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百粤轩輶”这词何意?古龙川横跨粤赣闽三省,包括梅潮河惠?
userphoto

2023.01.16 广东

关注

关于历史问题,要根据当时的历史情况来分析,而不能脱离历史背景,用现代人的思维代入,否则就很容易犯错误,甚至南辕北辙,颠倒是非。这就是历史虚无主义的表现。

苏辙

比如,苏东坡的弟弟苏辙在龙川说“语言不通”,你也得要看这所谓“语言”在历史中是指什么方言,为什么苏辙“语言不通”。

本文将分几个部分对此展开考证。此为第一篇。

现在,我们一起来穿越到苏辙所处的时代。

古龙川辖区非常大,是广东客家祖地

我们先梳理一下历史。

龙川县是岭南地区最早有中原汉人南迁落居的千年古县之一,也是中国保留最古县名的县份之一,被称为“岭南首邑”“百粤轩輶(xuān yóu 使臣所乘之车,引为帝王的使臣,地位特殊而高贵)”“客家古邑”。

理解古龙川的历史渊源,极有利于理解客家民系的源和流。

秦代的龙川位置图(公元前221——前206年)

据史料记载,秦始皇33年(公元前214年),秦平南越,设置南海、桂林、象郡,其中南海郡设有4个县:番禺、龙川、傅罗(博罗)、四会。

当时年仅23岁的征越将领赵佗为首任龙川县令。史书记载,龙川令的身份,赵佗保持了6年。是“令”而非“长”,说明当时龙川县的重要性极大、地位高。秦制,县行政长官称县令或县长,万户以上为县令,秩千石至六百石,减万户为县长,秩五百石至三百石。

龙川南越王庙中的赵佗雕像

而当时的龙川地境非常之大,含广东东部大部分,以及福建的东南角部分,东至九连山,西至福建云霄、诏安等县,北接江西、福建地界,南临南海,有“当江赣之冲,为汀漳之障,则古三省咽喉,四州门户”,为“水陆之要道”。

秦时龙川疆域 (据谭其骧 《中国历史地图集》)

古龙川很可能也包括东江源头今寻乌县地,当时赵佗通过水道很容易控制这一带。这对于理解客语水源音的源流有很重要的作用。

而且,今粤北仁化县北九十里城口镇有赵佗城,专家认为,古龙川县管辖地也可能包括今韶关部分地区。

“百粤輶轩”为清时邑人张有连所书

我们继续看历史会发现,不仅在秦朝,而且在东晋前,龙川行政辖区也一度很大。

汉武帝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建置揭阳县。而西晋时期,揭阳县一度被废,其地并入龙川县。

东晋时期的政治地图

东晋时,粤东和粤东北境内的行政建制首次大规模增加:

东晋咸和元年(326年),析南海郡东部置东官郡,最初郡治设在今深圳市南山区南头古城。

东晋咸和六年(331年),原揭阳县拆为海阳县(今潮州市)、潮阳县、海宁县(今惠来县)、绥安县(今云霄县)等四个县。博罗县析出宝安县、海丰县、安怀县(今惠东县梁化镇)。龙川县析出兴宁县。

东晋安帝义熙九年(413年),东官郡东部析出设义安郡,治所在海阳县(今潮州市),增设义招县(今属梅州市)。

小结一下,东晋时期,仅龙川县和博罗县就从秦时的2个县变成了8个县:龙川、博罗、欣乐(析博罗置,今惠州市惠城区)、雷乡(析龙川置,今龙川佗城)、兴宁(析龙川置,包括今兴宁、五华两县全境等地,治所在今五华县华城镇雷公墩)、海丰(析龙川置,今海丰县)、怀安(析博罗置,治所在今广东惠东县梁化镇)和义招(析龙川置,今梅州大埔县,以韩江上游的5个南迁流民营为单位组成,有“招募北方移民”之意)。

南朝岭南地图

南北朝,义招县又析出程乡——也就是今日的梅县、平远、丰顺的大部或小部分。由此可见,北方移民越来越多地迁于此地,繁衍生息。

南朝齐永明元年(483年),兴宁县析置齐昌县(府),县治设于洪塘坪(今兴宁县城北5里处枫林坪)。南梁天监二年(503年),析南海置梁化郡,撤销齐昌、雷乡两县,并入兴宁县,县治由雷公墩(今五华华城镇)徙至今龙川县佗城,属梁化郡。

南朝齐武帝永明元年(483年),龙川又析置新丰、河源、陆安(今陆丰)。

到了南齐时,粤东北境内的县级行政区划单位增至13个:博罗、龙川、新丰(析龙川置)、河源(析龙川置)、罗阳(析博罗置)、海丰、兴宁、怀安、欣乐、齐昌(析兴宁置,即后来的长乐)、陆安(析怀安置,后属龙川)、义招(即今大埔)、程乡(今梅县)。

古龙川县之所以不断析置新县,而从古龙川析出的县又继续析出新县,一是说明古龙川已是一个民政事务繁杂、税收事务繁重的大县,粤东和粤东北政治版图要重新分配;二是北方移民大量迁入,人口增长快,朝廷要增加田赋,提高财政收入。

隋朝地图

另外,南朝时期,粤东北人口激增,亦能从隋代粤东北地区的政区沿革见之一斑: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年),实行郡县二级制,全国仅存190郡1255县,但粤东北地区却由原来的一个郡(义安郡)增加到两个,新增了龙川郡(领十县)。但从南朝开始,粤东北人口密集区从原来的东江上游地区,转移到韩江流域和东南沿海一带。(引自王东《那方山水那方人·客家源流新说》)

东晋南北朝时期,正是北方战乱汉人大量南迁的时期,这完全对应上了汉族客家人的迁徙历史。

通过对古龙川行政历史的梳理,我们可以发现,古龙川在相当程度上就是广东客家人的传统范围。当然这个结果不是一蹴而就的,古龙川一度是百越之地,后因为宋朝之后南迁汉族客家人激剧增多,才扭转局面,转为客家祖地之一。

初置的龙川县,多为驻守的军队

我们再来看古龙川的人口变迁历史。

龙川旧治佗城,自秦至民国,为县或州治所,南汉移循州治于此,州县并存达四百余年,为县、州的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的中心。

据裴渊《广州记》:本博罗县之东乡,东龙穿地而出,即穴流泉,因以为号。据《南越志》:“县北有龙穴山,舜时有五色龙,乘云出入此穴。”此为龙川县名由来。由此可知,龙川置县之时就充满了华夏文化色彩,而不像土白地区有太多地名充满俚僚色彩。

嘉应学院政法学院教授刘向明考证认为,初置的龙川县,多为驻守的军队官兵。

龙川县制作的佗城古城变迁图 资料图片

而《读史方舆纪要》则称:“筑任嚣城放乐昌拢口,赵佗又在隔河二里筑城以控武水,筑万人城于中宿祯山。”赵佗又在龙川筑城居之。这批筑城者人数不详,但同期徙往北方边郡筑城可考者,少者三万户,多者五万户。不过,也有专家考证认为,当时的龙川县编制人口可能有一万户左右。

为安稳守边的军士,赵佗还奏请秦始皇派遣中原女子到龙川,“以为士卒衣补”。1.5万名中原女子南迁后,繁衍生息,被后世客家人尊称为“客娘”。

秦军

总之,笔者综合史料和专家考证后认为,秦汉时期的龙川地区为除番禺之外的又一军事重镇(不是只指龙川佗城一地,因为这时的龙川管辖范围非常大,包括了粤东等地),肯定有至少三万秦军驻扎,并落地生根。

而且,必须明确的是,这些军士在地方上是相对独立的。据汉文帝诏书记载:“徙中县人与越杂处,粤人好相攻击之俗益止,中县人不耗减。”中县是指中原,粤人是指土著俚僚。这里的意思是,粤人民风彪悍,会时不时和部队产生冲突,所以,得用徙民以军屯的形式进行生产,保证其不减员。而且,在屯区内,以中县人为主体,保持并推广中县语言、文化、习俗。

这种屯边的政策在岭南沿袭很久。南越国被汉朝灭后,据《史记·南越列传》,揭阳令史定降,又有大批中原士卒南戍岭南,分驻于郡县及军事要冲。其中就包括了龙川。那时还属龙川县的今梅州地区也有驻军。

正确解读韦昌明说的“中县之民四家”

河源客家文化公园内的韦昌明雕塑 冯晓铭 摄

唐干符五年龙川翰林学士韦昌明《越井记》:“南越赵佗氏,昔令龙川时,秦徙中国之民于南方三郡,而龙有中国之民四家(四族姓),昌明祖以陕中人来此,已凡三十五世矣。”

佗城

这个“龙”应实指佗城之内,而非指当时整个龙川县。陕为春秋时的晋地,战国属魏,属中原地区。

据新编《龙川县志》载,这“中县之民四家”,为赵、韦、官、任四姓。秦代的龙川城墙由夯土夯筑,规模甚小,周长约800米。这样的小城自然也装不了多少姓氏的居民了。

佗城村

一代以25年计,35代计为875年左右。按韦昌明的说法,从唐代上溯800多年正是秦朝时期。

这说明闽粤赣边秦汉等诸代中原移民之后裔,经长时间繁衍发展,至唐代已形成保持中原语言,传统文化的社区,有些已诗书传家。这是客家民系的萌芽期。

广东河源连平出土的东汉牛拉车墓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赵佗不是客家人的祖先,龙川也不是客家人的第一站
客家极简史①:秦汉伐粤,古龙川县是客家民系最早的摇篮
惠州
海丰县建置文献析
客家人的历史---武汉教授
千年古县之龙川佗城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