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加快构建学术图书质量评价体系

学术图书是指内容涉及某学科或某专业领域,具有一定创新性,对专业学习、研究具有价值的图书,包括学术著作、学术专著、学术论文汇编/论文集、会议录、大学及以上程度的教材/教科书和参考工具书、学术随笔等。其“著作方式”多数是“著”“撰”,少数是“编著”,工具书、大学教科书则多数是“编”。学术图书是研究成果最主要的一种类型。相对于自然科学领域更重视期刊论文,社会科学尤其是人文学科领域则更重视学术图书。学术图书是社会发展尤其是创新型国家所需要的重要信息资源。近几年,我国学术图书出版数量不少,但整体质量似乎并没有得到相应提高。为了确切了解学术图书的质量和水平,拿出具有说服力的数据、事实,有必要对学术图书进行较为全面、系统、科学权威和公开透明的评价。这对于提高学术图书出版质量,倡导全民阅读,提高中国民众的文明程度和软实力,推荐优秀图书成果“走出去”,同时,对于图书作者、学术机构/大学、出版社的评价及学术资源的合理、优化配置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近十多年来,出版界、图书情报界、学术界、教育界、媒体和科研管理部门均进行过图书评价。这些评价,评价目的不同,评价主体、评价标准及指标也不同,评价的方法、制度设计亦有差别,其影响力大小各异。总体来看,一类侧重于文献计量方法,另一类主要采用同行专家的评价。文献计量法评价涉及图书数量较多,但并非图书质量评价,尽管二者有正相关性;而同行专家的评价涉及的图书范围、品种等有限。如何将定性定量有机结合起来,开展较大规模的学术图书质量评价已被提到议事日程上来。

针对目前人文社科学术图书质量评价缺失、同行评价不足、评价指标体系与评价目的不匹配等问题,可以运用学术“全评价”体系分析框架,在吸取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切实加快制定以学术图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框架为核心的“全评价”体系及其方案。

一是明确评价目的。通过评价,要促进学术图书质量的整体提高和学术的健康发展。系统了解近年来人文社科各学科学术图书,尤其是原创学术著作或专著的综合质量状况,其中优秀、良好、合格(达到正式出版水平,有价值)和不合格(未达到正式出版水平,有硬伤)学术图书的数量、比例、作者、出版社、地区分布等情况,可以为提高学术图书的选题、编辑加工、出版、选购、阅读、利用等水平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为合理、全面评价各个学术机构、大学的质量提供参考。

二是明确评价主体。要以同行专家,尤其是小同行专家评价为主,通过专家审读文本、参阅有关引文数据、评价数据和其他评价信息,独立得出评价结论。大规模学术图书质量的评价完全采用同行评议方法是一项非常困难、复杂的工作,需要有国家层面的支持和较为长远的政策保障以及基础工作的长期积累和准备。图书质量评价的组织者对评价指标的设计,方法的采用,同行专家的选择,评价程序、评审意见、评价结果的公开等各项事宜有决定性的权责,科研管理机构或有重要影响力的学会、协会、民间团体可以提供指导或物力支持和服务,一些重要的评价机构可以提供有关数据或承办具体事宜。坚持专业的事由专业人来办的原则,彻底破除非学术人员或单位组织学术评价的弊端。

三是对评价客体适当分类。要对学术图书,包括学术著作、学术专著、学术论文汇编/论文集、会议录、大学及以上程度的教材/教科书和专业参考书、学术随笔、科普书籍等适当分类。第一阶段可对近五年出版的一万多种学术专著或某个学科的千本专著进行示范评价,取得经验后再逐步推开。为了提高可操作性,可以采取学者或出版社推荐、作者自荐方式,对拟参加评价的专著设置必要的门槛,以提高评价效率。

四是定性定量评价方法相结合。对学术图书尤其是学术著作或专著的质量进行“出版后”的评价,应以同行评议法为主,辅以文献计量法,将引用次数、转载量、文摘率、被书评或评论情况、获奖情况等定量数据提供给评审专家。文献计量数据单独加权计算,不与专家评议结果综合加权,评议专家意见独立加权计算。要在评价的不同阶段采用不同的评价方法,以充分发挥定量方法和同行定性评价方法的作用,将定量与定性方法有机结合起来,但不搞简单化的“平衡”。

五是建立健全评价制度。要建立与完善同行专家动态遴选制度、考核制度、淘汰制度、增补制度,评价流程监督制度,评价结果公示制度,评价对象申诉制度、反馈制度,评价结果共享制度等。质量评价主要依赖于同行专家评价,要通过评价制度的建立与完善尽量减少和避免专家评价的局限和弊端。

六是制定评价标准及指标。根据“全评价”体系中的“三个维度”,可以将形式评价、内容评价和效用评价看成三大评价标准或一级指标。为了便于记忆和传播,可以将学术图书质量评价标准或指标概括成“三面三力(度)”亦可称“三三制”,即形式、内容、效用三“面”;大体对应资力、实力、效力三“力”。每个“力”一般可再分为若干子“力”。三面是所有评价客体所具有的共性,而“力”则允许有个性、有变通,且指标的解释也可不同。概言之,学术图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由三级指标组成,一级指标有图书形式、图书内容、图书效用。二级指标有:图书形式下有资源形式和影响形式;图书内容下有创新力(有层次、大小)、准确力和解释力;图书效用下有理论效用和实践效用。三级指标及评价要点则是二级指标的进一步展开和解释,或定量或定性描述。

根据“全评价”分析框架构建的人文社科学术图书质量评价体系及其实施方案,是一个通用的体系框架。如果要实施,必须明确“组织者”或“被委托者”(真正意义上的评价第三方),还要对“全评价”体系上述六个方面的各个细节进行深化,也可借助网络、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建立同行专家遴选、评审意见公开、精英同行与大众同行互动、专家评价绩效登记等一系列评价制度和评价机制,逐步建立与完善学术图书质量评价体系。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时代我国文献信息资源保障体系重构研究”(19ZDA346)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南京大学特聘教授、教育部社会科学委员会委员/管理学部委员)

编辑:刘岩

中国社会科学网
发布学术要闻或社科要闻,该公众号依托中国社会科学网、《中国社会科学》和《中国社会科学报》等权威学术媒体,集学术思想性、理论权威性、资料知识性和公共服务性于一体,及时发布全球重要的学术资讯,追踪和反映哲学社会科学学术前沿、学科趋势和最新成果。
5630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中国学派
展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
2841篇原创内容
公众号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从大学的立场看学科评价与排名中的缺陷
[首藏作品](7938)学科学术评价规范研究试点取得阶段性成果
你的文章有多少点?
破除“唯论文”导向,高校人才与科研成果评价新体系如何构建
江波 朱政敏丨融媒体背景下学术期刊评价的变革与进路
建立多维的学术评价制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