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易羊迁徙”的生态廊道还有其他功能,你了解多少?

本文由羊羊地理整理首发,如转载请注明出处

作者 西阁  |  审稿 羊羊

川藏铁路将于2021年底全线通车,它的造价是青藏铁路的5倍,建设面临地形条件复杂、地质灾害频发、季节冻土、高原缺氧,尤其是铁路经过多个国家级和省级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风景名胜区,生态环境保护等诸多建设难题被成为“最难修建的铁路”。

为了保护沿线生态环境和野生动物的迁徙,建设者效仿青藏铁路利于藏羚羊迁徙的生态廊道,在铁路沿线多处修建了生态廊道,来实现生态保护。
  • 什么是生态廊道呢?

  • 建设生态廊道的原因是什么?

  • 生态廊道建设原则是什么?

  • 生态廊道建设有什么利弊呢?


继续往下看来寻找答案吧

 01 

   什么是生态廊道?

生态廊道又叫生物廊道 (biological corridor):指适宜生物移动(扩散)、生活、迁移、交换的通道,可以将相邻的动物栖息环境或与之隔离的、孤立的、分散的其它生境(物种和种群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相连,从而减小生境破碎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威胁,是构建区域山水林田湖草完整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简单将概念总结为:将分散的、单独的或者被阻隔的生物栖息地连接起来,便于生物生活、移动、繁衍等的通道。

根据生物廊道的建设尺度及廊道的内部组成等因素可分为生境(物种和种群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廊道和生物通道;生境廊道组成复杂、长度和范围要比生物通道大得多,如我国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

目前我们许多城市正在大力建设生境廊道

北京永定河即将完工的生境廊道的建设

生物通道主要针对野生动物活动过程中的公路、铁路、水渠等大型人为建筑所设置,路上式、路下式、涵洞和高架桥等形式。

青藏高原藏羚羊桥梁下廊道(左)

加拿大班夫森林公园的路上式廊道(右)


新西兰奥马鲁的小蓝企鹅路下式通道

肯尼亚大象的涵洞廊道

 

 0

  建设生态廊道的原因


随着人口不断增加,人类对环境的开发程度不断增强,生物生存空间遭挤占和破坏,导致生物生存空间变小,栖息地食物来源减少,原本自身繁殖能力较弱(如大熊猫),这样一来,生物种群的数量减少,部分将面临灭绝的威胁,因此建立生态廊道势在必行。

① 保护区彼此分隔,阻碍了生物的基因交流


在过去的一段时间里,建立自然保护区成为保护濒危物种及栖息地的有效方法,但由于保护区被彼此分隔,形成一个个的“孤岛”.

单个保护区内的物种的基因多样性都不足以维持一个物种的生存,把若干个保护区和野生动物通过廊道连接起来,增加了物种的联系,可以起到保护濒危物种的方式。
② 生物栖息地人为阻隔日趋严重,栖息地逐渐碎片化(分散)

随着公路、铁路等交通线路的建设,往往会对陆生动物的活动区域、迁徙路径等产生限制和阻隔;建设水电站的大坝,会阻隔鱼类的洄游开采矿山切断和破坏生物的栖息地;旅游业的发展,景区不断开发,以及居民放牧、耕种和大面积栽种经济林等生产经营活动的干扰,使得生物的栖息被阻隔的同时,碎片化日渐严重

阻断了大熊猫栖息地的秦岭108国道

③野生动物死于交通事故事件增多


                                   

 

 0


  生态廊道建设的原则

① 生态廊道数量应多于一条且廊道带达到一定宽度

人类通过野外高清红外摄像机进行摄像,人工智能、卫星遥感等新技术对野生动物进行监测,通道的位置应接近动物原先的自然通行廊道,选定位置建立多余1条的廊道

加拿大班夫国家公园内45公里内有了24座生态廊道

    

同时监测哪些动物通过该通道,来确定廊道的宽度,既要保证动物通过,也节约建设成本。


海南长臂猿栖息地的树冠绳桥廊道

② 减少人为干扰,严格规范项目施工
设计大型食肉类动物的通道时,使其远离人类是最为重要的,越远效果就越好;经监测有蹄类动物(鹿、野牛、羚羊等)喜欢路上式廊道,因此需要设立警示牌,减少噪音和灯光对其的干扰,避免受到惊吓,保证其顺利通过廊道。

          
对于项目施工地点注意取土后及时回填,表面复垦绿化,及时恢复原有生态,确保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不受影响;对于涵洞或者铁路桥梁下的廊道要设置动物饮水设施,以保证在旱季动物的水源
③ 与主要栖息地相一致的植被类型,生物物种相对丰富
构成生态廊道的植被栽种尽量选择当地(乡土)物种组成,植被适应性强,易存活。同时乔木、灌木及草本相结合的形式,营造完整的生态系统,保证生物物种丰富度。

而且一旦植物生长出来后,当动物通过廊道时将看不到高速公路,交通噪声、灯光、尾气等对动物的影响减小。”
例如在秦岭大熊猫走廊带栽植大熊猫主食竹种秦岭箭竹,增加大熊猫食源,随着公路隧道上方生态廊道的建设,逐渐消除大熊猫栖息地的碎片化,促进大熊猫种群的发展壮大。


④ 尽可能利用天然连续植被,与自然景观格局相适应
                                                
  
 04 

   生态廊道建设影响
        
① 有利影响
将孤立的栖息地与大型栖息地相连,生物生存空间范围扩大,利于动物迁移、繁衍,提高物种和基因的交流速率和频率,增强种群的稳定性、降低野生动物道路死亡率,进而维护了生物多样性
从生态廊道的概念上我们可以了解,生态廊道就是将湿地、森林与不同地形区人为的连接起来,它就具有了湿地和森林的生态功能。

过滤污染物,净化水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止水土流失、防风固沙、调控洪水,减小全球气候变化对物种生存的威胁等生态服务功能;还具有控制城市不断扩张的阻隔功能
② 不利影响
生物廊道的建立有时会促进有害生物的扩散,增加入侵速率
如:加速一些疾病及外来捕食者带来不利的影响
个体物种从原来孤立的栖息地进入更大栖息地,可能遭受更严重的伤亡和被捕食
                         
总体来说,生态廊道的建设是利大于弊的,不仅有利于动物迁徙,还有增加物种基因交流等其他功能,随着世界不同国家对生态环境和野生动物保护的重视,生态廊道建设将会更广泛的使用,我们就通过一个短片了解一下不同国家不同的生态廊道建设吧。


【知识拓展】:城市生态廊道的功能
(1)有助于缓解城市的热岛效应,降低噪音,改善空气质量。
(2)有利于保护多样化的当地环境和生物。
(3)为城市居民提供了更好的生活、休憩环境。
(4)增加了城市绿地面积,减少地表径流,保持水土能力增强。   

 
 05 
  

实战一下

一、选择题

阿瓦什国家公国(图a)野生动物种类繁多。每年旱季开始,国内食草动物逐水草而居,食肉动物随之迁徙。中国建造的亚吉铁路穿越该国家公园;为了保护野生动物的安全,在铁路沿线设置了供动物通行的涵洞通道(图b)和路堤通道(c)。据此完成1-3题。

【答案】(下面方框中,上下滑动可查看解析)


1.D

该地位于北半球,热带草原气候。野行动物穿越通道最频繁的时候应该是该地开始进入干季时,草类干枯,没有食物,才进行迁徙北半球热带草原气候区7月湿季4月份应该从南向北迁南半球热带草原气候区1月为湿季,野生动物已经在此食草;10月为北半球秋季,草原开始干枯,故最频繁的月份应该是10月。


2. A

可以看到涵洞是从铁路下面经过,而路堤通道则是从铁路线上经过,在路堤上有草木等绿色植物种植(图上可以看到),可以保持原生态现状。铁道线路与通道呈垂直状,所以不可能用于旅客观光;电气列车顶部会设置线路,上面设置通道,肯定不利于电气列车顺利穿行;路堤因为保持天然原生态的现状,所以有助于食草动物安全通过;而食肉动物捕猎并不需要这种通道,各种条件下只要条件允许都可以的。


3.B

试题中为营造有利于动物通过的环境,应该使环境更趋向原生态,设置更多的植被等。当地为热带草原气候,这种气候环境不适合雨林的生长;清除沿途杂草不利于环境的原生态化;野生动物需要的是天然的原生环境,不需要人为干扰,更不需要游客投食;抛洒动物粪便更利于营造天然环境,可以营造有动物经过或生存的环境


二、综合题

4.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人类活动切碎了野生动物栖息地,在破碎的栖息地间修建的“走廊”称为野生动物廊道,如“绿桥”(如左图)等。

班夫国家森林公园(右图)的野生动物廊道是结合了当地气候等自然情况进行建设的,有效降低了人类活动的干扰。小明在假期游览了班夫国家森林公园。

(1)分析人类在生态廊道上面种植高大的乔木、低矮的灌木和草本植物的主要原因。

(2)人类在开发自然资源的活动中要进行大量的道路建设,不可避免地干扰和影响到野生动植物的栖息地和生存区。说明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和生存区保护的主要途径

【答案】(下面方框中,上下滑动可查看)


(1)(建设廊道的目的主要是减少人为干扰,)"绿桥”廊道下是公路,人类对野生动物的干扰主要是过往车辆产生的光线、尾气和噪声,高大的乔木、低矮的灌木和草本植物可以从不同高度降低车辆产生的噪声、尾气和灯光对野生动物的影响

(2)合理规划,道路选线尽量避开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和生存区;在经过野生动植物栖息地和生存区时,保留野生动物穿越道路的生物廊道;修建道路时尽量减少对周边植被的破坏,注意保护道路施工时遭破坏的植被;必须途经的珍稀动植物保护区,可以酌情开展地下隧道或管道建设,以减少影响。



5.(2016年全国Ⅱ37题)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

陕西南部的秦岭地区是我国大熊猫分布的重点区域。该地区曾经是重要的林木采伐区,20世纪70年代开始先后有多家森工企业在该区内进行采伐作业,1998年后全面停止采伐天然林。下图示意1976年、1987年和2000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的变化。

      

(2)分析导致该地区大熊猫栖息地范围变化的人为原因。(9分)

(3)说明协调道路建设与野生动物栖.息地保护的主要途径。(6分)

【答案】(下面方框中,上下滑动可查看)


(2)大规模采伐森林(对植被破坏大),导致栖息地缩小修建道路(国道林区采伐道路),导致栖息地碎片化;人类干扰活动大幅度减少(全面停林,108国道秦岭隧道通车等),植被得到了较快恢复,促进大熊猫栖息地恢复与扩展。(本小题共9分)

(3)合理规划,道路选线尽量避开野生动物栖息地;在经过野生动物栖息地时,野生动物穿越道路的生态廊道修建道路时尽量减少周边植被的破坏,保护道路施工遭破坏的植被。(本小题共6分)


郑好等.生态廊道.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2019, 35(2): 137-144.

李玉强等.生态廊道的研究.世界林业研究.2010,4(2):49-54

万敏等.让动物自由自在地通行. 中国园林.2005,11:17-21

 *本文内容由作者提供,不代表本号立场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生态廊道:连接生物多样之桥
连接碎片化栖息地 生态廊道为物种繁衍搭起“鹊桥”
生态廊道对于物种来说有多重要?它是解决动物近亲繁殖的良方
10个增加城乡设计生物多样性的tips
亚洲象,它来了!考点,它来了!
全国野生动植物保护及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总体规划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