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开APP
userphoto
未登录

开通VIP,畅享免费电子书等14项超值服

开通VIP
弃儿与行人(3)

群体的迷失并不意味着个体也没有希望,你有机会选择觉悟,你未来的幸福恒可预期。

人是有精神世界的生物,在今天,简单的温饱不是幸福,简单的愉悦也不是。幸福感的内涵随着人类发展异化而有所变化,并随个体价值观的不同而差异。神经生理水平的兴奋是各种不同的幸福体验的可观测到的共同基础,但也不能说这就是幸福,因为这样说抹杀了生活的意义,注射吗啡就足够了。我认为人类幸福感主要是心理上的,而非物质上的。庄子描述的古之先民含哺而颐鼓腹而游的幸福境界,在今天我们只能在一些健康的儿童那里观察到。早期人类的幸福观是今天我们的幸福观的基底。

我同意荣格的自我实现理论,透过他的学说我捕捉到自性的先天生命能量怎样运用现实材料塑造自我,塑造得越像自性就越幸福。我同意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透过他的学说我捕捉到自性在现实中的舒展是有序和分段逐步完成的,但每个阶段到来之前,那个阶段自我的轮廓已经预订好了。幸福感是一种感受,总是在这样一些情形中发生:生活安全稳定、感官刺激享受、愿望达成、人际亲密、赢得竞争、战胜困难和摆脱羁绊、受欢迎和觉得有价值、被尊重和善待、感伤怀旧或哀伤宣泄……健康的个体幸福感里必须也能够容纳受挫经验。这一切的背后,都是生命能量的有序的舒展释放(健康型),不压抑凝滞(抑郁型),不散失混乱(分裂型),不扭曲变形(障碍型)。以《易经》的视角来看,个体的幸福就是“相对的阴阳平衡”和“绝对的阳动不息”之间的有序互动——分阶段地不断打破旧平衡建立新的更高水平的平衡的过程。其阴面就是现实材料,阳面就是生命能量,自性得以以最健康的象征表达为自我。健康的自我就像美丽的太阳螺那样,重叠着绚烂的纹理螺旋生长,不断扩大它的体积。

如此描述幸福,是否让您感到有所启发?

让你的生命能量有序地舒展释放,你就是一个幸福的人。

生活在变化,时代在变迁,个体生存和自我实现的环境资源也在变化。

老子提出绝圣弃智,退回根本,是因为发现人类已经开始了脱离自然生态的异化之旅;孔子提出仁义忠恕,克己复礼,是因为发现人类发展中出现了无序和混乱,需要整顿重建社会秩序,修复世道人心;释迦牟尼提出四大皆空,涅槃断灭,是因为发现人类发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除苦难,人类被宿命束缚,没有自由,只有通过修炼超越生死轮回,才能往生“西方极乐世界”(不再充当宇宙能量释放的物理通道继续被奴役,而是成为永恒的精神体)。三位圣贤都诞生在人类社会奴隶制度行将崩溃的时代,也是人类物质积累、技术发展、人口膨胀和文化繁荣的第一个平台期。他们的思考和工作给了我们很多启迪。但是他们的主张在取得文化和哲学的成功地同时,在历史和现实的层面都是失败的。两千年来人类没有退回根本(老子描述的美境也并非早期人类的生存真相,而是乌托邦),也没有出现过真正超越苦难的佛(修炼者用相对独立于世俗生活的姿态来象征性地超越苦难,坚守在传闻和幻想的水平上)。孔子的思想被阉割之后成为统治者的工具,用来美化暴力,禁锢人心。

西方的文艺复兴和工业革命启动了人类历史上第二个发展平台期。人类依然在发展,接受和承载了整个历史,走向不可知的未来。作为“上苍的弃儿”的人类发展生生不息,宏观看也是一个生命体,依照“人类”原型的规定性,运用环境资源的可能性,塑造着自己的生命历程和现实存在。三位圣贤的智慧观照代表了人类这个生命体自我觉悟的萌芽,并给人类个体改变自己的命运提供了三个方面的启示:要崇尚生命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要寻求生活的稳定有序和良性发展、要保留不被世俗所累的精神自由。一个人如果能将这三大启示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融为一体去践行,就是一个觉悟的人。幸福的人未必已经觉悟,但觉悟的人一定会幸福。

帮助“弃儿”扬长避短地运用好其个性,积极地发展人生,成为心理治疗的课题。

我认为人的发展说到底就是内在弃儿的成长和独立,成为一个自我担当的行人。

我认为基本上谁都有弃儿情结,这是弃儿原型的现实背景。但那些早年母婴关系良好的个体,其弃儿情结会自动潜伏成为自我最早的适应良好的界限,成为生命历程的原始背景,基本上不足以成为后来让他感受到困扰的问题。这样的早年经验使得个体有自信,有良好的人际信心和信任,自然而良好的合作性,不感到寂寞的独处时光及稳定的而又有活力的性关系等等。他可能个性并不鲜明,但很温暖可靠,他倾向于满足和安宁。另外一些出生时有明显的被抛弃经验的个体,其弃儿情结不能自动地潜伏,需要靠压抑来维持自我界限的稳定。其弃儿情结的不断压抑和不断表达将成为终身成长的任务之一,只要现实生活有相关信息刺激(比如注意到一只流浪的小动物),就可能会激起与这个情结相关的梦境,进行自我体验、抚慰、修复或补偿、转移。内在的弃儿情结以象征性的表达来部分地释放自己,在梦境里会以婴儿、幼童、小生命的形象出现。当他在现实生活中再次陷入被抛弃情境的时候,他若失控,可能表现出异乎寻常的情绪和行为,可能造成新的问题。借用巫术的说法,此时他就是被“弃儿原型”附体了。在民间,可能会用村里某个死去的弃婴来代表。

这个“弃儿”与他“母亲”的关系里蓄积着复杂的情感。“母亲”在这里并不特指妈妈,而是指婴儿早年的重要客体、成年后的生活环境和重要他人。也许我们可以运用统计学方法来深入研究弃儿与母亲关系中的不同情形导致未来人生的不同走向,其内在的逻辑联系,得到一些数据,来指导人们育婴和早期教育。但我不认为这种科研会很有价值,因为实际情形非常复杂,统计数据对于个体生活而言永远是别人的,个体的感受往往是非理性的、多变的和独特的。我们可以通过个体的象征性表达来了解每个人即时的、当下的但同时也是历史逻辑的、独特的、整体的和可预期的内心世界和外部现实。个体的表情、躯体、言谈、梦、作品、生活事件等等,总是在不断地发射出信号,综合起来呈现出一个全息的他自己。这种方法就是梅花心易的心象分析方法。在这种方法下,所谓的阻抗也成为了解个体的桥梁。而统计分析法在做样本采集的过程中会因为被访个体的阻抗、即时心境的变化、非理性冲动等而采集到大量的伪数据。

了解个体的真实情况,是为治疗服务的。我认为对个体而言完整的心理治疗可以分为三个部分(或步骤),第一部分是面向个体过去生活经历和心理经验的、第二部分是面向当下的社会人际关系和互动模式的、第三部分是面向未来的人生发展和心理预期的。第一部分工作的目标是探寻创伤,达成凝结情绪的哀伤宣泄,放下未满足期待,接纳和理解早年生活,修通与早年重要他人的情感与心理连接;第二部分工作的目标是帮助个体在社会人际关系中感到自如,能驾驭自己的人际互动模式而不受困,促进人格成熟和适应社会;第三部分工作的目标是帮助个体找到其生命潜能指向的最能舒展自己的发展道路,创造未来幸福。对“弃儿”的治疗也是这样,会经历创伤修复、生存适应、资源转化三个阶段。对“弃儿”的治疗可能需要一段时间的陪伴,才能充分展开上述三部分的工作。陪伴性的咨访关系是治疗的最重要的资源,这是直接针对弃儿的孤独感、被抛弃感的良药。但同时,“弃儿”由于自身在人际关系里的习惯,也是比较容易在咨访关系里脱落的。

有个啃老族青年,每天在虚拟世界成为“行人”,沉溺在网络游戏里纵横万里做大英雄。他不想谈恋爱,不想工作,没有办法在现实中成为“行人”,是因为父母对早年“抛弃”他进行了过度的补偿和覆盖式的成长指导,引诱和迫使他放弃独立成长,他只能在虚拟世界里舒展自己的生命能量和发展冲动。这样的事例在今天并不鲜见。有个在北京生活的36岁的女性来访者在一年多里不断在我的网站论坛发帖,表达她受困于父母的安排不能出去工作,不能成家的苦恼,最后的问题总是:老师,你说我该怎么办?不论怎样回复她,她依然故我地发帖询问该怎么办。她连走出家门来见我都做不到,她的个人生活似乎完全被剥夺了。后来我通过诱导和鼓励,帮助她能够走出家门去商场,去职业介绍所,逐渐延长外出时间,有意地“犯一些小错误”失信于母亲的叮嘱自主做事等等,有了一些变化。弃儿如果不能成为行人,人生必然失败。

有位女士长期反复做一个“恐怖的噩梦”,梦见在黑暗中有一条蛇要咬她,被吓醒。既然长期反复地做这样的梦,就好像内心在反复地自我警告,生命历程中有潜在的危险。这位女士害怕与异性建立稳定持久的亲密关系,害怕生活中有新的变化,害怕很多不确定的事物,显然她的生命能量正在呈现抑郁型的释放状态,这就没有幸福感了。她需要一个觉悟,放弃威胁性的想象,勇敢地去生活,去尝试新的经验。她可以寻求心理治疗的帮助来逐渐扭转这个生命格局,让自己的生命能量的释放变得有序地舒展。该怎么治?

先说创伤修复。也许她有早年的性创伤,凝结住了她美好的性能量,梦以蛇的象征指出了这种可能性,这是精神分析派心理治疗首先会探寻的。但我认为更值得注意的是黑暗的背景。作为生命的象征的蛇潜藏在这背景中,蕴含着被抛弃和愤怒的意义。梦境表达的是早期自我中被分裂出去的能量反复地尝试着回归主体,而主体一再压抑和拒绝。黑暗的背景代表“坏妈妈”,蛇代表“坏自己”,梦境指向早年客体关系问题,更贴近梦者的人格特质和心理现实,比“性侵害”这样的“事实”更精确。梦者是个“弃儿”。梦者在成长过程中比其他没有被弃经验的个体更容易发生“性侵害”,是因为内心存在强烈的与他人(替代客体)连接的期待,而性是渠道之一。但更倾向并不等同于事实,事实的发生还需要现实条件配合。即使是事实,释放“弃儿”创伤包比释放“性侵害”创伤包更为根本,更有助于修复梦者的自尊,也更有助于梦者对“事实”的接受和承担。再说生存适应。也许可以邀请梦者参加成长性的团体,在团体小社会里去不断地觉察自己的恐惧投射,并验证其落空,从而学会放下恐惧,大胆投入到人际关系里去。最后说资源转化。梦境与梦者的个性特点之间存在象征连接。梦者个性冷静、理智、警觉,这些特质不会因为心理治疗而消失。当生活画卷打开,这些特质将成为有用的资源。只要走上健康的“行人”之路,人生幸福感将水到渠成。

总的来说,“弃儿”在心理上需要真正地独立于曾经的创伤,独立于母体环境的牵绊,才能成为一个健康的“行人”;“行人”需要与他人结伴,建立稳定的情感连接,才能不被创伤情结的负面所左右,化问题为资源积极地发展人生。


(待续)

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举报
打开APP,阅读全文并永久保存 查看更多类似文章
猜你喜欢
类似文章
【热】打开小程序,算一算2024你的财运
接纳VS回避:为什么我们要寻找生命的意义
生与死 幸福与痛苦 ——“生命图表”解真相丨独家精读
身而为人必须要知道的真相
人与人之间的最大差距在于“过不过生日”
死亡是什么?
七年级道德与法治上册《生命可以永恒吗》PPT课件
更多类似文章 >>
生活服务
热点新闻
分享 收藏 导长图 关注 下载文章
绑定账号成功
后续可登录账号畅享VIP特权!
如果VIP功能使用有故障,
可点击这里联系客服!

联系客服