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赵之谦行书《吴镇诗》四条屏的临摹
魏晋至清初,帖学书法引领着中国书法的潮流。到了清中期,随着考据学、考古挖掘、金石收藏等的兴起,中国书法的发展之路也随之产生了巨大的变革。书法家的视线由帖学转向碑版、摩崖,出现了篆、隶、碑楷、碑体行书的全面复兴与发展。以阮元、包世臣、康有为等人为首的书家群著书立说,尊碑抑帖,极力推动碑学书法,于是在清代兴起了“碑学运动”思潮。

生活在这个时代背景下的赵之谦,算得上是清代碑学思想最有力的践行者。他早年学颜真卿、何绍基书风,后转益北碑,于经学、文字训诂和金石考据之学颇有研究,且好金石收藏,与魏锡曾、胡澍、沈树镛交从甚密,所见碑版、金石拓片诸多,毕生致力于碑学研究,遍访国内诸多碑刻,有《补寰宇访碑录》以及诸多碑刻题跋传世。

赵之谦(1829—1884),浙江会稽(今绍兴)人。初字益甫,号冷君,后改字[为] 叔,号悲庵、梅庵、无闷等。是中国书画史上不可多得的全才,于绘画、篆刻、书法皆独树一帜。其碑学思想贯穿于篆、隶书书写之中,更让人惊叹的是他在碑体楷书深厚根基上“以碑入行”,将魏碑刚劲雄浑的特点与灵动温婉的帖学行书融为一体,开启清代“碑体行书”之风,对书法的碑帖融合之路起到了巨大的推动和引领作用。后世的沈曾植、弘一法师、于右任等均受其思想影响,于碑帖结合上卓有成就。

图1  赵之谦行书《吴镇诗》四条屏

赵之谦《吴镇诗》四条屏(图1)是其碑帖结合书风的巅峰之作,诗文意境十分美好,且写得开阔雄强,气象峥嵘,现就此作作如下分析:

一、结体横势 开张宽博

帖学书风中,并不刻意强调结构的横向发展,而赵之谦行书则有汉隶、北碑的遗韵,《吴镇诗》四条屏的结字以横向为主,字距有意拉开,行距有意靠近,给人一种横向的视觉感。如“赏欢、辱嫋、歌晚”等字组之间的间隔有意拉大。单字书写上降低字的高度,以扁为主,拉开字内空间,如:“清、漪、修、洗、浮”等字的左右部首之间的留白打破常规,疏可走马,使得整个字呈左右辐射状;“风、开、暝、隐、晚、酌”则是降低高度有意压扁,这样的处理增加了字的宽博开张之感。造型上,赵之谦还有特殊的处理方式,上紧下松、上窄下宽的结字特点,造成了强烈的空间疏密对比,如“云、绿、徒、色、浮”等字。这些特殊的结构处理方式,是赵体行书的一大特征。
二、方圆并用 行草结合

赵之谦其他行书条屏书写方笔较多,字多以行楷为主,字字独立,而《吴镇诗》四条屏则是其行书中连贯性较强的典范,在书写中夹杂了些许草书以增强纵向的行气贯通。且方圆笔法并用,以帖的圆融笔法为主,兼入碑的方切用笔,形成了圆中带方的用笔特点。体现在转笔上有两大类,一种为碑的方刚,如“修、开、窗、梁、酌”等字的转折;另一种为帖的圆融,如“赏、易、高、悠”等字的转笔。在书写中以圆为主不时而有碑的方切用笔出现,融合得自然巧妙。如“风、修、绿”的撇则是典型的魏碑用笔,入笔沉重方刚,收笔处亦见棱角。赵之谦在书写中为了体现横势,有意将线条横向撑开,在长线的行笔中,注重中段的起伏律动,强化了篆籀气息,这与何绍基行书的书写方式有异曲同工之妙,如“遽、菊、圆、色”等字的长线皆有起伏变化。在大字的临摹过程中,线条的圆融与起伏变化尤其重要。  
  

图2  曾锦溪临赵之谦行书《吴镇诗》四条屏

三、温润沉郁 雄浑苍辣

《吴镇诗》四条屏通篇用笔饱蘸浓墨,写来沉重酣畅。行笔过程一改帖学瘦劲、清秀、流美的手法,少提笔,多以铺毫书写,行笔速度舒缓沉重,通篇尖笔很少,基本以驻笔藏锋为主,线条犹如拧紧的麻绳,浑厚而又富有韧性。在体现浑厚方面,赵之谦践行了邓石如“字画疏处可以走马,密处不使透风,常计白当黑,奇趣乃出”的理论观点,运用了他书写隶书“密不透风”的空间处理手段。在此作中有诸多字为了体现墨的块状感,有意缩小了字内笔画之间的留白,如“爱、暝、野、华、滟”等字。书写中为体现墨色的丰富多元以及书写节奏的跌宕起伏,赵之谦运用了不少枯笔,在缓慢笔锋的行走调转下,线条苦涩苍劲。通篇并无整字飞白,而是在行笔过程中偶见枯笔,如“修、箫、曙、为”等字,印证了孙过庭《书谱》中的“将浓遂枯、带燥方润”理论。《吴镇诗》四条屏在书写中还有一个颇具特色的笔法处理方式,捺笔或用反捺或用圆笔,并不方笔出锋。如“暮、人、夫、株、采、来”等字,这也是赵之谦行书的一大特色。

赵之谦的行书可谓其诸体中最具特色且最有建树的,其可贵之处在于践行并开碑帖融合之风,以一种特殊的书法风貌屹立于书法发展史中,引领后世。然而令人惋惜的是赵之谦一生坎坷,命运多舛,他的行书之路还未完全走向成熟,已然离世。试想如果再给赵之谦二十年,那么他的行书将会是何等面目?明清书法传世作品大幅巨制颇多,书写难免出现一些败笔,如傅山、徐渭、祝允明等的作品中均有一些不尽如人意之处。赵之谦大字行书由于并未完善,因而也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章法上过多保留碑楷的横势,通篇行气不够畅达,临写时如果把握不好,则容易显得散。

康有为有言:“[为] 叔学北碑,亦自成家,但气体靡弱。今天下多言北碑,而尽为靡靡之音,则[为] 叔之罪也。”康氏所说“学北碑并自成家”我认为是中肯的,而“气体靡弱,靡靡之音”,不知康氏是以何为根据?我认为赵之谦行书是阳刚雄强的,《吴镇诗》四条屏雄强大气开张,章法未免太满,且用笔放多收少,比起他的行书信札,则显得经意用力而缺乏文气含蓄、率意自然。在取法赵之谦行书上可将其信札、颜真卿行书、何绍基行书进行融合,进而在继承其最优点的基础上,融入他家元素以期达到学而能化,继承并发展赵氏书风。(原标题为“赵之谦行书《吴镇诗》四条屏的临摹”)
供稿:2019《书法报》第32期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齐麟|以《吴镇诗》为例浅析赵之谦碑帖融合的书写精神
赵之谦行书《吴镇诗》赏析
每日一字762: 苍(762)
春节临近,看书法名家们都怎么写“春”
赵之谦《为悦西书梅花盒诗四条屏》
赵孟頫 楷书 妙严寺碑 宝贵墨迹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