知的诗词中,这首词中毛主席所倾注的感情更多。

那是1930年7月,因为上海的同志要求要进攻大城市,毛泽东极力劝说不要进攻大城市,但中央的命令不得不听,彭德怀于7月底开始进攻长沙。

但是因为缺少判断损兵折将,被湖南军阀何健重兵压制,彭德怀见势不妙,马上派人联系毛泽东,让毛泽东献计解围。

当时毛泽东赶到长沙后,建议彭德怀先撤出来,彭德怀决定再攻一次,如果还不成功再撤走,结果第二次进攻仍然久攻不克。

不得已,只能听取毛泽东的意见暂时撤军,在撤退的路上,毛泽东收到情报,说红6军军长兼书记黄公略率领红6军在赣西南的广大地区积极开展游击战,形势大好。

点击加载图片

毛泽东对彭德怀说,打仗不能耍脾气,应该向黄公略同志学习。也就是在撤退的路上,这首词在毛泽东的心中酝酿出来,还把黄公略的名字写在了里面。

《蝶恋花·从汀州向长沙》毛泽东

六月天兵征腐恶,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

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

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

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

这首词中的感情十分复杂,明明战局不利,但毛泽东仍然表现得十分豪迈,甚至把革命风暴描写得如火如荼,不仅描写了工农们非常踊跃进入红军队伍,还赞扬了将领黄公略的勇敢和机智。

点击加载图片

第五首《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

这首词是当时红军中争相传唱的名篇,陈毅等人对这首词高度赞扬,毛主席还把敌人师长的名字写在了自己的词中。

1930年12月30日,第一次反“围剿”战斗接近尾声,毛泽东和朱德指挥红军,不仅战胜了敌人的第一次“围剿”,还活捉了第18师指挥官张辉瓒。

3天前,张辉瓒正在树林里坐着摇椅乘凉,红军突然出现,把张辉瓒包围,混乱中张辉瓒命令部队反击,红军用迫击炮进攻,张辉瓒被炸伤。

点击加载图片

随后,张辉瓒打扮成普通士兵,逃走后钻在了老乡家的玉米杆中,一个小红军听到里面有动静,以为是什么野兽,便说:“是谁,出来,不然开枪了!”

不料从里面钻出来一个张辉瓒,起初大家都不知道这是国民党军官,便扔在了俘虏的队伍中,不料被一个投诚的战士认了出来。

当时张辉瓒为了保命,把自己的金表和金戒指都扔了,被红军缴获,毛泽东得知张辉瓒被活捉,马上骑马来看。

因为张辉瓒和毛泽东两个人不仅是老乡,而且曾经有过一面之缘。

毛泽东来到后说:“松绑!”张辉瓒战战兢兢地说:“毛委员,别来无恙啊。”

点击加载图片

毛泽东看到他后哈哈大笑,因为面前这个张辉瓒真是狼狈不堪,张辉瓒说:“你们看能不能把我放了,我有的是钱。”

毛泽东冷笑一声:“张辉瓒啊,你说你这仗是怎么打的,你看看你的样子,人和枪都没了,蒋介石会放过你吗?你还是在这里反省吧!”

按照红军的有关要求,被俘虏的国民党士兵如果留下来就可以当红军,不想当红军,一个人两块大洋回家,但张辉瓒却哪也不敢去。

第一次反“围剿”的大胜,让红军战士志气大振,大家都高喊着“跟着毛委员闹革命”,很多乡亲们也把自己的孩子带到红军队伍,志愿参军。

点击加载图片

毛泽东曾用文字记录过这次重要的战斗,他写道:

我们的第一仗就决定打张辉瓒的主力和两个旅和一个师部,连师长在内的九千人全部被俘,一战胜利,吓得谭师和许师狼狈而逃。

其中说的谭师和许师指的就是谭道源和许克详师部。不仅如此,毛泽东还用诗歌来记录这次伟大的胜利,也就是这首著名的诗词。

《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毛泽东

万木霜天红烂漫,天兵怒气冲霄汉。

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前头捉了张辉瓒。

二十万军重入赣,风烟滚滚来天半。

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不周山下红旗乱。

毛泽东当时在行军途中得知张辉瓒被活捉,这首词就在马背上哼成了,1962年发表后立刻轰动了诗坛,当时有人称赞说:这是一首由战士呐喊引出的词!

点击加载图片

第六首《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

第一次“围剿”失败后,蒋介石不会善罢甘休,他马上调集20万大军卷土重来,打算对红军进行第二次“围剿”。

这次蒋介石从国外请来了高级军事专家,改变了战略,从江西吉安到福建建宁,总共800里的战线,形成了一个弧线阵地。

“敌不变我不变,敌变我也变。”

毛主席作为一个名副其实的军事家,一眼就看出了蒋介石的算盘,他改变了第一次作战的战术,采用“稳扎稳打,步步为营”的战术,亲自指挥红军,开始了和蒋介石的对决。

毛主席的精心设计蒋介石根本想不到,从5月开始,这场战斗一直打到6月底,红军行走700里,5个大仗全部胜利,缴获2万枪支,蒋介石的第二次“围剿”化为了泡影。

点击加载图片

第二次反“围剿”的胜利让红军对毛主席更加信任和追随,在这样的大好趋势下,一首词在毛主席的心中再一次酝酿开来,在马背上哼成了!

《渔家傲·反第二次大“围剿”》毛泽东

白云山头云欲立,白云山下呼声急,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飞将军自重霄入。

七百里驱十五日,赣水苍茫闽山碧,横扫千军如卷席。有人泣,为营步步嗟何及!

近代的一个教授点评说,毛主席的这首词虽然只有62个字,描写的场景却气吞山河,甚至有惊心动魄的场面,“齐努力”、“重霄入”等词语更是展现了红军的英勇气概!

点击加载图片

后记

毛主席在“在马背上哼成的”诗词,不仅反映了井冈山斗争时期的艰苦岁月,也反映了壮大根据地的筚路蓝缕,还有反“围剿”时期的惊心动魄。

当然,毛主席在马背上哼成的诗词还有很多很多,纵观毛主席一生的所有诗词,这次诗词也仅仅是他创作的冰山一角。

但这几年期间的诗词却为我们呈现了当年血雨腥风的革命岁月,展现了老一辈革命家经历艰苦和磨难。

实际上,纵观整个革命战争时期,毛主席在每一个重大关头都有诗作传世,比如革命早期的《西江月·秋收起义》,到《七律·长征》,再到《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还有新中国成立后的《卜算子·咏梅》等等。

有人说,毛主席的诗词,完全可以说是“诗史”,这是名副其实的。

点击加载图片

其实人类历史上有一个特殊的现象,不管是古代还是现代都不谋而合,那就是但凡有史诗级的传世之作,必定与战争有关。

而毛主席可以在马背上写下这些传世名篇,更加说明了毛主席的诗词天赋是卓尔不凡的。他不仅是政治家、军事家、战略家,还是一个伟大的诗人。

永远怀念毛主席,正是因为有他们这样的革命家,才有了新中国的横空出世和长治久安。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他的名字有幸被毛主席写进诗词,却背负千古骂名,后来结局如何?
毛主席诗词鉴赏系列·一
一个国民党普通将领,因为毛泽东的一首词,知名度暴涨。
渔家傲·反第一次大“围剿”(感受诗词102)
毛泽东诗词为什么能独领风骚
头上高山, 风卷红旗过大关。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