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2012年高考地理真题汇编专题(30)中国地理
2012年高考地理真题汇编专题(30)中国地理

(一)中国的自然地理与行政区划

【考点1】中国民族、政区与地形

  (2012江苏卷23-24)图12是2000v2010年我国人口变动情况分布示意图(不含港澳台数据)。读图回答2题。

1.我国人口数量的变化特点有
   A.直辖市的人口数量都增加             B.东部省级行政区人口数量都增加
   C.中部大多数省级行政区人口数量减少   D.西部人口数量减少的省级行政区最多

【答案】BD

【解析】考查我国人口迁移的区域差异。读图可知直辖市中,重庆人口在减少;东部地区人口都在增加;中部地区大部分省级行政区人口增加;西部地区人口减少的省级行政区最多。

2.影响我国人口数量变化的原因有
   A.人口增加的地区自然增长率都高   B.人口减少的地区人口迁出多于迁入
   C.人口增加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都高   D.经济水平高的地区都吸引人口迁入  

【答案】BD

【解析】考查人口迁移的影响因素。人口迁移的因素主要是经济因素,经济发达地区往往是人口迁入区,即人口增长区,经济落后地区往往成为人口迁出区,即人口减少区

(2012上海卷地理

(一)1、2)“祖国的宝岛,我可爱的家乡......辽阔的海域无尽的宝藏......

3. 黄岩岛是我国的固有领土。右图中,表示黄岩岛的是

   A. 甲岛                 B. 乙岛

   C. 丙岛                 D. 丁岛

【答案】A

【解析】考查中国地理黄岩岛地理位置。此题属于识记知识和热点问题,难度不大。黄岩岛是我国的固有领土,图中标示黄岩岛的是甲。

4. 2012年5月,我国首座深水钻井平台在南海首钻成功,其重要意义在于

①宣示我国对南海的主权

②行使对钻井平台周边我国海域的管辖权

③解决我国目前石油对外依存度过高的问题

④标志我国能够独立进行深海油气资源开发

A. ①②③               B. ①②④

C. ①③④               D. ②③④

【答案】B

【解析】考查南海问题。该题组考查海洋资源的开发和我国的海洋主权、权益。2012年5月,我国首座深水钻井平台在南海首钻成功,这标示着我国能够独立进行深海油气资源开发,宣示我国对南海的主权,行使对钻井平台周边我国海域的管辖权,但我国石油对外的依存度过高的问题在短时间内还不能解决。

“我国首座深水钻进平台在南海首钻成功”,主要在于“政治意义”和“直接的现实意义”。①②为政治意义,④为直接的现实意义。③设计的问题原因很复杂,但主要是我国石油资源进口和我国经济发展转型的问题。选B. 

 

【考点2】中国气候

(2012江苏卷5-6)图3是2012年4月18日8时-4月19 日8时我国部分地区降水分布示意图。读图回答5-6题。

1.形成图示地区降水的主要原因是
  A.高压脊控制  B.锋面活动  C.反气旋过境  D.热带气旋影响

【答案】B

【解析】主要考查锋面活动与我国的降水。高压脊和反气旋控制下是晴朗的天气,因此A、C错误;热带气旋形成的台风影响我国主要在夏秋季节;影响我国东部地区降水的主要因素是冷暖气团交汇形成的锋面。根据图中气流运动方向也可判断。

2.若图示降水持续多日,最易发生洪涝的地区是
  A.江汉平原     B.四川盆地  C.珠江三角洲   D.长江三角洲                                          【答案】C

【解析】考查我国区域定位等知识点。图示大雨、暴雨地区位于我国珠江流域,因此C正确。 

 

【考点3】中国河流与湖泊

(2012大纲全国卷)某大河的一条支流与干流之间存在“吞吐”关系,图2示意该支流出口处1970~2000年间年净径流量(输出径流量与输入径流之差)和年净输沙量(输出泥沙量和输入了、泥沙量之差)。根据图文资料和所学知识,完成3~5题。

 1. 下列个时间段中,年净径流量与年净输沙量变化趋势最接近的是
  A 1970年~1976年             B.1977年~1984年
  1980年~1989年            D.1989年 ~ 2000年

【答案】A 

【解析】主要考查读图、析图能力。结合图例,分析选项所给时间段,可知1970—1976年年净径流量与年净输沙量变化趋势最接近。

2、该支流流入
  A 黄河    B 长江   辽河    D 黑龙江     

【答案】B 

【解析】主要考查我国河流的特征。黄河全河多年平均径流量约为580亿立方米,长江全河多年平均径流量近10 000亿立方米,辽河全河多年平均径流量较少,黑龙江全河多年平均径流量近000亿立方米。根据该支流净径流量多年平均值500亿立方米,可排除AC两项;再根据该支流净输沙量多年平均值可知,该支流流入长江。

、 1983年以来 ,年净输沙量总体呈下降趋势,最可能的原因是该支流流域
  建设用沙量增加    兴建水库的森林覆盖率提高
   矿产资源开发力度加大      连续干旱

【答案】B 

【解析】影响河流年净输沙量大小的因素是解的关键。河流输沙量的大小主要决定于水量的丰枯和含沙量大小。1983年以来,该支流年净输沙量总体呈下降趋势,但该支流的年净径流量呈上升趋势,说明与水量无关,最可能的是该支流流域通过兴建水库和提高森林覆盖率使得河流含沙量减少。

(2012江苏卷7-8图4是2006-2011年各年5月中下旬长江中游洞庭湖和鄱阳湖水体面积变化对比图。读图回答7-8题。

4.该时期两湖水体面积变化的特点是
  A.两湖水体面积均持续减少      B.两湖水体面积变化基本同步
  C.洞庭湖水体面积变化逐年减小  D.2009~2010年鄱阳湖水体面积变化最大

【答案】B

【解析】从题目所给的资料可以看出两湖水体面积先降后升再下降而不是持续下降;两湖均位于长江流域,面积变化基本同步;2010-2011年鄱阳湖水体面积变化最大而不是2009-2010年变化最大。

5.该时期鄱阳湖水体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鄱阳湖流域降水量的变化        B.鄱阳湖流域蒸发量的变化
  C.鄱阳湖出水量的变化            D.长江干流入湖水量的变化

【答案】A

【解析】 影响季风区湖泊水体面积变化的主要因素是流域内的降水量,不同年份降水量的变化是鄱阳湖水体面积不断变化的气候因素和主要因素。

 

【考点4】中国工业

(2012江苏卷15-16)图8是1990-2010年我国能源消费与GDP增长变化图。读图回答15-16题。

1.能源消费与GDP的增长特点是
   A.单位GDP能源消费2002年最低   B.能源消费量2007年开始下降
   C.能源消费与GDP的年均增速相同   D.单位GDP能源消费呈下降趋势

【答案】D

【解析】20年来我国CGDP不断上升,2007年之后能源消费量呈下降趋势但仍然在上升,只是上升速度趋缓。单位GDP 2010年最低,能源消费GDP 的年均增速自2007年后差异明显。

2.能源与GDP增长的关系是
   A.能源消费增长会减缓GDP增长             B.GDP增长速度取决于地区能源储量大小
   C.GDP增长是影响能源消费增长的重要因素   D.我国能源丰富,可以满足GDP高速增长的需要

【答案】C

【解析】在单位GDP能源消费不断下降背景下,GDP的增长是影响能源消费增长的重要因素;我国能源不能满足本国需求,需大量进口。

3.(2012重庆卷文综36.)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汽车工业快速崛起,目前我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生产国。同时,自主品牌汽车开始利用资金和技术优势走出国门,加快了国际化发展的步伐。图11是2000-2010年我国四大域汽车产量的变化图,图12是巴西对保罗州所在区域示意图。

(3)图11所示2000-2010年我国各地区汽车产量的共同趋势是_______,汽车工业向_______地区集中。(4分)

(4)圣保罗市从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就是巴西重要的汽车工业中心。根据图12和所学知识分析我国某自主品牌汽车企业在该市附近投资建厂的有利工业基础条件。(8分)

(5)橡胶是汽车轮胎的主要原料。图12中阴影地区是巴西橡胶主产区之一,从该区域的降水特点指出橡胶树生长的有利和不利条件,并分别说明降水特点的成因。(8分)

【答案】(3)大幅增长 东部 

(4)钢铁、化学、纺织工业发达,靠近原料供应地;汽车零部件协作条件优越;工业生产技术水平较高;汽车工业发展时间长,经验丰富。

(5)有利条件:降水丰沛;原因:赤道低压带控制带来丰沛降水。

不利条件:有明显的干季;原因:信风带控制形成干季。

【解析】 

第(3),读图归纳是地理的一般学习方法,图中,2000-2010年间各地区汽车产量均大幅增长到原产量的5~11倍;其中,东部地区增速最快,总量最大。

第(4),可从工业基础、原料、科学技术、工业发展历程等方面回答汽车工业在圣保罗投资设厂的区位优势。

第(5),注意应分别阐述橡胶树生长的有利和不利条件以及各自的原因。回答此可围绕图中阴影部分的气候类型(热带草原气候)的成因及降水特点思考。 

 

【考点5】中国农业

(2012新课标全国卷1-3)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飞速发展,耕地不断被挤占,但2004年以来,我国粮食总量仍连续增长。据此完成3题。
1.近年来,我国粮食总产量连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扩大了粮食播种面积    B.加大了农业科技投入
  C.改进了农田水利设施    D.完善了粮食流通体系
2.改革开放以来,下列粮食主要产区在全国商品粮食生产中的地位下降最为显著的是
  A.太湖平原   B.洞庭湖平原  C.汉江平原   D.成都平原
3.河南省和黑龙江省都是我国产粮大省。两省相比,黑龙江省粮食商品率高的主要原因是
  A.耕地面积广   B.生产规模大  C.机械化水平高   D.人口较少

【答案】1.B   2.A   3.D

【解析】组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农业生产发展的了解和掌握。从干中的信息可知,粮食增长不可能是扩大了粮食播种面积。我国科技发展快,并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我国粮食在2004年以来连续增长主要是加大了农业科技投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工业化、城市化飞速发展,特别是沿海地区进程更快。太湖平原位于我国东部沿海的江苏省,其城市化进程快、水平高,农业产业结构发生变化,高品粮生产比重下降,城郊农业发展迅速,花卉、蔬菜、禽畜等产业发展快。河南省与黑龙江省相比,最主要的原因是黑龙江省人口少,所以粮食商品率高。

(2012重庆卷文综8-11我国近年来积极采取包括发展新能源在内的措施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木薯是喜高温,不而霜雪作物,也是生物质能源燃料乙醇(新能源)的重要原料。每生产燃料乙醇1吨需要消耗鲜水薯约7.5吨。图4是某省级行政区年均温分布图,读图4和材料回答4题。

4.图4所示区域最适宜种种植木薯的地方是
A.甲    B.乙  C.丙  D丁

【答案】D 

【解析】考查区域农业区位选择以及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结合干信息,木薯喜高温,因此应种植在纬度较低、地势平坦的高温地区。图中甲、乙两地纬度较高,温度较低,不适宜种植,故A、B项错误;丙处靠近云贵高原,地势高,气温低,故C项错误;丁地纬度最低,且靠近沿海,地势平坦,年均温高,适合种植木薯,故D项正确。

5.与化石能源相比,种植木薯、发展木薯燃料乙醇的优点是
A.节约土地资源        B.原料有可再生性
C.减少原料运输量       D.原料适宜长期储存

【答案】B

【解析】主要考查可再生能源的优势以及调用知识的能力。结合意可知,化石能源属于不可再生资源,而木薯燃料乙醇属于可再生资源,原料生产具有可再生性,故B项正确。种植木薯需要占用大量土地资源,故A项错误;发展木薯乙醇,需要从种植区将原料运往原

6.该区域地势总体特征是
A.西北高东南低       B.东高西低   C.中间高四周低        D.南高北低

【答案】A

【解析】考查区域地势特征判读以及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根据图中城市南宁判断,该区域为广西,再结合河流流向判断,河流自西北流向东南,因此该区域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广西西部靠近云贵高原,地势高;东部靠近广东省,地势较低。故A项正确。

7.该区域河流的主要补给是
 A.地下水                           B.大气降水
 C. 湖泊水                          D.冰雪融水

【答案】B

【解析】考查河流补给类型以及论证和探究问的能力。广西地处我国东南沿海地区,主要为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降水丰富,河流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故B项正确。一般的河流均有地下水补给,但季风区地下水补给不是主要来源,故A项错误;广西大多数地区为喀斯特地貌,湖泊较少,对河流的补给作用不强,故C项错误;冰雪融水主要分布在河流上游或纬度较高的地区,故D项错误。

8.(2012四川卷文综39.(60分))发展农业需因地制宜,亦需科技创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我国某区域耕地分布图

(1)分别归纳图中甲、乙两地形区种植业地域分布特点,并分析各自特点形成的自然环境原因(12分)
材料二
 某大型末农场生产用地随海拔高度分布示意图(图16)和该农场农业生产联系示意图(图17)

(2)简要评价该农场的生产经营有点。(8分) 

【答案】.20分)

1)(12分)

     特点:甲地形区:分布在河谷地区2分)

           乙地形区:分布在盆周山麓地带2分)

     原因:甲地形区是青藏高原,海拔高,气候寒冷,制约种植业发展的主要条件是热量2分),河谷地区热量条件相对较好2分),故种植业分布在河谷地区。

           乙地形区是塔里木盆地,深居内陆,气候干燥,制约种植业发展的主要条件是水分2分),山麓地带灌溉水源充足2分),故种植业沿盆周山麓地带分布。

2)(8分)

     农业与旅游业结合,发挥了自然资源的综合效益(或农林牧立体利用土地,发挥了各类土地的生产潜力)2分);种植业、畜牧业与土地之间形成了良性农业生态系统(或利用海拔差异多层次发展农林牧,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2分);冬季从事旅游经营,利用了劳动力的农闲时间2分);多种经营,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灵活性及对市场的适应性2分) 

【解析】(1),本主要考查考生区域定位能力及区域特征对农业地域分布的影响。由图中经纬度可知,甲地形区为青藏高原,乙地形区为塔里木盆地。青藏高原因海拔高,热量不足,农业主要分布在热量条件较好的河谷地区;塔里木盆地因位于内陆,气候干旱,降水少,农业生产主要集中在水源条件较好的盆地边缘的山麓地带。答此类问一般要从限制农业生产的自然因素下手,采用逆向思维。

(2),本主要考查了学生获取信息、分析问及解答问的能力。由材料二可知该地发展农业生产遵循了因地制宜的指导思想,利用其地形的海拔差异发展立体农业,并与旅游业相结合,既充分利用了土地,发展了多种经营,获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又提高了农业生产的灵活性和对市场的适应性;农业生产与土地之间形成了较好的良性循环,保护了生态环境;发展旅游业(冬季滑雪)还可以充分利用和安排农闲时间。

 

(二)东部季风区

【考点1】北方地区

1.(2012北京卷文综36.(36分)读图10,回答下列问题

(1) 说明在地形影响下,该区域城镇和交通线路的分布特征。(6分)

(2) 简述途中漆河三角洲的成因。(6分)

(3) 比较图10a)与(b),分析漆河河道的变化及其人为原因。(8分)

2010年,曹妃甸新建的首钢京唐钢铁厂已全面投入生产。

(4) 说明钢铁厂建设对曹妃甸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8分)

(5) 概述制约华北平原农业产生的自然因素,并提出应对措施。(8分)

【解析】 (1)本主要考查地形对聚落及交通线路的影响。根据图中信息,该区域地形主要为平原和山地高原两部分;看清问在地形影响下这个关键词,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出该地平原和山地高原不同地形下的城镇和交通线路的分布特征。

(2)本考查的是外力作用中流水的沉积作用与地表形态的关系,要熟悉河流在不同的河段对地表的作用不同。中已明确要求回答三角洲的成因,了解河流下游的特征,从河流的沉积过程方面入手,注意使用关键词,本不难回答。

(3)本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及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仔细看图,就能看出1979年与2000年的河道变化。并结合人类活动对流域地理环境的影响,在不同的河段人类活动的特点不同。也考查了地理环境的整体性特征。

(4)本考查的是人类的产业活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也是考查区域可持续发展的有关知识。明确目要求回答钢铁厂建设对曹妃甸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关键词有带动两字,而不是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所以从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分布及第三产业的发展、劳动力就业及收入等方面回答。

(5)本考查的是人类活动中的农业生产活动和区位选择问。农业区位选择要考虑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本侧重考查的是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要看清目要求,制约华北平原农业的自然因素主要是降水少,灌溉水源缺乏,以及本区其他影响农业生产的自然灾害等。

【答案】1)平原:城镇数量多,密度大,交通线路密集;

山地和高原:城镇数量少,密度小,交通线路稀疏。

2)在滦河河口附近,流速减缓,泥沙堆积,形成三角洲。

3)河道变窄,分叉减少。

主要由于上游沿线修建水库拦水,自滦河向流域外引水,滦河流域生产生活用水量增加,河流流量减少,沼泽湿地被开发为盐田、鱼塘。

4)拉动基础设施建设;带动相关产业集聚;促进当地商业、服务业的发展;增加当地就业岗位和经济收入。

5)制约因素:降水偏少,水资源短缺,多旱涝、寒潮、冰雹、风沙、病虫害、土壤盐碱化等;

应对措施:完善农田水利设施和防护林体系;增加农业技术投入,发展节水农业;加强对灾害的监测和预防;培育和种植优良作物品种。

2.(2012天津卷文综13. (30分))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二氧化碳排放是全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
(1)图9中甲省的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为什么?请列举两条原因。(6分)

    a城市应对矿产资源枯竭问题,更加重视发展旅游业。
(2)请填表说明,发展旅游业对促进a城市持续发展的作用。(9分)

   某地理小组的学生考察了中国与新加坡合建的中新天津生态城。

(3)学生发现,生态城所在地有多项可利用的自然资源。请据图10列举三项。(9分)

(4)有学生认为,新加坡重视环保,利用太阳能、风能发电应当很普遍。经过探究,大
 家认识到新加坡的太阳能、风能并不丰富。请参考图11说明原因。(6分)

【答案】(1)甲省是全国能源基地(多火电厂;重工业或耗能工业比重大;第二产业比重大),二氧化碳排放量大;甲省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以传统产业部门为主),GDP相对较低。

(2)社会效益:提供就业岗位(促进文化交流;促进社会文明程度的提高)

经济效益:带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收入;优化产业结构)  生态效益:改善环境质量

(3)荒地资源;水资源;海洋资源;风能、太阳能资源。(答出其中三项即可)

(4)新加坡终年受赤道低气压控制,盛行上升气流,云量多,光照少;终年盛行上升气流,近地面风力小。

【解析】 以二氧化碳排放为切入点,考查区域可持续发展问

第(1),甲省为山西省,是我国的煤炭能源基地,其经济发展水平低,因此二氧化碳排放量大。

第(2),发展旅游业的社会效益是可促进就业,经济效益是可提高收入,环境效益是可提高环境质量。第(3),结合图例可知有荒地资源、水资源、海洋资源等。

第(4),新加坡终年受赤道低气压控制,盛行上升气流,云量多,光照资源少,风力小,因此其太阳能、风能资源不丰富。

 

【考点2】南方地区与港澳台

1.(2012安徽卷文综34.(32分))根据材料和图1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近些年,“干湖之省”湖北针对省情,夯实农业发展基础,调整产业结构,优化产业布局,推动区域协调发展。
材料二
鉴于近些年铁矿石进口量和钢材出口量增加很快,武汉钢铁厂计划将部分生产能力转移广西沿海防城港市。


(1)描述图中两个I区的区位特点,并分别分析其耕地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10分)
(2)针对图示区域洪涝灾害隐患,列举宜采取的主要措施。(10分)
(3)分析武汉钢铁厂部分生产能力转移对武汉,防城港两市发展可能带来的积极影响。(12分)

【解析】 第(1),读图可知,I区位于西北山区和东部湖区两个不同位置,其山区耕地减少主要原因是退耕还林;东部平原区耕地面积减少的原因是城市化和退田还湖。

第(2),区域洪涝灾害的治理,山区、湖区、城市、农村不同地区应该采取不同的措施;但疏浚河道,修建分洪蓄洪工程、加强灾情预报和监测、参加水灾保险是共同措施。

第(3),产业转移对转出区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资源和环境意义;对转入区主要体现在经济意义上。

【答案】I区分别位于西北部山区和东部平原、湖区。西北部山区耕地快速减少,主要因为退耕还林;东部平原、湖区耕地快速减少,主要因为快速城市化和退田还湖。
修建水库及分洪、蓄洪工程,加固大堤,治理河道等;山区:退耕还林,植树造林;湖区:退田还湖;城市:完善排水系统;农村:加强农田水利建设;以法治水,加强洪涝灾害监测、预警和应急体系建设,参加水灾保险等。
(对武汉市的积极影响):减少能源、资源的消耗和土地占用,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改善城市环境;(对防城港的积极影响):扩大港口规模;拉动相关产业发展,增加就业;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促进区域发展。

2.(2012安徽卷文综35.(24分))根据材料和图14,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云南苍山洱海地区山清水秀、林茂粮丰,大理古城宛如一颗明珠镶嵌在青山绿水之间,人与自然和谐统一。

(1)图中A地、B地的地貌分别为▲、▲,从内外力作用的角度分别说明它们形成的主要过程。(12分)
(2)如果在洱海西岸大规模建议住宅,可能对地理环境产生哪些不利影响?(12分)

【答案】 (1)断块山 洪积—冲积平原 内力作用形成断层,断裂面两侧岩体以垂直方向运动为主;A侧岩体相对上升,形成断块山;B侧岩体相对下降,形成谷地,同时流水等外力不断将风化、侵浊产物搬运到谷地边缘堆积,形成洪积—冲积平原。

(2)占用耕地和湿地,影响农业生产,湿地的功能减弱,效益降低。人口增多,林地遭破坏,入湖污水增多,生物多样性减少,自然灾害增多,环境质量下降,不利于大理古城的保护,人地关系恶化。

【解析】第(1),主要考查区域地貌类型的判断及其成因。读图可知点苍山、洱海属于断层形成的地垒和地堑:A处位于陡坡以上,属于断块山;B处是河流流出山区形成的冲积扇。

第(2),考查城市建设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建筑对该地环境的影响主要从农业生产、湿地、森林、地质灾害、大理古城的保护等方面加以阐述。

(2012大纲全国卷39.(60分))阅读图文资料,完成下列各题(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材料二  图6示意灵渠位置。



  (3)从军事角度指出秦开凿灵渠的主要目的,说明原因。(12分)

 (4)说明灵渠的开凿对当时区域间联系的意义。(8分 )

【答案】(3)主要目的是运输粮食等物资,保障军队的后勤供给。原因是(对秦政权而言,岭南地区位置偏远,远途劳军以至长期统治,保障后勤供给尤为重要。)岭南地区地形崎岖(丘陵广布),植被茂密,陆路交通不畅。在当时的条件下,大量物资的运输以水路为主。南岭阻断了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水路联系。

(4)(南岭为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的分水岭)灵渠连接湘江和漓江,沟通长江水系和珠江水系,扩大了水路交通运输的范围;促进了岭南地区与长江流域以至北方地区的经济、贸易和文化交流;有利于岭南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

【解析】(3)从军事角度指出秦开凿灵渠的主要目的是解答本的突破口。战乱时期,粮食的运输非常重要。古代以水运为主,再加上岭南地形崎岖,陆路交通不畅,因此开凿了灵渠。(4)主要考查发展交通的地理意义。结合灵渠示意图可知,灵渠的开凿连接了属于长江水系的湘江和属于珠江水系的漓江,促进了周边地区经济与文化的交流、发展。

3.(2012福建卷文综37.(37分))图 13 示意中国东部某区域,阅读图文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大力发展文化、软件和信息服务、商贸流送、金融保险等新兴服务出口。积极支持东部地区加快产业结构的调整与升级,进一步提高能源、土地、海洋等资源的利用效率。

  表4 1991 年和2008 年 R 河三角洲经济区各类用地比重 (%)
(1)  描述图示区域地形的主要特点。(7分)


(2)  分析 R 河河口地段多沙洲的自然原因。(8 分)


(3)  据表4归纳R河三角洲经济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特点,并指出该变化对自然环境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10分)


(4)  分析R河三角洲经济区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的社会经济原因。(12分)

【答案】1)本区北部以平原为主,南部以低山丘陵为主;地势南高北低;北部海岸线较平直,南部海岸线曲折,多岛屿。 

2)河流径流量大,携带泥沙量大;位于河流入海口,地势低平,流速缓慢,以堆积作用为主,泥沙大量堆积;地处海陆交界地带,海水的顶托使堆积作用增强,在R河的河口地段形成众多的沙洲。 

3)特点:城镇用地比重明显增大,滩涂比重略有增加;其他各类用地比重减小。 不利影响:水资源减少,水质下降;生物多样性减少;城市热岛效应增强;生态调节功能减弱。

4)城市密集,经济发达,市场需求量大;海陆空交通便捷,信息网络发达,对外辐射能力强;国家政策支持力度大;科技文化水平高,高校多,高素质人才多;占用土地等资源少,能耗低,污染小。  

【解析】以区域图为切入点,考查地形、河流、城市发展变化等知识。

(1),根据等高线判断该地地形类型及地势高低情况。

(2),沙洲多说明河流水量大,携带泥沙多,入海口处水流缓。

(3),读图表可判断出土地利用结构变化,主要是城镇用地增加,会造成水资源减少、生态调节作用减弱、生物多样性减少等不利影响。

(4),发展服务业的社会经济原因主要从市场、交通、政策、科技等方面回答。 

4.(2012天津卷文综12.(26分))读图文材料,回答问题。

(1)云南省西北部地形分布的特点是________。请说明判断的理由。(6分)
    近三年来,云南省遭受了持续特大干旱。
(2)面对特大干旱,该省林区应特别重视防御的次生灾害是____。(2分)
(3)应对持续干旱,该省农业持续发展应采取哪些措施?请列举两项。(6分)
    甲、乙两河在云南省境内的干支流有已建、在建水电站几十座。
(4)当地居民对水电站的建设持有支持、反对两种观点。请你为这两种观点各找一条理由。(6分)
    支持的理由:________;
    反对的理由:________.。
    丽江古城是纳西族人的聚居地,纳西族文化在此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5)据图8说明,丽江古城的纳西族文化主要体现在____等方面。古老的纳西族
  文化在丽江得以保存的自然条件是____________    。(6分)

【答案】(1)山脉纵列分布(地势北高南低) 河流纵列分布(河流自北向南流)。

(2)森林火灾(病虫害)

(3)修建农田水利设施;寻找地下水;采用耐旱作物品种;调整农业生产结构;发展节水农业。(答出其中两项即可)

(4)支持的理由:获得能源(扩大就业;增加收入;提高抗旱能力)。

反对的理由:当地属于地震多发 区,若水库遭破坏,可能导致洪涝灾害(水库可能诱发地质灾害;破坏当地生物资源;导致当地居民迁移)。

(5)建筑(服饰;民俗) 地形较闭塞(周边山高谷深;当地水热条件较好)

【解析】以区域地理为载体,考查地形、农业、工程建设、文化等知识。

第(1),根据河流分布和流向可判断出该地地形特点。

第(2),干旱林区应防范火灾。

第(3),农业抗旱从修建农田水利设施、调整农业生产结构、采用耐旱作物品种、发展节水农业等方面进行回答。

第(4),本是开放性试,从修建水电站利弊进行分析,可以作为支持或反对的理由。

第(5),少数民族文化主要是民族风情不同,其民族文化得以保存主要是地形闭塞,与外界交流少。

5.(2012海南卷地理21、(10分))图8海港城市基隆年降水量在3200毫米以上,年降水日数为214天,素有中国“雨港”之称。

根据图文资料,分别简述基隆冬、夏半年都多雨的原因。

【解析】影响降水的因素与所处的气压带和风带、地形、洋流等因素有关。从图中基隆的纬度位置可以看出该地位于东北信风带,同时受海陆位置的影响,该地属于季风气候。基隆三面环山,北临港湾,因此在夏季,受季风的影响,从海洋带来的水汽受地形抬升作用,形成丰沛的地形雨,同时还有台风雨及高温产生的对流雨;冬季,受东北季风的影响,从太平洋带来充足的水汽,受山地抬升,形成地形雨。因此基隆冬夏半年都多雨。

【答案】(10分)

冬半年:水汽充足;盛行东北风,因山地抬升,故多(地形)雨。(5)

夏半年:气温高,(受地形影响)盛行上升气流,故多(对流)雨。(5)

 

【考点3】北方地区与南方地区的比较 

 

(三)西北地区和青藏地区

【考点1】西北地区

(2012海南卷地理16~18图6中甲地出产的小枣因核小肉厚、含糖量高而成为优质红枣品种。据此完成2题。

1、甲地因地制宜种植该品种枣树,主要是因为其

A.耐旱        B.耐涝        C.抗病虫害       D.占耕地少

【答案】A

【解析】大致判断该地位于我国非季风区西北内陆、阿拉善高原,甲地因地制宜种植枣树,区域环境应该是干旱,所以枣树因耐旱,选A. 
2、对甲地枣树生长威胁最大的自然灾害是

A.干旱        B.洪涝        C.台风       D.冻害

【答案】D

 【解析】既然枣树耐旱,考虑到海拔在2000—3000米,应该是冬半年寒潮影响势力范围,就应该考虑主要的自然灾害为冻害。(内陆台风影响不到,降水较少,洪涝可能小),选D.
3、甲地小枣品质优良,主要是因为该地

A.光照强,气温日较差大        B.气温日较差小,降水多        

C.降水少,地形平坦            D.绿洲广布,土壤肥沃 

【答案】A

【解析】考查区域特点,考虑到甲地小枣品质优良:含糖量高,主要是光照强和气温日较差大,利用积累糖分而品质优良。选A.

(2012浙江卷文综7-8读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完成2题

4.成都某校学生沿线经宝鸡,兰州至酒泉考察,沿途依次呈现的地带性植被类型是
  A. 落叶阔叶林、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B. 常绿阔叶林、针叶林、荒漠草原、草原
  C. 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草甸、荒漠
  D. 常绿阔叶林、落叶阔林、草原、荒漠

【答案】D 

【解析】 根据图中的纬度位置可知,从成都经宝鸡、兰州至酒泉这条线考察,跨越了亚热带和温带两个温度带,再结合我国的年降水量的分布是自东南向西北递减,兰州处在我国400mm年等降水量线的分界线,即森林和草原的分界线上。从而得出答案为D。主要考查学生的读图能力、获取和解读地理信息的能力。

5.2011年11月4日,我国首个千万瓦级风电基地在酒泉启动建设。该地建风电基地的有利条件有
  ①可利用周围未利用土地
  ②距冬季风源地近,风力强劲
  ③人口众多,经济发达
  ④能源短缺,需求量大
  A. ①②   B. ②③   C. ③④   D. ①④    

【答案】A 

【解析】影响风电的区位因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自然条件,二是社会经济因素。结合酒泉的所在位置,根据该地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因素,用排除法不难得出答案为A。 

6.(2012大纲全国卷36.(36分))阅读图文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各题。
(注意: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
  20世纪50年代以来,图5中我国境内某些区域建立了许多国营农场,引种优质长绒棉,目前,这些区域的棉区是我国最大的上品棉生产基地,种植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近年来,每至棉花收获季节,数十万外地民工前来这里采摘棉花。

(1)推断并说明这些国营农场的分布规律,分析这些地区种植优质长绒棉的有利条件。(12分)

 

(2)距消费市场较远却并未影响该区域商品棉销售,请解释原因。(6分)

(3)说明该区域上品棉生产的限制性因素。(6分)

(4)分析该区域过度扩大棉花种植面积对区域环境的影响。(12分)

【答案】(1)分布规律:盆地周围绿洲地带(山前洪积冲积扇地带)

有利条件:(棉花生长期)光照充足,热量充足,有灌溉条件。

(2)棉花易储存、易运输(交通条件改善);棉花品质优良(我国最大的长绒棉生产基地),市场需求量大。

(3)劳动力不足,在棉花采摘期尤为突出;气候干旱(降水稀少),水资源有限。

(4)过度扩大棉花种植面积,会过度消耗水资源,导致河流下游水量大减甚至断流;荒漠化扩展、绿洲消失(生态环境恶化);灌溉用水过量(与排水失衡),会引起地下水位上升,(造成盐分在土壤表层积累)引发土壤的次生盐碱()化。

【解析】 (1),本主要考查地理事物分布规律及农业的区位条件。描述地理事物分布规律时关键是找出影响其分布的因素。结合经纬度及图例可知该区域为位于南疆的塔里木盆地,种植棉花的有利条件从光照、热量等气候条件及水源条件去分析。

(2),解答本的关键在于审清干。距消费市场较远却并未影响该区域商品棉销售,说明与棉花易储存、易运输有关。南疆的长绒棉品质优良,深受消费者欢迎,市场广阔。

(3),本主要考查影响农业生产的因素。该地区深居内陆,降水较少,气候干旱,水源成为发展农业的限制性因素。棉花的采摘需要大量劳动力,而本地区人口较少,劳动力不足。

(4),本主要考查生态环境问。该区域位于干旱地区,缺少水源,如果过度扩大棉花种植面积,会造成河流下游水量减少,荒漠化严重,不合理的灌溉还会造成土壤次生盐碱()化。 

 

【考点2】青藏地区

(2012安徽卷文综32-33)青藏高原四周多高山。青海省位于青藏高原东北部,平均海拔3500米以上;柴达木盆地位于青海西北部。面积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图12为青海省年降水量分布和年平均气温分区图。完成2题

1.青海省东南边缘降水较多,其水汽主要来自


A.  大西洋         B. 北冰洋      C.  太平洋         D.  印度洋
【答案】

【解析】看图中青海南部的等降水量线,可以看出有自北向南递增的趋势,说明水汽主要来自印度洋。 “纵向岭谷区夏季主要受印度洋季风的影响,是印度洋与太平洋两支季风作用与交汇地带的西界,夏季后期得到太平洋季风的小部分补充。纵向岭谷区6、7、8 月水汽输送主要来源于印度洋季风 ,太平洋季风对8 月份的水汽输送有所贡献,但不超过30%——来源【地理研究】2012.1期”。

【商榷】“好像有点不太严谨!还有青海省降水主要来自印度洋?我以为应该是太平洋才对!虽说青藏高原东南部降水主要是来自印度洋,但青海在青藏高原的东北部,且有昆仑山、巴颜喀拉山阻挡,怎么可能是来自印度洋?而青海东部有缺口,利于东南风进入,所以我觉得应该是太平洋才对!”。“印度洋没错,但是学生是很难分析出来。这种题目要杜绝,科学家也是通过实地调查出来的数据不能拿去考查学生。”;“祁连山成为多雨中心,水汽来源主要是太平洋。如果说青海东南部水汽主要来自印度洋的话难以理解!叫学生如何判断?如果说主要来自印度洋的话,那应该是受西南季风,降水应该自(西)南向(东)北递减,可图中等降水量线明显是自东(南)向西(北)递减,显然是受东南风影响!”。“我觉得主要看图中青海南部的等降水量线,可以看出有自北向南递增的趋势,说明水汽主要来自印度洋。”

2.根据年平均气温分布状况,将青海省划分为Ⅰ、 Ⅱ、 Ⅲ三个温度区。三区年平均气温相比
 A. Ⅰ>Ⅱ  > Ⅲ                B.   Ⅰ< Ⅱ < Ⅲ        
 C. Ⅰ< Ⅱ  Ⅱ> Ⅲ             D.  Ⅰ >Ⅱ  Ⅱ < Ⅲ  

【答案】C 

【解析】主要考查区域地形的判定及地形对气候的影响。根据干信息,温度区大部分位于柴达木盆地,地势较低,降水较少,因此气温在三区中最高。

 (2012四川卷文综6~7)表1:某地气候相关数据。读表回答2题

                                                 表1

经纬度位置

1月平均气温

(℃)

7月平均气温

(℃)

年降水量

(mm)

多年平均暴雨日数

(天)

33°N,98°E

-12.8

8.7

561.4

<0.2

3.影响该地气温特征的主导因素是
A.纬度位置       B.海陆位置     C.地形        D.植被

【答案】C 

【解析】主要考查青藏地区的区域特征。结合经纬度可知该地位于青藏地区。由表中气温数据及所学地理知识可知,该地与同纬度地区相比冬、夏季气温偏低,主要是因为该地地处青藏高原,海拔高造成的。

4.该地易发生的主要自然灾害是
A.雪灾           B.台风      C.泥石流       D.暴雨洪涝

【答案】A 

【解析】主要考查自然灾害。此可以采用排除法,青藏高原降水少,不易发生暴雨洪涝和泥石流;台风发生在我国东南沿海,不可能出现在青藏高原上,而此地冬春季节容易发生雪灾。

 

(四)中国地理综合

(2012福建卷文综8-9 )图 4 为中国某河干流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日蒸发量和日蒸发总量(各类用地面积与其日蒸发量的乘积)。读图完成2题。

1.影响该河干流区日蒸发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
  A.土层厚度和植被覆盖率                B.太阳辐射和土层厚度
  C.植被覆盖宰和水分条件                D.水分条件和太阳辐射

【答案】C 

【解析】考查从图中获取地理信息和分析判断地理信息的能力。同一地区太阳辐射相同,因此排除BD;图中耕地、林地、草地日蒸发量较大,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日蒸发量较小,水体日蒸发量最大,因此造成日蒸发量差异的主要因素为植被覆盖率和水分条件,选项B正确。

2.该河最有可能是

  A.塔里木河          B.松花江           C.淮河             D.珠江

【答案】A 

【解析】考查从图中获取地理信息和分析判断地理信息的能力。从图中可知,该地草地面积较大,水体面积较小,因此应位于我国西部地区,故A正确。 

(2012新课标全国卷6~7)读图2 ,完成2题

3. 根据图是信息可以推断,
  A 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   B 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
  C 7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   D 7月平均气温甲城市低于乙城市
【答案】 

【解析】影响气温的因素主要有纬度位置、海陆分布、地形、洋流。根据图示的纬度可判断甲、乙城市均位于我国大陆,且大致同纬度,排除法即可判断甲、乙两城市气温的差异主要在于地形。图中给出的纬线为33°N,应联想到我国重要的东西走向的山脉秦岭的经纬度:(32°~34°N、100°~112°E ),结合图中的经度可以判断甲城市位于秦岭以南的汉水谷地,乙城市位于黄淮平原。1月北下的寒冷气流受到秦岭阻挡,使得汉水谷地气温高于同纬度黄海平原地区;夏季两地温差相差不大。

4.  图中甲 乙两城市分别位于
  A 关中平原 ,浙闽丘陵  B 江汉平原,山东丘陵
  C 汉水谷地,黄淮平原   D 汾河谷地,松嫩平原

【答案】C

【解析】本题组考查大比例尺中国流域(区域)经纬网(秦淮线:32°N到34°N之间)等相关定位及气候地形比较。从图中可以看出,甲地位于秦岭以南,乙地位于淮河以北,故C (汉水谷地 ,黄淮平原 )。本题要了解我国重要的地形区分界线的经纬度,如秦岭(32°~34°N、100°~112°E 、巫山(30°N~32°N),南岭(24°N~26°N,110°~116°E)等。

【综合评析】组主要是对中国的气候、地形区的考查。通过图中经纬度位置、城市、河流、铁路等有关信息可以确定图示的区域位置。结合影响我国气温分布及变化的因素,地形对两城市的冬季气温影响大。甲、乙两城市纬度相近,但甲城市位于汉水谷地,由于北部秦岭的阻挡,受冬季风影响小;而乙位于黄淮平原,受冬季风影响大。所以1月平均气温甲城市高于乙城市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2021.1浙江省选考科目考试地理试题及其解析
分项汇编:近三年高考地理真题 专题15 中国地理
2014年高考地理试题分项版解析:专题13以中国区域为背景综合题
2018高考全国卷26省9月联考“超级全能生”甲卷地理试题【解析】
2013届高三地理名校试题汇编(第1期)专题17 中国地理
【重磅来袭:温州首次】2018年5月温州市高一地理学考模拟卷及命题意图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