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校长学习思考题(论述题)

论述题:

1、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

我国的好校内含六个方面的一是定的政治信念、严肃的思想作、踏的工作作、崇高的精神境界、高尚的道德情操二是高的文化业务素养,能研究律,掌握专业识。三是较强组织领导管理能力。四是高度的事心和任感、不懈的取精神和新精神、坚强的意志品极的情感。五是心中装着教和学生常与教和学生行心理互置,多和学生着想。六是先进科学的办学思想以及卓有成效的办学实践。

校长应当被称为“学校建设的协调人”、“学校团队的领导者”。好校长不仅仅是通过科层体制来实现学校的管理,而是通过打造认同感以及挖掘一切潜能去提升学生的表现。好校长有着“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情怀”,将学生的需要与利益、表现与发展以及今天与未来,放在学校管理与决策的中心,并以此作为核心目标来构建出相应的学校文化。好校长对一切能够为学生带来更多时间学习以及能够为教师改善他们的技能、项目、反思以及评价学生及其自我表现的计划采取开放的实践态度。

一位校长先进的理念、科学的管理、正确的决策、正派的作风,对于一所学校的健康发展、教育质量的提高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这是人所周知的道理。但我们不能就此认为两者之间就是必然的因果关系。不能说只要有了一个“好校长”,“好学校”自然就会产生。除了“好校长”的因素之外,政府重视、民众支持、资金投入、师资水平、学生来源等其他因素也是影响“好学校”产生的众多因素。一个好的校长能够在体制允许的范围内,找到学校个性发展的路径,并且把个人对教育、对学校生活的理解融入其中,使一所学校显现独特的精神气质。

所以我认为:一个好校长带领一个优秀团队在一定的时空下,能够成就一所好学校。

洋务运动领袖张之洞曾指出:学堂所重,不仅在教师,尤在于管理学堂之人。著名教育家陶行知也说过:“做一个学校的校长,谈何容易。说得小些,他关系到千百人的学业前途,说得大些,他关系到国家与学术的兴衰”。所有这些都告诉我们:一个校长就是一所学校,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

   一、一个好校长,必然拥有自己的人生理想,具有鲜明深刻的教育思想。

一所学校怎么样,首先看教师队伍怎么样,而教师队伍怎么样,关键看教师有没有精、气、神,也就是有没有理想、信念。而教师有没有理想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校长有没有理想。一个充满理想的校长,他会调动教师的激情,他会挖掘教师的潜能,他会扬起教师理想的风帆。同样,一个没有理想的校长,也必然是一个平庸的校长,必然是对学校的发展无所作为的校长。当然,校长的理想不仅是个人的理想,他还必须把自己的理想作为教师的理想,把自己的志向作为教师的志向。把追求的目标,达到的境界,让全体老师都能知道得非常清楚,踏踏实实去追求。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讲过:“校长领导学校,首先是教育思想的领导,其次才是行政上的领导。我们总是力求做到使全体工作人员,从校长到看门的工人,都来实现教育思想,使全体工作人员都全神贯注实行教育思想。”这句话把校长的办学理念、办学思想概括得非常精辟。校长拥有深刻而鲜明的教育思想,就具有了强大的感召力。学校犹如一个磁场,校长凭借自身的思想境界,自然成为磁力的核心。安于做具体事情就很容易陷在事物堆里,这样的校长就缺乏长远规划,也缺乏管理魅力,很难履行用思想提升教育品质。校长有什么样的教育思想,学校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管理,教师就会有什么样的教育行为,学生就会有什么样的学习生活。

   二、一个好校长,必然具有海纳百川的宽广胸怀,具有极强的凝聚力。

   作为校长来说,宽广的胸怀十分重要,因为校长的宽容,校长的大度,将决定校长能否容纳最优秀的人才。校长宽广的胸襟,首先体现在他能够接纳不同的教育思想。蔡元培办北京大学提了八个字:“学术自由,兼容并包。”他把很西方、很海派的教授引入北大,也把很传统、很保守的教授留在校园,让他们各尽所长,争奇斗艳。这使北大不但成了真正优秀的大学,而且成了中国新文化运动的摇篮,因而孕育了20世纪中国第一流的思想大师。一个校长没有自己的教育思想不行,但只有自己的教育思想也不行。校长不但自己应该尽可能兼收并蓄古今中外各家各派的教育思想养料,而且也应尊重学校里不同老师的各种观点、各种想法。要尊重教师的思想个性,要鼓励教师们做一个有思想的教师。唯有充满思想气息的校园,才能培养出富有思想的一代新人。校长的宽广胸襟,还体现在能够宽容教师的教学个性。从某种意义上说,素质教育就是个性教育。但个性只能靠个性来培养,没有教师的个性,就绝对没有学生的个性。校长一定要宽容教师的教学个性,扼杀了教师的教学个性,就扼杀了创造性。缺乏创造性的教师,绝对培养不出富有创造性的学生。

三、一个好校长,一定重视教育科研,引领学校不断走向新的发展。

2、中国基础教育改革成功的希望在校长。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引导学生在探索中发现,在发现中思索,在合作讨论中解决问题,提高能力。从而使他们在获得知识的同时,学会学习,学会合作,乐于发现,勇于探索而完成自身人格的发展和提升,以适应现代化社会对人的需求
  然而改革的实施,并非在一种理想的状态中进行。由于思想的不深入,做出来是那样的不自然。而这其中,校长的主导和引领,又是影响观念转变的最主要的因素。

第一:校长是基础教育改革的学习者。校长要引领全体师生走进基础教育改革,实现改革目标,其自身必须有先进的、与基础教育改革相适应的教育思想。为达成这一目标,校长必须把自己定位成一个学习者,通过学习,提高自身的理论素养。

第二:校长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促进者。基础教育改革对教师的专业化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为帮助教师提高专业素质,校长必须做个促进者,让教师与基础教育改革一起生长。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组织校本培训是一条可行之路。

第三:校长是基础教育改革资源的提供者。为了基础教育改革的顺利实施,校长必须作为资源的提供者,为教师提供支持、帮助、咨询和服务,并为教师发展创造条件。校长本身不是万能的圣人,他无法解决一切问题;而时间与精力的有限也使校长不可能在问题产生时随时出现在教师眼前。因此,校长一个更重要的职责就是以自己的努力去为教师发展开发资源、创造条件,促进教师自身的发展,从而促进学校的可持续发展。

第四:校长要做学校文化的变革者。重大的改革不是在实施单项的革新,它是在变革学校的文化和结构。基础教育改革是整个学校从内部组织结构到思想观念都要发生一系列的调整与变革。但是,需要指出的是,这种变化不是自发产生的,而是需要校长有意识的引导和相关管理制度的建立来形成的。

第五:校长要做基础教育改革的参与者、研究者。基础教育改革实施促使校长成为参与者、研究者。校长在平等地与教师研讨地过程中了解教师的观念、素质以及他们面临的难题、困境,从而适时地给予指导和帮助。当然,这对校长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校长不仅要有组织管理才能,还要有较高的教育理论和教学实践水平,才有能力参与教学并给予正确的指导。校长所做的一切组织管理工作都是为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服务的,从而了解课程实施的状况和教师存在的问题,以有针对性地促进教师发展。

3:对以教学为中心的学校管理的思考。

答:学校管理的根本任务应当是用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引导教师、教育学生,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促进学校、教师和学生健康的和谐的发展。但是现今在中、小学学校的管理中心主要落在了教学上,这不利于学校、教师和学生可持续、健康、和谐的发展。下面就联系工作实际对存在问题作初浅的分析、思考,并提出了一些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存在的问题与思考

1、注重抓教学,忽视德育。

也可能是受市场经济竞争规则的影响吧,人们越来越关注事情的结果了。这一现象在我们教育界,特别是在基础教育阶段更为明显,很多的教育管理者对教学结果给予了更多的关注,而忽视了对教学过程的关注,从而教学过程失去对学生品德习惯的教了应有的教育性。其一,我们应该明白的,单纯的抓教学是抓不上去的,正如专家所言,离开教育的教学是不存在的。其二,我们即使

谈到教育,也是围绕着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成绩展开的,好像我们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考试,为了一个好的分数一样。其三,圣人早就说过“君子入则孝,出则悌,泛爱众以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我们却常常忘却了先人的教导。教育教学问题说到底还是一个教育问题。学校和教师的一切努力,最终要转化为学生的自觉行动才是教育的成功。因为我们培养的是我们未来事业的接班人,所以我们不仅关心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关心学生学习的动机和学习目的,不仅要关心学生学习的成绩,更要关心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习惯。我们今天的教学管理中的众多失败,究其原因,从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因为我们的教学单纯强调了教学内容的科学性和思想性,淡化了教学过程的教育性。

2、注重眼前成绩,忽视学校的长远发展。

学校是为未来社会的发展培养人的,学校教育特有的公益性是与功利性相左的。学校管理和学生教育工作中只顾眼前而不顾将来的行为是危险的,特别是对学生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是极其有害的。小平同志曾经说过“宁可牺牲一点儿速度,也要把我们的教育问题解决好”。可见伟人的教导是高瞻远瞩的,也是寓意深刻的。现在学校的管理中,特别是涉及到学校、教师和学生的发展的问题时,存在着众多的以牺牲将来的可持续发展作为代价而换取眼前的规模和效益,而这恰恰是与兴办学校的初衷相违背的。这其中当然有管理者的理念问题,但也有管理者的思想问题,急功近利的思想在一部分管理者的头脑中是存在的。

二、解决问题的对策

要解决这些学校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首先要端正办学思想。把为学生的一生负责、为家庭的幸福负责、为社会的发展负责作为学校办学的宗旨。其次,要树立先进教育理念。在学校管理中要贯彻科学的可持续发展观,使学校、教师和学生都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作为学校管理永远追求的目标。

具体来讲,在学校管理中起码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在学校的建设和发展上,要加强理性的思考,处理好现在与将来、规模与效益、和谐与发展的关系。

2、在学校文化的建设上,特别是在学校的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建设上,要处理好物质与精神、继承与创新、改革与发展关系。

3、在具体教育教学工作中,要转变单纯重视教学内容、轻视教育过程的现象,要处理好形式与内容、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4、改革课堂才是真正的办教育。

答:

有人认为只有能够满足社会、家长和学生需求的教育才是人民满意的教育,能否实现社会、家长和学生的需求便是检验教育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也有人认为人民满意的教育,必须是让家长、教师、学生三方面都感到满意的教育。无论什么样的教育才是人民满意的,"办人民满意的教育"都成了人们的共识和许多人为之努力奋斗的目标!随着时间的推移和讨论的深入,教育的主体各自办好自己的事,各自为"办人民满意的教育"作出应有的贡献也成了共识。作为学校来讲,承载了"办人民满意的教育"最基础的责任,受到社会越来越广泛的关注,而且,从关注学校基础建设,深入到学校的制度建设,甚至深入到了课堂!

一、关注课堂教学中的人,注重提高师生教与学的积极性

关注课堂要眼中要有人,因为课堂无论以教师为主导还是学生为主体,都是以人为主体,如果忽略课堂中的人而言其他,肯定是空谈。

二、规范教学行为,落实课堂教学效果

学校管理最终实施阵地将会落实在课堂教学上,因此教学行为成为学校管理的核心。纵观目前中小学课堂教学的现状,不难发现,虽然广大教师致力于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的课堂教学,各种“听课”、“评课”活动形式多样,但必须注意的是:有少数教师片面理解课程标准,单纯强调课堂气氛,搭花架子,一味追求让学生分组讨论、表演角色,自己仅仅作为一名“旁观者”,导致讨论、交流、表演的肤浅化。这种置课堂规范于不顾的“牧羊式”方式,片面夸大了学生的自主性和自控力,使课堂教学处于放任自流状态,难以产生良好的效果。因此我们必须对教师的教育理念进行全新的指导和引领,要求每一位教师每一节课都必须明确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做到条理分明,并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从而收到明显的教学效果,使学生取得令人满意的成绩

三、关注课堂教学环节,注重提高时间的利用率

将课堂由教师的“讲堂”变为学生的“学堂”,激发学生的“精气神”,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落实,探究的时间、空间得到保证;课堂教学由知识传授的过程提升为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启迪学生智慧、升华学生情感、唤起学生生命意识的过程,成为绿色课堂、阳光课堂、生态课堂。各校要借高效课堂提升年之机,不断完善自己的高效课堂模式,深化学案导学,提高导学案质量,实现导学案升级换代;落实教为主导、学为主体、因材施教基本原则,转变课堂理念,实现角色转换,减少老师讲学生听,增加学生说与做,删除无效教学环节;提升思想境界和教学标准,把学科思想、学科知识、学科技能和学习方法融为一体,努力建立起新授、复习、讲评、实验、指导等课型高效课堂模式,保障各项教学任务取得最大成效。

总之,无论作为学校教育的管理者还是教师都应该明白:在深化教育改革的征途中,我们只有花更多的时间关注课堂,着力提高课堂40分钟的效率,才能让课堂真正成为学生启迪思维、开启智慧、掌握知识、获取能力的舞台,学校才能成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成长、成才、成就奠定基础。无论教与学,都只有从学生的需要出发,才可能最大限度的提高课堂教学效益,才能办出"人民满意的教育"

6:理解“三个面向”对办好一所学校的思考。

答:邓小平同志1983年曾为北京景山学校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简称“三个面向”),这个题词是对我国教育方针的时代特征和时代要求的高度概括。

作为战略方针,“三个面向”科学、严密、完整,高度概括地揭示了教育发展、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三者之间的辩证关系。一、素质教育是教育面向现代化的重要内涵;二、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是教育面向世界的重要保证;三、面向未来是素质教育的根本目标。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任重而道远。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我们既反对那种死抠概念的做法,也反对将素质教育复杂化、神秘化或庸俗化的倾向,我们应以科学的、客观的、务实的、审慎的态度去研究、去实践。

素质教育不单纯是理论问题、观念问题,也不单纯是实践操作问题,而是二者的统一。目前看,实施素质教育必须重点抓住三个关键环节:一是转变观念,二是优化教学,三是构建机制。

首先是在“三个面向”战略方针指引下转变观念。具有“三个面向”思想的教育应该是融政治道德、社会经济、现代科技、生态文化于一体的战略性教育。学校应该以学生这一未来主人为本,在学校教育的平台上培养德、智、体、美、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为一体的综合素质人才。桎梏于局域、桎梏于眼前、桎梏于片面的教育是与“三个面向”思想相悖的。上述思想和中共十八大提出的中国建成小康社会是一致的。

然后是全面实施和推进素质教育,把素质教育一步一步地引向深入,落到实处。实施过程中,要推进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改革。内容上应注意保持与国际的接轨,做学科型课程与实践性课程的结合、做知识与技能、与价值观的结合;方法上要开展以学生为本的高效培育方式的改革。实施过程中,还要在师德、师能上推进教师队伍建设。

7、新课改背景下课堂教学改什么?怎样改?

1)改变驾轻就熟的教学方式,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基础教育的任务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培养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为此,首先需要改变的是学生单一、被动的学习方式,以适应时代的需要。学习方式的转变就成为本次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而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必须依赖于教师教学方式和自身学习方式的改变。

2)改变从教材出发转化为从学生出发的课堂教学设计。

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双边参与的动态变化的过程,学生和教师各自扮演不同的角色,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是课堂上主动求知、主动探索的主体;教师是教学的主人,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教学不能无视学生的原有经验,即使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在学习新知识之前,已有了相当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实践积累。教师必须花时间去琢磨学生、琢磨活生生的课堂,甚至走进学生中间,了解他们对即将讲解的内容的兴趣、知识储备和他们所关心的话题,使课堂教学更贴近学生的实际状况。

3改变直线型、单一化转化为非直线型、弹性化的课堂教学进程。。

以往的课堂教学,教师大多是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带着学生一步不差地进行。学生则基本处于被动的地位,即使有一些自主的活动,也是在教师事先设计或限定的范围内,为某个环节服务。与此相适应的事先设计的课堂教学方案,往往是非常详尽的,而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的复杂的过程,教师的“教”是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教师应根据学生发展的需要和状况来设计课堂教学,而不是请学生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教学过程参加学习。这就必须改变教师课前准备的关注点和备课的方式,设计弹性化的课堂教学方案。因为“以学论教”的课堂相对于“以教论学”的课堂,有了许多的不确定性,教师不能完全按照事先设计好的环节进行,要富有弹性,以便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灵活调整。

4)改变“剧本式”的、只注重教学过程的具体描述转变为把课前设想、课中实践、课后反思融为一体的教学案例的教案撰写方式。

教案的撰写方式也需要随着新课程的实施而有所改进,以增强其适应性。长期以来,教师撰写的教案基本上由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准备、教学过程四个部分组成,用大量的篇幅仅仅从传授知识的角度详尽地描写教学过程,无视教学对象的存在,把复杂的教学过程简约成了“师问生答式”的“教案剧”。这样的体例缺乏个性,不利于教师的专业化成长,这样的教案只是教学准备的结果,没有反映教学准备的过程,也未能反映课堂教学的复杂性。这样的写教案的方式显然已不能满足“以学论教”的评价方式对课堂教学的要求。因此,要体现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理念,并在课堂实践中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教师应把学生的有关情况写进教案,包括对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分析和课堂上学生在每个环节可能出现的情况,应留有空白写上课后的体会。这样将有助于教师同时并重教与学,便于把课前分析思考、课中实践体验和课后总结补充融为一体,也让教师能把教学与研究融为一体,把学校视为自己学习的场所,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在不断的实践与反思中积累经验、提升经验,对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进行重组,以适应新的改革,从而促使自身的专业化成长。

5)改变 “以教论学”转变为“以学论教”的课堂教学评价

我们首先应该转变课堂教学评价的基本思路,从“以教论学”到“以学论教”。关注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表现应成为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内容,除了关注他们的知识技能目标的达成以外,还应关注他们在课堂上师生互动、自主学习、同伴合作中的行为表现、参与热情、情感体验和探究、思考的过程等等,即关注学生是怎么学的。通过了解学生在课堂上如何讨论、如何交流、如何合作、如何思考、如何获得结论及其过程等等学生的行为表现,评价课堂教学的成败,既关注教师的行为,也关注教师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如教师如何组织并促使学生讨论、教师如何评价和激励学生的学习、教师如何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和探究的兴趣等,以此来评价教师课堂行为表现对学生“学”的价值。

8、对有效教学、有效管理的理解与思考。

一、对“有效教学”的准确理解

20世纪以前在西方教育理论中占主导地位的教学观是“教学是艺术”。但随着20世纪以来科学思潮的影响,以及心理学特别是行为科学的发展,人们意识到,教学也是科学。即教学不仅有科学的基础,而且还可以用科学的方法来研究。于是,人们开始关注教学的哲学、心理学、社会学的理论基础,以及如何用观察、实验等科学的方法来研究教学问题。有效教学就是在这一背景下提出来的。

有效教学的核心就是教学的效益,即什么样的教学是有效的?是高效、低效还是无效?

所谓“有效”,主要是指通过教师在一段时间的教学后,学生所获得的具体进步或发展。教学有没有效益,并不是指教师有没有教完内容或教得认不认真,而是指学生有没有学到什么或学生学得好不好。如果学生不想学或者学了没有收获,即使教师教得再辛苦也是无效教学。同样如果学生学得很辛苦,但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也是无效或低效教学。因此,学生有无进步或发展是教学有没有效益的惟一指标。

有效性中的“效”,有效率与效益之分。效率是指单位时间内完成的工作量;而效益则是指依靠某种力量、做法或因素产生的效果。以此推之,教学效率,即为教师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的教学任务;教学效益,则为教师通过教学对学生发展产生的效果。

那么,教学效率与教学效益有何区别呢?

1)主体不同,前者是指教师,后者是指学生。但教师的教更多地通过学生的学才能表现出来。(2)目标不同,前者是任务观点,限在“知识与技能”这一层次,后者是发展观点,是教学三维目标的整体体现。新课程的课堂教学目标,更多地反映在三维目标整体性的发展。(3)影响不同,前者只对学生的当时现状负责,后者则是对学生的未来发展负责。当今课堂教学的追求,应着眼于为学生一生的幸福奠基。从某种意义上讲,教学效率与教学效益的本质区别,就是学生的发展有没有在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所以,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是指“教学效益”,而非“教学效率”。“教学效益”更好地体现了教育的终极意义生命关怀!因此,“教学效益”永远比“教学效率”重要。

从学生的长远发展来看,在学校教育中提高教学效益就是要培养学生对知识的渴求,培养学生实践的能力,培养学生创新的精神。从教师课堂有效教学目标看,在学校教育中消灭无效,减少低效,追求高效。

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贯彻“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大力推进新课程,以改革课堂教学为突破口,增强教学的针对性、规范性和科学性,让有效成为师生的共同追求,消灭无效,减少低效,追求高效,增强教学效益,进一步和谐师生关系、教学关系,促进教师专业成长,促使学生学习方式的优化、学习能力的提高和综合素质的养成,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深化学校主动发展。

二、实现有效教学的策略

()有效教学教师应具有的态度和追求的人格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课堂教学的有效性能否体现的前提条件和重要保证。新课程倡导与追求的师生关系是民主和平等。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的人格魅力,或者说教师的态度会对学生产生积极的或消极的影响。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说:“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

一般来说,教师有三种态度会对学生会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

一是忽视。现在学校的班额过大,一个班六七十人教师顾不过来,容易忽视一些学生。一个学期下来没提问过的学生大有人在。教师长时间对某些学不在意,不关心,不了解,造成这些学生会对学生对学习产生消极影响。

二是轻视。轻视是因为有些学生学习不认真,或有意与老师闹对立,或“屡教不改”,教师便不理不屑。教师的轻视态度容易造成学生“破罐子破摔”的消极情绪。

三是偏爱。被偏爱的学生容易遭到学生群体的孤立,致使被偏爱者感到这种“孤立”是因为教师的特别“关怀”“偏袒”造成的。这种态度也容易会对学生产生消极影响。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一定要克服这三种态度,来提高教学的效益。

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在课堂教学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那么,作为一个有效的教师,应该具备哪些人格特征呢?

1.尊重。每一位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体,都享有生命的尊严与人格的平等。这种生命的高贵,是任何教师所不能忽略的,更不能受到任何教师所贬低的。尊重,其实是双向的。只有在教学活动中“蹲下身子”,我们就能赢得学生的尊重;只有在教学活动中“认识学生”,学生就能赢得我们的尊重。但尊重学生,并不是意味着迁就学生,放纵学生,更不是“讨好”学生。真正的尊重,并不意味着对学生降低要求,而是建立在尊严与人格平等上的严格要求。教育,从真正的尊重开始。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尽可能多地尊重学生,尽可能多地要求学生。”这句话,对当前的教育,有着极强的针对性和现实性。

策略:

要善于倾听。教师的倾听体现着对学生的接纳和重视。在所有能让学生感到被接纳和重视的事件中,“倾听”最为重要。倾听是表达尊重的标志,是满足学生被接纳、受重视以及安全感需求的最重要途径。通过教师的倾听,可以使学生感受到自己的价值。心理咨询实践表明,仅仅让受询者说出与他的生活挫折有关的内心感受就可能治好他的心理疾苦。因此,教师要善于掌握倾听的艺术和技巧,并把这些技巧应用于与学生的交流中。这不但会改善师生关系,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并且能够有效培养学生的自尊心理。

2.热情。热情洋溢的教师,有一些表象性的特征:面带微笑、抬头挺胸、豁达开朗、乐观自信、积极进取、关心同事、团结互助等等。这其实就是一位教师对待生活、对待事业以及对待学生的一种热情。这种热情,能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更好地融洽师生关系;这种热情,能鼓舞学生战胜困难的勇气,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当课堂中洋溢着这种热情的氛围时,有效的教学不就开始了吗?

策略:

合理运用肢体语言。课堂管理的肢体语言理论认为,合理运用肢体语言有助于课堂秩序的建立。[2]1)眼神接触。眼神接触是课堂上师生最常用和最有效的交流形式,通过训练,教师不仅要能自然地注视每一个学生,而且要能读懂每一个学生的要求和反应,传达自己对学生的评价及对整个教室情境的把握,预防学生不良行为的发生。(2)身体接近。对课堂上违纪的学生,教师的言语批评既会中断教学活动,又可能引起学生的反感。在大多数情况下,教师只需走近他(她),或轻轻地拍一下,什么也不必说,就能使其端正行为。(3)身体姿势和面部表情。身体姿势和面部表情是肢体语言的重要部分,在交流中传达着许多重要的信息。因此,教师在调控学生课堂行为的过程中,应尽可能利用身体姿势和面部表情辅佐说话。

3.欣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每一片树叶,都有其独特的一面,值得我们去欣赏。当用欣赏的眼光,去观察树叶时,我们将会由衷地赞叹,自然赋予其伟大的生命。观察树叶尚且如此,那么如果我们观察有思想的、有个性的、有活力的青年学生呢?面对这样的“风景”,我们更应该去珍惜、去欣赏、去爱护。每一个人,在内心深处,都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与尊重,甚至是欣赏,学生更应是如此!如果说,课堂教学是一次愉快的旅行,那么,终点似乎并不是全部,沿途的风景以及欣赏风景的心情甚至更为重要!

策略:用欣赏的心态看每一个学生,用发展的眼光看每一个学生;用多元的理念评价学生;用学生的心理体贴学生。

4.宽容。无论哪一位学生,即使是“好学生”,在其学习生涯中,都会犯错误、遇到困难、遭受挫折,甚至是打击,如果教师以仁慈之爱、宽容之心对待这些时,这将会化解他们成长道路上一个又一个“危机”,度过一个又一个“难关”,迎来一个又一个“成功”。更为重要的是,在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学生也会用,也一定会用仁慈之爱、宽容之心去对待自己、去对待他人、去对待自然,难道还有什么比这仁慈之爱、宽容之心更重要的吗?

策略:

正面诱导。教师对待学生的行为方式可分为有意负面诱导、无意负面诱导、无意正面诱导、有意正面诱导等四种类型。所谓正面诱导,是对一类信息的总称——无论是语言的还是非语言的,正式的还是非正式的——即传递给学生说他们是负责任的、有能力的、有价值的信息。相反,负面诱导则是指向学生传递说他们是不负责任的、没有能力的、没有价值的信息。例如,在期末考试周前一天,有位学生要求教师辅导,教师对该生说:“别担心,反正你从来就没通过考试。”这种讽刺的话恰好表现出了教师无意的负面诱导。教师应通过各种途径对学生进行正面诱导。比如在门口与学生打招呼,表示非常高兴见到学生,夸奖学生的学业等。正面诱导除了能形成学生的积极态度和良好的师生关系,还有助于矫正学生的不良行为。

5.激励。“给学生一个激励,还教师一份惊喜!”有效教师的一个“有力武器”就是,不断地激励学生。当不断地激励学生时,我们会悄悄地发现,学生正向我们所期望的方向发展,而且还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变化。这样的激励,正逐渐地内化为学生的一种品质,是学生不断取得进步和发展的不竭动力!有效的激励,一定是思想上的激励。思想上的激励,一定是最有价值的激励,因为“思想有多远,我们就能走多远!”有效的激励,也一定是精神上的激励。精神的激励,也一定是最有意义的激励,因为“人是需要一点精神的,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

策略:

恰当反馈与赞扬。给学生提供具体、清晰、详尽的反馈是一个重要的沟通技能。这里,教师应正确把握反馈多少、对谁反馈、反馈什么等几个问题。目前,许多教师的反馈存在着不够明确、批评多鼓励少等缺点。有关研究表明,要使给学生的反馈(表扬)成为有效的鼓励因素,应该具有如下三个特点。(1)情景性。不要随便滥用表扬,表扬必须紧跟在良好的行为之后;(2)具体性。赞扬应针对某个特别要强化的行为;(3)可信性。赞扬应因人而异,可信有据。同时,在课堂管理中,教师应尽量使用“我信息”,如“作为教师,我对你上课看小说的行为感到不尽满意”,向学生传达出教师对问题情境的感受和对学生正当行为的要求,避免“你信息”,如“你太懒惰,你如果不改进,你将一无是处”这类引发学生反感的标记性言辞,与学生进行平等交流。同时,在沟通中还要注意“对事不对人”。例如,教师可以说“我喜欢你,但是我不喜欢你现在做的事情”,但不能说“你真是不可救药”,“我讨厌你”。

(二)有效的课堂教学的基本实施策略

在课堂教学学生问卷的调查中,有这样一道题:“在何种情形下,我才能学得最好?” 经过我们广泛的调研,结果表明“当学生有兴趣时;当学生的身心处于最佳状态时;当教学内容能够用多种形式来呈现时;当学生发现知识的个人意义时;当学生有更高的自我期待时;当学生能够学以致用时;当学生对教师充满信任和热爱时,我才能学得最好。”这样的教学,我们称之为是有效的。那么如何实施有效的课堂教学呢?或者说,有效的课堂教学,有哪些基本实施策略呢?我们认为,以下一些教学策略,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1.创设问题情境。一个有效的教学情境,是一堂好课的开始。建构主义认为,知识的意义(发现、产生以及运用)总是存在于情境之中的。有效的学习来自有趣的心灵,有趣的心灵源于有效的情境,有效的情境促进有效的教学。学生是不能超越具体的情境来获得某种知识的。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必须要充分重视问题情境的创设。

2.适当降低起点。高中的教育,肩负着培养合格公民和为高校输送人才的双重责任。但当前的高考,竞争又十分激烈。解决此问题的唯一出路,就是要重视和加强教学的基础性,这同时也是新课程给我们提出的要求。因此,在当前的高中课堂教学中,教师要转变观念,抛弃原有的“繁难偏旧”,重视和加强基础教学,适当降低教学起点,不让任何一个学生的思维游离在课堂之外,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原有的基础和水平上获得更好的发展。

3.展示思维过程。一堂有效的课,应该是一节高质量的思维课。有效的课堂,不仅要激活学生的思维,而且还要优化学生的思维;不仅要获得思维的结果,而且还要展开思维的过程。教师展示教学活动中的思维过程,可以让学生更加清晰地认识概念、原理、公式的“来龙去脉”,更好地把握隐含在知识内部的本质和规律,形成学生有效的思维,最终转变成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包括方式、过程和结果)。教师在展示思维的过程中,要给予充裕的时间,让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讨论、交流和对话更热烈、更全面和更深刻,这样一种深度碰撞,对于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都是一种“不可估量”、“难以言表”的回报。

4.进行有效练习。及时反馈,是有效教学的基本原则之一。练习是反馈的主要手段,不同的练习,会产生不同的效果。研究表明,简单、机械的操练式练习,能促进学生基本技能的发展,对学生高层次的思维的发展,即我们通常所说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是没有显著效果的,有时甚至是负效的。反复的练习,产生的效果可能是“熟能生巧”。但过度的练习,则是“熟能生厌”或“熟能生笨”。但这样的练习,并不是我们所提倡与追求的有效练习。我们认为,有效练习应具备如下特征:基础性、选择性、开放性、探究性、自主性、研究性和应用性。这样的有效练习,对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有着极大的提升作用,真正让学生感受到、体验到学习的乐趣。

5.注重归纳总结。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我们观察到,新授课的教学常常少了课堂小结这一环节;在单元或章节的复习教学中,也仅是知识简单罗列与梳理,然后进行的就是习题讲解。其实,无论是新授课的课堂小结,还是单元课的复习教学,归纳与总结是有效教学中起着“画龙点睛”的重要一步,费时不多,但效果明显。由师生共同参与的整理、归纳与总结,不再是知识的简单罗列与梳理,而是知识的螺旋式上升,更好地将学科思想与方法镶嵌在学生原有的能力系统中,使学生更容易站在学科全局的高度,进行纵向与横向间的联系,更容易“打通”学科内部以及学科之间的“知识壁垒”,进行知识间的整合、重组和优化,真正达到“融会贯通”的境界。

6.要有教学机智。随机应变,正确运用课堂教学应变技巧。教师在教学中必须具有一定的教学机智,随机应变,合理运用注意转移法、随机发挥法、幽默法、宽容法、设疑法等方法灵活处理课堂教学中发生的偶发事件。

7.分析课堂记实。必要时教师应把整个课堂教学过程用现代技术记录下来,进行认真分析;或由同行互相听课指出对方容易引发学生课堂问题行为的地方。 

三、学校在教师课堂教学中具体管理什么

(一)学校管理什么才能促使教师课堂高效教学

首先是有效管理。教无定法,但有方法。管理教师的教学必须管理好最基本的教学方法。有效教学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1.有效备课。倡导“两备三问一反思”的基本模式。

“两备”就是个人备和集体备,要求学科单元重点内容都必须经过个人和集体的二轮备课,强化对课标、教材的学习与研究。“三问”就是在备课的过程中,必须清楚地解决“为什么教”、“教什么”和“怎么教”三个问题。备课力戒形式主义,照抄教参,照搬现成相关资料,杜绝不备课上课现象。电子文档教案必须有明显的二次备课痕迹。这里需要澄清的问题,就是在网络信息化时代要不要备课的问题。笔者认为,非但要备,还需精心设计。备课是教师熟悉教材的最有效手段,更是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备课是教学,备课也是学习,所以,作为专业技术人才的教师必须重视备课。备课主要强调以下三方面:(1)教学目标简明宜检测,倡导目标设置问题化;(2)教学流程清晰宜实施,要有学生的活动安排,教师自己对教学内容的思考,尤其是课型(新授课、复习课、讲评课)范式要规范;(3)教学内容完备宜反思,课时齐全,小结、课堂检测、作业等内容详实。

 学校要建立学科教研组或备课组教学合作机制,采取协作的方式,强化“全组一周一大备,个人一天一小备”的学科团队建设。备课笔记每月进行1次的检查或抽查,每次检查或抽查都必须有结果记载,留存学校教务处备查。教务处、教科研室组织不定期抽查,并与学校记载情况比较分析。学校也可以开展教师备课笔记的展示与评比活动。备课也是一种很有效的学习提高专业水平的形式。

2.有效上课。按照“三维六度”的要求细化课堂的教学过程,加强课堂教学的环节管理,逐步构筑起不同学科、不同内容的理想课堂有效教学范式。“三维”就是要有效解决课堂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三维”目标;“六度”就是要有效解决课堂教学中的参与度、亲合度、自由度、整合度、练习度、延展度。同时,在构建课堂教学模式过程中要突出主体性、开放性、有效性和反思性,不断提升课堂的创生能力。我校开展的“课堂观察活动”,就是以此推进有效课堂教学的深入研究。要有力推进课堂观察,基本要求:(1)教师上课要表现出精神饱满的状态,要有有激情;(2)教学节奏要张弛有度、内容讲授清晰准确;(3)教师在教学反馈中要多赏识性评价;(4)要体现“低起点、重方法、实反馈”的课堂教学要求;(5)教师要尽力关照到不同发展层次学生的不同需要。

3.有效作业。深化教学管理的“四精四必”。通过全面落实“精选、精讲、精练、精评”和“有发必做、有做必批、有批必评、有错必纠”的作业规范,优化管理流程,提高作业效益。学校要健全检查记录制度,建立并完善各科作业刚性化的检查督促措施,做到定期检查与不定期抽查相结合。并形成教研组例会集体反思的制度,及时指出发现的问题,提出明确的整改意见和策略,务求细化和实在。对作业要重点强化以下规范:(1)作业布置要精心设计。凡是布置的书面作业(包括课堂作业与课外作业)要精心设计、精心挑选,设计或选题要有典型性、针对性、层次性。“高效教学”一定要认真研究“作业设计”。“作业设计”要多样化、科学化。有教师布置的作业,有学生自选的作业,有任务驱动的作业,有竞赛准备的作业,有师生共研的作业,有学生合作完成的作业,等等。一定要改变作业的“单调乏味”。作业要“多样有趣”。(2)三种作业批改方式,要交替进行:①教师发正确答案,学生自批自改;②教师发正确答案,学生互批互改;③教师全批全改,学生反思自评。要提高作业批改的效能。关键内容,教师应当全批全改。一般内容,可由学生自批自改或互批互改。要提高作业批改的实效和效率。(3)凡是布置的书面作业,教师必须先做,并于布置作业的第二天把教师的答案公布在教室里;教研室检查学生作业,首先检查教师预先做题的情况。(4)批改反馈要及时。要做到及时批改,课堂作业第二天上课前要批完。作文批改既要有总批,又要有眉批。教师有条件的话,建立作业批改记录本,统计差错题,为补差和讲评提供依据。理科作业学生都要备有“错题集”,供学生搭建自我成长阶梯。

4.有效评价(考试)。首先要建立完善考试评价制度。(1)编制试题的基本要求;(2)编制试题的队伍组成;(3)考试的次数、级别、方式;(4)考试的组织:监考与批卷;(5)考试后的学生反馈、试卷的评价、成绩的登记等等。这些问题都需要思考核完善制度。

5.有效教研。着力推进集体备课和个体备课相结合的备课模式,把“备课”“上公开课”“听评课”作为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的重要“抓手”。学校要以“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为主题,务实开展学科教研活动。每次教研活动主题是什么,要达到什么目的,解决什么问题都应有明确的思路。要通过“备课、上课、评课,再备课、再上课、再评课”的“课堂观察”活动、提高教研活动的听评课的实效性,听课记录要详细,评议要具体深入。有效的是坚持写教学反思、教学后记。

(二)学校怎么管理教师的课堂教学

1、制度规范——约束。

近几年各学校在发展过程中都不同程度的制定了一些考核制度,但大都过于粗放,不够精细,在实施中难以操作,以至于在具体的管理中还是“长官意志”,学校领导怎么说就怎么办。在依法治校的观念已深入人心的今天,还这样做,恐怕想让学校可持续发展就很困难了,所以,学校必须依据有效课堂教学的基本原则和策略,制定或完善可以操作的科学有效的教学管理制度。科学有效的制度不仅在于约束,还在于指导。通过制度指导和约束教师的教学行为,学校的管理才会有效,有效地管理才能促使教师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比如,在信息化发达的今天,教师的备课学校如何检查才有效。有些教师平时不认真备课,学校检查时,从网上下载的教案改个字号,排一下版就可应付检查。学校面对这种情况怎么管理?怎么指导?怎么约束?教案检查的制度的制定与完善,就是当务之急。当然制度完善包括示范性高中的校园文化建设,等等。

2、激励机制——奖励。

激励机制的价值在于欣赏与鼓励。教师职业的特殊性决定了教师管理的人文化色彩。任何制度的约束不与激励机制相结合,那也是低效的,甚至是无效的。现在许多学校实施所谓的“量化”考核机制,这种机制便于操作,但从发展性评价的理念看,它有致命的缺陷。它会抑制教师工作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所以学校要引入发展性评价理念,制定出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考核办法,以激励教师更大的发挥优点,克服弱点。

3、情感投入——和谐。

教育事业是要全身心地投入“爱”的事业,这个特点决定了学校管理要情感投入。学校能爱护自己的教师,关心教师的工作,关注教师的心理,帮助教师解决工作中的问题,教师就会对自己的学生“产生爱”。否则教师因为学生的学习成绩不好而遭到学校惩罚,有些教师就会把怨气转嫁到自己的学生身上。学生学习成绩的好坏,因素非常复杂,学校处理时一定要细致入微,切忌简单粗暴。

还是那句话,教无定法,但有方法。管理教师的教学 ,  必须管理好最基本的教学方法。 在课程改革不断推进和逐步深化的今天,让我们用智慧、勇气和热情,努力构建一个充满情趣的课堂,一个生成智慧的课堂,一个   激情澎湃的课堂,一个关怀生命的课堂。这样的有效课堂,有效教学,加上有效的管理,学校教育、教学、教研的可持续发展就能落实,教师的专业发展就能实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60个校长的智慧谈话
什么样的课堂是好课堂?
要向管理要质量
课堂教学有效性
限制使用电子产品教学时长正当其时
渝北区初中分管教学工作副校长培训班学习心得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