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古迹史话】文物古迹承载文明传承文化 ,文物保护利在千秋功在当代
userphoto

2023.04.08 山西

关注












编者按: 
太原,古称“晋阳”,别称“并州”,亦称“龙城”,乃华夏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一座具有5000多年文明史的历史古都和2500多年建成史的文化名城。太原历经唐尧故地、战国名城、太原故国、北朝霸府、天王北都、中原北门、九边重镇、晋商故里……有深厚的历史和璀璨的文化,在6988平方公里广袤的土地上,留下2000余处珍贵的历史文化遗存。这些不可或缺的文物古迹,是太原的精华所在、特色所在、神韵所在、魅力所在,无一不为世人所敬重、敬仰、敬畏。
自1961年3月到2019年10月国务院核定公布了第一批至第八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至此太原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总量达38处。太原市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从1965年5月核定公布第一批至2016年6月的第五批,共计18处。太原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从1983年8月核定公布第一批至2011年12月的第三批,共计151处,以及太原市各县(市、区)文物保护单位共计333处。
这些文物保护单位中,每一处古遗址,每一处墓葬,每一次古建筑,每一处古碑刻,每一处革命遗址和纪念建筑,每一处近代重要史迹,无不青砖黛瓦、雕梁画栋、古色古香、光彩夺目;无不体现着历史的穿透力、艺术的感染力和文明的渗透力;无不体现着先辈们的辛劳耕耘、智慧结晶和光辉业绩。
作为一个太原市民,爱太原、也爱文物,我编辑整理太原各级文物保护单位文稿十多年,曾经在《太原人大》《太原工作》《太原日报》等刊载。旨在传承百年历史,赓续千年文脉,弘扬传统文化。当今,在信息化时代的感召下,即将利用网络平台,从历史文化的角度,以图、文、诗三者并茂的形式,详尽讲述太原的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在此真诚祝愿广大的朋友们能够一起走进太原的历史长河,领略太原的繁华与沧桑。

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之一晋祠        

晋祠,位于晋源区晋祠镇晋祠社区悬瓮山麓。晋祠始建于北魏前,是为了纪念周武王的次子晋国开国诸侯叔虞而建,故初名为唐叔虞祠。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公布为第一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晋祠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前11世纪的西周时期。周武王灭殷7年(公元前1039年)以后,他的长子诵继位,是为成王。据《史记·晋世家》的记载,周武王之子成王姬诵“剪桐”封同母弟叔虞于唐,称唐叔虞。叔虞施政有方,国富民强,后人为了奉祀叔虞,在晋水源头建了祠宇,称唐叔虞祠。叔虞的儿子燮,因境内有晋水而改唐为晋,故唐叔虞祠也称晋祠。晋祠便成为晋国第一任诸侯姬虞的祠堂,它集中国古代祠祀建筑、园林、雕塑、壁画、碑刻艺术为一体,融儒、释、道于一处的历史文化遗产,是古老宗祠文化的典型代表。

晋祠的确切创建年代尚待考证,据北魏郦道元《水经注》记载;“际山枕水,有唐叔虞祠。水侧有凉亭,结飞梁于水上。”说明1500年前的北魏时,这里的风景建筑就具有一定规模了。


北齐天宝年间(公元550—559年),文宣帝在晋祠“大起楼观,穿筑池塘”;隋开皇年间增建舍利生生塔;宋太平兴国九年(公元984年)修建了圣母殿,后重建鱼沼飞梁;宋元佑、绍圣年间,铸铁人而“壮神仪”;金大定八年(公元1168年),在飞梁之东增建献殿,专为圣母贡献祭品;明万历时,在献殿前增建了对越坊和钟鼓二楼,又在会仙桥的东面重修了水晶台;清乾隆时,重修舍利生生塔,扩建文昌宫。经历代多次的修建和扩建,晋祠面貌不断改观,逐渐形成了一处自然山水与历史文物相结合的园林式建筑群。2001年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


晋祠内建筑布局由中、北、南三部分组成,中部建筑结构壮丽而整肃,为全祠之核心;北部建筑以崇楼高阁取胜;南部建筑楼阁林立,小桥流水,亭榭环绕,一片江南园林风光。祠内现有宋、元、明、清各式建筑100余座,其中,宋建圣母殿、鱼沼飞梁、金代的献殿被国家文物局鉴定为三大国宝建筑。祠内的“齐年柏”(相传为西周时所植),老枝纵横,虽已历数千年之风雨,但仍生机勃勃、郁郁葱葱,与长流不息的“难老泉”和精美的“宋塑侍女像”一同被誉为“晋祠三绝”。

祠区内中轴线上的建筑,由东向西,依次是:水镜台、会仙桥、金人台、对越坊、钟鼓二楼、献殿、鱼沼飞梁和圣母殿。这组晋祠主体建筑,以艺术价值高而著称。

宋太平兴国九年间始建的圣母殿,于崇宁元年重修,是现存晋祠内最古老的建筑。圣母殿高19米,重檐歇山顶,面阔七间,进深六间,黄绿琉璃瓦剪边,雕花脊兽,四周围廊,殿前廊柱上木雕盘龙八条。殿的内部采用减柱法,扩大了空间,是我国宋代建筑中的典范。

殿内有宋代的彩塑43尊,主像圣母端坐木制的神龛里,其余42尊侍从分列龛外两侧,圣母凤冠蟒袍,神态端庄,侍从手中各有所奉,或侍饮食起居,或梳洗洒扫等,是宫廷生活的具体写照。塑像姿态各异,栩栩如生,充分地表现出各色人等的神情,且塑工高超,是中国宋代彩塑中的精品。

鱼沼飞梁在圣母殿与献殿之间。鱼沼是晋水三泉之一。沼上架有十字形桥,曰“飞梁”。东西桥面宽阔,而南北桥面斜如鸟之两翼翩翩欲飞。沼中立有34根小八角石柱,桥边缀勾栏。梁思成先生曾评价鱼沼飞梁:“此式石柱桥,在古画中偶见,实物则仅此一孤例,洵为可贵。”它对于研究我国古代桥梁建筑有极高的价值。

中轴线上,还有4尊威风凛凛的宋代铁铸武士像,虽已经历900年的雨雪风霜,依然如山似塔,威风不减。


圣母殿四周,以周柏、隋槐为代表的20余株千年古树,郁郁苍苍,讲述着晋祠悠久的历史。春末夏初,白玉兰、紫丁香、牡丹、海棠竞相开放,芬芳扑面,沁人心脾,展示着晋祠无尽的美。清人宁淳德感悟其中,有楹联为证:“水秀山明无墨无笔图画,鸟语花香有声有色文章”。

祠区南部,从胜赢楼起,经白鹤亭、同乐亭、三圣祠、难老泉、水母楼、台骀庙至公输子祠,这一组建筑,亭桥点缀,泉水环绕,以风景诱人而驰名。其中尤以难老泉最为神奇。


难老泉亭建于北齐天保年间,为八角攒尖顶,亭上悬挂着明末著名学者傅山题的“难老”匾。晋水的主要源头难老泉水从亭下石洞中汩汩流出,柔波细浪,常年不息,昼夜不舍。故北齐时期撷取《诗经·鲁颂》中“永锡难老”的锦句为名,名为“难老泉”。历朝历代的诗人多吟诗赞美,尤以唐代著名大诗人李白“晋河流水如碧玉”“微波龙鳞莎草绿”最为著名。源头上有明嘉靖四十二年(公元1563年)建造的水母楼,又称水晶宫。二层五开间,内塑水母坐像及侍女,体态优美,造型别致,也是宋代彩塑中难得的艺术佳品。


祠区北部,从文昌宫,经东岳祠、关帝庙、三清祠、唐叔虞祠、朝阳洞、三台阁到吕祖阁。这一组建筑,耸峙巍峨,殿宇接踵,最著名的是矗立在“贞观宝翰”亭中的“唐碑”。

唐碑的碑文是唐太宗李世民于贞观二十年(公元646年)亲自撰写的,名为《晋祠之铭并序》。全碑共1203字,旨在通过歌颂西周政治和唐叔虞建国的政策,以达到宣扬唐王朝的文治武功、巩固自己政权的目的。李世民非常喜爱王羲之的墨宝,他在书法艺术上也有颇高的造诣。《晋祠之铭并序》书法飞逸洒脱,骨骼雄奇,笔力遒劲,刻工以洗炼的刀法,充分表现出原书法的神韵。“唐碑”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块行书碑,对于研究我国的书法艺术有重要价值。


三晋之胜,以晋阳为最,而晋阳之胜,全在晋祠。这里,山环水绕,古木参天,在如画的美景中,历代劳动人民建筑了近百座殿、堂、楼、阁、亭、台、桥、榭,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了中国古代政治、经济、建筑、园林、雕塑、宗教、文化等诸多领域的发展变化。晋祠的历史、艺术、科学和鉴赏价值,使其成为古代宗祠与园林艺术相结合的、跨越历史最长又最具代表性的唯一实例,是中国古代文化和人类建筑艺术宝库中一份最珍贵的遗产。

总之,晋祠内所有景点为:晋祠中轴线上有古代建筑,圣母殿、鱼沼飞梁、献殿、对越坊、金人台、水镜台、胜瀛楼、水母楼、苗裔堂、台骀庙、公输子祠、钟鼓楼等;北线有古代建筑,唐叔虞祠、唐碑亭、昊天祠、关帝庙、东岳祠、钧天乐台、朝阳洞、云陶洞、三清洞、读书台、三台阁、文昌宫、清华堂、待凤轩等;南线有古代建筑,浮屠院、舍利生生塔、十方奉圣禅寺、大雄宝殿、观音殿、地藏殿、过殿、华严经碑廊、董寿平美术馆、傅山纪念馆、翰香馆、晋溪书院、王琼祠、子乔祠、太原堂、柏月山房等;此外还有大量的亭台桥榭点缀其中,松水亭、善利泉亭、难老泉亭、真趣亭、落碧天亭、大钟亭、自鹤亭、曲桥、挂雪桥、智伯渠、会仙桥、流碧榭等;兼有景宜园、留山园、别有天地、西湖、不系舟、八角莲花池等自然和人文景观散落各处。更有100余株古树婆娑掩映其中,著名的有周柏、隋槐、唐柏,周柏又称为齐年柏、长龄柏。无论是一个个古老建筑,一株株古树名木,还是亭台桥榭,还是自然或人文景观,都有着历史的见证,古老的文化,美丽的故事,动人的传说……。在此不一一解说,还望广大的游客朋友身临其境,漫步游览,仔细品味,相信晋祠博物馆这一久负盛名的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即AAAA景区的点点滴滴,永远是我们极其丰盛的文化大餐,更是文化美餐。

晋祠
李白
悬瓮高高锦绣呈,晋泉洌洌水流清。
叔虞开国并州裕,李氏兴唐四海平。
周柏葱葱藏喜鹊,隋槐郁郁落黄莺。
物华天宝人杰地,笑语欢歌千古情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祖籍陇西成纪(今甘肃省泰安市),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合称为“大李杜”。李白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深受黄老列庄思想影响,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代表作:《静夜思》、《蜀道难》、《明堂赋》等。

题晋祠水
范仲淹
神哉叔虞庙,地胜出嘉泉。
一源其澄静,数步忽潺湲。
此异孰可穷,观者增恭虔。
锦鳞无敢钓,长生同水仙。
千家溉禾稻,满目江乡田。
我来动所思,致主愧前贤。
大道果能行,时雨宜不愆。
皆如恶祠下,生民无旱年。
 

范仲淹(989年-1052年),字希文,汉族,河北真定府(今河北正定),宋大中祥符八年(1015年)进士。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文学家,世称“范文正公”。范仲淹文学素养很高,有《范文正公集》,有著名的《岳阳楼记》。

晋祠唐太宗北亭题壁

朱彝尊

步屐深林晚,春池赏不稀。

文章千古事,社稷一戎衣。

野日荒荒白,悲风稍稍飞。

无由睹雄略,寥落壮心违。

朱彝尊(1629年--1709年),字锡鬯,号竹垞,浙江秀水(今浙江嘉兴市)人。清朝诗人、学者、藏书家,明代大学士朱国祚曾孙。曾任翰林院检讨。有《日下旧闻》《经义考》等。

咏晋祠周柏

冯玉祥

大树苍苍数千载,虽然倾斜成大观,

饱经世界冷暖事,能耐风霜不畏寒。

冯玉祥(1882年--1948年),字焕章,原名基善,原籍安徽省巢县,生于直隶青县,中国国民革命军陆军一级上将,西北军阀,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委员长。杰出的爱国将领、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中国共产党的挚友。

游晋祠

郭沫若

圣母原来是邑姜,分封桐叶溯源长。

隋槐周柏矜高古,宋殿唐碑竞炜煌。

悬瓮山泉流玉磬,飞梁荇沼布葱珩。

倾城宫娥四十像,笑语嘤嘤立满堂。

郭沫若(1892年--1978年),原名郭开贞,字鼎堂,号尚武,笔名沫若、麦克昂等。北京市人。毕业于日本九州帝国大学,现代文学家、历史学家、新诗奠基人之一、中国科学院首任院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首任校长、苏联科学院外籍院士。代表作:《郭沫若全集》。     

END



  文殊圣境

文殊圣境交通







1、乘坐25路,615路,809路,851路;k809路在省工会下车向北180米路西

2、乘坐25路,809路在北肖墙坝陵南街口下车向南130米路西。

3、驾车,东仓巷与北肖墙交叉口西北角

导航搜索“文殊圣境”即可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山西太原:走进晋祠
山西太原晋祠,内藏国内罕见的三宝三绝,看看门票80值不值
秦晋之行前看晋祠
晋祠古韵
山西行(一):千年前的古柏与殿宇诉说的晋祠故事
题晋祠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