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中华之美
中国历代女子服饰

  中国的衣冠服饰历史,上可追溯至三皇五帝时代,大约在夏商时期服饰制度初见端倪,到了周代渐趋完善,并被纳入“礼治”范围。 

中国古代服装犹如一幅长卷,在数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徐徐展开,呈现出繁复万千的美态。从原始社会、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宋辽夏金元、明清直到发展到近现代,都以其各自鲜明的特色为世界所瞩目。

中国历代女子服饰则深刻反映着一个王朝的内在气质——商周礼制十五而笄;西汉深衣制,上襦下裙,街市罗衣飘飘;南北朝衣身紧贴,对襟直领衣袖细窄,引入胡服风范;唐中前期小头鞋履窄衣裳,披帛半臂兴盛;晚唐时世宽妆束,衣裙宽松;宋尚素雅;明霞帔比甲兴盛;清汉族传统服饰终结,满族特色的旗袍影响至今。

春秋战国

  春秋战国之交,受“百家争鸣”的社会环境影响,出现了一种上衣下裳相连的服装 ——深衣。

深衣起源于虞朝的先王有虞氏,就是将上衣下裳分开裁剪但是上下缝合,因为“被体深邃”,故名深衣。深衣用不同色彩的布料作为边缘(称为“衣缘”或者“纯”),其特点是使身体深藏不露,雍容典雅。

春秋到汉代,曲裾深衣,直裾深衣始终是深衣的主要款式。

深衣承接上衣下裳,是一种根据礼制而制定的衣服。

其圆袖方领,以示规矩,意为行事要合乎准则;垂直背线以示做人要正直;水平的下摆线以示处事要公平。

春秋战国时期的女子服饰便是以深衣为主。

鉴于深衣的深邃文化内涵,有现代人文学者甚至建议将深衣作为中华地区的汉服来推广,作为汉文化的代表。

  汉朝的冠服制度,大都承袭秦制。汉服主要有袍、襜褕(直身的单衣)、襦(短衣)、裙。汉服的基本特点是交领、右衽、系带、宽袖。最为重要的是,汉服成为后世汉族的传统服饰。

先秦时期,人们常说的衣裳指的是衣服和裙子,上为衣,下为裳。汉朝的妇女穿着有衣裙两件式,也有长袍,裙子的样式也多了。汉朝女子每层衣服的领子必须露出,层层叠叠可以超过三层,名曰三重衣。汉尚黑,黑色是经典流行色;宽大的衣袖尽管不适合干活,但显得端庄大气。

汉朝,女性不穿裤子穿裙子,最有名的是留仙裙,所谓留仙裙,是一种有绉褶的裙子,类似今之百褶裙。广袖流仙裙则为上古宫廷中的至宝,式样极为华丽,望之令人心醉,可如今在民间已成传说了。

留仙裙典出身轻如燕能作掌上舞的大美女一一西汉皇后赵飞燕。飞燕爱穿裙装。一日她身穿一条云英紫裙,在太液池边随着笙歌鼓乐翩翩起舞,突然间狂风大作,她竟像风筝一样飘了起来。宫女们慌忙去抓她的裙角,赵飞燕的裙子被抓出许多褶皱,可是,穿着皱纹裙子的赵飞燕变得更加楚楚动人。从此,宫里开始盛行穿着折叠出褶皱的裙子,并美名其曰留仙裙。

魏晋

  魏晋时期妇女服装承袭秦汉的遗俗,并吸收少数民族服饰特色,在传统基础上有所改进,一般上身穿衫、袄、襦,下身穿裙子,款式多为上俭下丰,衣身部分紧身合体,袖口肥大,裙为多折裥裙,裙长曳地,下摆宽松,从而达到俊俏潇洒的效果。加上丰盛的首饰,反映出奢华糜丽之风。

袿衣(杂裾)是魏晋女服中的礼服。魏晋时期衣冠秉承东汉追求繁华、奢丽的风格。袿衣即是衣两侧有尖角的款式。魏晋时,人们将尖角加长,敝屣旁边加以垂饰飘带。服装看起来异常飘逸,这便是彼时辞赋中的“华袿飞髾”。

总之,魏晋时期女子服饰特点是:长裙曳地,大袖翩翩,饰带层层叠叠,表现出优雅和飘逸的风格。

  唐朝盛世时期,政治的稳定,经济的发达,生产和纺织技术的进步,对外交往的频繁等促使服饰空前繁荣,服装款式、色彩、图案等都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崭新局面。这一时期的女子服饰,可谓中国服装中最为精彩的篇章。其冠服之丰美华丽,妆饰之奇异纷繁,都令人目不暇接。

唐代女装的特点是裙、衫、帔的统一。唐代女装演变迅速、表现性强。在唐代三百多年的历史中,女装的种类较多,最流行的有“襦裙服”、“胡服”、“女着男装”三种配套服饰。

襦裙自春秋时代起就是古代中原女子的传统装束。唐代的“襦裙服”包括 :上着短襦或衫,下着裙,佩披帛,有时外套半臂。盛唐时又流行一种袒领,里面不穿内衣,把整个前胸都坦露出来。这是中国服饰演变史上一种大胆的性感设计,是中国封建社会女性第一次在自由的空气中塑造自我形象的重要标志。所谓“粉胸半掩疑暗雪”、“胸前如雪脸如花”,就是咏叹这种开放袒露领子的造型。

女着男装在中国封建社会是极为罕见的。这表明汉代以来儒家礼教对妇女的桎梏在某种程度上被打破,是唐代国力强盛、开放、发达、文明、博大、自由的必然结果。

  唐代女子服饰独步古今。其服饰之绚丽多彩、妆饰之奇异纷繁,举世闻名。它是历代女子服饰中的佼佼者,我们从中可以深深感到浓烈的民族精神和极度的开创意识。令人振奋又使人心醉的唐代女子服饰艺术,作为中华民族文化及其精神的载体,它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反映出唐代文化的多元性、兼容性和独特性,至今仍是中国乃至世界各国服装设计师创作的源泉。

  多姿多彩的唐没落了,取而代之的是宋。由于程朱理学"的思想禁锢和对外政策的妥协退让,服饰文化不再艳丽奢华,而是简洁质朴。女装拘谨、保守,色彩淡雅恬静,襦衣、褙子的"遮掩"功能加强,一切的"张狂"刹时都收敛了许多。

宋时不论权贵的皇亲国戚,还是一般的百姓,都爱穿着直领, 对襟的褙子,因为既舒适得体,便捷又显得典雅大方。

宋代的女装是上身穿窄袖短衣,下身穿长裙,通常在上衣外面再穿一件对襟的长袖小褙子。褙子是一种衣身下沿至足,袖子加长,腋下开衩,即衣服前后片的侧缝不缝合的衣服,很像现在的背心,褙子的领口和前襟,都绣上漂亮的花边。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民族融合的时代,服装服饰也充分体现了这一特点。元代由于民族矛盾比较尖锐,长期处于战乱状态,纺织业、手工业遭到很大破坏。宫中服制长期延用宋式,直到1321年元英宗时期才参照古制,制定了天子和百官的上衣连下裳、上紧下短,并在腰间加襞积,肩背挂大珠的“质孙服”制,汉人称“一色衣”或“质孙服”。这是承袭汉族又兼有蒙古民族特点的服制。

元代的贵族女子,常戴着一顶高高长长,看起来很奇怪的帽子,这种帽子叫做“罟罟冠”。她们穿的袍子,宽大而且长,走起路来很不方便,常常要两个婢女在后面帮她们拉着袍角,一般的平民女子,则多穿黑色袍子。元代男子的公服多随汉族习俗,常服的外面,罩一件短袖衫子,妇女也有这种习俗(称为襦裙半臂)。

  明朝服饰专指这段时期的汉服,即明制汉服。明太祖朱元璋根据汉族的传统,“上承周汉,下取唐宋”,重新制定了服饰制度。

明朝女子服饰主要有衫、袄、霞帔、褙子、比甲及裙子等。衣服的基本样式,大多仿自唐宋,一般都为右衽,恢复了汉族的习俗。明代女装风格修长、窈窕,同样有着变化极丰富的的衣服样式。衣裙近似宋元两朝,但内衣有小圆领,颈部加纽扣。衣身较长,缀有金玉坠子,外加云肩、比甲(大背心)等。

  清汉族传统服饰终结,满族特色的旗袍影响至今。清代女装,汉、满族发展情况不一。汉族妇女在康熙、雍正时期还保留明代款式,时兴小袖衣和长裙;乾隆以后,衣服渐肥渐短,袖口日宽,再加云肩,花样翻新无可底止;到晚清时都市妇女已去裙着裤,衣上镶花边、滚牙子,一衣之贵大都花在这上面。满族妇女着“旗装”,梳旗髻(俗称两把头),穿“花盆底”旗鞋。

至于后世流传的所谓旗袍,长期主要用于宫廷和王室。清代后期,旗袍也为汉族中的贵妇所仿用。

民国

  辛亥革命带来了多样化,男子服饰从长袍马褂向中山装和西装转化,女子服饰也变得日益丰富多彩。女子一身袄裤之外,又多穿用袄裙套装。民国时期的女子袄裙,衣服和裙子是分开的,衣服宽袖、斜襟。清朝剃发易服,汉族男子穿着满族服饰,但汉族女子的服饰未被强制废除。所以这时期汉族女子仍穿着上衣下裙的明朝风格的袄裙,但后来又结合了满族服装的一些特点,形成了民国时期的女子服装,就是这种宽袖斜襟的袄裙。

旗袍形成于上个世纪20年代 ,有部分学者认为其源头可以追溯到先秦两汉时代的深衣 。民国20年代之后旗袍成为最普遍的女子服装 ,由中华民国政府于1929年确定为国家礼服之一。

民国女学生

  民国时期的女学生裝束有两种,一种为新式校服,源于文明新装。所谓文明新装,是民国初年融合西洋元素和本土传统服饰特点而形成的服饰。还有一种就是旗袍。

文明新装,形制为腰身窄小的大襟袄,摆长不过臀,袖短露肘或露腕,并呈喇叭状,袖口一般为七寸,称为“倒大袖”,衣服的下摆多为圆弧形,并在领、袖、襟等处缀有花边。文明新装裙子较短,但不曾缩短到膝上,而此前的裙子是下垂及足的。

旗袍风格则变为中西合璧。旗袍虽是本土服饰,然而随着西风东渐,西式服装的腰身、拉链、亮片等装饰都在旗袍的形制上得到表现。

说明:原图取自《天天P图》,文字根据网络资料整理、编写。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先秦到民国女子服饰变迁图,原来爆火的这些图是越南人绘制的?
涨知识:中国古代女子服饰演变
「文化常识」服饰文化
中国女子服饰演变史 带你回顾古代的真实服装
中国各朝代服装特点
中国汉服的发展历史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