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本草精荟》:药中国老:甘草

甘草为豆科植物甘草的根及根茎。因其味甘,故此得名。主产于内蒙古、山西、甘肃、新疆等地。春秋采挖,切片晒干。可生用或蜜炙用。

一、功效应用

甘草味甘,平。归心、肺、脾、胃经。

功效能补脾益气,润肺止咳,缓急止痛,清热解毒,缓和药性。其特点能缓急止痛,解百毒,又善调和诸药,合热药可缓其热,合寒药可缓其寒,能使补而不骤,泻而不速。因其使用频率极高,且善于调和诸药,故被誉为“药中国老”;也被称为众药中之要药。

常用于脾胃虚弱,倦怠乏力,心悸气短,咳嗽痰多,脘腹、四肢挛急疼痛,痈肿疮毒等证的治疗,以及缓解其它药物毒性、烈性之用。

现代药理认为,甘草具有广泛的抗炎、抗变态反应、抗惊厥、抗肿瘤、镇痛、利尿等作用,还有代激素样作用,可用于“激素依赖”型多种疾病的治疗。是一味值得现代深入研究与挖掘的中药。

名家名著摘要:

《本经》:“主五脏六腑寒热邪气,坚筋骨,长肌肉,倍力气,金疮肿,解毒。”

《本草纲目》:“解小儿胎毒惊痫,降火止痛。”

《药类法象》:“生用大泻热火,炙之则温,能补上焦、中焦、下焦元气。和诸药相协而不争,性缓善解诸急,故名国老。”

《长沙药解》:“备冲和之正味,秉淳厚之良资,入金木两家之界,归水火二气之间,培植中州,养育四旁,交媾精神之妙药,调济气血之灵丹。”

《本草备要》:“味甘。生用气平,补脾胃不足而泻心火。炙用气温,补三焦元气而散表寒。入和剂则补益,入汗剂则解肌。入凉剂则泻邪热。入峻剂则缓正气,入润剂则养阴血。能协和诸药,使之不争。生肌止痛,通行十二经,解百药毒,故有国老之称。”

《医学衷中参西录》:“甘草性微温,其味至甘,得土气最全。万物由土而生,复归土而化,故能解一切毒性。甘者主和,故有调和脾胃之功;甘者主缓,故虽补脾胃而实非峻补。炙用则补力较大,是以方书谓胀满证忌之。若轧末生服,转能通利二便,消胀除满。若治疮疡亦宜生用,或用生煮煎服亦可。”

二、配伍应用

1.《伤寒论》用法。仲景最擅长应用甘草,六经主病各方,皆有应用。所用甘草者,全书(包括《金匮》)可见127方证,可谓用之甚广,甘草在中医中之地位,由此也可见一斑。

如治太阳伤寒证,常配伍麻黄、桂枝、杏仁等,即麻黄汤。

若治太阳中风证,常配伍桂枝、芍药、生姜、大枣等,即被后世医家尊称“众方之祖”的桂枝汤。

若治邪入少阳证,常配伍柴胡、人参、半夏、生姜等,即小柴胡汤。

若治外寒内饮证,常配伍桂枝、麻黄、细辛、半夏等,即小青龙汤。

若治阳明经热证,常配伍石膏、知母、粳米等,即白虎汤。

若治太阴里虚泻泄证,常配伍人参、白术、干姜等,即理中汤。

若治少阴四逆证,常配伍干姜、附子等,即四逆汤。

若治少阴水寒木枯、肝脾不和证,常配伍枳实、柴胡、芍药等,即四逆散。

若治厥阴手足厥冷、内有久寒证,常配伍当归、芍药、桂枝、细辛等,即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

除六经主证外,还有治少阳伤寒、脉结代、心悸动的炙甘草汤(又名复脉汤);治伤寒中风、腹中雷鸣下利的甘草泻心汤;治伤寒汗后、烦躁吐逆、手足厥冷的甘草干姜汤;治风湿骨节疼烦的甘草附子汤;治里水证的越婢加术汤;治虚劳里急诸不足的黄芪建中汤等。六经主方,不一而足。

甘草之功用,可谓仲景用之最广,挖掘最深,故学中药者,当重点学习《伤寒论》。仲景所用甘草,以炙甘草居多,取其甘温缓补之意。

《本经疏证》:“《伤寒论》、《金匮要略》两书中,凡为方二百五十,用甘草者至百二十方,非甘草之主病多,乃诸方必合甘草始能曲当病情也。”

汪昂言:“甘草之功用,仲景有甘草汤、甘草芍药汤、甘草茯苓汤、炙甘草汤,以及桂枝、麻黄、葛根、青龙、理中、四逆、调胃、建中、柴胡、白虎等汤,无不重用甘草,赞助成功。即如后人益气、补中、泻火、解毒诸剂,皆倚甘草为君。必须重用,方能建效,此古法也。”

2.用于脾胃虚弱,中气不足,气短乏力,食少便溏等证。甘草有补脾益气之功。治脾胃虚弱,气虚诸证,常配伍人参、茯苓、白术等补气健脾药,即四君子汤。后世以四君子汤为底方,更是加减化裁出诸多名方,如再配伍半夏、陈皮,即六君子汤;六君子汤再配伍砂仁、木香,即香砂六君子汤;四君子汤与四物汤合方,即八珍汤等。

3.用于咳嗽气喘。甘草能润肺,故又善止咳平喘。治风寒犯肺之喘咳,常配伍麻黄、杏仁,即三拗汤。三拗汤再加生石膏,即麻杏石甘汤,可治肺有郁热之喘咳。

4.用于痈疽疮毒、食物或药物中毒。甘草有良好的解毒功效。治咽痛喉痹,肺痈,常配伍桔梗,即桔梗汤。

若治咽喉肿痛,痈肿疮毒,常配伍金银花、蒲公英等清热解毒药。

生甘草稍还能治茎中痛,淋浊诸证。治心经火热,口舌生疮,及心热移于小肠而见小便赤涩疼痛者,常配伍生地、木通、竹叶等,即导赤散。

若治食物中毒、药物中毒或农药中毒,可单用甘草煎汤服,或与绿豆同用。

若配伍大豆,则可解百毒。

凡用大剂量附子、乌头类有毒中药方中,最常配伍甘草,取其甘缓补虚与解毒之功。李可应用附子,常以两倍剂量炙甘草与之配伍,经验丰富,可供参考。

《本草图经》:“甘草能解百毒,为众药之要。孙思邈论云:有人中乌头、巴豆毒,甘草入腹即定。方称大豆解百药毒,尝试不效,乃加甘草为甘豆汤,其验更速。”

张锡纯言:“古方治肺痈初起,有单用粉甘草四两,煮汤饮之者,恒有效验。愚师其意,对于肺结核之初期,咳嗽吐痰,微带腥臭者,恒用生粉甘草为细末,每服钱半,用金银花三钱煎汤送下,日服三次,屡屡获效。”

李可言:“伤寒四逆汤原方,炙甘草是生附子的两倍,足证仲景当时充分认识到附子的毒性与解毒措施,甘草既能附子的剧毒,蜜炙之后,又具扶正作用。”

5.用于脘腹或四肢挛急作痛。甘草有缓急止痛之功。治中焦虚寒,腹中拘急疼痛而喜温喜按者,常配伍桂枝、芍药、饴糖等,即小建中汤。

若治四肢拘挛作痛或脚挛急不伸,常配伍大剂芍药,共奏缓急止痛之功,即芍药甘草汤(又名去仗汤)。

6.用于缓和药性,调和诸药。甘草甘缓补益,最具土德,有缓和百药之功。与附子、干姜同用,能缓和附子、干姜之热,以防伤阴;与石膏、知母同用,能缓和石膏、知母之寒,以防伤胃;与大黄、芒硝同用,能缓和大黄、芒硝的泻下作用,使泻而不速;与党参、白术、熟地等补药同用,能缓和补力,使作用缓慢而持久;与半夏、干姜、黄连、黄芩等药同用,又能起协调作用。实乃药中之和事佬,可调节诸药寒热,燮理群方阴阳。

《用药法象》:“甘草,阳不足者,补之以甘,甘温能除大热。腹中急痛,腹皮急缩者,宜倍用之。其性能缓急,而又协和诸药,使之不争,故热药得之缓其热,寒药得之缓其寒,寒热相杂者,用之得其平。”

《本草求真》:“甘草能缓其中气不足,调合诸药不争。故入和剂则补益,入凉剂则泻热,入汗剂则解肌,入峻剂则缓正气,入润剂则养血并能解诸药毒。”

三、用法用量

甘草常入煎剂,也做丸散。炮制不同,应用剂量不同,功效也有别。

一般用于调和诸药,几克即可;用于健脾补虚,常用量十余克;若用于解毒或监制附子、乌头类中药之毒,可用至十余克至几十克以上。

一般清火解毒宜生用,补中缓急宜炙用。

黄元御言:“上行用头,下行用梢,熟用甘温培土而补虚,生用甘凉泻火而消满。凡咽喉疼痛及一切疮疡热肿,并宜生甘草,泻其郁火。”

汪昂言:“大而结者良。补中炙用,泻火生用。达茎中用梢。”

四、应用注意

甘草味甘,性缓而滞,能助湿壅气,令人中满,故湿盛而胸腹胀满及呕吐者忌服。此外,大剂量或久服甘草,有让人浮肿之弊,故平素小便不利或浮肿者当慎用。

正因甘草甘缓,可减药力,有许多医家组方时,为求药力雄速,而刻意不加甘草,实为经验之谈,值得参悟。

自古有甘草反大戟、甘遂、芫花与海藻之说,医者须知。然具体临症,当灵活应对,不可教条。

汪昂言:“(甘草)反大戟、芫花、甘遂、海藻。然亦有并用者。胡洽治痰癖,十枣汤加甘草。东垣治结核,与海藻同用。丹溪治劳瘵,莲心饮与芫花同行。非妙达精微者,不知此理。”

——中医实战笔记:20.11.15

#中医实战笔记#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经方学用录丨治咳“王牌”小青龙汤
黄煌经方医学言论678
《张仲景方证化裁全解》之芍药甘草附子汤
仲景用药组方之规律原则探讨
您确定您认识“经方”吗?
略论《伤寒论》中芍药的运用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