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盘点古代文人与古琴的那些事儿,看看古琴都经历了什么?

之前发过一期盘点历代帝王与古琴的故事:万万没想到,我的琴友竟然是他们...... 受到很多琴友的喜爱,也有琴友留言,想看历代文人与古琴的渊源,今天我们就来盘点一下古代文人士子与古琴的历史文化情怀——

“至哉观古乐,大矣会文人”,在中国的历史文化中,古琴作为中国最早的弹拨乐器,以其独特的优雅音律而令文人墨客入迷,因此,在中国的历史上古琴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文人琴”。

所谓“君子之近琴瑟,此仪节也,非以慆心也”和“士不故不撤琴瑟”,表明古琴在古代文人的心中已经作为修心养性的功能和高雅的审美观念,因而古琴作为一种特有的的文化,在历朝历代都有着不同特色的历史传承。

先秦时期的传承

“琴瑟在御,莫不静好”,这首出自《诗经》中诗句就写到了古琴,由此看来在先秦时期,古琴已被广泛地应用于伴奏和歌唱,士族文人阶层的兴起,使得古琴成为当时士大夫修身理性的工具,此时期的古琴乐理呈现出作为人们陶冶情操和修身养性的作用。

春秋时期,古琴发展为用于独奏的乐器,并产生了许多演奏水平极高的古琴大家和优秀的作品。各诸侯国的宫廷中,都有精于古琴的宫廷大师,其中师旷就是晋国的大乐师,他对古琴演奏造诣极高,上至君王下至百姓无不尊崇他的琴乐。

师旷

“政治清明之世,民心和谐祥睦,作乐可以达到和气;暴乱之世,民心忧愁困苦,作乐则会遭致祸灾,难道不应该引以为戒吗?”

古琴在当时作为一种重要的礼乐,上能影射时局变化下能教化民众,反映出当时古琴文风昌盛,流传颇广,对后世研究古琴历史文化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诸侯林立的先秦时代,古琴不仅在中国文化史上有着深远的影响,也为中国古琴音乐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东汉时期的传承

东汉时期,古琴艺术有了重大发展,古琴作为一种高雅的乐理渐渐渗透到儒家文化和人性哲理中。

东汉班固在《白虎通》中说到:

“琴者,禁也。禁人邪恶,归于正道,故谓之琴。”

这表明在东汉时期,对儒家来说,古琴就是中华文化礼乐之道,古琴中的琴道这一说法也来自于此时期,因此对于此时期古琴正面引入到儒家学说来说,具有重要的历史作用。

司马相如、卓文君

汉代文人爱琴解音,风气盛行,许多文人雅士即使出门也都抱着一把古琴,家中墙上也会挂着一把古琴,这表明当时古琴在文人雅士之中地位斐然,密不可分。当时著名的文人琴家司马相如、蔡邕父女,还有哲学家扬雄、刘向、桓谭等在古琴演绎方面造诣深厚,其中蔡邕所著《琴操》是现存介绍早期琴曲最为丰富而详尽的专注,为后世研究古琴文化传承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由此可见,古琴的深远意义已涉及丰厚的国学历史底蕴,从此代代流传并广泛风行于当时的社会阶级。

魏晋时期传承

到了魏晋时期,琴风日益盛行,此时在士族阶层出现了一批不依附于宫廷的文人古琴乐家,如著名的“建安七子”中的阮瑀,“竹林七贤”中的嵇康、阮籍、阮咸,他们都以善琴著称,琴技高明,谱写的韵律和美动听,在当时社会广为流传。

这个时期的文人乐家不再受宫廷辖治,发挥自由的创作空间,开创了古琴琴风多样化的历史先河。反映了当时的古琴乐家脱离统治阶层的把控后,在演绎与创作上摆脱了宫廷固定模式的桎梏,自由发挥创作形式不拘一格的曲风,以及在传统古琴乐理基础上加以变幻曲风和演绎的多样化,进一步推动了中国历史上对古琴的传承和发展。

竹林七贤

这个时期的文人乐家以嵇康为代表,他自诉:

“余少好音声,长而习之,以为物有盛衰,而此无变。滋味有厌,而此不倦。”

嵇康认为琴乐“可以导养神气,宣和情志,处穷独而不闷者,莫近于音声也”,古琴成为以嵇康为代表的高雅之士自以忘忧守道、抒发情怀的优美工具,而创作琴曲和咏诗更是他不断追求的人生乐趣和诗化人生的象征。

隋唐时期的传承

隋唐时期国家逐渐繁荣昌盛,民间皆流行莺歌燕舞,不拘泥于某一种乐器,故琴风稍落。古琴乐家在这一时期的发展过程中受到了一定的抑制,一些文人士子在古琴基础上改进了繁琐的琴谱,因而到了唐代古琴的减字谱逐渐成熟,成为了记录琴音乐主要谱式。


虽然古琴在这一时期的发展较为缓慢,但由于古琴减字谱的产生,推动了古琴谱在文人雅士中的广泛传播,对于后世古琴音乐的继承和发展都留下了深远的历史意义,步入了琴史上音响可循的历史时代。

两宋时期的传承

宋朝时代推崇抑武扬文的政策,上自帝王下至朝野都十分好琴,无不以能琴为荣,达到历代好琴的顶峰。反映出古琴在当时的文人士大夫中极为盛行,如南宋诗人姜虁所创作的琴歌《古怨》,为现存最早的琴歌。

这一时期的文人在古琴遗产的整理和创新方面对古琴音乐的发展作出了不菲的贡献。如毛敏仲创作的琴曲《渔歌》、《佩兰》、《山居吟》等都流传至今,庐山道士崔闲所著《醉翁吟》,宋人朱长文撰写的《琴史》,真实地记录了隋、唐、宋三代琴的史料。

听琴图

此时期的古琴不仅表现出一种怀旧的复古主义气息,更在长期的演奏实践中融合了大量的民间音乐,又以“楚汉旧声”的历史传承,使得古琴音乐并没有湮没在百家齐放的芸芸乐器中,而是细水长流,起伏波动的持续发展。

明代的传承

古琴在明代进入了一个稳定发展的时期,这一时期的古琴音乐在官宦与士大夫文人等高级阶层中广为流传,呈现出继承旧制,又不断推陈出新的风气。当时的文人之间提倡琴学,将之前传承下来的琴曲与民间流传的曲目编纂成谱,这对后人研究古琴音乐带来极大的价值。

明太祖第十七子宁王朱权,便为明朝出色的琴家,他负责编纂的《神奇秘谱》,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琴谱,对于后世研究隋唐宋元朝代古琴艺术和乐理的流变都具有极高的价值和深远的意义。著名琴家冷谦所著《琴声十六法》,体现了古琴的美学思想、演奏技巧和艺术表现等形式,表明了明代的文人在古琴艺术的审美观念上推动了琴乐的发展。


在古代,古琴被称之为“君子之器”,象征着正德,更有“文人琴”的说法,因此古代文人喜爱古琴与琴不可分,就是因为看重古琴所代表的德行与操守,所以才有“君子之侧,必左琴右书”之说。始于先秦时期直至现代社会,古琴与文人都有着难以分割不解之缘,古琴熏陶文人士子,一代代的传承和发展,文人又通过古琴乐理来抒发情怀和丰富精神内涵,古琴与文人的相互紧密联系,共同促进了历史文化的繁荣发展。

古琴韵在清微淡远,聆于清雅,平于清和,音色不急不缓,不喜不悲,琴音不为悦他,只为悦己,这正是中国古代文人一直秉承的“中庸之道”。一把好琴正如一位好友,彼此相知相诉,借以古琴抒发文人“我是人间惆怅客,一腔心事谁人知”对人生的感叹和内心深处“不可语焉”的孤独情愫。古琴早已深入儒家思想文化体系,又有着独特的哲学寓意,在历史长河中积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文人便是这底蕴的载体,把这历久弥香的古琴文化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

古代喜爱古琴的文人中

你最喜爱的是谁

正文下方留言与我们分享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古琴】古琴简史
浅谈古代文人士子与古琴的历史文化情怀
古琴简史
中国古琴是文人琴,成为中国文人生命的寄托
嵇康与古琴文化
文人专属乐器:古琴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