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为什么在《道德经》里将“婴儿”作为老子哲学体系的“关键词”?

(图片来自网络)

为什么在《道德经》里将“婴儿”作为老子哲学体系的“关键词”?

余大中

老子喜欢“婴儿”。在《道德经》里,三次直接论及“婴儿”,还有三次以“孩”或“子”代替“婴儿”之意。“婴儿”是“含德之厚”的象征,“得道之士”的表征,“理想社会”的特征,成为老子哲学体系的“关键词”。

(图片来自网络)

01

老子认为“婴儿之德”是“含德之厚”的象征。老子的“道”,是世间万事万物的规律,是规律运用过程中表现出的特有的现象。

《道德经》第55章:“含德之厚,比于赤子”。能够遵循规律、体现“厚德”的,可与“赤子”相比,也就是像初生的“婴儿”一样。这是一种什么状况呢?老子总结了以下几点:“毒虫不螫,猛兽不据,攫鸟不搏。骨弱筋柔而握固。未知牝牡之合而朘作,精之至也。终日号而不嗄,和之至也”。就是说:对于“赤子”,毒虫不咬他,猛兽不伤他,凶鸟不击他;他虽然筋骨显得柔弱,但拳头却握得很紧;他虽然不知道男女交合之事,但他那小小的生殖器却勃然举起,这些,是精气充沛的缘故。他整天啼哭,但嗓子却不会沙哑,是因为他和气纯厚。这些就是“婴儿之德”,是“厚德”。

《道德经》第10章:“专气致柔,能婴儿乎?”聚结精气以达到柔和、柔顺、柔韧,能呈现出婴儿般无欲的状态吗?人生之初,有如一张白纸,无知无欲,至柔至顺,但是,却蕴藏着无限的生机与活力;人长大了,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得以形成,每个人的心灵是否仍然像一张白纸呢?这时候,还能不能做到“无为”“不争”“卑下”呢?这些,恰恰就是“道”要迎刃而解的重大问题。

(图片来自网络)

02

老子认为“婴儿之态”是“得道之士”的表征。掌握规律、践行规律的人,是老子心目中的“圣人”,而“圣人”最突出的表现形式,就是具有“婴儿之态”。

《道德经》第49章:“圣人在天下,歙歙焉为天下浑其心,百姓皆注其耳目,圣人皆孩之”。其意思是:得“道”的“圣人”,在其位的时候,收敛自己的欲望,使天下人都归于浑厚、纯朴、自然。老百姓必然会关注“圣人”的一举一动,若要做表率、做榜样、做楷模,“圣人”则必须“孩之”,也就是使自己率先回归到“婴儿”般浑厚、纯朴、自然的状态。

《道德经》第20章,对“婴儿之态”进行了生动描述:“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其意思是:众人都熙熙攘攘、兴高采烈,如同去参加盛大的宴席,如同春天里登台眺望美景。而“我”,却独自淡泊宁静,无动于衷。混混沌沌啊,就像“婴儿”,还不会发出嘻笑之声。疲倦闲散啊,就像流浪汉,还没有归宿。

在这里,将世俗之人的心态与“得道之士”的心态进行对比描述,与普通人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得道之士”必须“婴儿化”。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老子《道德经》“婴儿”解
“知和曰常,知常曰明”有何深意?
【读懂圣贤】----《道德经》第八十一章
《道德经》中的意象分析
《老子》道德思想略论
55.《道德经》五十五章:婴儿终日啼哭,为何声音却不沙哑?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