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孩子会聆听



来自微心理空间 11:30





孩子会聆听

那些让父母幸肠社肚的孩子
反映的社往是背后一对精神紧张的父母



与侄儿六岁大的儿子玩了一天,然后一家人到酒楼吃饭,正吃得兴起,小孩子突然静下来,满面忧愁。原来他突然想起忘了写一门功课

孩子走到母亲身旁,看看母亲怎么反应,母亲却继续与大人谈话,没有响应,孩子又走到父亲身旁,父亲只用手抱他一下,也没有他功课

孩子回到自己座位,捧着脑袋自己思量

我间他说:你的老师凶吗?

他答:老师不凶!

我又:既然老师不凶,你为什么如此发愁?

他很诧异地反问我说:我本来以为功课都做完了,现在漏了一份,就不算齐整,多么别扭,老师不凶又怎样?

孩子的话让我十分惭愧,原以为孩子是怕老师才做功课,其实他是过不了自已那一关

这让我想起一部叫《黑炮事件》的电影,剧中人带着一副象棋出差后来发现在酒店遗失了一枚黑炮棋子,便发了一份电报给酒店店主,要求他去找,结果惹出一场风波,被误以为是间谍,后来真相大白,有人问剧中人:一盒棋子只值一块半,发个电报却要花两块钱,你为什么不买一盒新象棋算了?干吗要发出这一份惹麻烦的电报?

那人回答:好好的一盒象棋少了一枚,不找回来怪别粗的!

为了不想觉得别扭,有些人会做些常人不能理解的事。那是一种赤子之心,一种对自己的执著

从侄儿孩子的反应看来,这种心态在小孩子身上是很自然的,但是能否保持到成年,却是一个有趣的问题,不知道什么时候就可能消失了?

近代社会建构主义(Social constructivism)的理论,认为人的思想及价值观都是被社会塑造而成形的。那是一种潜移默化、一点一滴的塑造。当我问小孩子“既然老师不凶为什么那么发愁”,也就是不知不觉地孩子的心中,放下一粒种子。这个种子培植一种观念:老师凶不,是我做不做功课的理由

一个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知道要接收多少外来的讯息,有用的、没用的,甚至有毒的,孩子要有很强的分析能力,才可以抵挡得住

百老汇有一出音乐剧,叫做《在森林里》(in to the woods),其中有一首引人深省的歌词:我们要小心说话,孩子会聆听!

问题是无论怎么小心,大人的话总是会传到孩子心中,大人内心的焦虑、不安、苦涩、偏差及小心眼,也会一起传播

怪不得很多人都说:孩子生下来都是画画天才,但是长大了,受了太多的社会教化,就再也画不出童真,而毕加索的艺术,就是一把年纪仍然得出儿童的画

我的一项临床研究就是观察孩子对父母关系的反应。我们发觉十岁以下的孩子反应都比较直率,毫无修饰,观察入微,父母的一举一动都逃不开他们的眼睛。但是十岁以上的孩子,却往往口不对心,面对父母的冲,虽然身体上记录到明确的生理反应,例如心跳加速或汗液增加,嘴里却往否认,什么事都说“没有关系”或“没有留意”

为什么孩子与青年人会有这样大的分别?其中一个解释就是:孩子的情怀仍然是直接的,他们对大人仍带有一定的信赖,觉得有话可以直说表达也就不必转弯抹角。但是到了青少年阶段,大人再也不是他们心中的理想人物,大人的毛病他们更是一览无遗。所谓反叛时期,不过是因为把父母的行为及价值观都看透了,再也不肯让大人牵着鼻子走,而且越离不开父母的青年人,就越会与父母作对,那是寻求挣脱的一种现象

加拿大一位著名的儿童作家艾丽斯·门罗(Alice munro)有一篇文章,描述一个青年人在祖母葬礼上怎样观察着家人的互动;父母亲怎样在哀伤之余,仍不忘向对方放冷箭:大人们怎样利用各种借口来自我膨胀;亲属中怎样百般做作,隐恶扬善,甚至唱诗班歌颂时,男人的大肚皮,女人的双下巴,都尽收青年人的眼底

这篇文章好像有些残酷,但是年轻人的眼光就是如此敏锐,不然他们无法与父母分离,建立属于自己的世界。即使当他们自己成为社会中坚分子之后,也会变得像他们本来反叛的父母一模一样

孩子是一张白纸,字都是别人写上的。怪不得年轻人费尽心思想把别人写上的笔迹删除

孩子也是一面镜子,他们身上反映的正是周边环境中的重要人物及大社会的缩影

像那六岁的孩子,为什么他可以捧着脑袋,自己思量?正因为他的父母给予他足够的思量空间。没有过分为他张罗,孩子自然学到一个意念:功课是他自己分内的事,需要自己解决。而善于自我思考的孩子,反映到的是背后一对没有精神压力十分放松的父母

近代父母最常提出的一个问题就是:怎样让我的孩子自动自觉,不用父母为他费心?如果上述那六岁孩子的行为可用作指标,你就会发觉,那父母牵肠挂肚的孩子,反映的往往是背后一对精神紧张的父母,他们大都行动快捷,说话流畅,问题是,他们越能干,孩子就越反应迟钝。孩子越不起劲,父母就越努力,结果功课成为父母分内的事,孩子只是陪衬而已

有趣的是,父母谈起孩子,不是担心功课,就是担心行为,尤其是母亲,担心孩子的时间要比担心丈夫有没有婚外情还多

其实孩子的韧力是很强的,而过分亲子,是一个时代病

在临床工作中见到的绝大部分儿童问题,都是因为他们与父母关系过于紧密,以至缺乏适当的成长空间。其中很多所谓孩子的过度活跃症,往往是父亲或母亲比孩子更为活跃,奇怪的是,那吃药的是孩子,而不是大人

当然,有父母会反问:难道我们真的放手,孩子就会不再依赖?

问题可不是那么简单,如果孩子与父母都习惯了与对方周旋,即使有方放手,另一方也绝不会罢休。当父母真的要放下孩子时,孩子一定会变本加厉,把父母拖得更紧。同样地,当孩子想独立,父母的满腔情怀也会无处可依,让他们欲罢不能

父母与子女的亲情,原是天下最值得珍惜的一回事,谁会相信亲情有时也会成为一种捆绑,让人不能动弹?

要把长大了的孩子从父母的怀中推走,是十分艰巨的工作,最好是未雨绸缪,早作预防。父母亲与孩子纠缠不清的时候,往往是由于将孩子的分内事与自己的分内事混淆不清,界线不明

孩子的份内事是要做好功课,发展自己的知识和创意。父母亲的份内事,是要做一对合拍的夫妇,让孩子不必为他们的关系而操心,即使婚姻触了礁,也要设法做个开心快活人。因为孩子最大的心结,就是父母是否活得和谐惬意

人人做好自己的分内事,那就天下太平了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父母之爱,为何成为束缚
怎样让孩子安心做功课
看母亲面色的孩子
巢湖学院学子三下乡个人感悟:服务乡村,播种希望
慢养
养育孩子是一门功课,父母和孩子都要不断学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